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郭漢丞,攝影/郭漢丞 2014/06/06發表,已被閱讀35,214
Hi End音響經常追求「獨立」功能,所以擴大機要分前後級,CD還要拆成轉盤與DAC,甚至還要加上時基校正,可是Goldmund正打算顛覆這項金科玉律,ProLogos主動式喇叭是這群新生力軍的主力之一,他們打算把所有的功能都集中在「單一」主動喇叭當中,創造自由自在的新音樂享樂主義!


「新Goldmund」創造器材新個性

聽音樂本來就該是輕鬆的,我們上音樂廳,最好什麼東西都別帶,只需要清醒的腦袋與專注地聆聽,自然能感受音樂會現場的每一個音符。可是在音響這件事,似乎音響迷越搞越複雜,從訊源、擴大機到喇叭,樣樣講究,還不止,擴大機要分前後級,CD要分轉盤與DAC,線材每一條都要搭配,甚至連線材都要用架線器架高,這樣才安心。Goldmund可不這麼想,他們早就開始玩自己的遊戲,用自己的邏輯來設計音響,ProLogos就是用這種全新角度創造出來的「新Goldmund」。

講Prologos是「新Goldmund」?難道有所謂的「舊Goldmund」?是的,Goldmund依然提供發燒友多樣化的選擇,他們有CD唱盤,也有DAC,擴大機一樣有前後級,自家還有線材,可是他們卻勇敢地創造出「新Goldmund」:把所有器材全部濃縮到喇叭裡面!沒錯,如果您把ProLogos買回家,別懷疑,擺好喇叭,插上電,USB無線發射器接在電腦上,您就可以開始享受音樂了。管他什麼前後及阻抗匹配、訊源與擴大機搭配,ProLogos把這些麻煩事全部省下來,用最簡單的方式,給您最純粹的Goldmund之聲!


ProLogos繼承了Apologue Aniversary的單體與腳架,尺寸再縮小,像是大一點的書架喇叭。

使用Scan-Speaks高音、Audio Technology中低音

來,我們看看Goldmund究竟在ProLogos裏面給了多少好東西。首先,ProLogos是一款二音路密閉式箱體喇叭,尺寸像是放大的書架喇叭,可是Goldmund配上了專用腳架,工業設計的造型,怎麼看都像是從Apologue Anniversary借用過來的,這讓ProLogos彷彿成了縮小版的Apologue Aniversary。原廠其實有另外簡單型腳架可以選購,不過代理商只有引進「Apologue Look」的版本,雖然推升了價格,但是那宛如藝術品一般的工業設計,絕對值得。

其次,ProLogos也繼承了Apologue Anniversary所使用的單體,一樣是Scan-Speak絲質軟半球高音,加上兩個七寸Audio Technology中低音單體。為什麼Goldmund向這兩家公司購買訂做單體?主事者Michel Reverchon曾經在採訪時告訴我,他們製作的單體規格最穩定、最一致。


搭配的Mimesis 15前級

還有,Michel另外偷偷透露了一項秘密:雖然ProLogos使用的單體從Apologue Anniversary借用過來,可是實際上ProLogos的「最大重播音壓」居然比Apologue Anniversary還要大1dB。什麼,尺寸小那麼多的ProLogos,居然可以比Apologue Anniversary更大聲?這怎麼可能?Michel解釋,因為ProLogos只有兩音路設計,所以電子分音的結構更簡單,但是Apologue Anniversary因為系統非常複雜,電子分音必須有若干限制,所以兩者才會有1dB的差異。實際上,Michel說他在Goldmund原廠的試聽室裡面,經常把ProLogos與Apologue Anniversary擺在一起,很多人到Goldmund聽器材,聽到ProLogos的音樂氣勢,經常有錯覺以為是Apologue Anniversary在發聲,您就知道這ProLogos有多猛了!

Apologue Aniversary,看起來就像個巨型機器人。

讓小喇叭有大喇叭威力的關鍵:主動式設計

要怎麼讓相對嬌小的ProLogos,發出媲美Apologue Anniversary的音壓?主動式設計是關鍵!三個訂做單體由300瓦Telos後級模組驅動,而且擴大機與喇叭單體幾乎是「合在一起」,中間少了喇叭線,只用最短的線材把喇叭單體與擴大機模組銜接,代表中間的功率損耗最小,加上電子分音本身損耗,就遠低於傳統被動式分音,從這些細節我們不難看出來,ProLogos的主動式設計,不僅裝上大功率Telos後級,而且僅可能僅少損耗,發揮後級最大效能。

不僅如此,Michel曾說過,Goldmund的擴大機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防止喇叭單體做錯誤的動作」。什麼意思?擴大機輸出功率驅動喇叭單體,要讓喇叭單體動起來,任何擴大機都做得到,可是要讓單體馬上停下來,那可就不簡單了,這代表擴大機必須對喇叭單體有絕對的控制力。 Goldmund怎麼做?除了Telos擴大機模組之外,還有其他修正技術。

這就是ProLogos的第三個秘密:Leonardo數位處理技術。Goldmund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經大量投資在數位技術的研發,而Leonardo就是多年來累積的成果,利用DSP運算執行電子分音,同時修正喇叭的頻率響應與時間相位,讓喇叭單體牢牢地掌握在Telos後級手中,說動就動,說停就停。


原廠提供了簡易型腳架供用家選購,但過內代理商只引進了「Apologue Look」的版本專用腳架。

無線功能簡單易用,不需額外設定

前面講的這些技術細節,感覺上很「傳統」,是的,ProLogos裡面有許多技術,都是Goldmund多年累積下來的傳統,可是把這些全部裝到主動式喇叭裡面,您不需要購買前級、後級,也省去了喇叭線的開銷,單獨一對ProLogos,馬上就能開聲。奇怪?我怎麼沒有講到訊源?您當然可以用傳統CD,可是我相信您更喜歡無線,Goldmund用2.4GHz傳輸技術,無需Wi-fi訊號,也不需要額外設定,您直接把無線發射USB模組插在在電腦上,把聲音輸出指向給Goldmund,就可以高高興興聽音樂了。

用電腦無線傳輸,當然是使用ProLogos最簡單的方法,不過,來大器試聽的時候,中間還是加上一部Mimesis 15前級,這部前級還可以支援USB與S/PDIF,您可以用有線的方式連接電腦,也可以用Airport之類具備光纖輸出的無線AP,連接Mimesis 15,這樣iPhone就能玩Airplay。不過這樣設定的時候,無線USB模組反而不能播放,怎麼辦?很簡單,直接用前級的開關當作切換,把Mimesis 15前級關閉,就自動切換到無線2.4GHz傳輸模式,把Mimesis 15前級打開,您就可以聽CD或手機無線傳輸。


ProLogos身上採用丹麥Scan-Speak的絲質軟半球高音單體。

看到關鍵了嗎?沒錯,ProLogos只吃數位訊號,所以不管從電腦或是CD轉盤,一路到前級、喇叭,全部都是數位音樂訊號,沒有任何一次轉換,一直到ProLogos喇叭接收,經過Leonardo數位DSP修正、數位電子分音,然後才執行數類轉換,送入擴大機驅動單體。表面上我們看ProLogos的定價,真的不低,可是如果我們把ProLogos想成DSP數位前級、DAC、Telos後級與喇叭「四合一」,那麼ProLogos絕對比單獨買這麼多部Goldmund器材要便宜得多,而且整合程度更高。您不需要再費神搭配喇叭線或訊號線,只要給ProLogos兩條電源線,外加數位線接在Mimesis 15前級,或者更簡單,只用2.4GHz無線傳輸,這麼「簡單」的Goldmund之聲,得來真是全不費功夫啊。

ProLogos是一台融合DSP數位前級、DAC、Telos後級與喇叭的四合一喇叭。

無線傳輸不輸CD音質

或許有人想問,2.4GHz無線傳輸會不會聲音比較差?我用樫本大進與列夫席茲的「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牛刀小試,用CD先聽,ProLogos的聲音質地很純、很通透、很開闊,樫本大進帶有個性的詮釋,細部表情相當豐富,接下來換成2.4GHZ傳輸,用iTunes播放,我幾乎感覺不到兩者之間的差異,或者說,我反覆比對了幾次,CD的聲音密度似乎好一點點,但iTunes則軟嫩些,但這樣的差異很小,不反覆比較,幾乎感覺不出差異。我想,我們可以放膽使用2.4GHz無線傳輸了。

不過使用iTunes搭配ProLogos時,有一點要特別注意,在播放之前,最好把iTunes的音量開到最小。為什麼?因為只要在iTunes上面開一點點音量,ProLogos就有滿大聲的,要是您把iTunes開到滿格,幾乎是叫ProLogos全功率輸出,那有可能催出超過100dB的最大音壓。這一點與我平常使用數位串流的觀念不太一樣,因為電腦端的數位音控,一般都要開到最大,而實際聆聽音量由主動喇叭來調整,原因是電腦端的數位音控衰減,同時會減損數位解析度,如果把iTunes的音量衰減,並不符合Bit Perfect的原則,不過箇中道理可能要下次見到Michel的時候才能問清楚了。


因為2.4GHz的無線傳輸,效果很好,一點也不輸CD,我在大器試聽就全都用電腦無線播放了,因為在iTunes資料庫裡面的音樂數量,遠超過我帶去的CD。ProLogos的聲音有著Goldmund招牌的通透乾淨,那是一種很難形容的開闊,譬如聽Fair Field合唱的「These Bones」,那是Acapella無伴奏合唱,四個黑人一字排開的模樣,用ProLogos來聽,幾乎可以數人頭。雖然ProLogos還是有尺寸不小的音箱,可是聽起來卻有近乎靜電喇叭的透明感,但聲音密度與低頻延伸,又遠勝過一般靜電喇叭,這種幾乎沒有箱音的通透感,真的是Goldmund獨特的聲音魅力。

低頻表現輕鬆不失厚度

雖然ProLogos長得像是放大的書架喇叭,尺寸不大,可是音樂的規模感卻是非常好,而且是超出預期的龐大。我聽Barbara Burke的「Everything Allowed」專輯,播放「What A Difference A Day Makes」,爵士鼓彈跳有力,還有緊實的密度,鬆軟又Q彈,低頻量感輕鬆中帶有厚度,低音貝斯跟著爵士鼓的節奏,勾勒出搖擺的氣氛,貝斯彈奏的指法細節聽得很清楚,不管是長音或是切分音,ProLogos顯得神定氣閒,收放自如,一點也不模糊,而Barbara Burke的聲腔,在ProLogos上面顯得甜潤舒服,與樂團相呼輝映,薩克斯風Solo總是跟在Barbara Burke的歌聲之後,銅管的厚度與密度表現很好,一點都不緊繃,展現Swing輕鬆舒服的面貌。

用爵士樂來聽ProLogos,那種低頻表現非常有魅力。優質的低頻不光只要求量,還要有質,ProLogos的低頻量感充足,凝聚力高,同時有輕鬆的延伸,不會因為喇叭箱體尺寸而受到限制,要同時滿足這些要求很不容易。您聽「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就會知道低頻凝聚、有量又輕鬆,有多重要了。第一樂章用定音鼓四個音開始,很少有樂曲把核心動機藏在開頭的定音鼓,而且在第一樂章把這四個音發揮得淋漓盡致,如果音響沒有凝聚、輕鬆又有量的低頻,可能一開始就錯失了那四個定音鼓的輕聲敲擊,又或者在樂團Tutti的時候,定音鼓的強奏聽來有壓迫感。

「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左:謝霖版。右:穆特與卡拉揚版

有形體的鼓聲,穿透力十足的琴音

「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凡格洛夫與羅斯托波維奇合作的版本
用ProLogos來聽「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定音鼓的實體感真好,而且不是誇張的好,是很寫實的好。怎麼寫實?有形有體,但不顯得誇張,那就是優質低頻的表現。您不光是在樂團Tutti的時候,一直可以關注在定音鼓的動機,到了小提琴Solo的樂段,那定音鼓的敲擊,依然與小提琴Solo呼應。這「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我聽的是誰的版本?我一口氣聽了三個,分別是謝霖、穆特與凡格洛夫。謝霖與海汀克的Philips版本,琴音凝聚,富有穿透力,同時具有圓潤的小提琴質地,而穆特與卡拉揚的版本,小提琴更顯侵略性,展現另一種女性魅力。換上凡格洛夫與羅斯托波維奇合作的版本,速度上更慢,彷彿幫貝多芬穿上了浪漫的裝扮。這些都是唱片版本之間的「微言大義」,透過ProLogos,我真的可以忘記音響器材,全神專注在音樂的本質上面。

「1812序曲」左:杜拉第版。右:萊納版

器材彷彿消失,還原音樂本質

「1812序曲」:賈維的DG版
這版本比較還可以一直搞下去,因為我用Macbook搭配ProLogos,資料庫藏著幾千張唱片,問題不是沒有足夠的音樂來考ProLogos,而是究竟要從弱水三千,如何取那一瓢飲?來個難的吧!「1812序曲」如何?資料庫裡面存了十幾個版本,先播杜拉第的Mercury版,弦樂開始來得輕柔,ProLogos跟著輕柔,那是俄羅斯的祈禱歌,到了最後面的大砲,破空之聲速度真快。換上萊納的版本,弦樂群明亮了些,芝加哥交響樂團的銅管群也更強悍,可惜後面沒有花成本拿出大砲,最後的氣勢光靠定音鼓,雖然節奏明快,但還是覺得差一口氣。再選擇賈維的DG版,祝禱之歌用了人聲合唱,氣氛不一樣了,錄音顯得較為深遠,密度鬆一些,最後一段鐘鼓齊鳴,ProLogos把錄音的空間感盡情呈現,這是和前面兩個版本截然不同的錄音面貌,大砲聲又遠又沉,可是沒有杜拉第版的直接強烈。一樣是「1812序曲」,不同錄音,在ProLogos都能聽見清楚的差異,但卻都是迷人的「1812序曲」。

主動式的ProLogos會不會比被動式的ProLogos更好?在大器聽這一回,我心裡面還有這個問題,但是恐怕很難比較,因為主動式的ProLogos,宣告了一個全新的Goldmund世代,原廠把所有的技術全部整合在一起,您一點都不需要煩惱如何搭配,一部電腦,一對ProLogos,全世界的音樂就在您指尖了,這不是又簡單又美的聆聽享受嗎?


廠商資訊

型式:二音路低音反射式箱體喇叭
單體:絲質軟半球高音×1,7吋中音單體×2
頻率響應:38Hz~25kHz
尺寸:29(W)×43(D)×50(H)cm
重量:35kg
建議售價:2,000,000元
進口總代理:大器
電話:(02) 2794-6099

特殊 RSC 三明治結構箱體–Acoustic Energy AE309 MKII 落地喇叭
Acoustic Energy 的 300 系列全面更新,進化到 MKII 世代。AE309 MKII 是 Acoustic Energy 300 系列較小型的落地喇叭。同系列還有一款 AE300 MKII 書架喇叭、系列旗艦 AE320 MKII 落地喇叭以及 ...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