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戴天楷,攝影/蔡維峻、Dali 2025/05/16發表,已被閱讀1,839
2022 年的慕尼黑音響展上,Dali 推出了
一款超級旗艦,那就是 Dali Kore。這對旗艦喇叭體現了 Dali 四十年來所有對喇叭的 know how,融入了他們最新、最頂尖的技術。在開發這對喇叭時,高層下了「研發無上限」的指令,大開綠燈,讓工程師打造出嶄新的全方位旗艦,這才有了 Kore 的誕生。

相隔一年,我在慕尼黑音響展的 Dali 展間,看到一對很像 Kore,可是體型卻小一號的喇叭。那是 Epikore 11,也是 Dali Kore 之下的次旗艦。Epikore,Epicon,Epikore,Epicon,Epikore ...... 原來這就是 Dali 的策略——打造出超級旗艦之後,再來就是技術下放,讓高階系列也能雨露均霑,並向上提升。


又經過大約一年的佈局,Epikore 的產品線漸趨完整,如今共有三款落地喇叭——Epikore 11、Epikore 9、Epikore 7,與一款書架喇叭 Epikore 3。中間的跳號會不會補上?何時補上?有沒有中置或環繞的計劃?我們靜觀其變,也樂觀其成。

這次聽的 Epikore 7 是 Epikore 系列最小的落地喇叭,4 單體、3.5 音路、低音反射式的架構。但它可不是這麼簡單一句話就可帶過的喇叭。Epikore 系列喇叭繼承了 Dali Kore 上所使用的多項技術,我們得細細來看這許多方面。


來自 Kore 的 EVO-K 混合式高音

首先是高音的設計。Dali 有一項絕活就是 Hybrid Tweeter 混合式高音,就是以一個軟半球高音搭配另一個鋁帶高音,構成一組雙高音單體模組。Dali 首次使用混合式高音,可追溯到 1990 年推出的 Dali 700 喇叭上。三十多年來,他們不斷精進,也在中高階喇叭上廣泛採用此一設計,幾乎可被視為 Dali 的顯著特徵之一。


Epikore 採用與 Kore 同級的 EVO-K 混合式高音,除了一個 35mm 的軟半球高音,還有一個釹磁鐵驅動的鋁帶高音。這個 EVO-K 是從過去的旗艦 Epicon 系列所使用的高音進化而來的,在材料、結構、性能上予以強化精進,高音失真更低。因為是鋁帶、動圈混合式設計,高頻上看 34kHz。鋁帶高音負責 12.5kHz 以上的頻段,軟半球高音負責 12.5kHz 以下、2.5kHz 以上的區間。把高頻工作的範圍切割開來,也就讓兩只單體得以在工作最線性、失真最低、且遠離諧振點的範圍內工作。


雙七吋中低音的材料與技術,也來自 Kore 的研發

在 EVO-K 混合式高音下方是兩顆 7 吋的中低音單體。Dali 在 Epikore 11 和 Epikore 9 上使用了 8 吋和 6.5 吋兩種尺寸的中低音,但在 Epikore 7 上則採用單一尺寸的 7 吋單體,與 Epikore 3 書架喇叭的低音相同,為 Dali 全新研製並在丹麥工廠 in-house 製造的。中低音單體的振膜,技術與配方也是從 Kore 下放、稱為 Clarity Cone 的技術。振膜材料依舊是 Dali 所擅長的木纖維紙盆,暗紅色的振膜表面還有特殊塗層,加上經計算設計過的立體紋路,在材質本身之外,更強化了剛性與阻尼。於此之外,輕質量設計也讓這個單體運動更靈敏,訊息再生更完整。


動圈單體的運動,是靠磁鐵和音圈所構成的磁力系統,根據電流變化改變磁場,造成推拉動作,使單體進行活塞運動。音圈不能單獨繞線存在,必須有個繞線的依託,那就是音圈套筒。音圈套筒連於振膜,當音圈和磁鐵發生磁力作用時,帶動振膜發聲。Epikore 7 的音圈口徑為 38mm,和 Kore 的設計如出一徹,採用了鈦音圈套筒。音圈套筒一求夠硬、剛性夠高,工作時才不會造成能損;二求避免感磁,才不會在音圈作動的時候產生渦流效應(eddy currents)。鈦金屬音圈恰好符合這兩點訴求,比起常見的鋁合金和玻璃纖維音圈套筒都更好。


Epikore 7 中低音單體的磁力系統,搭載了 Dali 的招牌技術之一:「第二代軟磁性化合物」(Soft Magnetic Compound/ SMC generation 2)。一般單體上磁鐵的極片多為鐵製,但鐵無可避免地會產生渦流效應,降低導電性;SMC 則是用來取代鐵製極片的顆粒狀物質,可透過模製來定型。Dali 很早就開始採用 SMC 技術製作單體,在 Kore 的中低音單體上,更首度使用第二代的 SMC Gen-2。與鐵相比,SMC 的導電率是鐵的 1/10,000,而第二代 SMC Gen-2 又比第一代低了 2.5 倍,相當於鐵的 1/25,000,更不易生成渦流效應。有渦流效應又如何呢?渦流效應會在極片或 T 鐵部位形成一個第二磁場,干擾音圈的運動,這也是一種失真。SMC 技術就是為了要解決這個失真問題。


分音器用上結合 SMC Gen-2 的自製電感

EVO-K 混合式高音是 Kore 的技術下放,中低音單體用的振膜和 SMC Gen-2 技術是 Kore 的技術下放,並且,分音器也有 Kore 的技術基因。Dali 在白皮書裡表示,分音器不僅僅是為了分配各個單體的工作頻段,它也與喇叭的頻率響應、反應時間、時間相位、擴散性、細節、音色、平衡有關,因此分音器設計一點都不簡單;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就是零件的選用。Dali 為 Epikore 7 挑選零件的最高原則就是聲音好壞,其他諸如零件單價或尺寸都在其次,聲音最重要。很多廠商會標榜使用什麼品牌高級的空心電感,但 Dali 不這麼做。他們自製電感,且用 SMC Gen-2 取代常見的鐵粉芯繞製,結果阻抗比一般的空心電感更低、訊號路徑更短、更不容易出現串音,且比鐵芯電感降低了電流失真。至於電容,Epikore 7 則使用 Mundorf 的低能損電容。


手感一流又精緻高級的喇叭端子

喇叭內線也用上高品質的無氧銅絞線,端子更是新開發的大型喇叭端子。我這裡要強調一下,這個端子真是太讓人驚喜了。我過去一直對 Dali 喇叭所配的專屬端子印象深刻,外殼夠大,容易握持,方便施力。他們家的喇叭端子是我心中模範生等級的。可是這次在 Epikore 7 上看到的端子,整顆黃銅切削而成,表面還加上鍍金,質感一流。原廠不配常見的黃銅跳片,而是同樣質感不俗的跳線。跳線一端是香蕉插,一端是 Y 插,不管用家習用的喇叭線如何,它都能搭配。


做工細緻且製作難度更高的箱體

至於箱體的製作品質也不在話下。Dali 的喇叭箱體製作水準向來不俗,可是很明顯的,Epikore 和 Kore 又是不同量級的造工。以 MDF 加工製成的圓弧箱體,少了平行面,不僅不容易生成內部駐波共振,還能增進箱體的剛性。Epikore 喇叭的前障板還特別加厚,EVO-K 混合式高音還有一個專屬的鑄鋁障板,嵌在前障板上。箱體內部加上複雜的強化結構,外部則有細緻的實木貼皮與鋼琴烤漆。鋼烤表面大家都會做,但 Dali Epikore 的鋼烤水準是真的好,亮面塗裝平整均勻。鋼烤水準怎樣,你看反影會不會變形就見真章了。

低音反射孔位於喇叭背後,有兩個斜向通道。原廠稱這個反射孔設計為 Continuous Flare,也就是說它能夠快速且連續導流,不僅有助於低頻延伸與量感,還能保有乾淨與解析。喇叭底部延伸出去的支撐腳,搭配可調高度的腳錐,既賦予落地喇叭穩定性,也能提供良好的隔震效果。


單一員工個別組裝並測試的製作理念

除了上述的各方面設計和技術,還有一點值得一提,Dali 有個特別的製作理念,那就是每一對喇叭從組裝到測試,都由同一個熟練的技術人員完成;原廠稱這個是 Individually Crafted。不僅如此,他們更要求每支喇叭都要經過諸如阻抗、頻率響應、失真、靈敏度、相位等多項測試,且所有的測試數值都要與該款原型數據一致,方可通過測試。這樣,就能確保每一款的每一支 Dali 喇叭,都有相同的品質。前面講的還只是 Epikore 7 的設計和技術,加上了這一點,更讓人買得放心且安心。


聲音表現面面俱到,細膩有之,恢弘有之

試聽地點就在公司的試聽室。Dali Epikore 7 一開聲,就讓我和一干同事們感到吃驚,「這個聲音不錯啊!」「聲音很平衡,高音很順,延伸很漂亮。」「低音蠻沉的,這個貝斯好聽。」你一言,我一語,幾個人討論了起來。其實前不久,代理商就送來過一對 Dali 落地喇叭 Rubikore 6,郭總編的試聽報告,給了一句「柔順耐聽」的評語。Epikore 7 同樣也有這種柔美流暢的底蘊,只是,比起 Rubikore 6 要全面的多。Epikore 7 的高音光澤感更好,音樂畫面的透明度更好,中頻的解析力和低頻的扎實度也是 Rubikore 6 所不及的。

作為 Dali Epikore 系列最小的落地喇叭,Epikore 7 的個頭不大,但聲音表現卻有超乎體積的氣度。不管是播放管弦音樂時的壯盛感,或者是播放搖滾樂時的衝擊力,無論是規模還是力道,都很有一套。至於表現室內樂或爵士樂三重奏這種編制較小的音樂類型時,它所呈現出來的器樂質感實在出色,質感鮮明而且夠細膩,樂音的光澤自然,既不過量造成難耐,亦無不足致使音樂暗沉。聽小提琴也好,鋼琴也罷,抑或是爵士鼓的銅鈸、薩克斯風,都能細膩而準確地拿捏其音質和音色。


U-Audio 的試聽室是個超過二十坪的大空間,Dali Epikore 7 在這樣的空間裡,也能表現從容,不感覺侷促。Dali 總會在手冊裡註明喇叭擺位的建議,包括間距寬度、離牆距離等。以 Epikore 系列喇叭來說,原廠建議喇叭間距 3-5 米,離背牆 35cm 到 120cm,且由於 Epikore 喇叭水平擴散角度夠好,Dali 原廠建議用家不必調整內傾角度,只要讓喇叭正面朝前,然後坐在正三角形的頂點位置即可。實際使用上,也確實如此。一來,喇叭間距可以拉開;二來,的確無需另作 toe in,就能有清楚的結像。然而,原廠說明書裡寫的,終究只是建議,實際上,要如何擺位,還需考慮使用環境與用家的聲音偏好。原廠建議是一般性原則,保有因地制宜的靈活彈性,才能得到最大的聆聽樂趣。

搭配的擴大機有兩套,一套是 EAR Yoshino 868 前級與 509 MK2 後級,一套則是 EAM Lab Classic 202i 綜合擴大機;前者是 100W 的真空管前後級組合,後者是 200W 的電晶體綜擴,驅動起 Epikore 7,均可謂游刃有餘,只是風味不同。EAR 的真空管前後級,聲音柔美一點,光澤溫潤一點,古典和爵士聽起來細膩滑順,很是好聽。EAM Lab 的聲音扎實度很好,衝擊力道更明顯,聲音層次也更鮮明清楚,放起流行或搖滾,聽起來更帶勁。

郭總編問過原廠,是不是 Dali 喇叭配晶體機比較好聽?原廠的回答是 Dali 喇叭的反應速度快,所以不是管機、晶體機孰好孰壞的問題,是擴大機能不能讓喇叭展現速度,重現高資訊量的問題。

用天鵝湖說明它如何兼顧纖細與壯闊這看似極端的兩面

飽滿的聲底,扎實的質地,開闊的音場,輕鬆而自然的兩端延伸,Epikore 7 在播放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組曲時,既能給出壯闊的場面與濃烈的情緒,亦能提供優雅的姿態和細膩的質感。聽羅斯托波維奇指揮柏林愛樂的經典版本,第一軌由弦樂的撥奏起始,那個撥奏的活生感真好。隨後三拍子的圓舞曲響起,在優雅而輕靈的步伐之後,則是加入打擊樂的一段樂團齊奏。聽這一段由弱到強的音樂,其音樂的動態幅度寬廣,卻能輕鬆舒展,那種從容的氣度,就是中大型喇叭上才可見到的氣質,Epikore 7 沒那麼大,卻像大喇叭一樣從容。敲響的大鼓有著十足的重量感,值此之後,音樂一收,三角鐵輕輕敲響,那個透明的畫面真是漂亮啊!

在小天鵝之舞的樂段裡,木管和弦樂交相搭配,譜出俏皮而詼諧的場景。聽這裡的木管吹奏,Epikore 7 所呈現出來的那些器樂質地,不僅清楚,而且自然,更是真切。它能讓人一聽就知道:這裡是低音管,然後單簧管加入了......,彷彿親眼見到演出一般。音色準確,質感寫實,這都是本事。接下來的豎琴獨奏樂段,那錚錚琴音是水波蕩漾,而後的小提琴帶著淡淡的哀愁,悠悠地唱著。隨後音樂速度加快,配上撥彈節奏,情緒也跟著開朗起來。有翔實明確的描繪力,還能帶出氣韻和生氣,Epikore 7 在傳真之外,還能傳神。

最後一曲是與邪惡巫師的大戰,疾馳的音樂,醞釀著不安的情緒。忽然間,大鼓猛地敲響,戰鬥展開。在這段戰鬥場景的結尾是定音鼓的滾奏,後面接上情緒濃烈的主題,先以綿密的弦樂奏出,再是法國號溫暖的樂聲,淡去之時則由豎琴的分解和弦作結。短短一段樂曲,隨著劇情發展變化,Epikore 7 在樂團熱烈齊奏時,能發出充足的能量,在輕聲細語時,也能清楚還原旋律線條。在這舉足之際,Epikore 7 拿捏輕重拿捏得準確。

聽這鋼琴琴聲,既圓潤又扎實,能深沉還有光澤

在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組曲上,Epikore 7 同時展現出它能兼顧纖細與壯闊兩方面的本事。再以 Martha Argerich 彈奏的蕭士塔高維契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為例,說明 Epikore 7 那個質地扎實綿密,又具自然光澤的聲音,是多麼有音樂表現力。第一樂章開頭就是鋼琴華麗的進場,音符堅實之餘還保有圓潤的質感。這鋼琴開場十足的說服力,既出自鋼琴家,也出自 Dali Epikore 7。

我很欣賞 Epikore 7 對器樂本質的高度還原力,尤其是鋼琴。鋼琴的發聲機構複雜,同時,響度和頻寬都很驚人,在樂器之中僅次於管風琴。同時,它是以琴槌擊打琴弦發聲,琴弦共振帶來的豐富諧波,速度控制、力道變化以及諧波疊加,造就出鋼琴聲響的多變性。比起其他樂器,鋼琴的表情更多,可發揮的空間更多。

正因如此,要完整地重播鋼琴音樂並非易事,若非全音域的大型喇叭,重播總得打點折扣。我會把 Epikore 7 歸類為「中型偏小」的落地喇叭,按照經驗,這種尺寸的喇叭,重播鋼琴總有限制。可是,Epikore 7 在重現鋼琴的音色、響度、力道、質地和規模等各方面時,有著超乎我預期的好表現。當我聽見幾處遁往深處的低音,深沉、乾淨、力勁,讓我不禁叫好(我可是真的喊出了一聲「哦......」)。

蕭士塔高維契這首曲子很特別,樂團只有弦樂五部,沒有其他管樂和打擊樂,另加上鋼琴和一把小號。Epikore 7 明白表現出的小號的金屬光澤與質地,有時,是金燦燦的,有時,又很溫暖柔軟,又有時,因加了弱音器而顯得犀利。這些音色與質地上的豐富變化與多重面貌,在 Epikore 7 上都聽得明白。

至於弦樂,綿密而細緻的弦樂,小提琴纖細且有光澤,低音弦樂則以厚實的合奏支撐著。第二樂章就是這樣的發展,弦樂的鋪陳引出鋼琴的敘事,再進入一段高潮,由鋼琴奏出張力十足的音樂。而且,即便樂團的編制比較單純,層次還是有的。在我試聽 Dali 喇叭的經驗裡,它們總是很容易就「消失」於前。眼睛一閉,一個活生的演出現場就在前方,而不讓人覺得是從兩個喇叭發出來的「聲音」而已。Dali 自豪於自家喇叭優異的擴散性,是有所本的。這在 Epikore 7 上聽起來似乎也是小菜一碟。

放起管風琴,才知 Epikore 7 能吞吐的能量遠超所想

鋼琴難重播,管風琴更難,它能發出的音域最廣,響度最大。除了手彈鍵盤外,下方還有腳鍵盤,手腳並用下,使之能發出更豐富的和聲,比之管弦樂團,有過之而無不及。管風琴更可透過調節音栓改變音色,讓同一架管風琴,在相同的演奏方式下發出不同音色的聲音。高雄衛武營音樂廳內的管風琴,是亞洲最大的音樂廳管風琴,有多達 9,085 支音管,以及 127 支音栓,搭配可移動的電子式演奏台,是現代管風琴中非常先進的設計。拉脫維亞管風琴演奏家 Iveta Apkalna 就曾在衛武營演出,並留下精彩的錄音。

以這張專輯裡魏多第五號管風琴交響曲為例,Epikore 7 的音響規模感比我們憑眼見所以為的要大得多,它的兩端延伸輕鬆自然,特別是兩顆尺寸不過 7 吋的低音,竟然可以讓管風琴的低音輕鬆沉下。第一樂章一開頭的主題呈示,就帶著低音而出,營造出厚實的音響。高音管再與低音相互應答,營造出錯位的效果。隨後展開的主題變奏,先是輕柔而優雅,繼而出現的變奏則顯得壯盛且激昂,再來的變奏又將音量放輕,回歸和顏悅色。Epikore 7 的聲音規模感夠大,頻率響應夠寬,再加上寬廣的動態,要表現第一樂章的主題與變奏,完全不是問題。當你聽到這個樂章的後段,那宏大而繽紛的管風琴音響,就知道 Epikore 7 的厲害了。

不得不提的還有它對音樂層次感的爬梳本領。Epikore 7 能把複雜的音樂梳理的清楚明白。這很難嗎?一來要看音樂有多複雜,二來要看你聽多大聲,三來要看你對這曲子有多理解。關於這個,我要以這曲子最有名的觸技曲樂章為例,這個樂章經常被單獨拿來演奏,甚至出現在好些位名人婚禮上。樂曲開頭便是華麗的分解和弦,配上豐富的和聲。亮麗的高音不能刺耳,還要有充足的金屬光澤,才顯得出華麗感。此時還有沉重、厚實、飽滿的低音伴奏,一高一低的發展,讓樂曲有著絢爛的色彩與堂皇的氣度,搭建出雄奇宏偉的建築。衛武營音樂廳的管風琴音色真是漂亮,音樂廳管風琴與教堂管風琴不同的是空間殘響的長度,這裡的管風琴聽起來乾淨、清澈、層次分明。Epikore 7 是我遇過這種尺寸的落地喇叭裡,重播管風琴的表現最全面的一對。Bravo!

深沉卻乾淨,帶有細節與畫面的低音提琴,誰不愛呢?

這些年我聽了不少對 Dali 喇叭,在低音的表現上,當然會因喇叭大小而有差別。但量還是其次,重要的是質。Dali 喇叭的低音,量不會少,而且質多半還很好。Epikore 7 也是這樣。鋼琴的低音是一種,管風琴的低音是一種,低音提琴呢?我以 Edgar Meyer 與 Christian McBridge 的「But Who’s Gonna Play the Melody」,兩位有份量的低音提琴手合作的專輯為例。低音提琴可不是只有悶悶的低音而已,此處我所聽見的,琴音飽滿深沉,同時還保有解析。解析在哪裡?拉奏時的擦弦質感,以及撥奏時的音符顆粒,再加上琴弦振動與琴板的共鳴,那個共鳴聲響組成其實很豐富,並非只是單純的低音而已。Epikore 7 表現這兩把提琴的低音,顯得很大器,也很有自信。如果單從規格來看,區區 35Hz 似乎沒那麼讓人驚喜,但那只是個數字,我們可透過它聽見什麼才重要。

空間描繪能力出眾,開闊且深遠;人聲鮮活,紋理可察

Dali 喇叭一貫的厚實溫暖,在 Epikore 7 上亦復如是。他們慣用的木纖維振膜中低音單體,其實就是一種紙盆。在個人的經驗裡,使用紙盆單體的喇叭所播放出來的人聲,我尤其喜歡;Dali Epikore 7 就有這種魅力。聽 Eivør 的「Eivør Live」專輯,第一曲的鼓聲扎實有力,鍵盤與合成器則帶來迷幻的氛圍,引出一個悠遠的情境。Eivør 的唱腔多變,現場演唱會的收音,多會加上一定的 reverb,好讓聲音更豐潤飽滿;這些錄音特色都聽得清清楚楚。精彩的演出,換得滿堂喝彩,而那些現場的鼓譟和掌聲,則拉出一個寬廣的空間。對了,Dali Epikore 7 所能營造的空間感也是開闊、開放的。

我也想提一提「Where Are the Angels」中的吉他。只聽這琴音清楚,共鳴豐富,琴音重現的豐富度和朗聲程度,與音響的諧波再生有關係,也是鑑賞喇叭性能很重要的指標。「Sum sólja og bøur」一曲裡,Eivør 富有詩意並民謠風味的演唱,是這首歌聽起來迷人的地方。Epikore 7 乾淨、溫暖、透明、綿實的中音,讓人除了可以清楚聽見歌手聲嗓紋理,在她那穿透力十足的高音一出,就顯示出中高音域的動態表現了。Epikore 7 在重播人聲上,確實厲害的緊!

聽現場錄音專輯,讓人好似身在現場般

又如 Eagles 在 1994 年 MTV 現場演出錄音「Hell Freezes Over」專輯,聽最有名的「Hotel California」。超過兩分鐘的導奏,老鷹粉喜歡聽,音響迷更愛聽。開頭就是 Don Felder 和 Glenn Frey 的吉他,那琴聲清楚地好像音符一個一個跳出來一般。不僅有圓潤的音符顆粒,吉他彈奏的動作,也因為聲音訊息重播上的完整性,而得以清楚重現。至於這裡的鼓聲,則是拉丁式的幾款鼓配在一起,鼓手以手代棒敲擊出聲;致使我們所聽見的鼓聲和平常習慣聽見的套鼓不太一樣。這些畫面,都在 Epikore 7 的解析下,讓人可以清楚分辨並且在腦中浮現出想像的畫面。主唱 Don Henley 經過歲月刻畫過的沙啞聲嗓,唱起「Hotel California」更是別有韻味。

「Take It Easy」由 Glenn Frey 擔任主唱,貝斯手 Timothy Schmit 和在這裡回到鼓手位置的 Don Henley 為之合音。加入了合音的歌曲,人聲顯出了更豐富的層次。這裡可聽見我們所習慣的套鼓;聽這鼓聲扎實有勁,加上似乎更前傾的歌聲,配上鄉村搖滾的節奏,以及 Joe Wlash 那帶著即興的電吉他演奏,諸如這些加總起來,挑起現場觀眾的情緒豈是難事?

至於「Desperado」,收拾了熱烈的情緒,Glenn Frey 在鋼琴前,靜靜地彈奏出主題旋律,再由 Don Henley 像是旁白一樣的敘事姿態,緩緩地、穩穩地唱出這首歌。我見到一個浮凸、立體、且活生的音像,也輕易地就被捲入了那傷感的、悲哀的、看似絕望的情境裡。隨後弦樂團的加入,讓歌曲更添抒情意味,這場演唱會歌單的編曲真是高明。Epikore 7 的播放下,這首歌真是讓人一聽,情緒就跟著進去了。

這等高端氣質,真是迷人!

我過往試聽過 Dali 的 Rubicon 與 Epicon 喇叭,但這次試聽 Epikore,深感在設計與做工上都更具備 High End 質感。我們以前想到 Dali,總覺得他們就是「負擔得起的喇叭」,實可謂平價又好聽的代表。現在,還是有售價可親的 Dali 喇叭可選,但對於重視品質的消費者來說,他們也提供了更精緻的產品——Epikore 和 Kore。

如果你有百萬元的喇叭預算,除了那些本來就在經營這個價位帶的品牌,也該聽聽看 Dali。又如果你的空間有限,最多只能擺放中小型落地喇叭,Dali Epikore 7 則是百萬以內可買到最好看且好聽的喇叭之一。






器材規格

Dali Epikore 7
型式:4 單體 3.5 音路低音反射式落地喇叭
單體:10×55 mm 平面振膜高音 × 1,35 mm 絲質軟半球高音 × 1,7 吋Clarity Cone 木質纖維振膜低音 × 2
頻率響應:35 Hz – 34 kHz(+/-3dB)
效率:88 dB
阻抗:6 Ω
最大音壓:110 dB
建議擴大機功率:40-400瓦
分頻點:800 Hz、2.5 kHz、12.5 kHz
尺寸:1120 × 380 × 420 mm(H × W × D)
重量:40.5 kg
售價:990,000 元
進口總代理:極品
地址: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57號2F-1
電話:+886-2-2792-9778
網址:https://www.topaudio.tw/
臉書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opaudio.inc.tw

雙 AMT 單體配八顆 5 吋低音–Audiovector R10 Areteé 落地喇叭
丹麥喇叭品牌 Audiovector,旗艦喇叭 R10 Areteé 不僅身負原廠最多、最新、最高階的技術,而且作為具全音域規格的落地喇叭,單支喇叭依舊保有纖瘦的身型。這些都與它獨特的設計有關。...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