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慢而堅定的「命運」–1954年福特萬格勒復刻
撰文/郭漢丞 2017/03/28發表,已被閱讀19,023

如果您經常逛二手黑膠,這張EMI版福特萬格勒(Wilhelm Furtwangler)與維也納愛樂合作的「貝多芬命運交響曲」,應該是經常看得到的封面,或者說,這並不是一張珍稀難尋的福特萬格勒,但它卻是福特萬格勒最後一次在錄音室錄製「命運交響曲」,而最後一次的「命運」現場錄音則是1954年5月23日與柏林愛樂的現場錄音。

如果您對福特萬格勒的各種版本有興趣,Blue97那本「福特萬格勒:世紀巨匠的完全透典」是非讀不可的專書,即便在我聆聽後寫稿的當下,這本書也在案頭當作參考。雖然知道福特萬格勒留下了多個不同的「命運」版本,但是卻不知道正確的數字,翻書才知道福特萬格勒總共有十二個版本的「命運」(這還不包括尚未公開的兩個廣播錄音版本),而EMI這張1954年2月28日~3月1日的錄音,是最後一個「錄音室版本」。


EMI版的福特萬格勒「命運」最特別之處是「速度」,它變慢了!每當提起「命運」,大家腦海裡浮現的肯定是第一樂章「噹、噹、噹、噹」四個音構成的動機,據稱作曲家說這是「看,命運在敲門」,所以有了「命運交響曲」這個名稱,不過這項說法的真偽在音樂史上有許多爭議。我不太想計較究竟「看,命運在敲門」這句話究竟貝多芬有沒有說過,但是貝多芬擅長用很少的材料,反覆發展成龐大的樂曲,而「命運」可能是貝多芬展現這種「發展功力」最高境界的最佳例證,從第一樂章到第四樂章,幾乎全部都是用「噹、噹、噹、噹」的音樂動機貫穿,而從第三樂章到第四樂章的銜接,穿過第三樂章最終的黑暗音符,衝向第四樂章光芒萬丈的主題,更是貝多芬音樂當中「衝破黑暗、迎向光明」的最佳例證。

好,這麼說「命運」,那麼一開始「噹、噹、噹、噹」該給怎麼樣的速度?快?還是慢?大多數指揮應該都會選擇稍快,這樣「噹、噹、噹、噹」的力道更緊密、更結實,更能符合羅曼羅蘭所說「貝多芬就是力的象徵」,可是福特萬格勒卻在1954年版選擇了一個較慢的速度,這個版本不僅比大多數指揮家的速度設定慢,也比之前福特萬格勒留下的版本都要更慢,所以,1954年錄音室版本的慢,絕對是大師「刻意營造」的慢。


在EMI版本錄音之前兩年,福特萬格勒因為肺炎接受抗生素治療,副作用讓大師的聽力急遽衰退,這對任何一位職業音樂家來說,都是難以承受的病痛,我不知道在1954年錄音之時,大師的聽力是否已經回復正常水準,但是這個相對緩慢的「命運」速度設定,顯然是福特萬格勒晚期的風格。

慢,難不難?很難!尤其要用慢的速度撐住樂曲的運動性,還要連貫而不空洞,更是非常、非常難,稍一不慎,可能就變成「命運不濟」交響曲,在動機與主題的變換之間,快的速度比較容易銜接連貫,而慢的速度更考驗每一個轉換之間的力度變化,Blue97的書中引用日本評論家宇野功芳的說法:「給人充實、深刻的音樂感動。簡直很難相信該錄音的指揮者,竟是與1947年版同一人。」而Blue97自己的評語則是:「福特萬格勒雖然在力度的控制上,比其他維也納愛樂的錄音更為加強,但相較指揮柏林愛樂的錄音,EMI版還是克制許多,且因速度設定較緩慢,反而營造出終樂章的莊嚴和宏偉。」


緩慢而堅定,是我聽EMI版的感想,如果您習慣了速度較快且力度更強的「命運」,剛聽這張EMI版本的時候,可能會覺得「怎麼氣勢有點弱」的無力感,但是如果您跟著黑膠的溝紋,一口氣把四個樂章聽完,您就能感受到大師「緩慢而堅定」的音樂態度,帶領著樂團體驗不一樣的「命運」聲響。

老版本復刻,EMI誠意十足,雖然維持了原本的Mono單聲道版本,但卻是拿原始母帶,以24bit/96kHz的格式,2010年於英國Abbey Road錄音室重新製作數位版,然後再據此刻片。純類比的硬派支持者可能會覺得這已經混入數位,不夠純正,但是此舉卻讓音樂的背景噪訊大幅降低,甚至比我以前聽過的CD版本,噪訊還要更低,呈現音樂更為乾淨的風貌,也讓福特萬格勒較慢的「命運交響曲」,呈現出更為理性透析的音樂線條。

廠商資訊

華納音樂
地址:臺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四段133號10樓
網址:www.warnermusic.com.tw

入門光學唱頭的優選–DS Audio DS-E3 光學唱頭
來自日本的 DS Audio 唱頭以其獨特的光學感應原理產生訊號,和傳統的動圈或動鐵唱頭截然不同,也因此引起了許多好奇的黑膠迷也想嘗鮮。那嘗試的代價很高嗎?未必,DS Audio 提供多種等級的產品,像是這款 DS-E3 便是他們家的入門級唱頭...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