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郭漢丞 2015/03/06發表,已被閱讀15,842

海邊,對蕭邦而言並不能算是美好的回憶,1839年,蕭邦為了養病,在喬治桑的安排下前往馬約卡島,沒想到潮濕陰冷的天氣,反而對蕭邦的身體更為不利。不過,蘭傑爾(Andrew Rangell)這張「蕭邦鋼琴曲集」,卻是在緊鄰海邊的「劉沙林音樂廳」演出錄製,在這樣場景當中,會不會在鋼琴的音符當中,聽見蕭邦的咳嗽聲?

「劉沙林音樂廳」可說是我見過演出場景最美的音樂廳,座落於美國Rockport的海邊,建築師把音樂廳最美的風景,留給了Rockport美麗的海岸,聽眾在台下往舞台看過去,除了舞台上的音樂家,還有Rockport的海岸,玻璃隔離了海浪拍岸的聲響,在寧靜的音樂廳當中,聽眾耳朵裡是蕭邦的美麗音符,眼裡卻是寧靜的海浪拍岸,這時,音樂廳的建築是凝固的音符,海浪又是寧靜的流動,伴隨著蕭邦的鋼琴音符起伏不定,而傍晚開始的音樂會,還有大自然擔任最佳燈光師,從黃昏到夜晚,音樂廳的落地窗從明亮到昏黃,從炫麗到陰暗。我想,如果能夠在這裡聽一場音樂會,絕對是畢生難忘的經驗。



這是我第二次寫錄製於「劉沙林音樂廳」的唱片了,關於這個音樂廳的故事,讀者們可以讀讀「巴哈:賦格的藝術」,一樣是蘭傑爾的演出錄音。不過我猜想這張唱片又會是鋼琴老師與學生的夢靨,因為幾乎沒有瑕疵的演奏,在真實生活中幾乎不可能出現,但是在錄音的世界裡,「完美」可以靠「反覆」錄音來完成,顧爾德不就是如此,靠著錄音剪輯創造出一張又一張「完美」的錄音?

蘭傑爾也像顧爾德一樣嗎?是的,而且他錄音的年代已經進入全數位化,錄音剪輯更能巧奪天工,絲毫沒有瑕疵。為什麼蘭傑爾要這麼做?他不是「費雪獎」(Avery Fisher Career Grant)得主?難道不能現場錄音?



沒錯,蘭傑爾在紐約出道,曾經獲得演奏家公會的Malraux Award,1980年代活躍於全球音樂廳,還獲得至高榮譽的費雪獎,可是1991年因為手傷,不得不放棄現場演出,轉往唱片錄音。或許,您會覺得這樣經過後製的錄音,少了一點現場的活生感,但是對鋼琴家而言,這卻是雕琢完美的手段。

一張「蕭邦鋼琴曲集」,對於蕭邦愛好者而言,似乎是諸多蕭邦鋼琴曲唱片「又多了一張」,但是蘭傑爾在這九首曲子的選擇,顯然有自己的看法,在他親自撰寫的唱片解說當中,標題寫著「偉大的設計」(Designs of Grandeur),演奏家試圖從九首曲子勾勒蕭邦的作曲企圖,顯然,這不是「又一張蕭邦」,而是有意識的蕭邦精選。


我經常覺得,在數位串流的時代當中,實體唱片的意義就在那精緻的唱片說明,而史坦威唱片讓演奏家暢所欲言,在CD的音符之外,用文字說明演奏家對音樂的想法,或者說,當演奏家與作曲家所留下的音符「對話交流」了數十年之後,演奏者如何「看透」作曲家的心靈,從這些文字敘述中凝聚了精華。當然,這些文字不能取代音符,就像我寫的唱片評論一樣,只是吸引讀者們來聽這些音樂,而演奏者的文字,則能幫助我們更接近演奏者與作曲家之間的私密對話。

蘭傑爾選了哪些曲子?第一首從幻想波蘭舞曲開始,1846年的作品,距離蕭邦過世的1849年只有三年,而實際上蕭邦的身體在最後兩年已經無法支撐工作,作曲在1847年就停止了。1846年,也是蕭邦與喬治桑分手的那一年,蕭邦自己形容是「苦惱的寫作」(tourments ecrits),用這首曲子開場,蘭傑爾捕捉的是蕭邦突破傳統作曲框架,產生獨一無二的蕭邦式浪漫情懷。



接下來蘭傑爾選了夜曲、練習曲、前奏曲、敘事曲,這些都是蕭邦手中發揚光大的格式,不過在整張唱片當中,最讓我著迷的是「新練習曲」(Nouvelle Etude No.1 in F minor),這是1839年的作品,那時候蕭邦正在馬約卡島上,與寒冷潮濕的氣候搏鬥著。蘭傑爾把這段音樂生動地描述著,在他的文字裡寫著「三拍的旋律與反覆的四拍同時進行著......奇特但意外的和諧暗示著悲劇,但卻不只是暗示。」而在新練習曲之後,緊接著是「敘事曲」(Ballade No.1 in G minor, Op.23),蘭傑爾用這樣的安排,幫蕭邦的音符「講話」,就在Rockport海邊的「劉沙林音樂廳」,而背景是拍岸的浪花與變化的陽光......

廠商資訊

金革唱片
電話:(02)8226-9909
客服專線:0800-031-360
網址:www.jingo.com.tw


入門光學唱頭的優選–DS Audio DS-E3 光學唱頭
來自日本的 DS Audio 唱頭以其獨特的光學感應原理產生訊號,和傳統的動圈或動鐵唱頭截然不同,也因此引起了許多好奇的黑膠迷也想嘗鮮。那嘗試的代價很高嗎?未必,DS Audio 提供多種等級的產品,像是這款 DS-E3 便是他們家的入門級唱頭...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