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買一張艾爾加,何妨?–傑米華爾頓的深情大提琴
撰文/戴天楷 2017/02/07發表,已被閱讀12,469

您一定聽過貝多芬,聽過莫札特,聽過舒伯特,聽過巴哈,聽過馬勒,聽過這些音樂家的名字,但怎麼數來數去都是來自德奧地區的呢?歐洲當然不只說德文的會寫音樂,義大利有擅寫歌劇的羅西尼、威爾第、普契尼;法國也有白遼士、比才、德布西、拉威爾;東歐有來自波蘭的蕭邦、匈牙利的李斯特、捷克的德弗札克,俄國有柴可夫斯基、普羅高菲夫等;甚至連北歐,我們都數得出芬蘭的西貝流士和挪威的葛利格。那,英國呢?

嗯,的確出名的音樂家少了點,而且份量也輕了點。本來英國在歐洲歷史裡就從沒有成為文化中心過,倫敦從來沒有像佛羅倫斯、像巴黎那般人文薈萃過。這能理解,沒關係,廿世紀中葉以後他們藉流行音樂把排行榜討了回來,多少數得出來的流行樂手來自英國呢?別的不說,光是Beetles就夠瞧的了,不是?即便如此,英國還是有不得不提的作曲家,16世紀的泰利斯(Thomas Tallis)以寫作宗教音樂著稱,不過,到底他能出名,還是靠著後世作曲家佛漢威廉士(Ralph Vaughan Williams)寫了一首「泰利斯主題幻想曲」(Tallis Fantasia),就靠這首美的不像樣的曲子,增加了泰利斯的詢問度。至於寫了許多作品,卻只有一部「行星組曲」被人記頌的霍爾斯特(Gustav Holst),與帕海貝爾(Johann Pachelbel)同病相憐,就靠那一千零一部作品,也足以流芳百世。

艾爾加(Edward Elgar)不像霍爾斯特那樣「一曲成名天下知」,但他也是經過一段時日等候,始得揚名。他一生創作不少,但真正為人熟悉、經常被演奏的曲子卻總是那幾首,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曲子,包括了一系列以他周遭親友為圖像描繪的「謎樣變奏曲」(Enigma Variations),讓人邊聽邊猜邊想像。也有學校畢業典禮經常點播的「威風凜凜進行曲」(Pomp and Circumstance),其第一首進行曲就算你不認識艾爾加(Edward Elgar),也肯定聽過,這首曲子還有個名字叫做「希望與光榮之地」(Land of Hope and Glory);當年英王聽過該曲之後便建議艾爾加當為之填上歌詞,於是他就把它改寫成合唱曲,這首著名的曲子,深受英人喜愛,許多英國人甚至希望這首歌能成為英國的國歌。正因這樣出名,所以我才說您肯定聽過。艾爾加還有一曲可愛的小品—「愛的禮讚」(Salut d'Amour/ Liebesgruss),這首為小提琴和鋼琴創作的小品,充滿浪漫情意,是艾爾加在婚前題獻給愛妻愛麗絲之作。這首曲子不僅是每個拉小提琴的必練曲目之一,更有數不清楚的改編版本,這麼通俗,您多半也知道。


我是不是扯太遠了?還是快快回到正題。除了上述幾首為人熟知的作品外,艾爾加最出名的曲子莫過於他的大提琴協奏曲(op. 85)。寫作這首曲子時,艾爾加已經是個年過六旬的老先生了,那時候他正經過一場大手術,健康狀況不佳,或許正因如此,他把哀傷與感懷都給寫進了曲子裡。開頭的第一樂章便充滿了憂鬱哀怨的情懷,第三樂章又見沈溺深刻,第四樂章雖時現激動,但中段的大提琴低吟,那可句句都是悲苦的聲調。艾爾加寫得「威風凜凜進行曲」這般陽光而充滿希望的曲子,也寫得幸福洋溢的「愛的禮讚」,卻在人生低谷時,寫下這情感氾濫的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這曲子在1919年由艾爾加自己指揮下首演,不過,因為樂團事前準備不夠,這次首演並不成功,遭致許多批評。後來這首曲子是靠一個年輕女孩給捧紅了的,那人就是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é),這位才華洋溢的女大提琴家,把艾爾加這首大提琴協奏曲演詮得淋漓盡致,明明是個不經世事的年輕女子,卻能在十幾二十歲時,演出讓人動容的詮釋。就連她的老師羅斯托波維奇聽過她的拉奏後,也表示自己的徒弟實在青出於藍勝於藍,就連他自己都沒辦法拉得像杜普蕾拉得這麼美。杜普蕾最經典的錄音之一,便是1965年她年僅20歲時,與指揮巴畢羅里(Sir John Barbirolli)及倫敦交響樂團合作錄製的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直到現在,這個版本還是樂迷心中的最愛。這個錄音版本還有另一插曲,指揮巴畢羅里正是當年1919年首演時樂團中的大提琴手,四十年後,則成為指揮,再度演出此曲,與杜普蕾共創一張錄音史傳奇。

又扯遠了。抱歉。不過,會提杜普蕾,是有原因的。


這份Signum的錄音,擔任大提琴獨奏的Jamie Walton,1974年出生,在錄製此張專輯時,年僅34歲,雖然沒有當年杜普蕾那麼年輕,那麼有故事性,但這時也是他獨奏家生涯正開始不久的時候。還有更巧的,他的老師William Pleeth當年也指導過杜普蕾,換句話說,Walton可說是杜普蕾的同門師弟。當年杜普蕾用一把1673年的史特底瓦里琴,Wlaton用的則是1712年的瓜奈里琴。琴不同,自然音色不同,駕馭手法也各有異。因此,我不能說師姐師弟誰比較厲害,這種比較全然沒有意義,但是我能說,Walton的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實在精彩。

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沒有複雜艱難的和聲,樂曲的結構單純,配器簡單,變化不多,但是演奏家和指揮家在這其中得「御簡為繁」,才好把那藏埋其中的深情表露出來。杜普蕾的演奏是露骨的,是外顯的,淒美的濃情感染力極高,讓音樂的情緒沒有距離地滲透到聆聽者的身體裡。正是這股特質,讓這個版本成了不墜經典。Walton的演奏則是另一風貌。就唱片播放出來的音色而論,Walton的音色略暗一些,演奏上顯得深沈內斂一點。而澳洲籍的指揮Alexander Briger指揮愛樂管弦樂團,音色上也相對更濃稠一些,巴畢羅里讓LSO音色更鮮活些,音樂也更顯激情。總之,這兩份演奏各有千秋,而且獨奏與樂團的配合都契合無比,相輔相成之下,能獨樹一格地建立起各自的詮釋地位。就我來看,無論您有多少個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的版本,這張都值得收藏。




花了好大篇幅談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其實這張唱片後面還有一曲,是俄國作曲家米亞斯科夫斯基(Nikolai Myaskovsky)的大提琴協奏曲。米氏活躍於前蘇聯時期,他生涯創作了27首交響曲,比同期的蕭士塔高維契還多上將近一倍;因此他也贏得了「蘇聯交響曲之父」的稱號。米氏有兩首協奏曲,1938年完成了小提琴協奏曲,1945年又創作了大提琴協奏曲;大提琴協奏曲的首演則是在1956年,由羅斯托波維奇擔任大提琴演奏。

這首大提琴協奏曲只有兩個樂章,第一樂章以緩版起始,帶出悠遠綿長的意境,大提琴的獨語在樂團的陪襯之下,富有詩意。第二樂章的速度一下子變快起來,樂曲就顯出了活潑與生氣,前後一對照,像是從第一樂章的沈睡中醒過來一般。米氏讓大提琴與樂團間維持著平衡的對話,甚至,大提琴就像是一個歌唱者一般,在那裡唱著祖國與故鄉的故事。米氏創作這曲子時,正是採擷了多首俄羅斯民謠作為題材,也難怪樂曲聽來這般平易近人。



Jamie Walton在Signum留下不少錄音,我相信未來還會有。他不僅錄製如艾爾加、德佛札克、舒曼等人的大提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變奏曲這些深受樂迷喜愛的常見曲目,也嘗試了少見錄音的作品,如布列頓(Benjamin Britten)的大提琴作品,包括大提琴交響曲(Cello Symphony,我沒寫錯,真是叫「交響曲」)、大提琴組曲(Solo Cello Suites),以及本章CD所收錄的米亞科夫斯基的協奏曲。

Jamie Walton,值得認識,值得聽。



廠商資訊

金革唱片
電話:(02)8226-9909
客服專線:0800-031-360
網址:www.jingo.com.tw


採購音響的最佳時機–台北電器空調影音3C大展暨音響博覽會3/29-4/1展出中
由台北市電器商業同業公會主辦的家電新品盛會「電器空調影音 3C 大展暨音響博覽會」,自即日起至 4/1(一),一連四天在台北世貿一館擴大展出。公會主辦的電器展一向以優惠回饋與品質保證為舉辦目的,各類型家電、電器、音響等皆推出展覽驚爆加...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