 |
 |
撰文/戴天楷 |
2025/09/15發表,已被閱讀356次
|
|
2025 年於台北君悅酒店舉辦的 TAA 音響展,你去了嗎?鈦孚音響在這次音響展裡所擺出的系統,你有印象嗎?如果忘記了,或者錯過了這次音響展,沒有關係,還有機會補課。鈦孚把這套音響搬回自己公司的試聽室,開放有興趣的朋友們預約聆賞。
這套系統主要是以 Audio Research Rreference 10 二件式前級,與 Reference 330M 單聲道後級這套旗艦系統,推 Audiovector 次旗艦喇叭 R8 Arreté。訊源方面則以 Innous Zenith Next-Gen 當作 Roon Server,以 Totaldac 的頂級一體式訊源 D1 Total 當作 Roon Bridge 和 DAC。
這次來鈦孚聽的固然是一整套系統,但在產品介紹的部分,我將聚焦在兩款器材,一個是作為訊源的 Totaldac D1 Total,一個喇叭 Audiovector R8 Arreté。關於擴大機,有興趣的朋友可參閱我先前在鈦孚的 Audio Research Reference 330M 試聽筆記;關於 Innuos Zenith Next-Gen 音樂伺服器的相關資訊,則可參看之前的發表會報導。
Totaldac——專注在 R-2R DAC 的法國獨立廠牌
先從 Totaldac D1 Total 開始。Totaldac 是一個來自法國的品牌,2010 年成立,專注在數位訊源——尤其是 DAC——的開發。曾有一段時間,我對 R-2R 架構的 DAC 很有興趣,而 Totaldac 正是 R-2R DAC 的高手。但在找過網路資料後,我就心灰意冷了——大概沒什麼機會遇到它。因為我不認為會有哪家台灣代理商會有興趣代理 Totaldac。原因很簡單,一來法國音響在台灣向來不受待見,二來它不便宜,甚至可說蠻貴的,可是,它的外觀又不精緻。沒想到,鈦孚這麼有眼光,竟願意把它引入台灣。
Totaldac 的產品,從入門到高階,每一款產品都叫做 D1。但在 D1 後面還接了個名稱,藉此區分等級。有意思的是,Totaldac 的產品不僅都叫 D1,機身外觀也都長得一樣,每部 DAC 單用看的還真難分辨誰是誰。Totaldac 除了有 DAC,旗下還有一款 CD 轉盤,也與 DAC 共用機箱,就差在多了上置式承盤的挖孔罷了。我能理解這種做法。機箱通常都是委外生產,工廠接單需要量,做好之後又變得要吃倉儲空間。如果各款產品機箱共用,多少能降低些成本,但行銷上的阻力就來了。
各款產品都採電源分離設計
Totaldac 產品售價的跨距很大,從五六千歐元到三萬歐元都有,旗艦款長得和入門款一樣,而且 Totaldac 的機身設計非常簡單樸素,唯一變化就是機箱兩側不是轉直角,而是有個斜度,讓器材從正面看去像是一個梯形。再者,產品都配有外接電源,把變壓器隔離開來以避免電磁干擾,這是非常合理的做法。有意思的是,不同等級的器材,電源供應設計不一樣,但電源盒長得仍一樣。音響的確「耳聽為憑」,聲音表現決定身價,但 Totaldac 在這點上的信仰也太堅定了吧!
R-2R Ladder DAC 的架構更直接也更簡單
機身做成狀似梯形的樣子,其實有它的道理。Totaldac 是業界專攻 R-2R Ladder DAC 的佼佼者。R-2R 的意思,是以 R 和 2R 兩種阻值的電阻,搭建起階梯型的分壓線路,其架構電路圖,就像是梯子一樣,所以稱這種解碼線路為 Ladder DAC 梯形解碼線路。大概就是這個緣故,Totaldac 才把機箱做成梯形吧!
R-2R Ladder DAC 線路會根據所輸入數位訊號的位元資料,將參考電壓分壓輸出。位元資料則控制梯形網路路徑的開關,決定電流通過與否。結果這個梯形電阻網路便會產生通過每個分壓路徑出來、權值不同的電流和電壓,在將電流和電壓匯入求和電路後,這個求和的電流電壓結果就成了類比訊號。比起常見的 DAC 晶片所採用之 Delta-Sigma DAC,R-2R 架構不經過超取樣(oversampling),不經過噪聲整型濾波(noise shaping),不需要 I/V 轉換,路徑和架構更簡單,也減少了上述這些可能造成失真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有很多人認為 R-2R DAC 聽起來聲音更自然的原因。
選用高檔發燒電阻,主事者親自焊製電阻陣列
不過,R-2R 架構也有它的問題。其中一個大難題,就是電阻精度的問題。R-2R 架構線路只用到兩種阻值的電阻,但要分壓出來的電流、電壓精確,電阻精度就很重要。許多 R-2R DAC 的廠家是用 SMD 製作電阻陣列,甚至還有的會將 R-2R 電阻陣列進行外部封裝,並予以模組化。相較之下,Totaldac 的做法就傳統的多,他們選擇插件式的費工做法,且由主事者 Vincent Brient 親自焊製。Totaldac 更選用售價不菲的低失真 Vishay 金屬膜電阻(Bulk Metal Foil),精度是 0.01%。我在網上查到這種電阻的售價,根據採購量而定,大約是單顆美金 18 ~ 30 元。以 Totaldac 入門款的 DAC 而論,一組 R-2R 電阻陣列用上 24 顆電阻,因為是差動線路所以是兩組負責一個聲道,左右聲道加起來就是 96 顆電阻。
更高階的 DAC,還會用到更多組梯形電阻陣列。以 Totaldac 的 DAC 來說,現行機種從入門到高階,前面所提那樣一整組 R-2R 的梯形電阻陣列,分別用上一組、二組、三組,構成 Totaldac 型錄裡的 D1 Unity、D1 Biunity、D1 Triunity 等三種位階 DAC。也就是說,Totaldac 中階的 DAC 會用 192 顆 Vishay Bulk Metal Foil 電阻製作R-2R 電阻陣列;最高階的 DAC 的 R-2R 陣列,更用上 288 顆之多。(按:原廠官網說這三等級的 DAC,分別使用 100、200、300 顆 Vishay 電阻,應該是個概數。)他們家的 DAC 單是這個 R-2R 的電阻用料成本,就比市面上很多整部器材還貴了。
不追求高規格,只專注在解決問題
有意思的是,Totaldac 可對應的取樣率規格很有限,只能支援到 PCM 24bit/ 192kHz,再上去?沒辦法。DSD 呢?只能透過 DoP 的方式解到 DSD 2.8MHz 的水準。再上去,也是沒辦法。市面上其他的 R-2R 的 DAC,不管是 High End 品牌如 MSB、Rockna 或 Aqua,或是訴求售價可親的 Holo、LAiV、Denafrips 等,對應的位元數、取樣率規格都比它高得多。Totaldac 的規格攤開看,真是輸了。可是,我得說,規格是一回事,聽感是另一回事。各地的 Totaldac DAC 試聽評論,結論幾乎一面倒誇它好聽。我自己試聽時,也早忘了規格這檔事,深深陶醉於其中。
這次試聽的是 Totaldac 的 D1 Total,這是在 D1 Triunity DAC 裡再加上串流線路,並具備音量控制,不僅可視為完整的訊源,亦可取代前級,直入後級使用。其內建的串流線路,其實與 Totaldac D1 Streamer Live 串流轉盤裡的串流線路一樣,而且還是最新版本;也就是說,Totaldac 把串流單機裡的線路移植到 D1 Total 裡面了。這個原用於 Streamer Live 的串流線路,數位輸出具濾波優化的功能。Totaldac 不浪費,也把它用在 D1 Total 上,造就了其特別的數位傳輸路徑──經由 USB loop 來傳輸。在 D1 Total 機背,串流線路部分的端子除 RJ45 網路介面外,還有 USB type A 的數位輸出。使用時,以 type A-B 的 USB 線接到 DAC 線路部分的 USB 數位輸入,走外部的傳輸路徑在當今音響市場上非常罕見。
數位器材需要處理時基問題(jitter),Totaldac 為 D1 Total 準備的是一組特別訂製的時脈產生器,精度達 40 飛秒澄級,搭配緩衝記憶體進行 FIFO 程序(first in, first out,先進先出),以消除時基誤差。電源供應輸入還有特別設計的耦合線路,以提供穩定的供電。諸此種種設計,也是 Totaldac 為 Streamer Live 設計的新線路,也都一併放進了 D1 Total 當中。
離散式晶體作 A 類放大,無按鍵得靠遙控操作
在數位輸入端子方面,D1 Total 具備了 USB type B、光纖、同軸、AES/EBU 等各一組,類比輸出則是 RCA 單端與 XLR 平衡各一組。在此多說一句,Totaldac 所設定的輸出電壓算蠻高的,RCA 輸出有 3.5Vrms、XLR 輸出則有 7Vrms。可是,D1 Total 的聲音卻非常平衡,我後面論到聲音的部分會再細談,它不僅擁有從容的動態餘裕,且始終保持極佳的細膩感。而其 DAC 的類比放大線路,採用了離散式電晶體作 A 類放大,務求更低的失真與更線性、更富類比感的聲音。機器本體外觀雖樸素,機箱底部卻配有厚實的銅塊,提供箱體更好的抑振阻尼。仔細看下來,Totaldac 看起來固然簡單素樸,整體製作思維卻非常 hard-core。
操作上,D1 Total 沒有任何實體按鍵或旋鈕,所有功能都靠遙控器。顯示面板不花俏,用上黃色字樣 OLED 螢幕,像素與字體都呈現出一種古樸的質感。很多數位串流器材,為了提升操作體驗與產品的現代感,會使用高亮度、高解析的全彩螢幕,甚至是觸控螢幕。現代人習慣使用手機平板,這種操作體驗與生活更貼近;這是一種產品思維。但 Totaldac 不吃這套。他們讓產品回歸功能初衷,只是連實體按鍵都不給,又沒有專屬 App 可以操控,這只遙控器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D1 Total 可以對應的串流服務包括 Roon Ready、JPlay、Audirvana 等播放平台,且 JPlay 與 Audirvana 還各自提供 D1 Total 用家 2 個月和 3 個月的免費使用優惠。UPnP/DLNA/Openhome 的相容不在話下,另如 Mconnect、Bubble 等第三方的播放軟體也都適用。或許因為是法國品牌,Connect 串流只支援 Qobuz Connect,至於 Tidal、Spotify 等服務商的用家就只能透過 Roon 來播放了。
Audiovector 與它的六大技術
除了 Totaldac D1 Total,同場還有另一亮點,那就是 Audiovector R8 Arreté。作為 Audiovector 次旗艦喇叭的 R8 Arreté,是一款有 7 顆單體的 5 音路落地款喇叭。7 顆單體?是的,7 顆單體,且採 5 路分音,而且 Audiovector 不但採多單體多路分音,還納入了很多技術,且有非常獨特的設計。
先講他們家的引以為傲的技術,這些技術均體現出他們設計喇叭的理念。以下是 R8 Arreté 所蘊含的六大技術:
一、LCC(Low Compression Concept):所謂的低壓縮概念,是指 Audiovector 力求自家喇叭以任何音壓級、播放任何音樂時,都能進行完整可信的重播,不會減損任何細節、資訊、動態。這有賴於單體振膜在任何工作條件下都保有極低失真。
二、SEC(Soundstage Enhancement Concept):這個音場強化概念,讓用家在聆聽 Audiovector 喇叭時,不管喇叭擺放的位置如何,聲音總能充斥在空間當中,讓人感受到如同置身音樂現場的音場氛圍。
三、NES(No Energy Storage):所謂的無能量積存,是指單體不需要去背負喇叭箱體的質量,使之得以展現更敏捷的瞬態反應。受惠於開發旗艦喇叭 R11 Arreté 時所提出的解決方案,這個 NES 的概念下放到其他喇叭上,有助於再生更真實的聲音與更開放的音場。
四、NCS(Natural Crystal Structure):透過讓零件與內線經 -238° C 的超低溫處理,使銅分子重新排列,藉以消除內部結晶應力,降低電阻,致使聲音得以更清晰透明。
五、FGC(Free Grounding Concept):Audiovector 中高階的喇叭都配有接地端子,目的為了將喇叭單體金屬框架上所殘存的微弱電流導出,避免這些電流導致音染和失真。如能將這些電流導出,接到接地盒或透過電源壁插的接地端,就能使聲音更乾淨、精準,提升真實感。
六、IUC(Individual Ugrade Concept):Audiovector 很早就提出這個理念,標榜他們家的喇叭是「可升級的」。消費者如果購買初期的預算有限,可以先買標準版;日後有預算了,或系統升級到一定水準,再送回原廠付費升級到更高階的版本。
自製 AMT 氣動高音,特殊朝後發聲中音設計
Audiovector 很有系統地將自家的技術歸納為上述幾點,且都可見於 R8 Arreté 之上,讓這款次旗艦,可說是集看家功夫於一身。它使用了一顆自家製造的 AMT 氣動高音,且透過特殊的背後開口設計,讓 R8 Arreté 有種近似於加裝朝後發聲高音的效果。在氣動高音下方的是 3 顆 6.5 吋中低音單體,使用以 Aramid 編織芳綸面料與人造木樹脂(artificial wood resin)構成的三明治結構振膜,重量極輕、質地極硬,且沒有材質本身的「聲音」,原廠稱這是 Titanium Tech。
可是,這 3 顆不是真正的中音,只是中低音單體,中音單體的位置出乎意料,它是朝後發聲,位於喇叭的背後。在後面有一個 4 吋的 Titanium Tech 技術中音,透過背後的金屬格柵可以隱約看見在其中的 4 吋中音。這個設計實在很少見。的確有喇叭安設了朝後發聲的單體,高音、中音、低音都有,可是,這些多半是輔助性的單體。R8 Arreté 這個朝後設置的 4 吋中音,卻是真正的中音。原廠沒有提及任何技術細節,只能說 Audiovector 藝高人膽大,才能提出這樣獨特的設計。
Isobarik 等壓工作雙低音
低音位於喇叭底部,朝下發聲,且採取雙低音單體 Isobarik 等壓工作,在外的是一個 8 吋低音,裡面還藏著一個 6 吋低音,透過兩個單體的運動,提供內部等壓條件,讓低音運動更為精準。這個設計,在他們去年推出的復古款喇叭 Trapeze Reimagined 上亦可見到 。Isobarik 設計的喇叭市面上亦有之,但採用 Audiovector 這樣的設計 —— 朝下發聲、8 + 6 吋雙單體工作 —— 就少見了。
DFF 技術的低電阻、高效率分音拓樸
分音器方面,R8 Arreté 搭載了 Audiovector 用於 R 系列 Arreté 級喇叭的 DFF 分音器技術(Dynamic Feed Forward)。透過使用高品質的銅線繞製線圈,帶來比平常電感低 50% 的電阻。再透過降低分音器的電阻,以降低能量耗損並減少熱能積蓄。使用經超低溫處理的電容與薄膜電阻,讓底噪更低,帶來更乾淨透明的聲音,也提升了喇叭的瞬態反應。
做工繁複、水滴型無平行面箱體
R8 Arreté 的箱體採用水滴狀、雙側弧面設計,不僅周圈沒有平行面,上下兩端也非平行面,這就能以降低箱內生成駐波以劣化音質。四四方方的音箱好做,切好尺寸黏合起來就可以了。但製作這種弧面箱體,得使用特殊製具慢慢擠壓成型,難度和成本都高很多。箱體內部還針對各的單體做出隔間,避免單體的背波互相干擾,也藉助這樣的隔間,強化了箱體的剛性,讓振動更少。箱體背後加上了山脊式的金屬罩蓋,其上還有條狀透聲孔。別忘了,中音單體是朝後發聲的,此外,低音反射孔也位於背後。前障板、後背板、喇叭底座都是以航太級鋁合金切削成型的,提升整體結構剛性之餘,也賦予了喇叭的高級質感。
Audiovector 的其中一項 FGC 接地技術,就落實在背後的接地端子。原廠都配附上一對接地線,一端是香蕉插用來接喇叭,一端是電源公插頭,直接接電源插座,通過插座的地棒來接地。我要說,接地與否,聲音差很多。比過之後,就會覺得:是不是所有喇叭都該有這個功能?
音樂動態表現展現從容大氣,能武也能文
是時候該談談聽感了。鈦孚把音響展系統搬回來,開放預約試聽,展現出他們對這個組合的充足信心。我之前在音響展兩度造訪鈦孚的展區,都輪到另一套 Rockport Lyra 配 Constellation 的系統發聲,這個 Totaldac、Audio Research、Audiovector 的組合一直沒聽到,殊為可惜。還好有機會補課,這個下午我在鈦孚音響聽得都不想走了。
越大的系統,越能重現音樂的動態。動態是指音樂當中最強與最弱、最大聲與最小聲的區間範圍。這個強弱的對比越大,對音響系統來說要能完整重播越是困難。正因如此,錄音師製作音樂母帶時,有時會刻意把動態範圍壓縮一點,讓動態對比不要那麼大,在依然可以維持音樂感染力的同時,卻不要造成音響系統太大的負擔。否則,在動態對比有限的音響系統上,小聲處可能聽不清楚,大聲處又可能會超出負荷而失真。在我看來,High End 音響第一個要過的關,就是可以盡可能地重現音樂的動態。
這套系統在動態表現上,真是超過了我的預期。Audiovector R8 Arreté 的單體尺寸不大,前障板上看得見的三枚低音不過 6.5 吋,整個喇叭尺寸頂多只是中型落地喇叭,擴大機又是真空管機。但這套系統在動態表現上完全可以讓人放心。無論我聽的是如何動態滂薄的管弦樂曲、交響曲,又或者是大音量播放鋼琴、管風琴這等動態規模龐大的獨奏樂器,它們總能從容應對,甚至彷彿還在告訴我:再來啊!我還行的!
音場開闊宏大,層次清楚分明
以 Eduard Mata 指揮達拉斯交響樂團演出的穆索斯基的「荒山之夜」為例,開頭詭異的三連音,搭配低音弦樂的襯底,隨後長號領軍奏出魔王的主題,這一段音樂來得又快又強又有力。這個開場,由弱轉強的變化十分流暢,而音場佈局在我催大音量播放下,也不顯得混亂,安定且自信的舞台。隨後出現具有民俗風的舞曲,那是充滿野性的狂歡,這裡的合奏是龐雜的,和聲是豐富的,強而有力的樂音,顯出一份粗獷的質地。就在鐘聲響起之後,預示著黑夜即將結束,群魔亂舞終將結束,隨著和緩的主題響起,大地準備迎來晨曦。Mata 的這個「荒山之夜」是 80 年代數位錄音初期的佳作,錄音溫暖飽滿,音場開闊宏大,在這套系統上,那強而有力的樂音,在層次分明之下一步步展開。我實在不知道該誇哪一個,R8 Arreté 真的很厲害,330M 的確很讓人放心,D1 Total 果然有大將之風。
音色明亮自然,音樂細節和組織昭然若揭
布魯克納第九號交響曲也是很考驗音響重播動態性能的曲子。布魯克納在音樂裡大量使用休止,營造出音樂的段落感和頓錯感。他又喜歡在合奏當中使用顫音,在交疊的弦樂和管樂聲中,帶來更豐富的動態變化。他還慣於在一段平和的樂段後加上強力的總奏,之後再讓樂團回歸平靜,這些劇烈的起伏,正是布魯克納音樂難以捉摸的地方,讓人不易親近,卻也讓懂他的人著迷不已。聽 Stanislaw Skrowaczewski 指揮明尼蘇達管弦樂團演出這曲,也充分展現了這套系統的本事。
音場的層次開闊且有深度,讓合奏顯得清楚分明,同時音樂又顯得流暢無比。前一曲「荒山之夜」來自 80 年代,具有那個年代錄音的飽滿豐潤特徵。這張布魯克納第九則是 90 年代數位錄音的佳作;Reference Recording 的錄音乾淨透明,動態寬廣,解析力高。Talaldac 不太講求現代音響所追求的解碼規格,PCM 最高只到 24bit/192kHz。在這個年代,這要怎麼賣錢?可是,人家都不擔心,我擔心什麼?誰要是擔心它的規格「不夠頂」,待你聽過 Totaldac 之後,就會跟我一樣,不禁反思:規格真的這麼重要嗎?如果我只是播放個 CD,如果只是放個 44.1kHz、96kHz 的串流檔案,在我所需要的取樣率範圍內,DAC 能帶來什麼聲音,才是最重要的吧?Totaldac D1 Total 讓我越聽,越覺得實在不該陷在規格迷思裡。
它所給出的音場是寬大的,是有深度的,是層次分明的。它所帶來的音色是自然的,有一種健康的明亮感。它所重現的聲音質地是有密度的,是飽滿的,而且還是豐潤的。它所給予的畫面是清晰的,是透明的,是一覽無遺的。這些好處,從荒山之夜到布魯克納第九,都可以得到映證。
音樂理路清楚,音色交融多彩
除了管弦樂和交響曲,管風琴作為單一樂器,其動態與頻率響應的範圍,都堪比整個樂團。與其他樂器不同的,管風琴多半要固定安置在一個空間裡,其聲響將與這個空間融合在一起。這個空間的樣貌大小、建材的聲音特性,都直接影響到我們所聽見的管風琴聲響。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管風琴錄音時,唱片公司都會標出演奏的是哪一所教堂、哪一個音樂廳的哪家的管風琴,甚至還告訴你造於哪一年。管風琴師每到一個不同的地方彈奏管風琴,都要去感受那座琴在那個空間裡所融合出來的聲音,考慮反射的狀況、殘響的長度、諧波的構成等,好決定自己在演奏時的音栓運用。
聽 Peter Hurford 彈奏的巴哈作品編號 BWV 565 的「d 小調觸技曲與賦格」,這套系統所展現出來的規模感著實驚人。R8 Arreté 寬廣的頻率響應,讓管風琴無論是展現亮麗多彩的音色,還是深沉厚重的低音,都有極好的還原力。那撲面而來的能量感,在表現管風琴時,實在有說服力。尤其在觸技曲樂段,主旋律在走的時候,腳下還要踏著低音鍵盤,帶來豐厚的聲響與豐富的和聲。至於來到賦格樂段,聽那透過快速遊走的旋律,透過聲部對位帶來音色交融的繽紛多彩,真是精彩萬分。這曲子這麼有名,但你真的認真聽過這曲子了嗎?如果你以前覺得這曲子很吵,所以從沒認真聽完過,那鈦孚這套系統上所播放的 BWV 565 應該可以解決你的困擾。
瞬態反應好,鋼琴衝擊力道足,傳真度極高
鋼琴同樣具有寬廣頻寬、巨幅動態,與豐富多變的音色。以 Ivo Pogorelich 彈奏的「展覽會之畫」為例,一開場的「漫步」,扎實的琴音在穩健步伐下,一聲一聲的吐放出來,一個轉折,彈奏力量放輕,音色的變化就顯出來了。這段「漫步」越走越重,後段充滿力道的和弦腳步,富有力道的琴音彈放出來,讓人緊緊為其所抓住。「侏儒」一段的詭奇主題,透過延音帶來的效果真是妙,就聽音符的尾韻在空中慢慢消散淡去,又因節奏與和弦的運用,強奏與弱奏的變化層次,讓這段「侏儒」的張力十足。聽那衝擊感強烈的強奏,說它快、狠、準,還一點不為過。再如「古堡」樂段裡的延音和裝飾奏,配上半音階所帶來的朦朧感。鋼琴比其他樂器多了延音功能,這就提供了鋼琴家在音色上寬廣的詮釋空間。「牛車」裡頭厚重深沉的和弦迴盪著,聽那低音琴弦的震動感,豐富的細節說出了真實的一面,同時我又把音量開得大一點,比真實鋼琴演奏更大聲些。這就是音響重播能以「超越」真實演奏的另一層趣味。
前面提到的那種透過延音疊加創造出豐富諧波音色的琴音,在「墓穴」一曲裡也可聽見,那沉重的和弦後,拉出了長長的尾音,在堆疊出後續的音符,那種層疊上去的聲響,正是鋼琴神奇之處啊!「與死者的對話」裡的右手彈出穩定的高音音型,配上左手的旋律及和弦,一高一低、一亮一暗的對比,顯出了一種奇詭的氣氛。「芭芭雅嘎」裡頭強悍剛猛的彈奏,在和弦、琶音之間轉換,展現出一種既有趣為又顯詭異的畫面。Pogorelich 這個錄音是我最熟悉的「展覽會之畫」版本,尤其常在高端系統上播放。這次聽,我感覺又堆高了我對這曲的參考印象。無論是音色的準確與自然,或者是質地的緻密與豐厚,抑或是動態的恢弘與從容,那種傳真度極高的聲音,讓這錄音聽起來就像是現場一樣的精彩絕倫。
細節造就活生感,流暢成就音樂性
最後我想再記一段人聲的聽感。Sara Barellies 的「Brave Enough: Live at the Variety Playhous」這張現場演唱會錄音,現場氛圍感捕捉得好,加上歌手多變的唱腔,在活生感好的系統上聽,尤其讓人興奮。專輯的第一曲「Love on the Rocks」裡,Sara Bareilles 的聲線穩定,在自彈自唱下,沒有節奏錯亂的問題,都在她的掌握和演示之下。歌曲由低轉高的圓滑線條處理的實在流暢,唱到高音時,又結合鼻腔共鳴讓高音更清麗高亢。又聞她演唱時的咬字,那些發聲細節在這套系統上聽來更不是問題。R8 Arreté 的細節資訊量非常豐富,330M 的解析力與透明度也優秀,至於訊源部分的 D1 Total 更為這樣的明亮且解析的聲音上賦予了溫潤的質感。讓這一切的呈現,更富有肌理的細膩感與豐富度。
代結論:聽後感雜記
我不知道這套讓人聽了印象深刻的系統,會在鈦孚音響擺多久,希望你看到文章時,撥電話過去預約的時候,它還在那裡。
音響系統是個整體,我講了這許多,聽到的也是總合了 Innous、Totaldac、Audio Research、Audiovector、Siltech 的結果。我沒辦法一一分析哪方面的聲音表現,出自於哪部器材的功勞。我聽見的,是它們協力產生出來的。那不只是聲音,那是一種帶有感染力的音樂呈現。
我是個音響媒體記者,也是個音響評論員,但我更是一個音樂愛好者。再強的技術,再好的零件,再高的規格,再漂亮的測試數據,也不過是塑造並描述一款工業產品罷了。直到音樂出現,才是引發心靈共鳴的起點。不管是 Totaldac 還是 Innuos,不管是 Audio Research 還是 Audiovector,他們單獨存在都沒有意義。只有他們合在一起,播放出音樂,讓我能一首一首聽下去,真正的價值才顯現出來。
鈦孚準備的這套系統總價不菲,不過,若放到市場上比價,不管是伺服器、DAC、前後級、喇叭、線材......每一環都可以找到比它們更貴的產品。音響路上追逐價格,有何意義呢?不過,如要追求音樂的美,音樂的感動,這套系統能給的,就實在太多太多了。
器材規格
Totaldac D1 Total 型式:串流 DAC 數位輸入:同軸x1、光纖x1、USB type B x1、AES/EBU x1 類比輸出:RCA x 1、XLR x1 網路:乙太網路 最高支援取樣率:最高 24bit/ 192kHz,DSD 64 through DoP 支援串流服務: 尺寸:DAC/ 360 x 110 x 290 mm(WxHxD)、電源供應/ 122 x 66 x 180 mm(WxHxD) 重量:7 公斤 售價:1,140,000 元
Audiovector R8 Arreté 型式:7 單體 5 音路低音反射式落地喇叭 單體:R8 Quasi 氣動高音x1、4 吋 AFC 碳纖維三明治振膜中音 x1、6.5 吋 AFC碳纖維三明治振膜中低音 x3 、8 + 6.5 吋 Isobarik 低音系統(朝下發聲) 頻率響應:22~52KHz 靈敏度:92.5dB 阻抗:8歐姆 最大承受功率:500W 分頻點:100Hz、250Hz、3,000Hz 尺寸:1442 x 327 x 533 mm(HxWxD) 售價:2,844,000 元
進口總代理:鈦孚 地址: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57號2樓 電話:+886-2-2570-0395 網址:www.autek.com.tw 臉書粉絲專頁:鈦孚臉書粉絲團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