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撰文/戴天楷 |
2015/08/04發表,已被閱讀122,172次
|
|
由於數位聆聽的趨勢,越來越多的Hi End廠商開始將產品觸角延伸到桌面聆聽器材,因此市面上內建USB DAC的耳機擴大機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但光聽耳機對一些小資愛樂者來講仍是不夠。耳機到底只能獨樂樂,透過喇叭不僅可以跟家人一同分享音樂,而且透過擴大機、喇叭系統聽音樂的樂趣不同於藉由耳機聽音樂。所以精打細算的消費者就開始想:最好能有一個出色的綜合擴大機,足能驅動大部分的喇叭,內建DAC的解碼能力不能太差,能對應高解析檔案的解碼需求,當然,耳機擴大線路也要夠水準,可以搞定各種阻抗的耳機;而且最重要的,音質還得要好,價格不能太高,最好體積也不要太大,外觀也要有質感……。您說愛樂朋友挑不挑?想要東西好,又要價錢少,這種好事哪裡找?若您早幾個月問我這個問題,我還真的不好回答您,要在2萬多元之譜搞定這麼多事,還得亮出先進規格和傑出表現,如果您是熟人,我多半會回您:「你想得美!」現在,我有答案了——DA&T U3。
 | DA&T U3前面板的兩只紅色旋鈕依舊搶眼,鍍金的6.3mm Jack耳機插孔置於面板正中央。壓克力板可透光,接上電後,DA&T的商標圖樣就自動亮起藍光,表示機器已經進入待機狀態;開機後改顯示綠光,若按下高靜態電流選擇鍵,商標則顯示為紅光。左下的in字樣也會隨著輸入訊源選擇而改變亮燈顏色。 |
桌上聆聽絕對夠力
DA&T去年連同U3這個USB綜合擴大機,還一起推出了USB耳機擴大機U4,這兄弟倆光從產品型號便可推知這是要接替之前的U1和U2。U3可視為是加了60瓦(8歐姆負載)功率擴大機的U4,體積大一點、重量重一些。如果您是耳機族,所需要的只是DAC耳擴,體積較小的U4就可以搞定了,將來要是想接喇叭,只要加購同廠的XP-100後級即可組成一套每聲道140瓦(8歐姆負載)的西裝,而且前後級分離、外加Mono Mono的後級,單是視覺上就顯得發燒又可口,推起喇叭更是虎虎生風。如果不貪多,想要一機搞定所有事,那就直接挑U3吧,U3夠不夠用?對應8歐姆喇叭60瓦、對應4歐姆喇叭時更有108瓦;我就不信哪個U3用家會用百瓦擴大機都制服不了的喇叭,而且如果是當作桌上聆聽,擁有百瓦實力的U3驅動起任何放置在書桌前的小喇叭,單是性能數據就嚇跑一票10瓦、20瓦的桌上用擴大機。就算哪天生出一筆閒錢想升級,U3還有前級輸出,再加個後級就可以玩Bi-amp了。您說U3是不是就已經很夠用了?
 | 由於機身小,背面端子也比較擁擠,但從豐富的端子配備,可見U3真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僅是內建DAC的耳擴兼綜擴,甚至可以當前級,還有外接超低音的端子。 |
設計翻新更吸睛
當年U1推出時,黑色鋁製機箱配上壓克力面板,當中偌大的紅色錐狀旋鈕甚是搶眼,整體造型辨識度很高。到了HA-2前級,不僅USB DAC規格提升,更增加了增益調整旋鈕。這回新推出的U3,在配色上仍為黑紅配,但線條更顯洗鍊。前方的壓克力面板改為向內鑲嵌,面板上看不到任何一顆螺絲,為U3在視覺上的質感加分不少。新版的U3紅色旋鈕比起原本兩根甜筒杯樣的圓錐體,增加了錐身曲線,加添了視覺的柔和感。DA&T幾年前就開始在器材上運用觸控式開關,最初只是用在待機開關,這回U3把原本設置在面板的觸控開關給取消掉,將觸控開關放到機頂靠近前面板的位置。三個大約拇指指甲大小的觸控開關,從左到右依序為待機開關、輸入選擇、靜態電流調整,按壓控制更為順手。
 | 觸控開關都設置在機頂,左為待機、開機的開關,中間為輸入訊號選擇,右邊為高低靜態電流狀態選擇。 |
大膽玩色增趣味
原廠並未替U3裝設主電源開關,因此只要接上電源線,前面板的DA&T商標燈號就會顯示藍色,表示機器已經進入待機狀態。觸按待機開關後,機器就跳入開啟狀態,此時DA&T商標燈號會顯示綠色,若觸按Bias開關,即可讓機器跳入高靜態電流的模式,此時DA&T的商標燈號則會顯示紅色;再按一下Bias開關,即可切回低靜態電流的狀態。觸控開關的靈敏度還算不錯,不過,若習慣帶有回饋力道的按鍵式開關,初使用時還需要適應一下觸按的感覺。切換音源輸入也有意思,在增益旋鈕左下方有一個小小的「in」燈號,每當觸按一次Input開關,這個in的燈號就會變換顏色︰紅色表示USB、藍色是光纖、綠色是同軸、橘色是類比輸入,依序切換。如果擔心記不住燈號顏色代表的意義,就請您看看機背的輸入端子,每個輸入端子旁邊都用不同的色塊框住;在剛拆箱時,我也搞不懂幹嘛DA&T要把機背塗成像魔術方塊一樣,想通之後,真覺這個點子有意思。
 | U3機箱內有一層提供穩定與散熱用的銅機箱,外部則使用鋁合金機箱,表面施以細緻的削光黑噴漆處理,觸摸手感甚好。機箱兩側可見各有一排孔洞,那是為了散熱用的。 |
機殼設計有講究
一般音響器材,多半就是把電路板和變壓器固定在機箱底板上,外面再鎖上機殼。這樣的設計,我們聽來再合理不過了;但DA&T不這麼想,設計者張永能先生曾為文寫出他對機殼材質的看法。他認為機殼的材質是否導電、導磁,甚至PCB與機殼的距離都會影響著音色。根據他的實驗,能以導電但不導磁的材料,如鋁合金、銅、碳纖維,這類材料的聲音表現最好,而且導電率越高、趨膚效應越好的材料,所得結果相對會更為正面。因此他在U3的機殼設計上,採用以純銅為機座再輔以鋁材為外殼散熱;多了一層材料,成本當然會增加,但既然這樣的聲音最好,DA&T還是決定要這麼設計。
| | 不計成本挑元件
費工的地方還不只這樣。一台可輸出百瓦的綜合擴大機體積要多大?如果想把這樣的綜合擴大機做成擺在書桌上也不礙事的大小,裏頭得塞入變壓器、功率放大線路、DAC線路、耳機放大線路等,所有線路上的元件非得微小化不可。這下子問題又來了,微小化的SMD黏著元件雖然可以符合線路設計上的電氣要求,但是過小的SMD元件往往聲音不佳,過不了設計者張先生這一關。因此,他還要特別挑選體積大一些,聲音卻更符合張先生標準的元件,但這類的SMD元件在市面上數量較少,取得較為不易,這下不是又要提高成本了嗎?還是一句話,為了更好的聲音,還是幹了。
下功夫力求散熱
音響的機箱除了防塵、隔離、美觀,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用,就是散熱。擴大機因為消耗功率大,設計者往往特別重視散熱問題。機箱大、安裝鰭片都是加強散熱的方式;DA&T在小體積的U3上面更是下了十足散熱設計的功夫。整個鋁製機箱都能提供散熱,從上方往下看,可見機箱兩側還挖有孔洞,那是為了增加與空氣接觸的面積,以利散熱;不用鰭片,以孔洞易之,既可維持U3的簡約美感,又能達到散熱目的。前面提到U3裡面還有一層銅質基座,那也是散熱功臣,電路板上還有導熱銅塊,助於半導體元件的散熱。DA&T在這些小地方都注意到了,您說這算不下過設計功夫?
著眼小處顯用心
小處著眼的還不僅如此。變壓器會震動,為了減少震動對聲音造成的負面影響,U3在變壓器固定處還加裝一層避震用的矽膠墊。看到喇叭端子,也許有人要皺眉︰「怎麼不是用大型的發燒喇叭端子座?」抱歉,請考慮一下U3的體積,背板這麼多的端子,若用上大型喇叭端子座,那會變得多擁擠?還不如簡單一點好,用上這種只能使用香蕉插的端子座,但仍不隨便,這可是DA&T的訂製品,連同內部配線也是;這些也都是成本。
 | 鋁質遙控器小巧簡單,而且簡單到不能再簡單,只能控制音量。但做工質感很好,與U3機器放在一起,用看的、用摸的,都很有一致性。 |
數位規格全支援
雖然張先生很誠懇地告訴愛樂朋友,一味追求數位格式,不如回頭品嚐音樂。DA&T還是在U3裏頭放入了高規格的DAC︰S/PDIF最高可吃到24bit/ 384kHz的PCM格式(同軸),而USB DAC端最高更可接受DSD128的檔案。這已可應付市面上所有的數位音訊檔案,甚至超出了現有數位音樂市場上所提供的高解析音樂商品的規格。對於現階段多數人電腦裡儲存的,不是MP3或AAC,就還是16bit/ 44.1kHz的CD規格音訊檔來看,U3的DAC怎會不夠用呢?買了U3,不必煩惱硬體規格不到位,該擔心的是要去哪裡找高解析音樂檔案,才不會讓U3這強悍的USB DAC英雄無用武之地。對此,張先生建議大家︰別慌,檔案這檔事,留待未來,自有解答。
喇叭難搞也不怕
我透過iTunes播放AIFF檔,以USB線傳送數位訊號給U3,讓U3的DAC自己說話,就U3作為綜合擴大機以及耳機擴大機,分述試聽心得。先搬出Atohm GT 2.0,雖然在價位上有點距離,但這不是一對很好馴服的喇叭,為的就是要測試U3的能耐。
整體說來,U3的聲音很直白,音樂原是甚麼,它就給你甚麼。作為綜合擴大機時的驅動力表現讓人印象深刻,推起並不是太好制服的Atohm GT 2.0並未顯侷促,甚至它稍暗的高頻,厚實穩定的中頻,讓一不小心就容易出現過於白熱刺激的GT 2.0收斂起脾氣,變得沉穩而成熟。GT 2.0的低頻反射孔設計在音箱之下,若調整不好,又可能會有過量的低音,如果能把GT 2.0的低頻控制得好,那這個擴大機必有兩把刷子。我萬萬沒想到U3這樣小小一台,竟然也有本事把GT 2.0高、中、低頻顧得穩穩的。
試聽時我也嘗試調整增益和音量鈕的搭配,如果刻意調大增益、調小音量,那麼聲音會顯得較為飽滿浮凸,相反地,轉小增益而調大音量,聲音的毛邊較少,相形之下顯得更圓滑細緻;其間差別雖然細微,仔細聽來仍然可辨,使用時可按自己喜好調節。好處就在這裡,DA&T把U3的增益調整設計成連續可調,使用者就不必受限於撥桿調節固定值。以我個人為例,試聽過程多半把增益調整到9至10點鐘方向,聽古典音樂時,將之轉到約為9點方向,聽其他類型音樂時稍微轉大到10點鐘,再配合音量控制,這是我個人所喜歡的調整方式。至於靜態偏流的按鍵,我原本試著節能一點聽,選擇「綠光低偏流」,但按下偏流鍵後,聲音明顯地變厚,這個「厚」不是悶聲的厚,而是密度變好的厚;其次則是更顯浮凸、立體,感覺人聲更有感情,甚至因為形體更具體,也更有真實感。所以,後來我還是選擇離棄環保節能,轉而向好聲低頭。
人聲飽滿、形體適中
以Cassandra Wilson的「Rendezvous」專輯(Blue Note 7243 55484 20)為例,這位曾兩度獲得葛萊美獎的女歌手,有著低沉、渾厚,具有衝擊力道的嗓音。第一軌「Old Devil Moon」經過重新編曲之後,Cassandra那撲朔迷離的妖媚唱腔,配上爵士鋼琴手Jacky Terrasson富有機巧的伴奏,兩人間時而點綴著豐富的打擊樂,勾勒出一幅充滿迷幻興味的畫面。透過U3我聽到的Cassandra中氣更足,腹腔運氣推出的聲音,以身體為共鳴箱發出的聲音,飽滿卻不肥厚,形體大小適中,沒有血盆大口鋪將而來的浮誇人聲,配合著Terrasson的鋼琴與其它打擊樂伴奏,營造出一種慵懶卻又透著神秘感的夜店景致。
高密度聲音,更添實在感
Eagles那張著名的Hell Freezes Over演唱會專輯,不僅老鷹迷愛、老搖滾迷愛、連發燒友也都愛聽。「Hotel California」裡Don Henley沙啞中透著滄桑的嗓音很迷人,但在一些系統上可能會讓人感覺唇齒聲重了些,在U3上面聽卻不會感到絲毫使人不耐的感覺。Atohm GT 2.0的高音若沒調好很容易飆出來,沒想到遇上U3這個「小精靈」竟然放Hotel California能這樣好聽,GT 2.0的高音被管束得乖乖的,不敢放肆。少了可能作怪的白熱唇齒聲,Don Henley的聲音就更有磁性了。這首曲子更讓樂迷興奮的,莫過於Joe Walsh和 Don Felder互飆吉他,此時我聽見的吉他聲音密度高,一些滑音和快速輪指的細節可聽得見,只不過不是那樣被強調。聲音密度高的吉他聲音,力道層次就容易展現,這讓該曲的吉他展技呈現出另一種風貌。這首曲子還有甚麼?別忘了鼓。該曲裏頭除了大鼓,還有富有異國情趣的手鼓拍打;U3的大鼓低頻沉得下去,鼓聲形體稍微寬鬆,再稍微散暈的鼓聲裡,透著手鼓的敲拍聲響,鼓組與主唱、吉他間拉開了一段距離,U3的舞台空間和前後層次的表現力也很不錯。
播放大編制音樂也不軟腳
放起交響樂才是真的動態考驗。U3是台綜合擴大機,雖然機身小,但是面對8歐姆喇叭足有60瓦,對應4歐姆喇叭更能榨出108瓦出力。等等,這是廠家給的規格,實際放起來如何?Konica抓得住你,U3抓得住整個交響樂團的場面。這時選播葛拉祖諾夫第五號交響曲(Fuga Libera, FUG 521),我本有意為難U3,於是把音量轉到超過1點鐘方向,直接跳聽熱鬧的第四樂章。這裡有炙熱飛舞的銅管,還有不時出來湊熱鬧的鼓與銅鈸,弦樂一片一片的聲部反覆著銅管旋律,與銅管部、木管部互相應和,就像一波波海浪襲來一樣。到了高潮樂段,樂團能量拉到高點,此時整個二十來坪的U-Audio試聽室都被交響樂團給填滿了,我端坐在距離喇叭3米左右,尚不感到刺耳難耐,只是覺得層次感沒有先前那樣清楚分明。我刻意不用遙控器調音量,起身走到U3旁邊,稍微把音量調小到12點鐘位置,順手摸了一下機殼,哇喔,還真燙,果然高偏流的熱度不凡。只把音量調小一點,場面就穩多了,我繼續聽葛拉祖諾夫。這首曲子裡不時從後方出現的三角鐵,也是觀戰重點,三角鐵的聲音清亮,泛音的綿延感在樂團中還是能穿透得出來。小號和長號一起從樂團後方衝出,把銅管嘹亮感和厚實力度結合起來,熱力十足;但一旁的法國號隨後響起,瞬時教人體會到銅管溫暖圓潤的一面。U3不僅把不同樂器聲音該有的質感表現的很實在,而且連樂器配置的位置都說的清楚,即便在熱鬧合奏時,這也都能聽得明白。
搭配書架喇叭,定位、聚焦都出色
換上書架喇叭聽如何?我挑了一對「漂亮寶貝」——Chario Seconda,這是2音路的書架喇叭,效率約86dB。Seconda的設計很特別,喇叭每聲道共有三只高音單體,一只在前,另外還有兩個在後面。位於背板上向後發聲的單體有內傾角度,因此喇叭左右聲道不能互換;採雙面發聲,聽起來空間感特別出色。播放2015年高雄音響展示範CD的第一首「勿忘影中人」,一方面書架喇叭更容易調出聚焦感,另方面得益於Chario擅長的溫暖中頻,主唱朱萬花女士的聲音聚焦在中央,形體適中,位於音場左方主要伴奏的吉他,與朱女士間維持穩定而明確的相對距離,時而出現但座落在右方較遠處的另一把吉他,拉開了舞台深度。朱萬花乾淨的嗓音在U3與Seconda的搭配下,稍添幾分厚度,而這幾分厚度賦予了歌的「人味」,配上毫不突兀搶眼的吉他伴奏,為思念故里親人的吟唱平添質樸真性。
耳擴驅動力十足,搭配性高
U3除了當成綜合擴大機來用,它還有耳擴功能。不,我要修正一下這句話,應該說U3本身除了是部體質好的綜合擴大機,還是一部實用的耳機擴大機;單是看到那左右聲道各自獨立的線路板,就知道它的耳擴線路可不是聊備一格的,加上那個連續可調的增益,以及高靜態電流帶來純A類機般的享受。我用Audeze LCD-XC平面振膜耳機測試,醇厚的音質加上漆黑的背景,聽起任何音樂都有味道。以爵士鼓手Bertrand Renaudin和吉他手Olivier Cahours在「Douö」專輯(CC Production 987629)裡的第一軌為例,因為聲音醇厚,吉他演奏的力道容易傳達出來,而且聲音密度很高,聽這張錄音動態大、空間感佳、又富有活生感的唱片,特別容易有置身現場的快意。Renaudin的鼓聲結實有勁,鐃鈸細碎的聲響很有實在感。動態對U3來講,一點不是問題;細節處理不是那種多到數不完的類型,可是聽來一點都不覺不足。
換上HiFiMan HE 560,這副耳機並不好推,如果耳擴驅動力不夠,很容易吃「悶虧」——真的是悶虧,因為聲音會悶悶的、放不開。不過,U3對它可是沒在怕的,連續可調的增益真是好用。我在聽Audeze LCD-XC時,增益旋鈕約轉在9-10點鐘方向;換上HiFiMan HE 560,我不太需要大幅轉動音量,只轉了增益調整鈕到12點鐘方向,就獲得約略等同的音量,而且聲音相當好。當我一換耳機,立刻可以感受出兩副耳機間的差異︰HE 560的低頻顯得較輕、較軟,不若LCD-XC那樣有形體且結實;再者,開放式的HE 560音場自然開闊,聽感很輕鬆,少了LCD-XC那種精準的監聽性。U3的耳擴線路確實有一套。
悍將級平價綜擴
對於預算不高的消費者來講,不想在音響器材上投資太多金錢,謹慎挑選多工、實用、好搭配的器材真的很重要。DA&T U3配備豐富的輸入選擇,大可把各種具有數位輸出的訊源都接上,讓U3內建的DAC提升周邊訊源的音質;本身既是一台好聲綜擴,即便遇上音色較活潑、中低頻略薄的喇叭,也不怕出現白熱噪耳的高音;又具備傑出的耳擴線路,搭配各種阻抗耳機都吃得開;還有前級輸出,為將來升級Bi-amp留下後路;甚麼都有,甚麼都會,而且在許多小地方都看得見原廠的用心;更重要的,價格只要兩萬多元。DA&T U3不僅是好物,要說它是悍將級綜擴,也不算誇張。
器材規格
DA&T U3 型式:綜合擴大機(內建USB DAC) 輸入:USB B、USB A(16~24bit/44.1~384kHz) 、Optical(24bit/192kHz),Coaxial(24bit/ 384kHz)、RCA類比 輸出功率:60瓦(8歐姆)、108瓦(4歐姆) 訊噪比:118dB 總體諧波失真:小於0.0037% 阻尼因數︰65 輸入阻抗︰100k 歐姆 頻率響應︰7Hz~100kHz 尺寸:60x360x180mm(高x深x寬) 重量:6公斤 建議售價︰28,900元 製造商:谷津 電話:04-2496-9609 網址:www. da-t.com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