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撰文/郭漢丞,攝影/Sony 網站 |
2015/02/24發表,已被閱讀95,317次
|
|
這兩年大尺寸振膜似乎是高階耳機共同的趨勢,原因很簡單,振膜尺寸大,低頻就能輕鬆再生豐沛量感,Sony新一代旗艦耳機MDR-Z7(以下稱Z7)也跟上了這股旋風。這般「數大便是美」看似簡單易懂,卻是知易行難,既要能「數大」,又要「聲音美」,實在不簡單,而Z7確實在高階耳機之林,再次投下震撼彈。
尺寸雖大 配戴起來卻很舒服
耳機振膜尺寸大小,傳統上以靜電耳機振膜最大,之後Audez與Hi-FiMan也跟上大尺寸之風,不過他們用的不是靜電,而是平面Plannar振膜。不管是靜電或是Plannar,要達到足夠的低頻延伸,振膜尺寸都非得要夠大,所以大尺寸是因應「設計之必要」,不得不為之。可是傳統動圈式單體耳機呢?尺寸大,在聲學物理上的優點自然顯現,就是大面積推動空氣,可以鼓動更低的頻率延伸,可是大尺寸振膜本身的重量也隨尺寸而增加,工作效率跟著降低,如何在頻率響應與工作效率之間取得平衡呢?
話說這幾年壹週刊每到年底,都會舉辦3C產品評鑑,連著幾年都受邀擔任達人組評審,2014年底我也因此到了壹週刊在內湖的攝影棚,先做評測,之後再拍動新聞,這是我第一次接觸Z7。現場準備了七、八款各式耳機,聽完之後我只對兩款耳機留下深刻印象,其中之一是Z7,另一款則是Boss新款抗噪耳機。
為什麼與Z7「第一次接觸」就留下深刻印象?第一、Z7尺寸雖大,但是配戴起來卻很舒服,一點都不覺得重,而且相當服貼;第二、Z7的音質很好,在沒有AB比對的情況下,感覺比我自己買下來用的MDR-1R MK2還好聲。當然,壹週刊的達人評選,我把最佳音質留給了Z7,可是我還想仔細聽一聽,所以就把Z7借了回來。
 | Z7和1R一樣使用LCP液晶高分子振膜,但是尺寸擴大到70mm。 |
 | Z7的頻寬變為4Hz~100kHz,而1R則是4Hz~80kHz,振模尺寸之後,增加的不是低頻延伸,而是高頻?答案在Z7的LCP振膜加上了鋁合金塗層,進一步強化了發聲振膜的性能。 |
延伸自然的開闊聽感
我自己使用Sony耳機已經多年,MDR Z-1000已經在桌面上服役多年,這款耳機訴求專業鑑聽用途,所以對我來說是很好的「工作夥伴」,但是我也很清楚,Z-1000並不是拿來聽好聽的,而是拿來聽出錄音瑕疵的「工具」,所以幾年前MDR-1R MK2上市,試聽過後就買了下來,擺在家裡的書桌上聽,比起Z-1000,1R MK2解析力略為遜色,可是圓融輕鬆的音樂個性,聽來舒服多了。這次聽到的Z7呢?聲音走向比1R MK2更顯輕鬆舒服,但是音樂的細節增加許多,聲音的空間感擴展許多,那種耳機「幾乎不存在」的感覺更強烈。
什麼意思?配戴耳機,自然有耳機本身的重量加諸在耳朵上面,可是如果耳機設計得當,戴起來舒服,就不會感覺到耳機的重量。另一種「不存在感」,就是延伸開闊的聽感,我不敢形容這是「音場」,因為耳機緊貼著耳朵發聲,鼓動空氣產生的聲波,就只侷限在耳朵與耳機之間的小小空間,並沒有實體「空間中的音場」,可是兩耳聆聽時間差的錯覺,會讓人產生彷彿有前方音場的感受。所以,Z7雖然尺寸變大,可是柔軟舒適的耳墊,加上延伸自然的開闊聽感,都讓Z7一聽就覺得比起1R MK2還要好得多。
 | 圖中顯示,使用70 mm大口徑驅動單體可產生比擬家用音響喇叭的效果。 |
| | 有速度、有解析的優質低頻
從數據上我們也可以找出Z7厲害的地方!1R使用40mm的LCP液晶高分子振膜,而Z7使用的振膜材料一樣是LCP,但是尺寸擴大到70mm。這麼一擴張振膜尺寸,Z7的頻寬變為4Hz~100kHz,而1R則是4Hz~80kHz。有趣了!前面我們講,尺寸擴大在物理上可以增加低頻,可是Z7增加振模尺寸之後,增加的卻不是低頻延伸,而是高頻延伸?答案在Z7的LCP振膜加上了鋁合金塗層,進一步強化了發聲振膜的性能。
當然不只是振模尺寸增加,就能讓Z7擁有好聲音,為了強化低頻的延伸與量感,Z7增加了氣孔(Air Vent)的尺寸,這部分可以在30~40Hz之間增強低頻。對於古典音樂的愛好者來說,Z7這樣的強化並不太重要,因為鋼琴最低的延伸不過30Hz左右(嚴格說是27.5Hz),但很少有曲子用到最低的琴鍵。可是對於流行或搖滾音樂的愛好者來說,電子音樂許多低頻段的表現,都集中在50Hz以下,那是節奏的重要根基,Z7利用氣孔強化低頻的效果就很明顯了,與1R MK2比較起來,Z7的低頻不僅強勁有力,而且是有速度、有解析的優質低頻。
寫到這裡,那Z7不就「完勝」1R MK2了?以聲音表現來說,是的,Z7大獲全勝,可是以攜帶便利性來說,Z7真的不太好帶,真的是「桌面用耳機」,不信您拿Z7去搭捷運試試看,保證很多人盯著您看。
 | MDR-Z7將轉軸的角度做了些許調整,便增加了配戴的舒適性,魔鬼都藏在細節裡。 |
營造宛如家用音響般的開闊聽感
還有,Z7因為尺寸增加,阻抗變為70歐姆,看起來很難應付,不過我用iPhone接起來聽,推起來還差強人意,雖然知道Z7的低頻還有更強的能耐,iPhone沒推出來,可是Z7那種輕鬆開闊的舒服聽感,不需要耳擴也能感覺得出來。我另外搭配Meridian Explorer來聽,輸出夠大的耳機擴大機,就能讓Z7性能提升許多。
可是Explorer夠推Z7嗎?我知道還不夠,但是辦公室其他幾部輸出更強,有獨立電源的耳機擴大機,推起Z7雖然虎虎生風,低頻更顯強勁,但是中高頻卻變得粗糙了些,還不如Explorer。回頭看看,好吧,Sony留了一手,正在納悶Z7盒子裡面那一條看起來沒辦法使用的「雙3.5mm」耳機線,到底做什麼用的,原來那是Z7的「平衡耳機線」,可以提升聲道分離度,要搭配Sony自家PHA-3耳機擴大機使用,可是編輯部沒有順道借回PHA-3搭配,Z7這項「特異功能」就封印起來了。
 | 耳罩的形狀也更符合人體工學,不僅密閉性更好,戴起來也更舒適。 |
追上「數大便是美」,Z7訴求大尺寸振膜營造宛如家用音響一般的開闊聽感,比起1R MK2確實有著「明顯而大幅度」的提升,尤其是開闊輕鬆的聽感。不過,Z7的聲音走向還是偏向家用,是比較舒服、柔軟、輕鬆、開闊的聽感,而且Z7的低頻段明顯的強化,對於喜歡低頻的朋友來說,Z7更顯動感有力。比起我桌面上服役的Z-1000,它的「鑑聽地位」還是沒有變,比較起Z7,Z-1000當然顯得嚴肅,聽起來不輕鬆,可是Z-1000是我聽錄音瑕疵的工具,自然得當作工具來使用,但如果要舒服聽音樂,那麼Z7會比Z-1000要輕鬆自在多了。
 | MDR-Z7「搞剛」地將左右聲道的負極各自用一條線連接,讓左右的干擾降至最低。 |
器材規格
型式:動態封閉式耳罩耳機 單體:70mmx1 承受功率:2000mW 阻抗:70歐姆 靈敏度:102dB/mW 頻率響應:4Hz~100kHz 重量:335g(不含線) 參考售價:20,900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