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再追根究底,為什麼要用這樣特殊配方製成的材質作為插頭本體呢?Furutech的考慮是從「壓電效應」(Piezoelectric effects)出發的。壓電效應是19世紀時由居里兄弟(Pierre Curie, Jacques Curie)所發現,指材料中機械能與電能互換的現象,指壓電材料受到壓力後會在材料表面產生正負電荷以抵抗此壓力,反之,若在壓電材料表面施加電壓,為抵抗電場作用,材料會沿電場方向伸展。Furutech運用奈米技術製成的複合材料便是一種壓電材,其中所混入的碳粉末,恰好具有良好的導熱特性,與鐵陶瓷微粒(ferro-ceramic particles)混合後,就成為一種極家的中介材料,能夠將能量轉化成熱能,然後發散排除。換言之,Furutech使用這個自行開發出的複合材料,運用壓電效應的原理,將插頭的本體當作是極佳的電氣與機械阻尼。這也是Furutech的Piezo Ceramic系列產品的奧妙之處。
原廠使用在電源公母插頭上的Floating Field Damping專利技術,可以翻譯為漂浮磁場阻尼,利用搭起金屬橋,透過獨特的星狀接地結構,解決電流通過時所產生的複雜浮動電場,可降低噪訊或失真。
公母插也有學問—漂浮磁場阻尼
FI/50與FI/50M插頭的接腳和夾片,材質都是純銅鍍銠,取純銅的優秀傳導性能,還兼有表面鍍銠後抗磨損、防氧化的好處。當然,接腳與夾片也都要經過Alpha處理,確保出廠時插頭的金屬接觸部位都是最佳狀態。但這兩個公母頭還有一個Furutech引以為傲的技術,就是Floating Field Damping。這還真不好翻譯,如果照字面直譯:「漂浮場阻尼」,還真讓人看不懂。究其原理,翻譯時得加些字:「漂浮磁場阻尼」。Furutech解釋他們為什麼要在插頭上加上這個:當電流通過導體的時候會產生電場,而電場又會引發微小的電流或電位差;所以,當電流通過插座與插頭內的金屬零件,像是用來鎖緊導體與金屬插梢的螺絲,也會產生複雜的浮動電場,這會擾亂主要導體的電場,進而引起噪訊或失真。Floating Field Damper則利用搭起金屬橋,透過獨特的星狀接地結構,解決這個問題。Furutech的官網便以圖片指出他們的FI-50、FI-48、FI-11-N1、FI-28等都有這個裝置,更有影片示範其功效:
先放一張Super Jazz Trio的「The Standard」,這張錄於1980年的錄音,發行之初僅有黑膠唱片,直至2004年日本才將之數位化,以CD型式再版。這「The Standard」顧名思義,是張爵士「標準曲目」的重新演繹,由鋼琴手Tommy Flanagan領軍,加上鼓手Joe Chambers和貝斯手Reggie Workman,即使是舊酒,換個新瓶裝,還是別有滋味。爵士三重奏的編制小,定位容易聽清楚,所以我不想誇Nanoflux的定位有多好,但是如果位置明白,還有清楚形體以及適度不誇張的規模呢?又如果細節豐富,許多爵士鼓演奏時的細碎聲響清晰可聞,像是刷動或輕擊鐃鈸帶出的騷動感,甚至那個細節是有立體感的呢?如果清楚的細節還讓貝斯的撥奏不僅是作為一個節奏組的伴奏,更因其富有紋理的聲音讓人不禁側耳專心聆聽呢?這樣講起來,就不簡單了是吧?Nanoflux給我開了一扇拭去了塵埃的玻璃窗,讓我瞧啥景象都一清二楚,甚至還為我點了燈,怕我漏看了細節。
Nanoflux還有讓人著迷的鼓聲表現。我聽見了非常有彈性的鼓聲,而且飽滿浮凸;單是這樣講其實還不夠,很多電源線的表現都可以這麼形容。如果在那個浮凸、立體、飽滿的鼓聲上點盞燈呢?想像一下:宛如舞台上鼓手solo時,聚光燈照在他們身上,你坐在靠近舞台或表演區的右側,有著極佳的視野可以觀賞鼓手表現,你定睛看著鼓手汗水淋漓地以全身力量與套鼓共舞,迸發出層次豐富的擊鼓音樂;這種畫面感和活生感,就不是每條電源線都有的。接著Nanoflux,無論是「Night in Tunisia」,還是「Someday My Prince Will Come」當中每一段Joe Chambers精彩的演奏之後,都有一股衝動想站起來鼓掌。
以Alfred Brendel彈奏李斯特的B小調鋼琴奏鳴曲為例,這份出自Philips為鋼琴家歡度75歲的祝壽禮,由Brendel自己挑選最滿意的錄音製作選輯,其中收錄的B minor Sonata錄於1991年。這是我自己相當欣賞的版本,比起鋼琴家早年在Vox留下的錄音,顯的尊貴而且細膩,以內斂而節制的手法處理深埋於內的激情,早年版本相較起來是直率而坦承的超技系演奏,狂放甚至帶點野性。Nanoflux讓這份錄音裡的雍容氣質盡顯無遺。我把電源線換成公司另一條參考用的電源線,同樣是OCC單結晶銅導體的線材,但是不僅優雅氣質就減損了幾分,連雍容感都打了折扣。差在哪裡?換了公司自家的參考線,聲音質感變粗了些,似乎沒有那麼細緻滑順,聲音的光澤感也少了幾許;低音似乎濃一點點,但相對而言,Nanoflux更出色的低音解析力,把低頻樂音中的肌理透析得更清楚,那個平台演奏琴的真實感也就更真了幾分。差在哪裡?一言以蔽之,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