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撰文/林治宇,攝影/郭振榮 |
2013/12/04發表,已被閱讀64,857次
|
|
所謂的超高音,通常是指超過人耳所能聽聞上限20kHz的高頻,而能再生20kHz以上頻段的喇叭,我們就稱之為超高音喇叭。說來弔詭,既然人耳只能聽到20kHz,那20kHz以上的超高音喇叭何用?況且現在所生產的喇叭,高音多半都可達到25kHz,這樣還需要多加單獨的超高音喇叭嗎?
超高音有何用?
事實上,超高音喇叭這樣的產品可以從幾個面向來看。首先,超高音不是新產品了,過去玩古董喇叭或號角的人就很需要超高音喇叭,因為古董高音單體或號角高音的頻率響應都不夠高,勢必要加裝超高音來增加高頻延伸。另外,新世代的音樂格式,例如SACD,頻率響應已超過20kHz,若要完整呈現SACD的音樂內容,更高規格的重播設備似乎有其必要。再者,每支喇叭所標的頻率響應規格與實際聽感不見得相同,大家都標註到20kHz以上,但有些喇叭聽起來就是比較暗,這時如果想單就高頻做提升,單獨的超高音喇叭便是簡單又立即的改善方案之一。
 | G2ST使用一顆金瑯自家生產的鋁質絲帶高音單體,加上鋼琴烤漆的木質音箱所構成,頻率響應可達40kHz。 |
 | 背後的分頻點切換開關,與音量調整旋鈕,可組合出10種變化,讓G2ST順利搭配86dB至96dB的喇叭,這已經涵蓋市場上絕大多數的喇叭了。 |
這次拿到的金瑯Aurum Cantus最新推出的G2ST超高音喇叭,頻率響應最高可達40kHz,不過我倒是沒有什麼偉大的志向,要針對20kHz以上的部分做徹底探究,而只想就一個單純音樂聆聽者或音響玩家的角度,來看看超高音喇叭對一般單純的音樂聆聽可以帶來什麼樣的幫助或改變,提供給大家做個參考。
| | 十種調整適應性
先來看一下G2ST超高音的背景資料。基本上,G2ST就是由一顆鋁質絲帶高音單體,加上鋼琴烤漆的木質音箱所構成。金瑯本身就是全球少數有能力自行生產平面振膜高音的廠家,並同時具有精湛的音箱製作能力,與優異的鋼琴烤漆技術,因此金瑯推出這款G2ST可說是不費吹灰之力。
 | 金瑯是全球少數有能力自行生產平面振膜高音的廠家,畫面中就是鋁絲帶高音的鋁箔振膜,發聲面積比傳統半球或內凹高音大上許多。 |
為了讓G2ST妥善搭配市場上大部分的喇叭系統,它設有2個分頻點與5種輸出音量可供切換。分頻點為10kHz與16kHz,輸出音量則有0dB、±1.5dB與±3dB。如此一來,當分頻點切在10kHz時,G2ST就有89dB、90.5dB、92dB、93.5dB與95dB五種靈敏度,而當分頻點切在16kHz時,則又有91dB、92.5dB、94dB、95.5dB與97dB五種靈敏度,一共有10種。切換方式是透過背板的搖頭開關(分頻點)與檔位旋鈕(輸出音量),而非跳線或插鞘,不僅切換方便,也不用擔心左右聲道誤差,或日久會有接觸不良的情況發生。據金瑯表示,這10種靈敏度可以讓G2ST順利搭配86dB至96dB的喇叭,這已經涵蓋市場上絕大多數的喇叭了,搭配彈性十分寬廣。
 | G2ST大約巴掌大,底下已經貼好絨布,因此可以直接把G2ST放在你原有的喇叭上,從喇叭端子跳線過來即可聆聽。 |
G2ST使用上十分簡單。由於G2ST底下已經貼好絨布,因此可以直接把G2ST放在你的喇叭上。喇叭跳線部分,此間代理商禾樺的盧先生已經設想好了,他特地為G2ST訂製了一對喇叭跳線,導體採用OCC單結晶無氧銅線(G2ST內部的接線也是用OCC),端子採用自鎖式香蕉插。這設想得十分周到,用家可以自行選擇要用香蕉插,還是裸線直入超高音。光是這組跳線就價值5千元,只要買G2ST都會附上一對,因此用家完全不需煩惱跳線的問題,實在太貼心。設定時,金瑯建議可以先從16kHz分頻點開始,慢慢調整音量以至最佳的頻段銜接狀態。
 | 光是這組跳線就價值5千元,只要買G2ST都會附上一對,因此用家完全不需煩惱跳線的問題,實在太貼心。 |
和頂級喇叭同等享受
試聽時,我把G2ST放在PMC PB1i-S喇叭上頭,PB1i-S頂板是水平的平面,因此直接放上去就很穩當。在我試聽的過程中,我用了兩種方式,一種就是G2ST朝著聆聽位置,G2ST與PB1i-S的前障板彼此貼齊成一個面。另一個方式則是G2ST朝背牆,G2ST與PB1i-S的背板貼齊。為何要將超高音面向後擺放呢?因為確實有極高價位的喇叭也這麼做,像是金瑯自家的旗艦Genesis創世紀背面有個鋁質絲帶高音,或是Triangle旗艦Magellan Grand Concert與次旗艦Magellan Concerto背後除了有號角高音,甚至還有一顆中音單體,又例如Wilson Audio旗艦XLF頂端也放了一顆超高音,向後上方發聲。這樣的安排並非巧合,它們為的是增加音場深度、層次,以及氣氛而設,對聽感有正面而直接的效果。只不過,這些旗艦喇叭的代價不低,非一般人能負擔,如果藉由G2ST也能營造出類似的效果,豈不是美事一樁。
 | 另外還有白色鋼琴烤漆版本可選擇,如果你的喇叭是白色亮面塗裝,那一定要選這個。 |
但不管朝前還是向後,G2ST分頻點與音量的設定同等重要,而且沒別的方法,邊聽邊調就是了。而且調的時候不需太過急躁,先固定一個組合,然後隨意地聽一些樂曲,音樂類別盡量廣泛,如果感覺不太自然,再換另一個組合。對我而言,超高音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活生感、情緒表現與音樂氣氛,而不是要增加高頻量感,因此聽起來要「自然順暢」,仍是最重要的原則。
| | 空間感更豐富
經過幾番調校,我大致找出了適合我的系統的設定,就是G2ST朝前使用時,設在10kHz與-1.5dB,如果G2ST向後,則是16kHz與+1.5dB。為何說「大致」呢?因為G2ST的調整實在方便,切換開關與旋鈕就好,用家也可以依據音樂類別或錄音內容的不同,些微做些調整,以獲致更多的聆聽樂趣。
到底G2ST「多」給了我什麼?讓我用不同唱片做說明。首先是發燒片卡列拉斯的「中南美彌撒」,這張在教堂中的現場錄音,朝前的G2ST讓音場變得更開闊、開放,連深度也拉得遠了一些,我想這是因為合唱的迴聲與殘響增加了,而讓空間感更明確了。另一方面,這個錄音中用了一些較少見的樂器,像是曼陀鈴、排笛、搖鈴,還有打擊樂、銅鈸等,透過G2ST我感受到原來這些樂器還有一些更細微的質地,而讓音樂畫面變得更繽紛,更生動。事實上,這也是絲帶高音不同於傳統半球式高音的特性,非常靈敏,沒什麼壓力,擴散範圍廣,細節豐富又輕鬆,而不是一股腦把細節倒給你,而讓我在PB1i-S原本較為沉著內斂的聲底上,獲得更鮮活、愉悅的聽感。
音場拉高了
接著我用小提琴獨奏做測試,因為我把G2ST的分頻點設在10kHz,這和PB1i-S高音的重疊較多,因此透過小提琴獨奏,應該會聽到較大的差異,而我選的是聽Liza Ferschtman演奏巴哈與易沙意的無伴奏小提琴CD。結果的確如此,加了G2ST音色不太相同,那就是水分變多了,音色多了一絲甜美質地,當然也就更悅耳了。另外,不加G2ST時,小提琴下盤的比重比較大,聽起來較為凝重,加了G2ST之後音像的位置拉高了,感覺起來下盤比例縮了一點,也讓音樂更活潑了一點。
不過,加了G2ST之後,似乎也多了一個副作用,就是音像輪廓的精準程度降低,強弱變化縮限了。我想這是因為頻段的重疊部分較多,相位變化當然也會變複雜,而影響精確性。這時我將G2ST轉向後方,分頻與音量調到16kHz與+1.5dB,然後音像就回復到原有的精準,當然水分與甜膩感也就沒了,不過G2ST並非就此沒用,它還是拉高了音場的高度,提供更多運弓的細節,重要的是,G2ST增添了一絲柔軟的質地,讓激昂處的樂音更顯柔美。
再試試鋼琴獨奏吧!我選的是李斯特「巡禮之年」,G2ST則再轉回向前的狀態。此時音場從原先的寬大但較為平整,變成上半部多了一個半圓,而且琴槌重擊鋼弦的振盪感更為強烈,泛音表現更多,尾韻殘響也更多,讓整體的音色變得更豐富,也就豐富了聽感。
比錦上添花更多一點
交響樂又如何呢?簡單地說,就是聲音更具華麗感了。透過G2ST的增色,弦樂群高頻段的厚度更好,水分、流暢性與光澤也跟著提升,而且音場的規模更高更開放,無形中也添了聆聽的輕鬆感。至於像是人聲、打擊樂、吉他、銅管,或是特殊音效的錄音,也可以聽到更清楚的唇齒音、喉部的沙啞聲、鈸鐃的細碎質地、撥弦的清脆感、管樂吹氣時的沙沙聲,還有錄音現場或演奏會錄音的實況感受,也可以經由G2ST更輕易地聽到。這些細節不見得是音樂聆聽中最重要的部分,但絕對是可以提升聆聽樂趣的重要元素。
和G2ST相處了許久,我發現一旦用上癮了,還真不容易戒掉,因為G2ST所提供的除了是更多的高頻量感、更豐富的高頻細節,與更好的高頻延伸,最重要的,我覺得是G2ST可以帶來更好的輕鬆感與更柔軟的聲音質地,會讓你每天回到家更想把音響打開。或許有人會認為,超高音喇叭應該要歸到錦上添花的範疇,就是行有餘力才買的音響配件,但我認為,它所擔任的角色,應該可以比錦上添花更多一點吧!
器材規格
型式:超高音喇叭 使用單體:鋁質絲帶高音×1 頻率響應:10 kHz – 40 kHz 靈敏度:92 dB /分頻點10 kHz,94 dB /分頻點16 kHz 分頻點:10 kHz,16 kHz 尺寸:160×114×183 mm (高×寬×深) 重量:2.3 kg 參考售價:28,000元 進口總代理:禾樺 電話:(07)237-2555 網址:www.rebel-audio.com.tw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