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撰文/戴天楷 ,攝影/郭振榮 |
2016/04/20發表,已被閱讀141,296次
|
|
PS Audio約在三年前才推出他們的入門USB DAC NuWave,美金售價壓在一千美金以內,支援到24bit/192KHz的解碼規格,USB端採用XMOS非同步處理晶片,打出「人人都可負擔得起」的旗號,構成同級產品不小的壓力。但當高解析音樂的潮流加速席捲之下,PS Audio不得不把NuWave數位解碼規格再提升,好能在這個戰國時代爭得一片天,NuWave DSD於焉誕生。
 | NuWave DSD DAC就跟上代機NuWave長相幾乎無異,同樣以經過噴殺處理的鋁合金外殼,搭配黑色玻璃上蓋,沒有複雜的面板操控,連液晶顯示也省了,兩枚綠豆大小的圓形按鈕,可以上下切換訊源。六個藍色LED燈告知目前切換到那個檔位,以及接收到的數位音樂是PCM或DSD規格。 |
純粹DAC,任務單純;數位輸入還支援I2S
先從看的見的部分談起。NuWave DSD DAC就跟上代機NuWave長相幾乎無異,同樣以經過噴殺處理的鋁合金外殼,搭配黑色玻璃上蓋,沒有複雜的面板操控,連液晶顯示也省了,兩枚綠豆大小的圓形按鈕,可以上下切換訊源。六個藍色LED燈告知目前切換到那個檔位,以及接收到的數位音樂是PCM或DSD規格。前面板左邊則有PS Audio的品牌識別標誌,機器開啟時,標誌會連同訊源指示燈亮起。底部四個大型圓腳墊,手指按壓可感受到具有相當的彈性,這種軟質腳墊可提供一定的阻尼,一方面可消解震動,一方面還可收柔化聲音之效。這些外觀設計的元素都來自當家DAC DirectStream。
現在數位流當道,許多廠牌都紛紛推出帶耳擴、音控的DAC,可以滿足用家的多重需求。但NuWave DSD卻是台純DAC,沒有耳機放大線路,沒有數位音控,無法當作數位前級,任務十分單純。NuWave DSD提供4種數位輸入,包括同軸Coaxial、光纖Toslink、USB(B-type)與I2S(HDMI介面),其中Coaxial可支援至PCM 192kHz,光纖則最高支援到PCM 96kHz;若要接收DSD則需透過USB或I2S,最高可至DSD128。4種介面各有一個輸入,雖沒有多組S/PDIF輸入,也已然夠用。
 | 噴殺處理的鋁合金外殼,搭配黑色玻璃上蓋,前面板隅側板間採圓弧轉折,外觀設計的元素都來自當家DAC DirectStream。 |
同軸、光纖這些S/PDIF的輸入我們都熟悉,那I2S是做什麼呢?I2S是Integrated Interchip Sound的縮寫,是一種IC晶片間傳輸數位聲音訊號的介面標準。其他的數位傳輸介面,由CD轉盤傳送到DAC的數位資料,是混合著聲音訊號和時間資料,當數位訊號傳到DAC,則由DAC內建的主時鐘予以校正,把混在一起的資料予以分離,但這其中有可能順序有錯、也可能有遺漏訊息,這就產生了時基誤差(jitter)。時基誤差如果發生在中高頻處,就對音樂的結像、定位構成影響,甚至還會讓人感受到「噪感」。這便是音響廠商無不致力解決jitter問題的緣故。有的廠商在時鐘上下功夫,強調主時鐘的精確性;有的廠商則選擇以I2S作為數位傳輸的介面,讓時間資訊得以獨立傳輸,讓數位音訊從CD轉盤送出來時,有獨立的時間資訊以為參考,這樣數位訊號到了DAC,就能讓數位訊號完整有序地排列。這就是I2S的用處。只是目前業界還沒有針對I2S提出統一的介面規格,有的廠商使用網路線,有的廠商則選用HDMI,PS Audio即是如此。
 | NuWave DSD提供4種數位輸入,包括同軸Coaxial、光纖Toslink、USB(B-type)與I2S(HDMI介面),其中Coaxial可支援至PCM 192kHz,光纖則最高支援到PCM 96kHz;若要接收DSD則需透過USB或I2S,最高可至DSD128。類比輸出,則有平衡與非平衡各一組;原廠表示PS Audio NuWave DSD與Directsream一樣,內部線路都採平衡設計,因此如果以平衡現連接器材,理當獲得最佳效果。 |
電源、類比放大都有講究
越來越多入門款的USB DAC都採用外接電源方式供電,這有什麼好處?一來,把電源做到外面,機箱本體可以做的更小;二來,因為電源供應外接,廠商生產器材「一款通行全球」,到時候只要更換電源供應器的插頭就好,屆時只要採購符合規格的交換式電源供應器。但PS Audio對於電源可絲毫不馬虎,他們不僅看重電源供應,本身也長於電源供應器設計,其電源處理器P10、P5、P3與市面上其他產品不同,不是僅僅濾波而已,而是更主動地將電源重整後供應給音響器材,所以他們稱之為「AC Power Generator」而非「Power Supplier」。
DAC的電源供應也很重要,因此NuWave DSD機箱內包含一顆大型環形變壓器、7組穩壓電路,以及高達15,000uF的濾波電容量。如果打開機箱背蓋,單是那個大型環形變壓器就佔了機箱內部2/3的空間。類比放大線路則採用純A類、全平衡、直接交連輸出。這些講究,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讓聲音更乾淨、噪訊更低、音染更少。
| | 承襲自家旗艦的數位處理技術
既然身處數位流產品的戰國煙硝之中,總得有點不一樣的本事,才能佔得山頭。PS Audio自家還有一款DirectSteam DAC,在2014年推出後,成為一時的話題機種,因為他們在數位類比轉換過程運用了自行開發的路徑,大幅簡化了一般DAC的複雜處理路徑,以獲得更純粹的聲音。(相關內容請參考原廠網站,或蔡承融先生的撰文「挖掘錄音中的細節」)。PS Audio把DirectStream身上的功夫下放到NuWave DSD上,讓它同樣採取了Native Mode「原生模式」的簡短路徑。
這個「原生模式」,讓NuWave DSD接收了數位訊號(不管是透過哪一介面輸入的任何規格數位訊號)之後,不經過SRC(Sample Rate Conversion)取樣率轉換,直接進入他們自家的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的可程式化晶片—其中是被原廠稱為CPLD(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的線路。透過這個FPGA晶片,判讀數位訊號的取樣率及格式,並校正時間、降低時基誤差、重整波形處理後,再輸出給32-bit ESS Sabre Hyperstream架構的DAC晶片進行數類轉換,最後則將得來的類比訊號,經過被動式數位濾波後傳送給輸出級。
音色直白中性,細節資訊豐富
經過一段時間相處,PS Audio NuWave DSD似乎非常輕易地就融入在我的系統中,我找不到它自己的個性,可是,一旦我針對線材做出一點調整,箇中的變化卻很容易被捕捉。就好比是一杯清水,無色、無味,你加入了什麼,它就顯出什麼。NuWave DSD就是這樣一部器材。
在測試之初,我以一條14AWG線徑的普通電源線接上,使用這種僅僅符合工業規範的「非發燒線」,目的是為了不受線材特性影響地確認器材走向。此時我聽見的聲音非常乾淨,音場畫面相當透明,音色直白而不顯昏黃染色,各頻段表現都很均衡,整體氣質顯得清新而明朗。
以Tony Bennett的「MTV Unplugged:Tony Bennett」專輯為例,這張現場錄音不僅錄音活生、現場氣氛捕捉得好,老先生臨場表現上許多即興表現更是錄音室作品所比不上的。我直接以Audio Aero Prima II CD播放機的類比輸出,這些錄音特質都能適切表達,而且聲音相當平順自然,聽Tony Bennett的現場演唱叫人感到舒暢愜意。換上NuWave DSD之後,最大的不同就是細節更多了。細節資訊量一多,就更能呈現現場氣氛,Bennett嗓音的許多細微變化聽得更清楚,伴奏樂團的活動,也歷歷在目。如果先前是在看DVD,現在就像是在看藍光片,也許差距沒有那麼大,但其中的差異大概就是這個方向。
可是,當下我總覺得音樂的對比不夠鮮明,總覺得聲音稍微清淡一點,於是把電源線換下,換上Real Cable PSOCC的電源線,這條電源線採用三條等徑的4mm平方OCC銅線,比起先前那條「大黑」電源線可是粗多了。一換電源線,立即感到聲音更有厚度,最易察覺的便是中頻的浮凸感,這讓Bennett的形體更大一些,也稍微前傾一點。低頻量感也益發豐富,Bass的撥奏顯得顆粒飽滿而有彈性。演唱會現場錄音有個不容錯過的測試重點,就是觀眾的掌聲。我聽到的掌聲不僅富有「肉感」,而且還有相當好的包圍感。這讓我發現NuWave DSD的第二個顯著特色,便是音場開闊度的表現優秀。
高度透明,音場寬闊且有深度
既然有好的音場表現,何不聽聽大編制的古典音樂呢?我換上馬克拉斯爵士(Sir Charles Mackerras)指揮愛樂管弦樂團的舒伯特第九號交響曲(Signum, SIGCD 133),這張錄音的音場與空間感出色,加上樂器音質自然且細緻,是張不刻意追求音效,卻渾然天成的發燒片。前述PS Audio NuWave DSD的好處在這張唱片上更得彰顯。整個樂團的聲部分離感相當好,不僅弦樂聲部的橫向位置分佈清晰,木管與銅管樂器的發聲也相當清楚,讓人聽來就宛如身處音樂廳前排似的。
第一樂章以悠揚的法國號開頭,法國號位於樂團的左後方,透過NuWave DSD聽得出那舞台深度。隨後主奏者則換成木管樂器群,反覆著法國號那起首的旋律,這時,弦樂聲部則一同以輕巧的撥彈輔以伴奏,此時樂團後方的低音大提琴富有彈性的撥奏尤為明顯,而且那低頻的豐厚度讓音響迷一聽就歡喜;之後,大提琴主導旋律,小提琴則繼續撥奏。才短短一分鐘的音樂,就足以展現NuWave DSD聲部分離度表現力,以及它高度透明、層次清晰的音場還原力。
這時候,我又覺得似乎聲音可以更結實一點,於是把Real Cable PSOCC電源線取下來,這條電源線的中低頻豐厚,但低頻略微寬鬆一些,於是我換上IEGO的L80520,這下有趣了,低音顯得更豐滿,但是撥彈的音粒感更好,有種軟中帶Q的感覺,分離度也變得更好一些,音像比之前稍微後退一點點,但層次變得更清楚。我一聽大喜,這下似乎又換對了。第二樂章開頭,弦樂部和木管部之間彼此對話,不僅聽見帶有光澤的弦樂拉奏,更有具體且寫實的木管吹奏。NuWave DSD把各種樂器該有的聲音完整還原,讓人越聽越有一種親歷現場的感受。
音色層次表現力出眾
我再換聽Diego Tosi擔任小提琴演奏的拉威爾小提琴奏鳴曲(Solstice, SOCD 235)。NuWave DSD可以呈現相當清楚的錄音空間感,錄音現場的細節資訊量充分,連Tosi演奏時的呼吸聲都可清楚聽聞,而且可以辨明得出是呼吸聲還是弓弦摩擦聲。小提琴演奏的細節纖毫畢露,琴音密度足,因此力道層次也表達得明白。鋼琴彈奏的音粒分明,共鳴豐富,尤其是踩下延音踏板時的共鳴音色層次相當清晰。鋼琴與小提琴的定位非常清楚而明確。
第一樂章裡的鋼琴演奏左右手分別行進著,再加上小提琴,三條不同節奏的旋律線流暢地前行,清楚而分明。第二樂章裡小提琴的撥弦富有力道層次,因為細節資訊量夠多,撥弦時由拉動緊繃的琴弦,乃至釋放琴弦產生的弦振,讓演奏的畫面感十足。這個被命名為Blue的樂章裡,鋼琴演奏有著極多的切分音運用,鋼琴演奏者觸鍵的頓挫,與小提琴一搭一唱著,促狹而詼諧。第三樂章是常動曲(perpetuum mobile),小提琴快速的拉奏,聽起來流暢而寫意,帶著吉普賽的奔放。NuWave DSD不僅給了細節,還給了畫面,且能盡顯樂曲的瀟灑氣質。
| | 音質細膩,且有出色的音色辨別力
如果以為PS Audio是美國品牌,那麼DAC的聲音也應該是大氣的、豪邁的,NuWave DSD可要讓您跌破眼鏡。它聲音的細膩感與滑順、豐盈感,還未臻高明,但它的音質細緻度確實值得嘉許。舉一例說明,聽Göran Söllscher以吉他彈奏Beatles名曲的錄音(DG, 447 104-2),整張錄音聽來清新、自然,吉他琴箱的共鳴與琴弦振動細節豐富,不僅聽得Söllscher的精湛指法,其對於吉他音色的掌握和控制更是一絕,他讓一把吉他營造出豐富而多層次的音色。而且整張錄音的空間感很好,即便只有單一樂器,還是具有相當活生的場面。
NuWave DSD的音色辨別力很好,這張專輯當中,Söllscher使用了兩把不同的吉他,除了一把一般的6弦吉他,有四首曲子是以一把少見的11弦吉他演奏。透過NuWave DSD,可以很輕易辨別兩把吉他的不同,因為無論是琴箱共鳴與琴音的音色與響度都不一樣。11弦吉他的音域更為寬廣,低音域的共鳴更豐滿,高音域的琴音更纖細。發明這吉他的是一位瑞典琴匠George Bolin,他在1960年為吉他演奏家Per-Olof Johnson製作出第一把11弦吉他,而Göran Söllscher正是Johnson的學生,因此也得請Bolin為其打造一把11弦吉他。
我聽了又聽,覺得單一把吉他似乎有點太平淡一點,因此我開始動腦筋到訊號線上。取下Fadel Art IC-30訊號線,換上Esprit Cable Structura 2。嗯,這下音色層次更豐富且分明,聲音也變得更鮮活有力。NuWave DSD不僅對電源線很敏感,連訊號線的差別也很大。
鐵漢訴柔情—詮釋金屬樂也到位
如果激烈一點曲子呢?聽Apocalyptica的「Inquisition Symphony」專輯(Mercury, 558 300-2),這個特別的金屬團體,起初由四位大提琴樂手組成,以Eicca Toppinen為首,這四位芬蘭西貝流士音樂院畢業的古典科班生,當初以大提琴合奏改編金屬名團Metallica的曲子而走紅,此後便繼續以此創造出不同的金屬樂視野。該專輯的第一首曲子「Harmageddon」開頭以電子樂製造出空靈的寂寥氣氛,空間深邃而開闊。樂器加入演奏,便立刻湧現力道,NuWave DSD處理這巨變動態,似乎駕輕就熟,音像與層次感依舊穩定。第四軌的「Nothing Else Matters」正是Metallica的名曲,這裡的撥奏音質甚好,你彷彿能感受到琴弦釋放的彈性,音粒漸次由樂手指間彈放,感覺自己像是站在窗前欣賞雨景,窗簷的雨滴落下,帶著你的情緒隨著樂手飄盪。大提琴拉奏的音色質感相當直接,這裡的大提琴可不比你聽馬友友演奏跨界音樂那樣柔情似水,而是一種帶著粗礪、剛硬的質地,卻又藏著萬般柔情,唱訴著心底的哀戚。NuWave DSD不是只給你高解析音樂,還能給你高張力和高感染力的情感。
 | 原廠識別標誌在開機後會自動亮起。NuWave DSD的做工相當精緻,金屬加工質感不俗。 |
5萬元以下DAC的優質選擇
主導這台NuWave的靈魂人物—總工程師Bob Stadtherr與PS Audio的CEO Paul McGowan,他們在設計這台DAC時有著共同想法,就是要拉近紅皮書規格16bit/44.1kHz音樂訊號以及高解析音樂訊號間的差距,讓一般的CD規格音樂聽起來一樣富有細節且生動。NuWave DSD辦到了嗎?聽我前面這些描述,您心中應該也有譜了。
若以新台幣5萬元當門檻,在這門檻以下的DAC選擇很多,比NuWave DSD便宜、又比它有更多附加功能者更是所在多有,但要像它這樣考究,用上FPGA晶片處理數位訊號、具備I2S輸入、對應當前最高解碼規格、全平衡線路、內建幾乎足以供應綜擴的線性電源供應,以及精緻又有份量的外觀做工,一切設計,還都是以自家旗艦機種為藍本濃縮而成,這樣,恐怕多數競爭者都已經知難而退了。如果您想要幫系統挑一台「負擔得起」的優質DAC,我想不出什麼理由不把NuWave DSD列入清單。
器材規格
PS Audio NuWave DSD 型式:USB DSD DAC 數位輸入:Coaxial,Toslink,USB,I2S(HDMI) 類比輸出:XLR,RCA 支援最高取樣率:PCM 192kHz,DSD 5.6MHz(USB與I2S) 輸出電平:非平衡2.8 Vrms,平衡5.6 Vrms 尺寸:210×61×360 mm (寬×高×深) 重量:9.1公斤 實售價格:48,000元 進口總代理:藝聲 電話:(02)2391-7999 網址:www.soundart.com.tw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