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在編輯部拆箱 Q Concerto Meta,衡諸其五萬元身價,實在覺得超值,這個價格,買得到三音路喇叭,難度相當高,而且還有許多實用的設計,譬如磁吸式網罩,拆卸相當方便,消光的木紋外觀,很容易低調地融入居家空間,不過這都是看起來的好處,重點應該問:Q Concerto Meta 的聲音夠超值嗎?
效率 85 dB,餵飽就能出好聲
試聽時我搭配了兩套擴大機,一套是編輯部自家 EAR 868P 前級與 509 MK II 後級,全部真空管機搭配,另一部是Cambridge EXA100 綜合擴大機,這兩套擴大機功率約莫 100 瓦,推起 85 dB 效率的 Q Concerto Meta,氣勢才會足。
說穿了,要把 Q Concerto Meta 推好,重點就是擴大機驅動力,書架型喇叭做成三音路,總是會犧牲一些工作效率,給它足夠的功率,就能推出 Q Concerto Meta 媲美落地喇叭的氣勢。
以音質表現來說,當然是 EAR 前後級最好,我用 509 MK II 推 Q Concerto Meta 的時候,還偷偷上了編輯部新來的一對 REL Carbon Special 超低音,不得了,Q Concerto Meta 加上超低音,補足了極低頻的延伸,我在地下室聽 Q Concerto Meta,一樓辦公室的人還以為我在聽 Wilson Audio Alexia V,您就知道 Q Concerto Meta 的實力有多好了。
可是 EAR 前後級加起來,身價與 Q Concerto Meta 完全不搭,所以要「務實」地搭配 Cambridge EXA100,100 瓦的晶體機,低頻的力道夠猛,但是韻味沒有真空管機那麼 Q 彈,不過 EXA100 的中高頻通透度很漂亮,很能發揮 Q Concerto Meta 的性能,重現開闊且聚焦的 3D 音場。
五萬元等級的殺手級喇叭
以聲論價,Q Concerto Meta 絕對是五萬元等級的殺手級喇叭!三音路加上略大的喇叭箱體,只要您的擴大機功率能餵飽 Q Concerto Meta,真的會有在聽落地喇叭的錯覺。
來個猛的!聽 AC/DC 搖滾經典「Back In Black」,電吉他破音以 Pick 播彈節奏,Power Chord 跟著爵士鼓,經典的 AC/DC Riff ,Q Concerto Meta 唱得力道十足,每次聽這首搖滾經典,腦海就會浮現「鋼鐵人」的電影畫面,跟「Shoot to Thrill」一樣,而電吉他破音在 Q Concerto Meta 上面,Over Drive的力道與爵士鼓的呼應,低頻下盤的厚度與力道都很好,大鼓踩踏顆粒飽滿,同時兼顧圓鼓鼓的彈性,是相當受控的低頻表現。
音場層次烘托得漂亮
換首柔和的,選 John Mayer「Continum」專輯,聽「Slow Dance In The Burning Room」,電吉他開場的弱起拍,帶出電貝斯與爵士鼓的節奏,分解和弦的吉他彈奏,墊上第二把吉他高把位的雙音,Q Concerto Meta 清晰地把錄音當中疊加的每一個聲部,層次鋪陳得漂亮,John Mayer 的歌聲凝聚在中央,唱到第二段時,錄音背後還加上木吉他的和弦彈奏,這些層次感,當然是錄音室精心炮製的混音效果,而 Q Concerto Meta 能如實重現,聆聽樂趣更高。
以「Sloew Dancing In The Burning Room」來說,用真空管的 EAR 前後級來聽,味道就比 EXN100 更有趣味,畢竟 John Mayer 錄音時就用上許多經典 Vintage 電吉他音箱,拿管機來聽更有味,不過如果以預算搭配來說,EXN100 相對更顯超值。
Live 與錄音室作品的差異很明顯
同一首歌,選「Where The Light Is: John Mayer Live In Los Angles」,既然是現場演唱會錄音,所以疊加的兩把電吉他,舞台上一定要有兩個人,電吉他、電貝斯與爵士鼓的前奏,錄音可以處理得比較乾淨,等到 John Mayer 開嗓,Q Concerto Meta 就帶出現場錄音的空間感,描繪出栩栩如生的演場會舞台。
新一代加上 MAT 技術的 Q 系列,最厲害的就是 3D 音場的描繪,其通透與開闊度,真的超出同價位帶喇叭甚多,準確度也很好,聽錄音室作品,可以聽見錄音的親暱感,而現場錄音則拉出舞台的開闊感。
中高音的韻味讓女聲充滿感情
聽個女聲,選 Eva Cassidy「Songbird 20」,聽「Fields of Gold」,Eva Cassidy 的哼唱背後,墊著木吉他的分解和弦,Q Concerto Meta 清楚地拉開 3D 音場,歌聲凝聚在音場中央,吉他和弦與裝飾的聲響,藏在後方。
Eva Cassidy 的歌聲唱得情感真摯,嗓音尾韻的細微抖音,Q Concerto Meta 刻畫出細膩的情緒鋪陳,我幾乎不敢相信,這對 Q Concerto Meta 只要價五萬元,真的把一眾競爭對手打趴,尤其是 KEF 直接對標的另一個英國品牌。
受控的低頻勁道很好
3D 音場與樂器定位描繪,是 Q Concerto Meta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性能提升,適當地調整喇叭間距,找出音像凝聚力最好的距離,3D 音場就能自然浮現,讓喇叭消失在空間當中,而且 Q Concerto Meta 在低頻段的能量,不僅量感足,而且是受控的低頻。
像是聽「Friday Night In San Francisco」,三把吉他在舞台上的清楚定位,加上彈跳有力的中低頻,讓三把吉他相互較勁的場面,聽得更火熱,吉他快速地飆奏,音符顆粒感一顆顆迸發出來,這 Q Concerto Meta 的吉他著實鮮活生猛。
拉開兩端延伸的能力相當好
聽 Q Concerto Meta 的低頻,換上賈克.路西耶爵士三重奏的「爵士四季」,開場的「春」第一樂章,爵士鼓的鼓皮彈跳感,配上低音貝斯的牛筋,鋼琴墊在上方的和弦,高音不絕於耳的叮咚聲響裝飾,展現 Q Concerto Meta 在高低兩端延伸的能力,遠超出我對喇叭形體的想像。
本來聽「爵士四季」是要考低頻,可是爵士鼓妝點的高音細碎聲響,反倒讓 Q Concerto Meta 的中高頻細節,展現迷人的音樂魅力。
十萬元以內預算務必優先試聽全新 Q 系列
進化到第 12 代的 Uni-Q,再加上 Metamaterial 加持,全新 Q 系列可說是「士別三日,刮目相看」,請注意,我講的是有 MAT 技術,在 2024 年推出的 Q 系列,聽過 Q Concerto Meta 之後,我想說 KEF 在入門等級的喇叭,可能是目前最超值者,而 Q Concerto Meta 以五萬元身價,給您真正三音路分音設計,幾乎找不到敵手。假如您選購喇叭的預算在十萬元以內的範圍,KEF 全新 Q 系列,務必列入優先試聽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