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撰文/郭漢丞,攝影/蔡承融 |
2022/05/02發表,已被閱讀7,530次
|
|
這是什麼東西?轉接端子?不是,InLine 是德國 Stein Music 專利擾磁技術加身的音響調音道具,區分 XLR 與 RCA 版本,等於所有類比輸入端子都可以使用。
我自己也是用家
德國 Stein Music 從調音器材起家,這些年發展得很快,不光是音響周邊配件,也推出擴大機與喇叭,產品線很廣,我寫過不少 Stein Music 的產品,算是相當有緣份的品牌,其中 Pi 唱片墊與 CD 墊,還留下來自用,有一次寫 CD 唱盤評論時,不小心和紙 CD 墊被機器的抽屜承盤「吃」了進去,還得請代理商幫我將機器開膛破肚,把夾在裡面變形的 CD 墊拿出來,就知道我平常還是會用這些調音道具的,幸好,和紙做的 CD 墊,壓一壓就回復平整,還能繼續用。
講起這些調音道具或器材,有些音響迷是不信者,認為多半是巫毒玄學,我曾經也對這些難以參透的秘技迷惘過,可是每次實際試聽,總是能聽出新的趣味,如果說音響是大人的玩具,那麼多一些可玩的東西,不也有趣?
獨家擾磁技術
如果用新玩具的角度來看,InLine 擾磁端子著實好玩,只要在原本的 RCA 或 XLR 端子,加上一段 InLine 就能產生效果,內中的擾磁技術是 Stein Music 獨門絕活,原廠還有原理示意圖,以 InLine 阻擾訊號傳輸的磁力干擾,不讓磁力污染音樂訊號,從圖示來看,道理淺顯易懂,可是怎麼就只有 Stein Music 獨門一家做出這樣的調音道具?難道其他人都不懂?
其實未必,許多線材中間有加入黑盒子,利用被動元件的濾波,去除音樂訊號傳輸的雜質,其應用與 InLine 應有異曲同工之妙,說不定裡面也有類似的擾磁技術,只不過「江湖一點訣,說破不值三文錢」,各家都有自己的說法,就是不能把技術說的明明白白,否則被拿去抄襲,不就白費工夫。
找 WBT 與 Neutrik 跨刀製造
InLine 的產品線齊全,從電源插座、喇叭端子、 RCA 與 XLR,全部都有,等於在音響線材的路徑上,通通可以加上去用。我這次試用的是 InLine RCA Plus 與 InLine XLR Plus Silver,算是標準款,另外還有 Plus Gold 版本,價格稍高,但並沒有貴多少,就拿 InLine XLR Plus Silver 來說,原廠網站標價 548 歐元,而 InLine Plus Gold 則是 598 歐元,中間只有 50 歐元的價差,如果選更高階的 InLine Plus Signature,要再多 100 歐元,變成 698 歐元,可是到了 InLine Plus Signature 這個等級,Silver 與 Gold 版本都是 698 歐元,連 RCA 版本也都同一價格,沒有價差。
雖然關鍵擾磁技術沒有吐透露太多詳情,可是 InLine 的製作倒是講得清楚,它們不是 Stein Music 所生產,而是委託國際大廠製作,以 InLine RCA Plus 來說,是由德國 WBT 代工製作,從專利鎖定 RCA 端子就看得出來,而 XLR 版本則是交由瑞士 Neutrik 製造,這兩家公司都是音響產業的標竿,品質有保障。
增添音樂自然流暢感
InLine 的使用很簡單,插在 RCA 或 XLR 輸入端子上面,再把原本使用的 RCA 或 XLR 線插在 InLine 上即可。加上去的效果如何?簡單講,就是音樂表情變得更自然一些,聲線的流動感好一些,整體的音樂活生感更好,不過我必須說,InLine 的自然活生感,基礎還是要建立在原本的音響調校,譬如喇叭擺位與空間聲響的搭配,如果您本來就有轟隆隆的低頻,又或者高頻尖銳刺激,InLine 沒辦法起死回生,它是「加分」的音響調音道具,可以在既有的基礎上增添音樂自然流暢的表情。
我想舉電影原聲帶「Million Dollar Baby」的前兩軌為例,「Blue Morgan」是單純的鋼弦吉他獨奏,雙音彈奏旋律,吉他聲線凝聚力漂亮,音樂背景有自然的回音空間感,在沒有加上 InLine 之前,我已經覺得聲音不錯了,可是加上去之後,吉他的聲音力度更好一些,音樂背景感覺更寧靜些,吉他獨白的滄桑感更濃郁些,隨後「It's Nice Viewing」的鋼琴,觸鍵與踏板的效果,音樂的流動感更好。
注意力更容易專注在音樂上
InLine 讓音樂變得更自然活生的效果,並不是天差地遠的變化,而是感覺音樂背景更安靜些,樂器與空間感的對比更好一些,整體聽感更柔順流暢一些,對於高階音響玩家來說,很可能就是讓音響進步的關鍵,而我在反覆比對有無 InLine 的差異時,覺得加上了 InLine 之後,我更容易專注在音樂上面,跟著音符的流轉而心神蕩漾,沒裝 InLine 時,則比較容易分心,一邊聽音樂,思緒容易飄到別的地方,想著等一下想寫的稿子。
或許這就是 InLine 的魅力,能讓音樂更迷人,吸引聆聽者的專注力,越是能專注聆聽,越能感受音樂之美。
老錄音聽來更滑順
除了能讓我更專注在音樂聆聽之外,InLine 還有另一個效果,就是讓老錄音的音色更柔順一些,例如謝霖與魯賓斯坦合作的「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春」,這是 1958 年的老錄音,我聽的是用原始母帶以 24 bit/192 kHz Remaster 的日本版,重製規格雖高,可是不免有著粗礪感,小提琴的擦弦力度比較生硬,鋼琴也偏濃,可是加上了 InLine 之後,音色變得柔順許多,在老錄音上面,InLine 為音樂增色的效果,比起新錄音要更明顯差異大一些。
既然說 InLine 有替老錄音增色的效果,難道是加上悅耳的音染?我並沒有特別感覺 InLine 有替音樂染色的效果,至少 InLine 並沒有在音樂頻段上,明顯增加高、中、低頻的量感,多了 InLine 的變化,主要是音樂表情的活生感與音樂線條的流動感,讓聲線更為自然,音樂現場的氣氛更為濃郁。
好像音樂家更認真演出了
像是聽芭托莉「Live In Italy」,這是她在義大利 Teatro Olympico 的現場錄音,空間感錄得非常好,搭配了 InLine,更為寧靜的音樂背景,讓次女高音與樂器的相對位置,更為浮凸,聽韓德爾「Lascie La Spina」,弦樂與大鍵琴開場,帶出寧靜的氣氛,芭托莉開嗓之前的細微呼吸聲,預告著美聲降臨,深情的歌聲當中,抖音的變化增添音樂的情感,與弦樂、大鍵琴交織出莊嚴的音樂畫面。
到了轉折的高潮,女高音與大提琴聲線相互對位,InLine 把彼此的層次感拉得更開,空間感更好。如果把 InLine 卸下來,重新聽一次,音樂依然很美,可是總覺得好像少了什麼,有了 InLine,就好像音樂家更認真演出,表情更為豐富,而少了 InLine,音樂的活生感就打了些折扣。
能錦上添花,不能起死回生
從以上的描述,可能有些人會覺得 InLine 只是音樂氣氛的進化,或者音色自然一些,表情活生一些,但就為了這「一些」進步,InLine 究竟值不值得?我想說,如果您對音響重現音樂的本質,有著每天都想進步一些的想法,那麼 InLine 就是值得嘗試的調音器材。
可是我要強調,InLine 不是起死回生的器材,如果您的音響系統本身調整不夠好,高中低頻的平衡度不足,音場重現的描繪不清晰,InLine 沒辦法處理這些問題,但是如果您在基本的頻率響應分佈、音場、定位、空間感,已經有一定的水準,想要讓自己的音響系統更上層樓,那麼 InLine 可以助一臂之力,增添一分音樂的活生感,讓音樂表情更自然。
自己試試最準
其實,看總編講這麼多,不如自己試試看,自己聽過最直接,此間代理商有提供預約到府試聽,不妨與代理商聯繫,直接將 InLine 插在自己的音響系統上,一聽就知道差異,如果不喜歡,退還就是,代理商有好貨才不怕你比,只怕插上去就拔不下來了。
參考器材
訊源:YBA CDT450 CD 轉盤 DAC:Merging NADAC 擴大機:EAR 868P 前級、509 MK II 後級 喇叭:Wilson Audio Alexia 2 配件:Tiglon TMR-2 音響架 / MYSTJ Audio CMS 音響架
器材規格
Stein Music InLine 型式:擾磁端子(XLR、RCA) 參考售價:請洽代理商 進口總代理:美德聲 電話:02-2365-1968 網址:madisonaudio531.com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