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郭漢丞,攝影/蔡維峻 2025/05/19發表,已被閱讀871
不是前一陣子才試聽過 KEF Q Concerto Meta,怎麼這麼快就把高一階的 R3 Meta 借回來聽?因為在 Q Concerto Meta 的 YT 影片當中,有人問了 Q Concerto Meta 與 R3 Meta 的差異,於是就商借 R3 Meta 回來試聽了。

YT 有讀者問 R 系列有比 Q 好嗎?

話說 2024 年 12 月的圓山音響展,總編參加 KEF Q 系列新品發表會,現場開嗓的 Q Concerto Meta,搭配 Cambridge 擴大機開嗓,整體表現相當好,於是趕緊借回來聽,這次 Q 系列登場,主打超值好聲,無論是音響性能、音樂表現或是外觀做工,都相當超值,可是如果與自家高一階的 R 系列比較,又是怎樣的光景呢?

總編當時借 Q Concerto Meta 回來聽的時候,沒多想與 R 系列的差異,拍了影片,有人留言問與 R3 Meta 的差異如何,趕緊查詢官方資料,沒想到 R3 Meta 與 Q Concerto Meta,設計如出一轍,只有細部的差異,基本上都是三音路同軸書架喇叭,納入第十二代 Uni-Q 同軸單體,搭配 Meta 高音背波吸音技術。

難怪有人要問兩者的差異,因為 Q Concerto Meta 參考售價 50,000 元,而 R3 Meta 參考售價是 88,000 元,值得為細部的規格差異,多花 38,000 元嗎?


標準答案是選自己喜歡的喇叭

標準答案講在前面:聽音響,是很個人的主觀趣味,豐儉由人,R3 Meta 與 Q Concerto Meta 的聲音表現差異,真的很沒辦法用 38,000 元來做量化,如果您同時比較這兩對喇叭,覺得 R3 Meta 比較好聽,那 38,000 元就值得。

可是如果您認為 Q Concerto Meta 相對超值,那也是正確答案,因為只要喜歡,也負擔得起,那就是適合您選購的喇叭,值不值得實在不需要旁人說三道四。


用料成本確實有差異

但是,總編畢竟是在寫評論,總要講個是非曲直出來吧?好,我們從「可以衡量的成本」來看 R3 Meta 與 Q Concerto Meta 的差異,再來談「沒辦法量化」的音樂表現差異,看看這 38,000 元的價差,究竟值不值得。

當我收到 R3 Meta 時,一拆箱就覺得外觀做工比 Q Concerto Meta 要好上一個等級,Q Concerto Meta 是消光木紋,看起來典雅大方,而 R3 Meta 送來的是特別色 Indigo Blue,外觀相當亮眼,漆面的光澤很漂亮,KEF 的做工很講究,看著均勻的烤漆,又光鮮亮麗的 Indigo Blue,這對 R3 Meta 擺在家裡肯定會成為視覺焦點之一,而喇叭音箱烤漆的成本,肯定超過消光木紋。


同軸單體尺寸大一號

再來是單體差異,當我把 R3 Meta 擺在喇叭架上看,第一眼看過去,以為兩者使用的單體規尺寸相同,可是好像又不太對,原來兩者的低音單體都是 6.5 吋,而上面安裝Uni-Q 同軸單體的外圍,都有軟質的圓形導波環,看起來單體配置數量相同。

但是內中第十二代 Uni-Q 單體的尺寸不同,R3 Meta 的 Uni-Q 尺寸大一號,高音單體是 1 吋,中音單體則是 5 吋,比 Q Concerto Meta 的 0.75 吋高音與 4 吋中音,R3 Meta 的尺寸都放大一些。


高頻延伸 R3 規格好很多

只有同軸單體的振膜尺寸放大而已嗎?不只,在低音延伸部分,R3 Meta 可達 38 Hz,同樣採用 6.5 吋低音的 Q Concerto Meta,則是延伸至 40 Hz,如果低頻延伸只有相差 2 Hz,基本上聽不出來,人耳對低頻相對沒那麼敏感,所以在低頻延伸部分,R3 Meta 雖然估格好一點,實際上兩者應該是打個平手。

可是在高音延伸部分,那就不同了,Q Concerto Meta 的高頻延伸標示 20 kHz,而 R3 Meta 則跟上高階 Reference 的規格,高頻延伸可達 50 kHz,這可就比 Q Concerto Meta 性能好得多了。當然,有人會說,人耳聽不到 20 kH 以上的頻寬,可是拉得更開的高頻延伸,並不是要讓人真的聽到,而是要增加高頻泛音延伸的光澤與輕鬆感。


低音單體的等級更高

規格比較過,再來就要講細部的製作,雖然兩者都是 6.5 吋的低音單體,可是 R3 Meta 的低音單體,採用內凹式懸邊,深度更深,刻意強化長衝程的活塞運動,表面是淺凹槽鋁質振膜,可是內部藏著錐形紙盆結構,連接音圈套筒。

這個結構大幅度增加音圈驅動振膜的面積,讓音圈推動振膜的活塞運動,物理施力的效果更好,能量損耗更小,這是相當創新的低音單體設計,可是藏在音箱內部,要不是 KEF 有秀剖面圖,總編也沒辦法從外觀,看出 R3 Meta 低音單體在技術上比較厲害的地方。


低音反射孔、內部阻尼與音箱強化

此外,R3 Meta 音箱背後的低音反射孔,採取側邊開孔,而且低音反射孔內部有彈性通道,我在搬喇叭的時候,手指頭剛好伸進去,低音出氣管道摸起來軟軟的,這就是 KEF 所謂的彈性低音反射孔,為什麼要用彈性材料做低音反射孔通道,原因很簡單,就是要降低氣流噪訊。

另一項藏在 R3 Meta 內部的技術祕密,就是針對 R3 Meta 最佳化的內部阻尼與音箱強化支撐系統,這部分應該做得比 Q 系列更加講究,畢竟是高一階的產品,要多花點成本。

再來一個明顯的成本差異,R3 Meta 採用 Bi-Wire 端子,而 Q Concerto Meta 是 Sinlgle-Wire,等於 R3 Meta 多一組喇叭輸出端子,而且為了把兩音路連線的跳線做得更完善,中間還多了一個鎖定裝置,所以 R3 Meta 並沒有看得到的跳線,而是靠隱藏在內部的鎖定端子,連接 Bi-Wire,這樣在鎖喇叭線 Y 插時,就不會中間多一組跳線隔閡,更容易把 Y 插鎖緊,這樣的設計少見,可說是 KEF 自家的創意設計。


規格上 Meta 吸音的效果比較強

至於 R3 Meta 最重要的聲學技術,與 Q Concerto Meta 一樣,那就是在高音單體背後,加裝獨家 Mat 迷宮圓餅,讓高音單體的背波干擾,在 Mat 迷宮圓餅裡面不斷反射衰減,達到消除背波干擾的效果,Meta 的技術原理相同,可是 R3 Meta 消除高音背波干擾的程度,可以高達 99 %,這部分就比 Q Concerto Meta 的性能要強一些了。

好,從「可以量化」的部分來看,R3 Meta 的確比 Q Concerto Meta 講究許多,看得到的成本增加包括了外觀烤漆漂亮、Uni-Q 單體尺寸較大、低音單體技術延伸自 Reference 系列,外加講究的 Bi-Wire 端子,而看不見的成本增加,包括 Meta 吸音裝置的性能提升、內部阻尼優化與喇叭箱體內部橫梁強化,以及軟避振的低音反射孔通道,以上所說,都是成本上的增加,顯示 R3 Meta 比 Q Concerto Meta 貴一些,貴得有道理。


好聽差異很難用金錢量化

可是,如果用音樂表現來衡量,那就不是錢的問題,而是您喜不喜歡 R3 Meta,就低頻表現來說,只要擴大機夠力,R3 Meta 與 Q Concerto Meta 的低頻量感與延伸,差異並不算大,兩者都是較大尺寸的三音路書架喇叭,喇叭箱體容積配上低音反射式設計,低頻量感差不多好,但是 R3 Meta 的低頻在聲音密度、結像力與反應速度,都更加明快,低頻質感明顯較好。


中高頻細膩度好上許多

另一個明顯 R3 Meta 在聲音表現更優秀之處,就是中高頻的光澤與細膩度,音場空間感更寬鬆、更自然,中頻段的厚度與密度更好,假如您是認真聽,一定聽得出差異,但如果您想當做背景音樂來聽,那麼 Q Concerto Meta 就不會輸 R3 Meta 多少,重點在於專注聆聽,越是專注,就越能聽得出音響器材的差異。

試聽 R3 Meta 的過程,我搭配了編輯部常用的 EAR 868P 前級與 509 MK II 後級,真空管機來推 R3 Meta,味道很合,真空管的溫暖中頻,讓 R3 Meta 的中高頻帶出柔美的光澤,另外我還搭配 Van Medevoort MA360 SE 綜合擴大機,100 瓦純 A 類放大,也能把 R3 Meta 推得震天價響。


Chord Alto 搭配聲音好,預算可匹配

可是最後我用 Chord Alto 綜合擴大機,作為試聽 R3 Meta 的搭配,主要的原因是 Chord Alto 不僅能把 R3 Meta 推得軟質綿密,聽感相當舒服,而且,兩者的價格相當,比起前兩部擴大機,要來得門當戶對,所以最後就選 Alto 來推 R3 Meta 了。

效率有 87 dB 的 R3 Meta,驅動起來算輕鬆,Alto 綜合擴大機輸出功率 8 歐姆 25 瓦,4 歐姆為 50 瓦,以近場聆聽來說,夠用了,就算我用比較嚴苛的條件操駕 R3 Meta,在 U-Audio 二十來坪的聆聽空間,Alto 綜合擴大機也夠用,不會出現軟腳的狀況,代表 R3 Meta 喇叭並不難推,相較之下,85 dB 的 Q Concerto Meta,因為效率較低,對前端擴大機的功率要求,相對較高。

中高頻更漂亮、低頻密度與力度更好

以主觀聽感而言,R3 Meta 比起 Q Concerto Meta,最重要的差異就是中高頻的細膩度,以及中低頻下盤的力度與音色密度,R3 Meta 顯然是高一個等級的書架喇叭,KEF 還真懂得如何設計聲音,即便兩者都是三音路書架喇叭,都採用核心同軸單體技術與 Meta 高音背波吸收技術,可是卻能在相近的價位,設計出細部的音色差異,讓兩對喇叭「各有所值」。

像是聽 John Mayer「Contrinum」專輯的經典「Slow Dance In A Burning Room」,試聽 Q Concerto Meta 時,可以清楚聽見多軌錄音疊加的聲部效果,可是換到 R3 Meta 來聽,錄音的層次感差不多好,可是音色的細緻度更漂亮了。

John Mayer 愛用經典真空管電吉他音箱,略帶 Over Drive 的 Clean Tone,帶出電吉他 Solo 音符顆粒的飽滿感,電吉他音箱的 Spring Reverb 聽起來很舒服,代表 R3 Meta 的中高頻延伸,更勝一籌,電貝斯在底部撐起厚度,在電吉他 Solo 時,底層還有木吉他刷著和弦,多軌錄音的音樂層次感,在 R3 Meta 清楚呈現,其音樂細節的豐富程度,明顯勝過 Q Concerto Meta。

聽現場演唱會的空間感更開闊

同樣的,我也用「Where The Light Is: John Mayer Live In Los Angles」,聽「Slow Dance In A Burning Room」,R3 Meta 聽來更為輕鬆,演唱會的空間感,從群眾的歡呼聲拉開,電吉他 Solo 開場,另一把電吉他呼應。

John Mayer 的歌聲,聽得出來是緊貼著麥克風在唱,凝聚在中央,兩把電吉他可都沒閒著,在歌聲底下墊著分解和弦,R3 Meta 輕鬆帶出現場演唱會的臨場感,同軸單體在中高音的描繪,清晰重現 3D 音場的層次。

爵士三重奏的急板真生猛

再拿出賈克.路西耶爵士三重奏,聽「Jacques Loussier Plays Bach」,選爵士改編版的「巴哈:義大利協奏曲」,聽第三樂章「Presto」,急板的速度超快,爵士鼓華麗的開場,十六分音符快速的音符,鋼琴左手不得閒,底部墊著分解和弦,右手彈奏主題,爵士鼓更是忙碌,兩根鼓棒追著十六分音符,急如雨點快速擊打,R3 Meta 用明快的低頻音符顆粒,回應著清晰快速的鋼琴音符。

三分鐘左右的「Presto」,中間沒有任何一個休止符,直到爵士鼓花俏的過門,鋼琴與低音貝斯才可以休息兩秒,再回到十六分音符的快速旋律,R3 Meta 清晰地帶出爵士三重奏,賣力演出的樣貌,在最後一個音符落下時,彷彿可以感受到爵士樂手額頭滲著汗水的爽快感,終於把「Presto」錄完了。

用 John Mayer 與 Jacques Loussier Trio,來比較 R3 Meta 與 Q Concerto Meta,差不多夠了,以音色上的差異,R3 Meta 的中高頻細節更豐富,細膩度更好,簡單講,就是音色高貴感更漂亮,加上中低頻的顆粒、密度與衝擊力更好,聲音表現確實比 Q Concerto Meta 好上一籌。

聽古典樂,細膩度差異更大

但是,我想說 Q Concerto Meta 並沒有輸多少,因為如果以 C/P 值的角度來看,總編覺得 Q Concerto Meta 更超值,假如您喜歡流行、搖滾,或者是爵士樂,經過細心調整,Q Concerto Meta 不會輸給 R3 Meta 太多,但是,如果您喜歡聽古典樂,尤其是編制較大的協奏曲或交響樂,那就顯得出 R3 Meta 音色表現細膩的優勢了。

我想舉慕特與約翰.威廉士合作的「Across The Stars」專輯,聽電影「辛德勒名單」主題曲,這是一首漆美的電影主題曲,木管吹奏著憂傷的曲調,弦樂群鋪開小調的和聲,帶出小提琴獨奏,R3 Meta 把小提琴獨奏的琴弓摩擦細節,帶出琴音的浪漫與憂傷。

琴弓在琴弦上的角度變化,從 R3 Meta 呈現的小提琴音色變化,呈現出音樂主題的情感變化,拉高八度,情緒更加激昂,低音大提琴聲部的應答,聲線相當飽滿,以書架喇叭來說,R3 Meta 的低頻厚實度,表現相當優異。

在預算之內選自己喜歡的喇叭就對了

差不多可以來講結論了,R3 Meta 在用料與做工上面,確實比起入門的 Q 系列,有「硬功夫」的加料,從鋼琴烤漆、單體等級、音箱內部阻尼與支撐、低音反射通道等等,都比 Q 系列更加講究,所以價格比 Q 系列略高,確實在用料上成本有差異。

而就其聲音表現,R3 Meta 多了分高貴感,音質的細膩度更漂亮,中高頻細節更豐富,低頻密度、結像力與顆粒感更好,但是音質音色的提升,是主觀的認定,假如您的預算在 Q 系列,那就別比較 R 系列,但是如果預算可以拉高到 R 系列,那就值得比較一下了,畢竟,再負擔得起的價格之內,總是要選自己最喜歡聽的喇叭,才是可以聽得長長久久的投資。


器材規格

KEF R3 Meta

型式:3 音路同軸單體低音反射式書架喇叭
使用單體:Uni-Q 同軸單體(1 吋鋁振膜高音搭配 MAT 技術、5 吋鋁振膜中音) × 1、6.5 吋鋁合金振膜低音 x 1
頻率響應:38 Hz – 50 kHz (-6 dB)
分頻點:2.3 kHz、420 Hz
建議擴大機功率:15 – 180瓦
效率:87 dB
阻抗:4 歐姆(最低 3.2 歐姆)
尺寸:410 × 210 × 315 mm(H×W×D)
重量:12.4 kg
參考售價:88,000元

進口總代理:鍵寧企業
電話:02-2786-2233
網址:https://www.gdshop.tw

CNC 一體成形機殼–Clef Audio StreamBRIDGE-X 網路交換器
StreamBRIDGE-X 的機殼以實心鋁塊經 CNC 精密加工,再藉由精細的表面處理賦予光滑的質感,不論從哪個角度觀看,都找不到一顆螺絲或接縫。一體成形的機殼有助於減少共振,讓聲音更為純淨。...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