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戴天楷,攝影/戴天楷、Audiovector 2024/08/30發表,已被閱讀3,213
Retro-style,復古風格,是一個近年來頗受歡迎的設計取向。在音響圈裡,也吹了幾年復古風。還有一個字,跟復古很像,同樣意在回溯過往的設計精神,卻回溯的更徹底,那就是 Reprint,復刻。

復古,或許重在一些往日設計元素的重現,偏於外在的回溯。復刻,則強調整個產品的再現,不僅是元素、風格,而是整體的複製。

我在此處所強調的「復刻」,並非指剽竊智慧財產權的仿冒品。在網路上搜尋「復刻」,跳出來的多半是「仿冒」、「仿製」的海盜商品。掛一個「復刻」之名,好像就變高尚了,自欺欺人也有了底氣。我在這裡所說的,並非此類,而是原廠、原品牌對於過往已停產的經典產品,重新賦予新的精神而加以再造的成果。



源於 1979 年創辦人的神來之筆

來自于丹麥哥本哈根的 Audiovector,在 2024 年推出了 Trapeze Reimagined 喇叭,這正是「復刻」的最佳註腳。它重現了 1979 年公司初創時,創辦人 Ole Kilfoth 的第一款作品 Trapeze,以高比例還原,又納入最新的技術,使重新還魂的 Trapeze 更為強大。

Ole 本是一位音響經銷商,接觸音響產品久了,卻始終找不到他心目中理想的喇叭。在他看來,理想的喇叭應該具有線性動態(linear dynamics)、線性相位(linear phase)、低壓縮(low compression)的特性。於是,他根據這三個理念,設計出一款適合家用的喇叭,那就是三單體三音路的 Trapeze。



三本柱理念外,更有二特殊設計

Trapeze 的箱體很特別,一方面,它採用下寬上窄的仰角設計,側面看去是個梯形。二方面,它內窄外寬,如果喇叭貼牆擺放,就會有一個自然的內傾角度;從上方俯角看下去,也是一個梯形。這個以「空中纜索」為名的喇叭,上看側看都是梯形,如此設計相當有趣。

再者,它的中音單體和低音單體位於同一個箱內空間,採低音反射式,反射孔位於低音下方。高音單體就特別了,原版的 Trapeze 採用一個軟凸盆的高音,高音固定在一個開放式障板上,前方障板並未封死,而是開了很大的開口。如此這般特殊設計,讓 Trapeze 在市場上獨樹一格。相隔 45 年後看來,依舊是極富創造力的產品。


新世代復刻版本,承繼以往,技術更新,招牌氣動高音上身

當然,Trapeze Reimagined 在外觀和理念上承襲初代的設計,但技術、用料都是最新的。一面來說,這是 1979 年以來的經典再造,一面來說,它有著一個新的靈魂。

高音單體換了。以前用的是軟半球高音,現在則改用 Audiovector 頂級的 SEC AMT 氣動高音。氣動高音振膜的質量輕、發聲面積大、高頻延伸更好、發聲效率也高,是 Audiovector 所愛用的高音型式;特別是高階機種,都是使用 AMT 氣動高音。並且,他們還在高音加入了稱為「SEC」的技術,強化高頻的擴散性,不僅細節豐富、清楚,還有開闊、龐大的 3D 音場。


五吋紙盆中音磁力引擎有學問

高音單體下方是一個 5 吋紙盆中音,振膜本身質量輕,懸邊也採用皺褶狀的懸邊,比傳統的半圓形橡膠玄邊,皺褶邊的單體反應速度更快。磁力系統也特意強化線性,不僅搭載了釹磁鐵「引擎」,音圈還有抗磁滯反應的設計,底部也有銅製法拉第環,讓單體進行往返活塞運動時,反應更快速且衝程更完整。


12+8 雙低音 Isobarik 協同工作

低音是一顆 12 吋大單體,質量輕、質地卻堅韌的長纖維紙振膜,採用 4 吋口徑的音圈帶動,音圈套筒上還有散熱孔,框架則是鋁鎂合金製成,兼具良好的阻尼、避震,以及穩固的支撐性。同樣採取皺褶懸邊的低音單體,其設計目的也是為求更快速的反應,以及更好的低音解析。現代音響的喇叭多採用半圓弧的橡膠懸邊,就連 1979 年版的 Trapeze 也是使用半圓弧型懸邊,但Trapeze Reimagined 的中音和低音都採用皺褶懸邊,因為設計師 Ole 要的是更精準的聲音重現。

Trapeze Reimagined 其實在箱內還藏有一顆 8 吋低音,與外面的 12 吋低音搭配工作;可視為 Isobarik 的推挽式設計。這有什麼好處呢?原廠說,通過兩只低音協同工作,能以提升低音運動的速度,並帶來更有重量感的低頻。


分音器精選用料,力求保有完整高頻訊號

論到分音器,Audiovector 也為 Trapeze 精挑了高品質的零件。為求最佳的音樂性,其中使用了經過兩次超低溫處理的 PP 電容,其中還使用了鍍錫銅箔,且這些所使用的容值誤差實際均控制在 +/- 0.3%之內。分音器上所使用的電感,也經過嚴格且一致的製程,確保不生失真。此外,有一點很特別的設計,他們在分音器上採用了薄膜電阻陣列,而非一般喇叭上所常見的線繞電阻。不僅如此,他們還加上了 Audiovector 和 Duelund 合作開發的電容,這一切都是為了保有更完整的高頻響應,「即便我們人耳不能直接聽到,這也是音樂訊號的一部分」。


DFA 擴大機阻尼因數適配調整,接什麼擴大機攏ㄟ賽

Trapeze Reimagined 的分音器還有一點特別之處,它加上一個因應擴大機阻尼因數的開關,簡稱為 DFA(damping factor adjustment)。有三個檔位可調,分別針對「中阻尼因數」的晶體機、「高阻尼因數」的晶體機、「低阻尼因數」的真空管機。這麼一來,不管前端用的是什麼樣的擴大機,Trapeze Reimagined 都能搭配得宜,就算日後換擴大機也不怕。不過,原廠也提醒,這也並非絕對,用家還是要仔細聽過、比對過,才知道什麼聲音是自己所喜歡的。


FGC 單體框架接地技術,降低失真和底噪有功

Trapeze Reimagined 的喇叭端子座,除了正負極喇叭端子,以及那個擴大機阻尼因數適配開關外,還有一個接地端子。原廠稱這是 Audiovector Freedom(怎麼聽起來像政治口號?Freedom!Freedom!)。在白皮書裡的解釋並不清楚,簡言之,就是要導出單體運動時所產生的靜電,甚至有電磁蓄積在金屬框架上。通過接地處理,將這個會影響單體工作的微弱電流導出,進而達到降低底噪和失真的目的。原廠為此設計了一個選購的接地線,左右聲道喇叭可以共用,兩條接地線連接到一個電源公插上,只要插在有接地的電源插座上即可。當然,如果用家另有更好的接地盒,也可接上。一路數下來,與 1979 年的第一版相比,真的是只剩下「外觀神似」,從頭到腳、由裡到外,通通都不一樣了。


DMD 雙層鋁板結合鋼珠的雙重機械耦合

喇叭箱體的底部沒有太過花俏的避震結構,但在簡單中仍藏著學問。通過中間夾有含碳鋼珠耦合的兩層鋁合金底板,再配合 CNC 切削而成的腳錐,能以阻絕震動傳導,並消除諧振;這就是 DMD(double mechanical decoupling)雙重機械耦合技術。其結果就是助於清晰且展開的音場,既有寬度,也有深度和高度。是不是這樣呢?我們聽過就知道。



鈦孚祭出旗艦等級前端伺候

試聽在代理商鈦孚音響的大試聽室,這裡空間大,足能讓大型喇叭吞吐宣洩能量,Trapeze Reimagined 在此也如魚得水。訊員以 Innuos Statement 搭配 T+A SD 3100 HV,前者是 Innuos 的旗艦音樂伺服器,具有獨立電源供應,後者是 T+A 頂級系列的串流 DAC,比 MP 3100 HV 少了 SACD/CD 轉盤,是較為簡約的選擇。擴大機主要以 Audio Research Reference 80S 來驅動 Trapeze Reimagined,這是每聲道採用 2 支 KT150、輸出 70W 的立體聲後級,前方還有 GhostMeters 透明玻璃錶頭。既然擴大機搭的是後級,還需要有前級。鈦孚很大方地,就用原本預備給 Lyra 用的 Constellation 旗艦前級 Altair III 拿來和 Reference 80S 湊一套。幸運的是我還是 Trapeze 呢?



聲音清晰爽朗富解析,低頻出乎意外的猛

Trapeze Reimagined 的聲音清晰爽朗,但低頻飽滿深沉。喜歡中頻段乾淨清晰且富解析的人,會深深為此著迷。它能凝結出一個清楚的畫面,且線條銳利明確。我相信 Ole 在搭配這個 AMT 高音以及 4 吋中音時,必定花了不少心思。Trapeze 的透明感完全是現代的,雖然外型是 70、80 年代的風格,但體質上卻完完全全是現代的,甚至是前衛的。它保有一種挖掘所有訊息出來給你的野心,讓人情不自禁地跟著它進到音樂的最深處,探索每個方寸的肌理。



乾淨透明速度快,復刻不包括「老聲」

以 Ernest Ansermet 指揮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演出法雅的「三角帽」為例,序曲裡的定音鼓和銅管,富有精神地以清楚的節奏出現,鼓聲扎實、密度極高。我原本以為像 Trapeze Reimagined 這種「復刻」也好、「復古」也罷的喇叭,應該多少帶著一股「老味」,聲音應該是濃一點的、厚一點的、溫暖一點的、飽滿一點的。不料,和我預期的完全兩樣。Trapeze Reimagined 的聲音爽朗乾淨又透明,速度明快,完全沒有拖泥帶水。這個鼓聲,可以告訴你它有多快;這個銅管,可以告訴你它是怎麼個亮法。利索的響板敲擊聲,像雨點般灑落,清脆有勁,鼓聲與銅管之外,響板也不一般。當聽見 Teresa Berganza 的歌聲貫出,那聲線清楚,能量充沛,有著距離。男聲回應的「嘿」聲雄壯有力,配合掌聲踏步,端得是生猛有勁。短短一首序曲,就讓 Trapeze Reimagined 充分展現了自己的魅力。


兼有小喇叭的解析和透明,與大喇叭的寬鬆和從容

Trapeze 能輕鬆展開一個開闊寬敞的舞台,音場是大的,是開展的,一點不小家子氣。以馬友友、Anne-Sophie Mutter 和 Daniel Barenboim 合作的貝多芬三重協奏曲為例,第一樂章開頭就是精神奕奕的齊奏,弦樂強而有力的吞吐,低音弦樂的厚度足夠。率先登場的獨奏樂器是大提琴,馬友友操著他那招牌的纏綿琴音,對比於接續而出 Mutter 明朗剛健的小提琴,以及 Barenboim 中性溫和的鋼琴,三個人,三個味道,三種個性,搭在一起,卻也不違和。我很喜歡 Trapeze 所釋放的力量和能量,那種輕鬆的姿態與開放的聲音,和常見的「塔型」(或「柱狀」)喇叭不太一樣。12 吋低音所帶來的寬鬆感,以及寬面箱體交相配合下,展現出一種大喇叭才有的從容氣度,特別是在表現低音的規模感上,很有一套。當弦樂(特別是低音弦樂)湧現時,那種扎實的、綿密的、有重量的聲音,聽了好生過癮。

在此曲裡也可見識到它高明的解析力。我可以清楚掌握到琴音的質地,大提琴也好,小提琴也好,拉奏時弓弦交會所產生的摩擦質地,都能清楚地顯露出來。我也欣賞它因為高明的解析,在梳理音樂的層次和組織時,顯得毫不費力。不管是聲部的合奏,或是和聲的組成,我更喜歡它所描繪出來那些貝多芬所寫下精彩的對位。作為一個嚴肅的古典音樂聆聽者,Trapeze 所解析出來的豐富訊息,讓我可以輕鬆掌握音樂的內涵。這個,要給讚!


毫無遮擋的直率開放,聽來爽勁一流

千萬別看它的箱體深度不深,便以為它的低音「普普」而已。Trapeze 的低音是潛得下去,也飽滿得起來的。在 Miles Davis 的「Kind of Blue」專輯中「So What」一曲裡,開頭的貝斯撥奏,那音符又飽滿,又渾圓。最讓我驚奇的是,那個低音是清楚的,是有紋理的。隨後的鼓組和鋼琴帶入,加上薩克斯風,每一件樂器的聲紋都有細節。Trapeze 的聲音明亮而清爽,乾淨而透明。我相信 Audio Research Reference 80S 也貢獻了一份心力。Audio Research 的現代管機,聲音總帶著迷人的光澤與溫暖的亮度,一點不昏黃模糊。這著實提供了 Trapeze 適切的發揮。聽隨後 Miles 的小號、Coltrane 的次中音 Sax、Connaball 的中音 Sax,這些不同的「銅管」樂器,各自的聲音質地清楚分明。我真是喜歡 Trapeze 那毫無壓縮的聲音能量感,豐沛、直接、開放、明白,沒有障蔽,沒有遮擋,樂音直擊而來,那股「爽勁」可不是什麼喇叭都有的。


比活生還活生的活生感,把老錄音都搞活了

Trapeze 讓 1959 年的老錄音聽起來就像是新錄音一樣鮮活有勁。換一張同樣來自 1959 年的經典錄音—「Belafonte at Carnegie Hall」。Trapeze 給出一個寬大的音場,那個「忙碌的」舞台真是活生啊!不管是 Belafonte 的歌唱,還是樂團的伴奏,畫面鮮活,讓人聽了熱血不已。Trapeze 速度夠快,解析夠高,讓 Belafonte 演唱時的咬字、抖音、喉韻,各種細微的聲紋變化,都聽得清清楚楚。至於背後伴奏的曼陀林、吉他、貝斯等,也都聽得清楚明確。在很多系統上,那些伴奏往往被淡化了,但在這裡我聽見了極為清楚且比例正確的伴奏。不管是「Darlin’ Cora」,或是「Sylvie」,都能見得我所說的那種讓人印象深刻的清晰畫面,感受到鮮活演出。如果我說,Trapeze 把我帶到了六十年前的卡內基現場,那種氛圍、那些感動,一點不爲過。

又如在「Matilda」一曲裡,你還是可以聽得錄音的年代感,可是,當天舞台上的熱絡氣氛依舊鮮新。聽 Belafonte 的口哨和口技,聽現場的歡笑、掌聲與應唱,聽康加鼓、吉他、長笛的伴奏,哎呀,Trapeze 所播放的「Matilda」,這活生感實在是比活生還活生了。


能以掌握所有堆疊層次的感覺真好

如果系統的解析夠好,音色夠直白自然,聽 Hans Zimmer 的配樂時,就能輕易掌握其中所堆疊的多重層次,也能認識到其中許多特殊樂器的質感。在「Dune」的原聲帶第一軌「Dream of Arrakis」開頭的打擊樂犀利有勁,隨後跟上的節奏聲響,讓人分不清到底是什麼發出來的,但是該深沉者深沉,該硬朗者硬朗。當人聲混入,同時又堆疊了風聲、樂音和節奏,一陣看似混亂,似乎又見其層次。這就是 Trapeze 的本事。「Herald of the Change」開頭的自製號角,聲響獨特不說,反覆的單調樂音背後,逐步堆加上來的和聲,在強勁深沉的低頻推出後,更添神秘與未知的懸疑色彩。聽這其中低音提琴拉奏的聲紋,聽人聲混音的異響,那些聲音的組成,在 Trapeze 的重播下,似乎聲音的來由都清楚了。此處,我還要再強調:這個有層次、有解析、還能沉下去的低音,聽了好過癮啊!


傳真,傳神,也傳情

聽 Jeff Buckley 的「Hallelujah」,吉他的分解和弦聽了爽朗俐落,那清晰的指彈,就像有畫面一樣。鋼弦的撥動,在拾音器的捕捉下,通過音箱放大,這樣的過程,讓電吉他的琴音,即便是 clean tone 的彈奏,與空心木吉他的聲響依舊有著明顯可辨的差異。聽那個吉他的尾韻,那真是漂亮。這個 AMT 氣動高音所呈現出來的光澤和韻味,是絲質軟半球高音所不及的。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小號、薩克斯風等銅製樂器,聽感上,就是多一層軟半球所難以表現出來的金屬質感。至於 Jeff Buckley 的歌聲,情緒在累進堆疊下,在其巧妙的收放之間,充滿感染力。我再說,Trapeze 要表現細節,如咬字、發音、聲腔等,都不是難事,它本就解析好。可是,它有一點更厲害的,就是那隨傳隨到,隨時湧現的能量感。當 Buckley 的歌聲唱到高處,能量迸發之時,Trapeze 總能以沒有壓縮的、沒有限制的聲量,傳遞歌曲之中的豐沛感情。音樂感人的地方,不就在此嗎?少了這個,又怎麼還能說迷人?


難不成 Ole Kilfoth 也是搖滾迷?

聽 AC/DC 的「Back in Black」專輯,AC/DC 的狂野全都顯了出來。Trapeze 給出一個不受喇叭間距限制的開闊畫面。平常我不太說搖滾樂有「音場」,但我聽見的這個「場」實在夠大。在「Hells Bells 」開頭的鐘聲,聽起來飽滿有厚度,卻又保有聲音尾韻揚升的活力。隨後電吉他、鼓組依序出現,音響漸形豐厚,主唱 Brian Johnson 壓抑又尖銳的歌聲出現,所有的一切交織一起,卻完全不雜不亂。聽這鼓聲的衝擊力道,配上電吉他的嘶吼,實在張力十足。專輯同名歌曲「Back in Black」裏頭的電吉他厚度十足,配上飽滿壯碩的鼓聲,衝擊而來,只能讓人束手不敵,跟著搖頭晃腦起來。Trapeze 的 12 吋低音真的真的真的不是蓋的,絕非裝飾而已。它的皺褶懸邊造就出的快速反應,讓搖滾樂聽起來這般兇悍。那個藏在裡頭,Isobarik 工作的 8 吋低音果然有道理,這個快,這份狠,它肯定有功。我猜 Ole 八成也是個搖滾迷,不然,Trapeze 怎麼放起 AC/DC 會這麼熱血。


身負一個時代的美學神髓

最後我想從一張唱片的啟示,説說自己對 Trapeze Reimagined 這對喇叭的想法。就在初代 Trapeze 誕生的 1979 年,Michael Jackson 推出了「Off the Wall」專輯。這張結合放克、迪斯可、與節奏藍調的專輯,可說是具有總結一個時代的意義。這張專輯推出後,廣受各界好評,立即囊括了幾乎所有音樂雜誌最高等級的好評。不料,隔年的葛萊美獎,「Off the Wall」竟然沒有雀屏中選。這張專輯被滾石雜誌列為「史上最偉大的 500 張專輯」排名的第 36 位;是獨立報所列入「死前必聽的 40 張專輯」之一;是衛報所列「流行音樂史上 50 個關鍵事件」的第 23 位。「Off the Wall」至今聽來,仍讓人佩服不已,無論是 Michael 在裡面精湛的唱功和美好的聲嗓,其編曲、和聲、伴奏、錄音也無不精彩。所以,得不得獎,不重要。被人記得,被人懷念,被人欣賞,才是真正存到永久的價值。

Trapeze Reimagined 也是這樣。拉起文化的高度,我們就會看見,Trapeze 其實反映了 70、80 年代的時代美學。相隔 45 年後的再現,其所總結的內涵更形豐富。然而,倘若 Audiovector 沒有推出這款復刻,很多人都會遺忘了它的存在,我更是不會知道 Audiovector 曾做過這樣的喇叭。我如何在「Off the Wall」裡聽見一個時代的流行音樂的要素總和,也就如何在 Trapeze Reimagined 上聽懂 Ole Kilfoth 真正想說的是什麼。





器材規格

Audiovector Trapeze Reimagined
型式:3 單體 3 音路落地喇叭
頻率響應:23Hz~53kHz
靈敏度:88dB
阻抗:平均 8 ohms、最低 6.5 ohms@ 20kHz
失真率:<0.2% THD @ 90 dB SPL
分頻點:500Hz、3,000Hz
承受功率:450W
尺寸:875 x 420 x 435 mm(HxWxD)
售價:700,000 元

進口總代理:鈦孚
地址: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57號2樓
電話:+886-2-2570-0395
網址:www.autek.com.tw
臉書粉絲專頁:鈦孚臉書粉絲團

32 位元浮點運算技術支持先進 DSP –Electrocompaniet Rena SA2 串流綜合擴大機
Electrocompaniet 不只有壓克力面板的高階家用音響產品,這些年他們也開始推出 live-style 的生活風格音響。新推出的 Rena SA2 無線串流綜合擴大機,小小一台,卻靠著內建 D 類放大線路,可提供每聲道 ...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