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郭漢丞,攝影/郭振榮 2013/09/13發表,已被閱讀15,297
2007年創立於瑞典,SW Speakers不僅是Hi End音響的新面孔,他們的設計也獨一無二,讓人耳目一新。就拿Magic Flute來說,碳纖維打造的喇叭箱體,加上宛如噴射機引擎的線條,怎麼看都非常搶眼。台灣市場由「逸聖的藝術角落」取得代理,把藝術與音響結合在一起,一樣也是顛覆傳統音響市場的手法。或許有人想問:Magic Flute究竟是好看還是好聽?究竟是藝術品還是喇叭?

SW Speakers所設計的Magic Flute是藝術品還是喇叭?擺放於「逸聖的藝術角落」風格獨具的展示空間中,答案呼之欲出。

以上兩個問題的答案是:「兩者皆是」。SW Speakers雖然創立至今不過六年時間,可是旗下已經有4款產品,而Magic Flute是他們推出的第一款產品,也是最頂級的旗艦喇叭。在Magic Flute之後推出的是Figaro喇叭,一樣是噴射機引擎的造型,但是左右聲道只剩下一個引擎,內中藏著同軸單體,而和Figaro孿生的則是超低音Apollo,長相酷似飛碟,一樣是碳纖維箱體,如果您想像力更豐富一些,可能也會聯想到「Star Wars」裡面黑武士的太空船。而SW Speakers的第四款產品則是Nessma,這次更有趣,一樣是噴射機引擎的喇叭箱體,可是SW Speakers把喇叭「倒吊起來」,一大一小,小的是中高音同軸喇叭,大的是低音喇叭,把流線型的喇叭箱體吊在半空中,不僅時尚前衛,還可當作家中漂亮的裝飾品。


繼Magic Flute後推出的Figaro和Apollo喇叭,前者維持噴射機引擎的造型,但左右聲道只剩下一個引擎,內中藏著同軸單體;後者超低音Apollo則酷似飛碟,一樣是碳纖維箱體。

音響與工業設計的結合

SW Speakers這些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究竟從哪裡來?原廠網站會告訴您,SW Speakers的產品都是sinan.se的設計作品,那sinan.se又是什麼來頭?答案是Sinan Wasif這位瑞典人,他就是SW Speakers的創辦人,而他同時經營sinan.se這家專門做工業設計的公司。這位先生什麼來頭?答案不在音響圈,而是來自工業設計產業,Sinan Wasif雖然是瑞典人,公司也設立在瑞典,但是Sinan本身卻是在薩爾茲堡教工業設計的大學教授。從Sinan與薩爾茲堡的關係,您不難猜出為什麼SW Speakers的產品有Magic Flute與Figaro,那都是莫札特的歌劇,而薩爾茲堡到現在都還靠莫札特在做城市行銷,SW Speakers也順道跟上莫札特風潮。

大學教授怎麼會來做喇叭?我本來也不了解SW Speakers的來歷,但「逸聖的藝術角落」負責人Barry在引進SW Speakers初期,曾經邀請Sinan Wasif來台,那時候也不算什麼專訪,只是見面聊聊天,我才知道SW Speakers背後有這麼多故事。Sinan學的是工業設計,那時候他曾經實驗性設計音響,也就是Magic Flute的原型,此後一直不斷投入研究,才把Magic Flute從基本的工業設計原型,變成現在的完成品。這中間花了多少時間?答案是將近十年。

好吧,您應該可以想像,為什麼 Hi End喇叭身價都不低?Magic Flute光是研發就耗掉了十年,這中間要不是Sinan有大學教書的薪水,這麼特別的設計也不可能變成現實世界的產品。Sinan不單在大學教授工業設計,事實上他也靠工業設計賺錢,他曾經替Volvo規劃汽車音響的設計,也為BMW提供專案設計,不過在這段期間內,他一直都在進行Magic Flute的設計,一點一滴修改到符合他的期望。

Nessma為一大一小的組合,小的是中高音同軸喇叭,大的是低音喇叭,把流線型的喇叭箱體吊在半空中。

Magic Flute最搶眼特別的地方,莫過於宛如噴射機引擎的喇叭箱體,一邊四個,每一個噴射機引擎裡面都各自有一個單體,代表這是4音路設計。Sinan自己是工業設計的教授,他說設計最重要的原則,就是「The foam follows the function」,意思是說設計的造型與功能息息相關,如果設計的結果不能符合其功能,那就是失敗的設計,而Magic Flute就是深入思考「喇叭」的功能,從中找尋符合功能的最佳設計。

喇叭有什麼功能?答案很簡單,就是重播音樂,簡單的想法就是把喇叭單體鎖在音箱上面,根據單體設計對應的分音器,全部固定起來就完成了。嗯,好像喇叭很簡單,答案卻一點都不簡單。當我們把喇叭單體鎖在音箱上面時,前障板的面寬也會產生聲波繞射,傳統音箱內部還有箱內駐波的問題,這些都是不符合「Function」功能的設計,所以Magic Flute要另闢蹊徑,透過工業設計的手段,來解決傳統音箱的問題:方正箱體反射產生額外的聲波繞射。

耗費十年完成的旗艦喇叭Magic Flute,透過工業設計的手段,來解決傳統音箱箱體反射的問題。

碳纖維的圓弧箱體

好,Magic Flute究竟怎麼做?全部圓弧形的箱體,這樣完全免除了箱體反射的影響!Sinan選擇了碳纖維材質作為音箱的材料,他說碳纖維材料的剛性很好,而且材料內部的密度很均勻,這些條件讓他可以控制箱體諧振,也能塑造圓弧球型的音箱。我們看到許多喇叭設計者使用很重的材料打造音箱,希望透過更高的質量消除音箱諧振,但事實上任何材料都會產生諧振,只是頻率不同,SW Speaker的做法是利用「可以控制」的碳纖維材料,讓每一個音路的單體得到專屬的碳纖維音箱,這些箱體依然存在諧振,但不會在各個單體的工作頻寬之內,這樣就可以避面箱體諧振對聲音重播產生負面的干擾了。

透過碳纖維材料製作圓弧音箱,Magic Flute得到了「可以控制諧振」的先天優勢,接下來就是箱體設計了。Sinan採用了類似噴射機引擎的外觀,這不是天馬行空而來的念頭,而是有聲學考量的道理。喇叭單體裝在音箱裡面,一定會產生若干箱內駐波,要打散箱內駐波的方法,就是設計內部不平行的喇叭箱體,譬如Avalon就是利用不規則平面箱體,木箱沒有平行面,而像TAD則是設計弧面箱體,KEF的Muon更是用金屬塑形設計宛如藝術品的喇叭箱體。Magic Flute呢?您看,雖然外觀像是噴射機引擎,可是圓弧的箱體可一點「平面」都沒有,單體安裝在其中,箱內駐波都相互抵銷掉了,這不是很聰明的設計?

造型特殊的噴射機引擎箱體完全沒有內部平行面,可抵銷箱內駐波,向挪威Seas採購的四個單體,分別安裝在四個尺寸的音箱裡,各自獨立互不干擾。

造型設計與功能息息相關

噴射機引擎的喇叭箱體,好處還不止沒有內部平行面,可抵消箱內駐波,您看Magic Flute的喇叭單體,等於只固定在喇叭箱體的外框上面,根本沒有喇叭前障板,所以也不會有傳統喇叭的繞射問題。而Magic Flute最後一項「Form follows function」的設計,則是前方的鋁合金邊框與箱體尾端的金屬尖錐,Sinan說碳纖維的箱體本身的諧振當然經過計算,這些諧振無法消除,只能透過能量轉化,而前方的鋁合金邊框可以提供固定單體的強度,後方的鋁合金尖錐則是用來吸收多餘的諧振。怎麼吸收?諧振到了鋁合金尖錐會轉化為熱能散發。

從以上的說明,我們不難看出SW Speakers在喇叭箱體的設計上面,投入了許多的研究,而噴射機造型的喇叭箱體,不僅是造型特殊,同時每一個細部都有音響工程尚的道理。至於Magic Flute所使用的單體,全部都是向挪威Seas採購,包括1吋絲質軟半球高音、5.7吋鎂合金振膜中音與8.5吋鎂合金低音單體。這些單體安裝在4個尺寸不同的噴射機引擎外觀音箱,不僅各自獨立,不互相干擾,Sinan強調當聲波在空間中擴散時,圓弧流線的音箱不會產生銳利的反射,這也是Magic Flute音箱的獨特之處。換句話說,Magic Flute的音箱不僅不會扭曲單體重播的頻段,同時也不會在聆聽空間中再反射,扭曲音樂的重播。

Magic Flute前方的鋁合金邊框可以提供固定單體的強度,後方的鋁合金尖錐則是用來吸收多餘的諧振,配線用的都是瑞典Jorma Design,其餘大部分元件幾乎都是在薩爾茲堡手工製作完成。

SW Speakers的理想實踐

我們可以看出Magic Flute的設計,基本上是從特殊的碳纖維喇叭箱體出發,然後一點一滴針對細部著手,從基礎的聲學原理,把喇叭設計做到完善。這當中還包括很多的細節,譬如Magic Flute的分音器,全部裝配在喇叭底部,避免喇叭工作時的震動對分音器的被動元件產生干擾。內部配線用的都是瑞典Jorma Design,Sinan說這是他用過最好的喇叭內部配線,當然價格也非常高昂。還有,從Magic Flute的造型,我們也可以想像,這是沒辦法用機器製作的喇叭,Sinan說大部份元件的製作都是在薩爾茲堡完成,而且幾乎全部都是手工,所以表面上看起來Magic Flute的定價頗高,Sinan說他真的沒賺什麼錢,而是為了實踐理想來做SW Speakers。

試聽Magic Flute並不是只有在「逸聖的藝術角落」,其實我聽Magic Flute已經超過三次以上,第一次是在慕尼黑音響展上,當時只覺得喇叭設計很特別,可是慕尼黑音響展上只是匆匆一撇,沒能深究聲音。第二次則是Sinan來台灣的時候,我們見面的地方是台北映象音響,那算是第一次在安靜的場地,搭配合適的擴大機來聽Magic Flute。第三次則是在「逸聖的藝術角落」,而我來這裡也不止一次,這處坐落於內湖的空間,裝修快要完成的時候我就曾經來聽過一次,U-Audio主編林志宇來採訪的時候,我也順道來聽,為了寫Magic Flute的評論,我又來「逸聖的藝術角落」走一趟,真可說是一聽再聽。

來到「逸聖的藝術角落」聆聽Magic Flute,不僅是聽覺上的享受,更兼顧了現代時尚的視覺美感。

三次造訪

為什麼光「逸聖的藝術角落」我就跑了三次?原因要回到第一次聽Magic Flute的時候,我們用的擴大機一樣是Ayre KXR前級/MXR後級,訊源也是dCS,不過在印象用的好像是更高階的Paganini,而「逸聖的藝術角落」用的是一體式的Puccini。那次試聽Magic Flute的印象很好,同時與Magic Flute擺在一起的還有令另一款身價接近,造型也特別的喇叭,我們兩者比較了一下,Magic Flute明顯表現更好,顯示Sinan投入十年的研究,確實讓Magic Flute具備非常高的完成度。

可是在映象音響對Magic Flute有很好的第一印象,怎麼喇叭到了「逸聖的藝術角落」卻要來聽好幾次?因為「逸聖的藝術角落」是商業空間的設計,雖然盡量考慮聲學條件,加上了厚重的窗簾來補足吸音,可是基本上還是比較硬調子的空間,反射音的殘響較長,後來Barry加上了大幅英國國旗的地毯,喇叭擺位也一直微調,讓Magic Flute在這個空間裡趨近最適當的擺位,我幾次來聽,聲音都更進步一些,不僅是Barry一直在調整擺位,還有喇叭越聽越熟化,而新裝潢的空間也越趨穩定,所以我來了好幾次,最後一次最好聽。

Magic Flute的聲音特色在哪裡?我想形容那是「宛如琉森湖水般清澈晶亮」,那是相對浪漫的形容,如果換成音響迷的用語,那就是「乾淨、清晰、通透、解析、速度明快」。請不要因為這一連串強調通透解析的描述,就認為Magic Flute是低頻較少的喇叭,事實上Magic Flute的低頻表現非常好,而且非常自然。如果您期待的低頻是「滾滾而來」,那麼Magic Flute不是這一類型,它可以準確而真實地重現錄音的面貌,同時保有自然的音樂表情,但不能增添原本錄音沒有的「滾滾低頻」。

晶瑩剔透的鋼琴呈現

Magic Flute的自然通透,我想用「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來解釋,拉威爾是有些搞怪的作曲家,這首鋼琴協奏曲一開始用木片拍打的怪異聲響揭開序幕,然後一連串亮晶晶的音符彷彿漣漪一般擴散開來,音樂熱鬧又充滿童趣,我聽的是樂評喜歡推薦的阿格麗希與阿巴多合作的DG版,那時的阿格麗希還年輕,阿巴多則是少壯派指揮的代表(您就知道這張唱片多老了),因為是浪漫後期的協奏曲,鋼琴與交響樂團之間的份際打破了,所以許多鋼琴獨奏與樂團在速度上的配合,阿格麗希經常搶奪主導權。透過Magic Flute這般通透精準的喇叭呈現,您可以感受到的不僅是拉威爾那晶晶亮亮的協奏曲「色調」,鋼琴速度上的變化,更是輕鬆呈現,樂曲中速度變化很多,只要鋼琴一取得主導,阿格麗希馬上飛快地向前衝,帶著樂團「協奏」出華麗的音樂高潮。當然,在Magic Flute上面,您一定不會錯過鋼琴晶瑩剔透的光彩,拉威爾那種印象派的手法,透過Magic Flute呈現出層次豐富的音樂階調。

優柔寡斷的拉威爾

這首「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我還聽了李雲迪與小澤征爾的版本,錄音更新,中低頻的清晰度比起阿格利希與阿巴多的版本更好,一開頭的木片敲擊聲響更深遠,形體也更好,柏林愛樂的弦樂與銅管交織出豐富的和聲,不過我更喜歡阿格麗希。為什麼?錄音不是比老版更好?清晰度更好?抱歉,在頂尖的音響系統上,我們不僅僅聽到更清晰的音樂,我們更可以把音樂當中的詮釋拉得更近。李雲迪的鋼琴有著水波般的蕩漾,可是聲音較暗,這拉威爾竟蒙上一絲蕭邦的優柔寡斷,雖然李雲迪在快速的樂段搶了一些殺氣騰騰回來,但是與樂團相互抗衡的勁道,那可遠遠追不上阿格麗希。這Magic Flute不簡單,我已經忘記要分析四音路喇叭設計究竟有沒有偏頗,卻只把注意力集中在音樂上面了。

清晰中帶有厚實溫暖

因為來「逸聖的藝術角落」聽好幾次,這般版本比較也玩了好幾次。像是「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發燒友的最佳版本應該是魯普、普列文與倫敦交響合作的版本,Decca的錄音清晰中帶有厚實溫暖,在Magic Flute上面同時把Decca錄音的兩種特質都表現出來。當我在「逸聖的藝術角落」聽這張唱片的時候,我也注意到一個小問題,好像鋼琴的位置比我預期要高一點,原來問題出在椅子的高度,Magic Flute的設計巧妙地解決了時間相位的機械補償,但也讓喇叭更「準確」,我坐的椅子高度相對高了一些,我猜Sinan希望用家可以輕鬆地坐在沙發上享受音樂,我試著把身體往前傾,音場更準確,退回原本的位置,會覺得低頻量感少一點,鋼琴更通透。

詮釋音樂絕妙的變化

知道聆聽位置高度會有若干影響,挪動耳朵的位置就好。這首舒曼我換上阿格麗希、羅斯托波維奇與俄羅斯國家管絃樂團的版本,鋼琴的詮釋差異在Magic Flute上面真的是輕鬆地分辨。阿格麗希果然是鋼琴獨奏的恐怖份子,只要一抓到機會,馬上飆速衝出去,可是羅斯托波維奇也不是省油的燈,每每在樂團Tutti時想辦法把阿格麗希的火氣壓下來,只有在少數段落跟著阿格麗希的脾氣一起衝出去。當我們輕鬆地感受每一場音樂會錄音的差異,了解音樂詮釋的變化,我想這就是聆聽Magic Flute的最高享受了。

一對好喇叭當然不單只能聽古典音樂。我播放Bill Evans的招牌專輯「Waltz For Debbie」,輕鬆的細節不絕於耳,彷彿回到了錄音現場,輕盈的鼓刷沙沙聲不絕於耳,鋼琴帶有適當的厚度,低音貝斯隨性即興,牛筋味十足,還加上細微的酒杯碰撞聲,諸多細節一直在提醒我:「是的!這是一張現場錄音。」Magic Flute的低頻有足夠的量感,但更漂亮的是低頻勁道很足,收束有形,彈性很好,絲毫沒有虛胖。

讓人著迷的喇叭

對Magic Flute的低頻考驗,最後拿出Stockfisch新發行的「DMM-CD/SACD」,聽Christ Jones那首「No Sanctury Here」,那裡面真的有滾滾而來的低頻,而Magic Flute也真的表現了出來,低頻量感充沛,同時維持的乾淨俐落的面貌,緊跟著後面吉他撥弦飽滿厚實,真是好聽。不知不覺,又繼續聽下去了,跟在後面的是Steve Strrauss的「Closer」。唉,不能再沈迷下去了,這樣一直聽,真的會著迷。

是的,Magic Flute是一對會讓人著迷的喇叭,我講的是聲音。他的氣質通透脫俗,樣樣帶有準確的性格。聽古典樂具備高度解析力,聽爵士樂一樣搖擺生姿,我不太想計較SW Speakers究竟用了什麼材料,或者怎麼解決音響工程的難題,但Magic Flute的聲音表現,已經足以和我所聽過的其他Hi End經典喇叭平起平坐了。

廠商資訊

Magic Flute建議售價:2,800,000元
SW Speakers亞洲總代理:逸聖的.藝術角落(Ethan's Art Corner)
地址:台北市堤頂大道二段242號
電話:02-8502-3211
網址:www.swspeakers.com

特殊 RSC 三明治結構箱體–Acoustic Energy AE309 MKII 落地喇叭
Acoustic Energy 的 300 系列全面更新,進化到 MKII 世代。AE309 MKII 是 Acoustic Energy 300 系列較小型的落地喇叭。同系列還有一款 AE300 MKII 書架喇叭、系列旗艦 AE320 MKII 落地喇叭以及 ...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