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撰文/郭漢丞,攝影/郭振榮 |
2016/01/22發表,已被閱讀99,982次
|
|
話說這器材不買則矣,一買就很難停手。去年因為U-Headphone準備開站,編輯部入手了Pioneer SE-Master 1耳機,不久後Audeze新推出的EL-8平面振膜耳機,因為造型太漂亮,我忍不住又買了密閉式的EL-8。看到這裡,讀者們應該知道我少買了什麼吧?沒錯,就是耳機擴大機。現在,Audeze自家耳擴Deckard擺在我桌上,聽了這段時間已經成為我的桌面新寵,我想,至少會讓Deckard留在我的辦公桌面一年吧。您說,這不是不買則矣,一買就難停嗎?
天雷勾動地火,一拍即合!
其實我並不是不重視耳擴,幾年前買下Meridian Explorer DAC,簡單的USB耳擴,不需要外接電源,靠電腦USB供電,大部分耳塞式耳機,或者不會太難推的耳機,這Explorer DAC都算稱職,而桌面少了一個「插電」的器材,總是能省些空間。咦?我聽到編輯在說話了,總編把放CD的空間騰出來,不就有位置擺耳擴了嗎?哎呀,這CD可是隨手要拿來聽的,不能離太遠,所以寧可擺CD也不想多插電的耳擴啊。
可是,靠電腦USB供電的耳機擴大機,充其量只能算「半個」耳機擴大機,因為USB的供電量實在有限啊!要用個位數的電壓(有些電腦的輸出電壓還做得特別小)去推難搞的耳機,簡直是緣木求魚,所以我的Explorer只能撐撐場面,真的遇上難搞的耳機,還是一籌莫展。等到我買下Pioneer SE-Master 1,接著又多了Audeze EL-8,這Explorer的疲態就跑出來了。或者說,我因為耳機升級了,那種拼命想把耳機推好的念頭,也跟著跑出來了,所以開始對老戰友Explorer嫌東嫌西的。
於是乎用總編輯的權勢,把編輯部同仁手上的耳擴全都聽過一輪,雖然感覺比Explorer要好一些,至少推力好得多,但是沒有DAC功能,代表還要另外準備DAC,要不就是尺寸太大,塞不進桌面。(是誰又說可以把CD挪走的!)總之,沒有勾起我想要擁有的慾望,這也就繼續和Explorer相處下去,一直到Deckard送來,那就天雷勾動地火,一拍即合了!
慢著,故事沒這麼離奇,Deckard就正常送來編輯部,正常地拍照,然後送到我的桌面,接上Macbook Pro,正常地搭配耳機聽著,也就這麼正常地聽了幾個星期,很自然地我就喜歡上Deckard了。真的,Deckard沒有那麼美艷不可方物的聲音,讓人一聽就迷死了,我就正常地工作,正常地聽Deckard,也不覺得特別厲害,就是很正常的耳擴,但是聽個幾天,我再去聽其他的耳擴,這才發現原來Deckard聲音這麼自然,當我習慣它的聲音之後,這才發現「回不去了」。
使用Active版本BB DAC晶片
Deckard有這麼厲害嗎?我剛聽也不這麼覺得,數位輸入只有一個USB,連S/PDIF也沒有,更不用講光纖輸入了,Audeze顯然只想讓Deckard與電腦送作堆,根本不考慮其他數位訊源。但是Deckard還有類比RCA端子,輸入與輸出各一組,代表您可以把Deckard當作前級,連接後級或是主動喇叭,但是當前級的功能很有限,就USB數位一組,RCA類比一組,切換靠面板的搖頭開關。
真要把Deckard當前級來用,輸入輸出端子數量太少了,但是Audeze考量的是真實的應用情況,如果您是音樂創作者,把Deckard當作鑑聽耳機的擴大機,那麼您的訊源大概都是從DAW數位音樂工作站輸出,一個USB夠用了,但如果想要同時使用耳機與鑑聽喇叭,那麼還需要一組類比輸出,這樣就夠用了。如果要更複雜的連接呢?那不是耳機擴大機該有的功能,您需要加買其他的機器。
以輸入輸出端子來說,Deckard講究的是實用,而不是樣樣都有,它是DAC,也是耳擴,把這兩件事情做好就夠了。至於在設計上,Deckard造型簡單俐落,兩側有「工」字形散熱片,加上全鋁合金的箱體,線條頗為陽剛,機箱外殼的髮絲紋,增添金屬機箱的質感,不過Audeze只有推出單一鋁合金色調,我倒覺得如果推消光黑陽極處理版也滿漂亮的。假如對照之前EL-8,首發只有黑色版本,一年之後推鈦合金色版本,我想這Deckard來個「混色版本」也不是不可能。
單就DAC來說,Deckard採用XMOS輸入介面,這是目前大多數優秀的USB DAC共同採用的介面,DAC晶片則是德儀的PCM 5102A。這個有趣,他們用的是A字尾,稱為Active版本的DAC,可以2VRMS訊號直通,強化動態範圍,並且提高對時基誤差的容忍度。這個Active版本的Burr Brown DAC,一般靠電腦供電的USB DAC不能使用,因為耗電量太大了。此外,Deckard機箱裡大尺寸的環形變壓器,電源供應線路幾乎佔據壞要一半的空間,外加晶體砌出來的放大線路,每一處都讓人看了安心。要講DAC的功能,像Deckard這樣具備32bit/192kHz的昇頻解碼能力,其實許多USB DAC都已經追上了,但是選擇這種擺在桌面上,沒辦法攜帶使用的DAC耳擴,我們要的就是扎扎實實的電源供應,才能餵飽難推耳機的大胃口啊!
大幅強化「小音量」的解析力
要把Deckard放到我的辦公桌面上,其實早就已經盤算好了,雖然Deckard看起來平著擺比較穩當,但是我的桌面上已經有電腦,還有好幾疊CD,所以不能把Deckard平著擺,只能側面立著擺,挨著桌面電腦放,倒也穩當。其實Deckard的箱體尺寸有思考過的,如果您用的是一般正常尺寸的PC直立機箱,Deckard直接擺在上面剛剛好,但是我用的是迷你PC直立機箱,所以寬度擺Deckard不太夠,可是靠在旁邊直立擺放,桌面空間還是很省的。
有了Deckard,當然先配EL-8。我決定買EL-8之前,重要的決定原因是電腦也推得動,但我知道推得不夠好,搭上了Deckard,EL-8的兩端延伸好得多,不會像搭配電腦的時候,中頻特別溫暖厚實,兩端延伸卻略嫌不足。當然,這是比較而來的結果,沒有Deckard之前,EL-8用電腦推也是不錯的,但有了Deckard,中頻依然厚實,可是兩端延伸更好了。
除此之外,Deckard還大幅強化了耳機在「小音量」的解析力,我常說,拿專用的耳機擴大機來推,並不是為了更大聲,如果只要大聲,電腦推任何一款耳機都推出讓人變重聽的大音量,可是那只有吵,只有失真,根本不是聽音樂。而EL-8加上了Deckard,我可以更小聲的聽音樂,卻更容易掌握住錄音當中的細節,也就是說,Deckard的功率是用來「精確控制」耳機單體的動作,大音量不失真,小音量也能精準,而我更重視小音量的解析力,加上Deckard之後,只需要很輕鬆的音量,就能聽見錄音中豐富的細節,當然更耐聽了。
提供三段增益調整
EL-8試過,換上Pinoeer SE-Master 1,好吧,我必須要說花錢還是有道理的,身價八萬多的SE-Master 1,聽音樂的輕鬆感真是比EL-8更好,而且Deckard可以用更小的音量,就把音樂的細節搾出來。聽李宗盛的「山丘」,音樂開始的鋼琴、吉他、李宗盛的歌聲,用很小的音量來聽,Deckard就能輕鬆聽見錄音的親暱感,音樂越來越激昂,爵士鼓與電貝斯加入,Deckard在低頻段的解析力相當好,每一個鼓點與電貝斯的轉折,都乾淨俐落,Q彈有勁,我知道這是多軌錄音,但是錄音室把層次做得很好,這些細節在Deckard也都清晰地呈現。
使用Deckard很簡單,選擇USB或RCA輸入,然後就是音量控制了。Deckard連接電腦之後,電腦依然可以控制音量,所以您有Deckard的音量旋鈕可以調整,也可以直接用電腦調。我建議電腦音量開最大,靠Deckard來調整音量,這樣聲音最飽滿。此外,Deckard的使用只有一個注意事項,就是中央的三段增益選擇,分別是中、低、高,增益越高,推力越強,但是也會變得粗糙一些,我聽古典音樂的時候,大多切換在低增益,聽爵士、搖滾樂的時候用中增益,高增益倒是很少用到。
感受得到錄音場景的樣貌
最後,我要提到Deckard為什麼能留在桌面成為新寵的「關鍵原因」,那就是超低噪訊。耳擴最怕底噪,而Deckard幾乎聽不到任何底噪,把音樂關掉,完全沒有電氣嘶聲,背景安安靜靜。少了背景噪訊的干擾,聽音樂的質感更好,而且細節更多。聽純粹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馬友友年輕的版本,大提琴的音調調得高一些,而第二次錄製的「巴哈靈感」,音調就低了些,換上依瑟利斯的版本,音調與「巴哈靈感」相近,但是羊腸弦的暖色調,又與馬友友的風格不同,若是比較更早的Andre Navarra的版本,錄音更近,大提琴的音符粗粒感更強烈。因為Deckard的「質」夠純、夠透、夠好,在比較這些錄音的時候,我可以很輕鬆地聽見錄音的細節,在一人獨享的天地當中,感受錄音場景的樣貌。
是的,我回不到錄音現場,但是用Deckard搭配桌面上的幾款耳機(現在是EL-8與SE-Master1),隨著音符的流動,我彷彿成了錄音室現場監聽的錄音師,在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的音樂中,感受每一次手指按壓琴弦,在木頭琴頸上的觸摸聲響,腦海中浮現著錄音現場的樣貌......。希望您也能和我一樣,在Deckard當中發掘唱片錄音的美好。
器材規格
Audeze Deckard 形式:DAC耳機擴大機 放大線路:單端純A類 頻率響應:5Hz~100kHz 總諧波失真:小於0.1%(前級輸出小於0.00045%) 輸出阻抗:3歐姆 輸出功率:4瓦 參考售價:33,000元 進口總代理:瑩聲 電話:02-2805-3569 網址:www.jadex.com.tw 原廠網址:www.audeze.com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