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郭漢丞,攝影/蔡承融 2021/08/23發表,已被閱讀23,531
前不久才試聽過英國 Spendor A4 落地喇叭,給了「十萬元內必聽優選」的標題,接著在編輯部看到大一號的 A7,就自告奮勇要試聽,因為對 A4 的印象很好,所以想試試進階的 A7。A7 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如果說 A4 有什麼略微不足的地方,A7 全都補上了,尤其在中低頻段的飽滿寬鬆,可比 A4 更加揮灑自如。

A7 與 A4 使用完全相同的單體

不過,真要動手寫 A7 的時候,這才注意到兩者的用料那麼接近,高音都是 25 mm 絲質軟半球高音,中低音也是 180 mm EP77 振膜單體,分頻點也是 3.7 kHz,根本是一樣的用料,說不定連分音器都一樣,這下子可好,哪裡有東西可以寫啊?

A7 與 A4 兩者的差別只在音箱大小,A7 比 A4 高了 9.3 公分,寬度增加 1.5 公分,深度多 1.9 公分,重量多了 2 公斤,從 16 公斤變成 18 公斤,視覺上比較明顯的是高度增加,寬度略增則讓中低音單體邊框看起來沒有那麼侷促。加大了音箱,代表音箱內容積增加,更有利於中低頻的延伸與量感。如果從規格來看,A7 稍大的體型,讓低頻延伸拉低到 32 Hz,比起 A4 的 34 Hz,只有多了 2 Hz,看起來差別不大,可是 A7 在中低頻的量感與寬鬆程度,一聽就知道更能揮灑自如。


低頻延伸多一點、效率高一點

音響就是這麼有趣的產品,單體都一樣,相同的分頻點,意味著分音器可能也一樣,只把音箱容積變大,就能讓中低頻有這麼大的改變。其實,A7 增加了音箱容積,重點不光是增加 2 Hz 的延伸,更重要的是增加 2 dB 的效率,從 86 dB 提升到 88dB,光是這兩點,就能讓 A7 更顯生龍活虎。

從 34Hz 增加到 32 Hz 的延伸,坦白說,2 Hz 的差異絕對聽不出來,不需要為了規格上 2 Hz 的差異,加價從 A4 升級到 A7,但是 2 dB 的效率提升,大幅增加了擴大機的友善度,很輕鬆就能推出超越體型的龐大音壓。還有,A4 與 A7 都是低音反射式音箱,但是設計不同,A4 是低音反射孔,設置在背後喇叭端子上方,可是 A7 是長方形大開口,設置在喇叭箱體底部,低頻氣流宣洩的面積更大,更有助於中低頻重現寬鬆的樣貌。


看著 A7 底部的低音反射開口,心裡想著,怎麼 A4 會用低音反射孔,而 A7 卻用不一樣的設計,不僅反射孔位置不同,開口面積與形狀也不同,A4 難道不能比照辦理嗎?想想只有一個理由:成本不一樣,低音反射孔的製作工序比較簡單,但是像 A7 這樣在喇叭底部製作較大的氣流宣洩口,要在音箱內部動手,比較費工,內部補強也多做補強,所以 A7 不光是喇叭箱體大一點就變貴,連喇叭箱體的製作也相對費工。

走現代路線的英國老牌喇叭

對於資深發燒友來說,看到 Spendor,可能都會聯想到 BBC 鑑聽喇叭,例如經典的 BC2 或 SP2,這些產品都還在,那是 Classic 系列,外觀延續經典老 BBC 鑑聽喇叭樣貌,單體與分音器換上更新的元件,不過 Classic 系列畢竟是上一個世紀設計,像是大型書架喇叭,要費心搭配合適的腳架,可是 A-Line 走現代化設計路線,瘦瘦高高的喇叭箱體,底部面積較小,適合都會居家不大的空間擺放,這是爭取新世代客群的喇叭,而不是緬懷 BBC 風情的設計。

以聲音走向來說,A7 也是走現代路線,中高頻有著豐富的細節與解析力,中低頻則是豐厚飽滿,反應速度也快,整體來說,A7 維持著英國喇叭溫暖的聲底,中高頻帶有適度的光澤,不會顯得尖銳刺激,但也不是溫吞暗沈的高音,而是帶著暖色調的明亮感,聽起來很舒服,搭配上豐沛又有彈性的中低頻,很容易營造出輕鬆舒服的音場包圍感。


中低音的規模感與輕鬆感明顯更好

即便只看規格,感覺 A7 好像就是拿 A4 的用料,換上比較大的喇叭箱體,本以為很難寫了,可是一聽就覺得 A7 是比 A4 更好,兩者的音質與音色很接近,畢竟使用的單體相同,但是 A7 在中低頻段的規模感與輕鬆感,都明顯勝過 A4,這種感覺有點像是 Mercedes C200 與 C300 的比較,或者 BMW 320 與 330 的差異,車體都一樣,內裝豪華程度也差不多,但是馬力與扭力都提升,整體性能明顯強化,油門一踩就知道,我原本以為 A7 大概就是低頻好一點,可是聽了才知道多花一點預算絕對值得。

還有,A7 的喇叭略高,剛好適合坐在沙發上的聆聽高度,我之前聽 A4 的時候,總覺得喇叭高音單體位置太低,所以會把 A4 擺在板車上,增加一些高度,可是 A7 就不用了,直接擺在地上聽就好,中低頻的穩固性也會更好。不過,要提醒一點,不管是 A7 或 A4,都算是比較小型的落地喇叭,聆聽位置不能太高,至少眼睛平視過去的位置,要比高音單體略低,而且,如果您到音響店試聽,千萬不要站著聽 A7,這樣會讓音場掉到底下,一點也感受不到 A7 優秀的 3D 音場描繪能力。


輕鬆擺位就讓喇叭消失在空間當中

雖然我說 A7 算是小型落地喇叭,可是簡單的兩音路設計,讓喇叭擺位相當輕鬆,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正三角形擺放,喇叭左右間距大約 1.5~2 公尺,聆聽位置也差不多遠,A7 就能輕鬆呈現優秀的 3D 音場,而且喇叭輕鬆消失在空間當中,重現栩栩如生的錄音現場樣貌。

在 U-Audio 試聽時,我用 EAR 868P 前級與 509 II 後級驅動 A7,數位訊源是 YBA CDT 450 與 Merging NADAC,這樣搭配有些超過,每一部機器的單價都比 A7 還貴,可是聲音表現真的很好,我知道,每一部越級搭配的器材,都幫 A7 的聲音加了分,可是這也代表 A7 具備優越的潛力,搭配的器材越好,聲音表現就會更好。

喇叭的音色個性喜歡最重要

我常告訴朋友,挑選音響系統時,喇叭是最關鍵的部分,雖然寫音響評論都會說每一樣器材都重要,那講的是整體搭配起來的互補性,可是在挑選音響系統時,我總是建議從喇叭先挑起,因為喇叭的差異最大,如果喇叭的音色聽不喜歡,後面要換器材去補,難度很高,相反的,如果喇叭的音色聽得喜歡,後面想增加一些解析力,或者強化低頻性能,靠擴大機或線材,都比較容易改善,所以,挑選音響的時候,我總建議從喇叭挑起,再去找喜歡的擴大機與週邊搭配。

A7 是什麼樣的音色?其實我寫 A4 的時候,已經差不多寫完了,A7 依然帶有英國喇叭飽滿濃郁的中頻段,高頻延伸帶有適度的明亮感,厚實的音色中透著清新的光澤,不過 A7 明顯在中低頻段的量感與力道勝過 A4,如果您的擴大機夠力,但是聆聽空間不大,用 A4 就夠了,可是如果您對於中低頻量感有比較多的期待,那麼 A7 就是更容易揮灑自如的選擇,這跟我前面所舉的例子,C200 或 C300 怎麼選?320i 或 330i 怎麼選?A4 與 A7 的抉擇,大概就是這樣的差異,A7 的音色與 A4 很像,但是在中低頻的輕鬆感與音場規模感,更勝一籌。


現場錄音的描繪能力強

像是聽 Eva Cassidy 的「Live At Blues Alley」,開場的「Cheek To Cheek」,主持人口白開場,迎來滿堂鼓掌喝采,Eva Cassidy 輕聲地哼唱,鋼琴與電吉他小聲的跟著節奏,音樂場面濃縮在 A7 喇叭中央,聲音凝聚,然後電貝斯與爵士鼓加了進來,音樂場面立刻撐大,整個音場就拉開來了,有 509 MK II 扎實的 100 瓦功率,我完全不用擔心驅動力的問題,讓 A7 輕鬆地撐開爵士酒館的現場感。

在聽「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時,電吉他撥彈和弦的獨奏,背後藏著錄音現場的杯盤碰撞細節,等電貝斯與爵士鼓加入之後,飽滿又結實的低頻力道,刻劃出鮮明的現場錄音樣貌,這張現場錄音並不是完美的演奏,仔細聽可以找到一些瑕疵,可是這才是真正的音樂現場啊!有哪一個樂手做現場的時候,可以一點瑕疵都沒有?那只有卡拉 OK 預錄做得到,而 A7 優秀的細節還原能力,讓現場錄音的氣氛顯得更加濃郁鮮活,感受 Eva Cassidy 與樂團成員演出的力度與情感變化,這才是音響迷人之處吧!

聽年輕有朝氣的 Joan Baez

再來一張音樂會現場,講起 Joan Baez 的現場錄音,我總是推薦「Diamond and Rust in the Bullring」,而且是 Analog Production 的 Remaster 版本,錄音處理得更為通透,且音樂動態對比也比原版更好,或許是錄音室後製加了料,可是這加料卻是錦上添花,讓現場音樂會的氣氛更濃。

在 A7 上面聽這張現場,聽「No Woman No Cry」,Joan Baez 的嗓音停留在年輕又明亮的時代,有朝氣又有活力,現場 PA 調整電貝斯平衡時,開場量感開得太大的失真,馬上壓低音量的痕跡,A7 清楚地呈現,舞台上的 Joan Baez 與樂團唱得賣力,舞台下的聽眾沒閒著,跟著一起哼唱,A7 把音樂會現場的舞台與空間包圍感烘托得漂亮,讓人聽得津津有味。

A7 溫暖又明亮的音色,聽爵士樂也很對味,像是聽「John Coltrane and Johny Hartman」,這算是 John Coltrane 相對早期的錄音作品,還沒有走向比較前衛的爵士路線,配上 Johny Hartman 迷霧般的濃郁嗓音,整張專輯展現慵懶的搖擺風情,在 A7 上面聽「My One And Only Love」,薩克斯風的吹奏音色飽滿豐厚,銅管細微的音色變化,彷彿可以感受到 John Coltrane 的口唇動作,而 Johny Hartman 的嗓音用 A7 來聽,尾韻帶著些許沙啞,可是中氣是飽滿的、厚實的,A7 則是用輕鬆且毫無壓力的樣貌,呈現老爵士溫暖浪漫的搖擺情懷。

弦樂油光水滑、柔情似水

換上古典音樂,A7 一樣鮮活有勁,而且聽起來相當輕鬆,像是帕爾曼的「Cinema Serenade」,收錄諸多經典電影主題曲,我喜歡「女人香」的探戈主題,小提琴獨奏迸發熱情的探戈旋律,樂團在後面搖曳地合奏,A7 把小提琴主奏與樂團的距離,撐起夠開闊的音場,帕爾曼的小提琴拉得油光水滑、柔情似水,而躍動的節奏則是大提琴與小提琴聲部撥彈營造,中間還藏著木管的呼應,A7 把每一個聲部都用清楚的定位呈現,通透且富有光澤。

換大提琴登場,聽王健的「The Baroque Album」,開場是鮑凱里尼第九號大提琴協奏曲,在樂團的呈示部,弦樂群端莊和諧地開場,第一主題後面銅管溫暖的襯底,帶入第二主題,A7 的弦樂群唱得柔和,而銅管群則是厚實濃密,在弦樂群後面,烘托著溫暖的和聲,隨後大提琴登場,A7 清晰的舞台重現感,讓獨奏大提琴位置在前,樂團在後的樣貌,拉出清楚的層次,在音色細節的刻畫上,A7 有相當細膩的表現。

我在聽 A4 的時候,也聽了王健這張專輯,我想說,A4 的細節刻劃能力與音場還原能力,同樣相當優秀,譬如王健運弓的輕重變化,還有左手按弦搭在指板上的細微聲響,還有拉奏時的呼吸聲,A4 的細節刻劃能力,並不輸給 A7,但是 A7 來聽相同的專輯時,差別就在音樂的寬鬆度,A7 揮灑得更自然流暢,中頻段顯得更為綿密厚實,餘裕度更高。

雙鋼琴的舞台刻畫感漂亮

最後,我要用普萊亞與魯普合作的「莫札特雙鋼琴協奏曲 K.365」做結尾,為什麼選這張唱片,因為雙鋼琴考驗音場定位的鮮明度,兩部鋼琴同在舞台上,但是位置略有不同,其中左邊的鋼琴音色比較厚實,高頻段略暗,偏右的鋼琴音色比較明亮,聽第三樂章快板時,兩部鋼琴相互呼應,彼此交錯彈奏主題的時候,要能清楚聽見兩部鋼琴的位置與音色差異,整張唱片聽起來就是鮮明活潑的樣貌,如果您找這張唱片來聽,可是覺得兩部鋼琴好像疊再一起,那就是音場定位沒有拉開。

用 A7 來聽普萊亞與魯普的雙鋼琴,可真是精彩,樂團齊奏主題之後,鋼琴登場,左邊先彈奏主題,右邊反覆,A7 把兩部鋼琴的相對位置,清楚地呈現,這其實難度滿高的,因為兩部鋼琴並不是一左一右在舞台兩端,而是在舞台中央,兩部鋼琴相對擺放,所以左右兩部鋼琴的聲響,都在中央,只是略微偏左或偏右,所以才會考驗音響系統的音場定位能力,在 A7 就能清楚聽到兩部鋼琴的鮮活樣貌,如果兩部鋼琴聽起來好像都在中央,混在一起,那麼雙鋼琴協奏曲的鮮活感就會打折扣,而我在 A7 上面聽活潑的快板樂章,心情可是愉快得很,好像看見普萊亞與魯普兩人隔著鋼琴,指尖沒停過,一邊演奏一邊相互對望,兩部鋼琴的樂句一個個接下去,展開愉悅的鋼琴音符對話。

加價往上攻更不會後悔

雖然我說 A4 是「十萬元以內必聽優選」,不過聽了更大的 A7,我想說 A7 是比 A4 在音樂表現更加全面的優選,當然,它比 A4 貴了些,聲音更好是應該的,至於消費者該怎麼選,我認為最大的差異在規模感,假如您聽音樂的音量不太大,家裡空間也不大,A4 會是超值的選擇,但是如果您的聆聽空間夠大,而且喜歡用接近現場音樂會的音量來享受音樂,那麼 A7 會是更值得,也更不會後悔的選擇。

器材規格

Spendor A7
型式:2 單體 2 音路低音反射式落地喇叭
使用單體:22 mm 高音 × 1,180 mm 低音 × 1
分頻點: 3.7 kHz
建議擴大機功率:25-200 瓦
效率:88 dB
頻率響應:32 Hz - 25 kHz
阻抗:8 Ω
尺寸:934 × 180 × 305 mm(H×W×D)
重量:18 公斤
參考售價:139,900元
進口總代理:瑩聲
電話:02-2805-3569
網址:http://www.jadex.com.tw/

入門光學唱頭的優選–DS Audio DS-E3 光學唱頭
來自日本的 DS Audio 唱頭以其獨特的光學感應原理產生訊號,和傳統的動圈或動鐵唱頭截然不同,也因此引起了許多好奇的黑膠迷也想嘗鮮。那嘗試的代價很高嗎?未必,DS Audio 提供多種等級的產品,像是這款 DS-E3 便是他們家的入門級唱頭...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