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郭漢丞,攝影/蔡維峻 2025/02/10發表,已被閱讀1,850
2023 年總編才剛收編日本 final D8000 Pro 平面振膜旗艦耳機,作為 Sony、Pioneer 耳罩式耳機以外的第三款參考耳機,沒想到 2024 年底就看到全新 D8000 DC 耳罩式耳機,原本以為 final 改朝換代太快,沒想到是總編動作慢,前一代的 final D8000 與 D8000 Pro,已經問世七年,final 累積了好一段時間,才將平面振膜耳罩式耳機的技術,提升到新的制高點。



七年時間累積的技術進化

拿到新的 D8000 DC,直覺看起來外觀變化不大,比較明顯的差異是耳墊的厚度增加,而 D8000 DC 強壯的金屬框架,依然看起來相當壯碩,我想 final 是刻意維持相同的工業設計元素,外觀看起來差異不太大,但是內中的技術卻大幅進化。


D8000 DC 的技術層面真的有大幅度進化嗎?剛拿到 D8000 DC 在手中把玩,其實並不覺得太偉大,可是真的試聽過後,才感受到 D8000 DC 明顯的聲音表現提升,說實在的,我與編輯部共用前一代的旗艦 D8000 Pro,已經覺得「差不多」打遍天下無敵手,只要耳擴夠力,D8000 Pro 已經超強了,新推出的 D8000 DC 會聽得出明顯差異嗎?


您看,就連總編要試聽 D8000 DC 之前,都會懷疑 D8000 DC 是不是能明顯勝過 D8000 Pro 了,而且 D8000 DC 價錢還比 D8000 Pro 更貴,而同時推出的 D8000 DC Pro,還要比 D8000 DC 貴快兩萬,如果沒有明顯的差異,原本的旗艦 D8000 Pro 已經很棒了,又何必去追最新的 D8000 DC?


價格提升差不多與通膨速度相當

其實以間隔七年才推出的新旗艦耳機,D8000 DC 價格提高的幅度,並不算高,舊版的 D8000 參考售價是 129,000 元,而新版的 D8000 DC,參考售價開 139,900 元,只多了一萬出頭,以過去七年時間的全球物價通貨膨脹來比較,D8000 DC 並沒有漲價漲得太離譜,甚至比溫和的通膨率(每年 2%)還低,所以,即便在看到 D8000 DC 參考售價時,感覺有點貴,可是想想物價的漲幅,final 並沒有漫天開價,不過將近十四萬的平面振膜耳罩式耳機,確實不能說是便宜的產品。


當然,以 D8000 DC 的身價,絕對不是走超值路線,而是要追求「最佳音質」的頂峰,問題是 D8000 DC 真的有這麼厲害嗎?

光用看的,絕對不能理解 D8000 DC 有多強,但是總編還是要講一下 D8000 DC 的技術精華。


「Da Capo」從頭開始設計平面振膜

為什麼 D8000 DC 的型號字尾多了「DC」? final 原廠說是「Da Capo」的縮寫,這是音樂術語,意思是「從頭開始(再演奏)」,final 說,他們經歷七年時間累積經驗,決定從頭開始審視 D8000 與 D8000 Pro 的技術內容,雖然我們看到新的 D8000 DC,外觀變化不大,技術核心也沒變,實際上內容卻大幅度更新。

D8000 DC 的核心技術是什麼?平面振膜!去年我把 D8000 Pro 納入參考耳機,也是衝著平面振膜而來。平面振膜耳機有什麼好處?相對於動圈式錐盆振膜,需要音圈與音圈套筒,而平面振膜因為把線圈印在振膜表面,少了音圈與音圈套筒,質量更輕,重現豐富的中高頻與音樂細節,效果更好。


平面振膜中高頻好,低頻很難贏過動圈

可是總編怎麼一直用動圈式耳機,一直到 D8000 Pro 才納入平面振膜耳機?因為類比的技術有一好就沒兩好,平面振膜雖然少了音圈與音圈套筒,質量更輕,細節更多,聽感也更輕鬆。

但問題來了,平面振膜不耐操,如果要重現雄渾猛爆的低頻,振膜很可能會觸底,碰到磁鐵引擎或耳機框架,造成失真,所以平面振膜雖然細節多且聽感輕鬆,但是低頻表現很難與動圈式耳機相提並論。


當然,這裡講的是很久以前的事,大約十年前開始,許多平面振膜的耳機品牌出現,像是 final、Audez 與 Hifiman,他們都是做平面振膜,而且不是靜電耳機,都強調擁有平面振膜漂亮的中高頻,同時兼顧動圈式單體的強勁低頻,而各家技術內容不同,可說各有千秋,總編三種都試過,最後選擇 D8000 Pro。


進化版的獨家「AFDS」

那麼新來的 D8000 DC 如何?核心技術依然是 final 獨家「AFDS」,全名是 Air Film Damping System,後面兩個字容易懂,就是阻尼系統,前面的「空氣薄膜」那就不容易理解。既然是空氣(air),怎麼會變成薄膜(film)?

final 的設計是在鋁合金振膜的前後,加上兩塊薄薄的金屬片,在金屬片上面打洞,當振膜前後運動時,推動空氣,金屬片上的孔洞,會同時產生空氣阻尼,避免振膜碰觸到磁力引擎或耳機框架,所以 AFDS 可以在激烈操駕耳機的時候,讓平面振膜可以重現雄渾的低頻,同時靠阻尼避免失真。


空氣膜的阻尼重新設計

新的 D8000 DC,之所以說 Da Capo 從頭開始設計,就是重新檢討 AFDS 的技術內容,針對振膜前後的金屬片,實驗不同的孔洞設計,調整 AFDS 的阻尼效果。

有這麼簡單嗎?當然不止,平面振膜的線圈是印在鋁合金振膜表面,前後有磁力引擎,帶動振膜前後往復運動,產生聲波,可是磁鐵本身的物理體積,會阻擋部分的聲波,影響音樂再生的開闊感,所以 D8000 DC 的磁鐵配置,去除了靠近耳朵一側的磁鐵,調整磁力引擎的配置,這樣可以讓振膜對應耳朵的開口率提升 70%,這是很有創意的技術設計變革。


精密加工是好聲關鍵

AFDS 全新的設計,可能是研發 D8000 DC 最困難的部分,接下來的設計,大都是圍繞著 AFDS 轉。譬如固定平面振膜的耳機框架,看起來變化不大,實際上也是 Da Capo 的重新設計,鋁鎂合金 CNC 精密車製的部件,再以螺絲嚴密鎖定。

這些是 final 相當有特色的機械設計,因為這些部件不僅經久耐用,而且就算使用者真的不小心暴力用壞,final 都可以提供修理更換的金屬部件,確保耳機可以用得長長久久。


日本神奈川工廠手工製造

耳機框架的重要性,就像喇叭固定單體的障板,要夠硬,要不與振膜產生諧振,final 的設計完全是硬碰硬,走精密加工、手工治具準確組裝,這部分考驗的是加工水準,而 final 之所以讓人放心,就是 D8000 DC 都在 final 日本川崎工廠手工製造。

現在的耳機品牌,經常是找代工廠製作,很少人經營品牌同時投入工廠,因為研發是一次性的投資,而生產是每天實打實、硬碰硬的經營,生產線上的人如果有個閃失,產品就可能有瑕疵,從製作過程到後期品管,每一處都是硬功夫,偷懶不得,final 確實是有堅持的公司,不僅投入研發,還強調製造工藝,如此經營品牌的精神相當令人佩服。


全新日本和紙材料耳墊

從外觀上來看,D8000 DC 明顯的改變是耳罩,final 說他們使用日本和紙製作新的耳罩,厚度比前一代增加 1.5 倍,也就是多了 50%,這部分肉眼很容易看得出差異。

換上日本和紙材料的耳罩,好處在哪裡?假如講的是聲音,我就會覺得是行銷語言,不過 final 講的重點卻讓我不得不服氣,人家說和紙材料的耳罩,具備透氣、防潮、抗菌、除臭等特性,這樣講厲害了吧!

和紙實用的透氣、防潮、抗菌、除臭

假如佩戴 D8000 DC 好幾個月,不會留下汗臭味或是皮膚的油垢味,這 D8000 DC 的和紙耳罩,就值回票價了!所以,和紙材質的耳罩雖然可能與聲音有關,但是最重要的物理特性,是為了透氣、防潮、抗菌、除臭,完全實用。

我都想問 final,以後會不會幫上一代的 D8000 或 D8000 Pro,推出新的和紙耳罩更換部品,那我也要買來幫自家 D8000 Pro 升級。

既然是旗艦耳機,D8000 DC 給的配件包括 4.4 mm Pentaconn 平衡端子與XLR 平衡端子耳機線,4.4 mm Pentaconn 長度為 1.5 公尺,而 XLR 版本為 3 公尺,原廠標配的耳機頗為粗壯,兩股絞繞看起來很威,這兩條線平常當然只會用其中一條,另外一條就可以放在 final 附上的專用手提箱,穩妥地收納。


好聽只有一個關鍵:推得好

關於 D8000 DC 的技術特點,大致描述至此,接下來要講試聽的實戰,其實重點只有一件事:只要能好好驅動 D8000 DC,肯定是您聽過就難忘的平面振膜耳機!

D8000 DC 難推嗎?真的難推,效率僅有 90 dB,假如我告訴您,上一代的 D8000,效率是 98 dB,光用這個規格一比較,您就知道 D8000 DC 有多難推了,所以,當我用 Macbook Air 搭配水月雨 Moon River 2 USB DAC 時,推起 D8000 DC 就很辛苦,即便 Moon River 2 是相對增益比較高的 USB DAC,可是音量催得太大,雖然推得出音壓,音色就變粗了,代表沒能把 D8000 DC 推出應有的實力。


想辦法制服 90 dB 效率的耳機

運氣好,編輯部來了 Luxury & Precision EA4 真空管耳擴,176 種音色變化,最大輸出功率 7500 mW@ 32 歐姆,輸出最大增益可達 13.8 dB,有了 EA4 來搭配 D8000 DC,可就好玩了,因為耳擴的驅動力幾乎是無限,只要能把 D8000 DC 推得出來,這款技術全面翻新的平面振膜耳機,就超級厲害了。

怎麼個厲害法?我必須說,D8000 DC 很耐操,可以催得很大聲,只要推得好,D8000 DC 聲音相當開闊,就像將喇叭掛在耳朵上面,即便音像很近,但依然維持相當程度的空間感,開闊度明顯勝過前一代的 D8000。

不過,當我在辦公室聽 D8000 DC 時,全辦公室的人都知道總編在聽什麼音樂,尤其是聽搖滾樂時,根本不用特別注意,就知道總編在聽 Guns & Roses 了!D8000 DC 開放式耳罩的設計,「透聲」的效果很好,說 D8000 DC 根本就像「掛在耳朵上面的喇叭」,講的就是就是這件事。


根本就像是「掛在耳朵上的喇叭」

我平常很少開這樣的音量聽耳機,即便是其他開放式耳罩,音量開得大一點,大概辦公室的人知道正在試聽耳機,有聲音,但不知道在聽什麼音樂,頂多知道是搖滾、爵士還是古典,卻無法辨認音樂,可是聽 D8000 DC 的時候,實際的聆聽音量,差不多辦公室裡每個人都知道我在聽什麼曲子。

D8000 DC 真的要開這麼大聲才會爽度夠嗎?其實小聲聽,D8000 DC 輕鬆又開闊的模樣,也很讓人喜愛,可是能夠將 D8000 DC 開得那麼大聲,還能聽得心滿意足,代表 D8000 DC 的失真很低,所以即便貼著耳朵,大音壓也不覺得有緊繃感或壓力,您就知道 D8000 DC 有多厲害了。

跟編輯部原本的 D8000 Pro 比起來如何?D8000 Pro 還是很棒,可是要講起大音壓聆聽的輕鬆感,那就輸給 D8000 DC 了,總編會不會想升級?會,但是因為 D8000 Pro 才入手一年,現在就換,實在有點捨不得,可是 D8000 DC 展現全新旗艦平面振膜耳機的英姿,可真令人嚮往啊!


大聲還耐聽,代表失真超低

要如何判斷 D8000 DC 是不是有推好?簡單,就是盡情催大音量,假如您有「喇叭掛在耳朵上聽音樂」的感覺,周圍的人都知道你在聽什麼音樂,而這樣的音量還能讓您專注地聽完曲子,那就是能夠把 D8000 DC 推得好的耳擴。

我用 EA4 來推,並沒有都設定最大增益 13.8 dB,大部分時間是設在 9.2 dB 或 8.4 dB,可以把 D8000 DC 推出雄渾的低頻,同時兼顧中高頻音色的細膩度,至於 D8000 DC 的音樂細節表現,之前已經講過了,平面振膜耳機比起動圈式耳機,重現音樂細節的物體特性更好,一旦您聽習慣 D8000 DC 這種平面振膜重現超豐富音樂細節的表現,很可能就回不去了,我之前會納入 D8000 Pro,原因就在此,不論音壓大小,中高頻豐富又輕鬆的細節重現,可真是迷人。


低頻可以與動圈比拼平面振膜耳機

那麼 D8000 DC 更強在哪裡?除了超低失真可以重現龐大音壓之外,低頻的量感與力度,都明顯更上層樓。我想舉 Michael Jackson 專輯「Dangerous」為例,開場的「Jam」煞是猛爆,D8000 DC 重現清脆爽朗的中高頻,低頻段虎虎生風的力道,卻能與動圈式耳機分庭抗禮,我不得不說,平面振膜耳機在中高頻重現的能力,接近 D8000 DC 者還有敵手,可是在低頻段的量感與衝擊力道,新一代的 D8000 DC 可說達到全新的制高點,很強!

又像是聽「Black Or White」,開頭的音樂是反向錄音,演一段老爸叫兒子把音樂開小聲,但兒子不肯,放入卡帶,把音樂操到最大聲,講聲「eat this」,隨後是電吉他的 Funky 節奏,加上猛爆有勁的搖滾樂團,電貝斯的顆粒在 D8000 DC 上面,顆粒又凸又跳,聲線拉出漂亮的線條,斷音則與電子鼓強化節奏感,後段的雙大股,低頻快又猛,電吉他的破音更麻,我以前不會想用「Black Or White」這種音樂來是平面振膜耳機,這 D8000 DC 在低頻的表現,可真是超出我的想像。

要空間感,可以收斂一些增益

還要用什麼音樂來講 D8000 DC?因為我用的是 EA4 真空管耳擴,176 種增益變化,可以推出 D8000 DC 各種不同樣貌,當然,增益太低,還是沒辦法把 D8000 DC 推好,可是設定適當的增益,差異就在中高頻音色的細膩度:更大的增益,D8000 DC 的低頻更威猛,如果適度降低增益,可能會讓 D8000 DC 的低頻量感收斂一些,可是中高頻的細膩度會更好。

像是聽爵士樂,我就會設定小一點的增益,以 EA4 來說差不多是 8.4 dB,這樣來聽 Bill Evans 的「Waltz for Debby」,「My Foolish Heart」那種小酒館錄音的現場,Hi-hat 細碎的敲擊聲響,鼓刷細膩的動作,稍微收斂一點耳擴增益,D8000 DC 的現場感更好,小酒館裡面顧客的咳嗽聲,以及杯盤碰撞的細微聲響,都強化了現場錄音的聽感,而 D8000 DC 在耳際呈現沈浸感十足的聆聽空間感,可說是大型耳罩耳機的聲音魅力所在,輕鬆又開闊的空間感,可把耳塞式耳機遠遠拋在後方啊。

增益匹配微調 D8000 DC 的細節質地

以 D8000 DC 可以大聲操駕的性能,拿它來聽管弦樂當然是一大享受,但我最後一張想提的唱片,是皮耶絲、杜梅與王健合作的「莫札特鋼琴三重奏」,聽 K.502 的第一樂章。

簡單的鋼琴三重奏,D8000 DC 在耳邊重現清楚的音像定位,鋼琴開場,凝聚在中央,大提琴拉奏長音鋪底,小提琴斷奏的應答,大提琴跟著鋼琴一起彈跳著,D8000 DC 把三件樂器的定位,寬鬆地在耳邊重現,彷彿在眼前凝聚出具體而微的鋼琴三重奏樣貌,相當漂亮。

音樂沈浸感讓人回味無窮

就技術的層面,final 新推出的 D8000 DC,將平面振膜耳機的技術拉到新的高度,相當厲害,可以明顯聽出與前一代旗艦 D8000 Pro 的差異,當然,D8000 DC 也有新的難題,那就是變難推了,可是,只要您配上推力夠大的耳擴,D8000 DC 就能展現旗艦平面振膜耳機的英姿,而以大音量聆聽 D8000 DC,其音樂聆聽的沈浸感,聽過了就很難忘記,真是回味無窮啊!









器材規格

D8000 DC

產品代碼:FI-D8DPAL
外殼:鋁鎂合金
驅動單元:AFDS 平面振膜單元
線材:黑色 OFC 無氧銅線材
靈敏度:90 dB/mW
阻抗:50 Ω
重量:431 g
線材端子及長度:4.4 mmφ標準插頭型(1.5 米)/ XLR 插頭型(3.0 米)
建議售價:$139,900 元
台灣總代理:世貨
電話:(02)8768-2787、(02)8768-1121
網址:https://www.g-goods.com.tw/

預算有限者的好選擇–Elac SUB1225 主動式超低音喇叭
Elac SUB1225 搭載一顆 12 吋的 PP 振膜長衝程低音單體,音箱為低音反射式設計,低音反射孔設計成狹長形,設置於音箱背面上方,有助於減少音箱的高度和寬度,讓箱體看起來不會這麼大。SU...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