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郭漢丞,攝影/郭振榮 2017/08/14發表,已被閱讀194,429
當我下訂Merging NADAC的時候,就知道麻煩會接踵而來,音響系統牽一髮而動全局,一部超強的DAC加了進來,什麼東西都對了,也什麼東西都不對了。


跟了我多年的數位好朋友

初裝上NADAC,我搭配的轉盤是跟了我好多年的North Star Design,這部Model 192 II CD轉盤陪我征戰多年,DAC則從同品牌Model 192 II換成USB DAC 32,一樣還是North Star。這套數位訊源是非常超值的組合,我知道還有許多比North Star厲害的CD轉盤與DAC,但是價錢大概要比這套組合貴了至少兩、三倍,所以即便在這些年寫音響評論的歷程當中,遇見許多比North Star Design厲害的數位訊源,這套數位訊源依然堅守崗位,就是因為太超值了,讓我可以安心聽這麼多年,要知道,Model 192 DAC II當年可是把我手上那部Mark Levinson No.36 DAC換下來的器材,而且價格還遠比No.36便宜,您說超值不超值。

當Merging NADAC加入音響系統之後,USB DAC 32就被冷落下來了,我不敢說打入冷宮,可是DAC在音響系統當中畢竟是「一山不容二虎」,NADAC接上去了,USB DAC 32只好擺在一旁積灰塵,但是Model 192 II CD轉盤還是頭好壯壯,用AES/EBU連線,搭配Merging NADAC來聽,Model 192 II還內建SRC昇頻功能,一樣可以把44.1kHz的標準CD訊號,昇頻至192kHz,餵給NADAC。

我說什麼都對了,又說什麼都不對了,現在又是哪裡不對勁?數位線!


該換數位線了

使用North Star CD轉盤與DAC時,最好的數位傳輸選擇不是AES/EBU,而是I2S,這是North Star的特異功能,I2S介面的連接線就像網路線,原廠隨附,效果很不錯,所以我就沒有使用AES/EBU,但是現在NADAC和North Star不是同一國,所以沒有I2S的數位輸入,而我最好的選擇就是AES/EBU。

為什麼AES/EBU會是最好的選擇?許多發燒友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數位介面的選擇大致有四種,分別是AES/EBU、BNC、同軸與光纖,假如要我給個簡單的答案,那麼比較好的選擇是AES/EBU與BNC,同軸與光纖比較不推薦。可是總編給這樣的答案,究竟道理在哪裡?

AES/EBU的縮寫代表美國音響工程協會與歐洲廣播聯盟,命名如此,代表這個數位介面是兩個機構共同認可的標準,阻抗設定為110歐姆,AES/EBU的介面可以有效抵消外界干擾的影響,也能做長距離的傳輸,您看,錄音工程師多麽需要這樣的標準,數位線可以拉很長,現場錄音才能對應許多麥克風的連線設定,而且還不怕外界高頻數位噪訊的干擾。



而BNC介面與同軸的阻抗是75歐姆,Jitter時基誤差很低,但是傳輸距離不能太長,會劣化音質。至於光纖輸入,建議您不要使用,因為光纖雖然傳輸頻寬很大,且傳輸損耗極低,適合超長距離傳輸,但是因為光纖端子的品質不佳,或者DAC本身的光電轉換模組品質不夠好,會造成更大的時基誤差。

了解數位介面的優劣,用Model 192 II轉盤搭配NADAC時我當然要選AES/EBU,從收納箱裡面翻箱倒櫃,找出多年前用的TcM AES/EBU線接上,糟糕,又什麼都不對了,這條線已經有十多年歷史,我把線拔下來看,端子表面略有氧化,拿出超細纖維布,噴一點端子活化溶劑擦拭,恢復端子金屬接點的活力,再插上去,好一點,可是並沒有達到我的標準,我知道,這條AES/EBU該換了。問題是:換誰?

腦袋迅速掃描一遍品牌,這次要往上衝了,Siltech、Transparent、MIT這三個字最先浮現,然後是Nordost、Crystal Cable、Jorma Design......。唉,我怎麼想起了Jorma Design?2017年到慕尼黑音響展,這才知道主事者Jorma Koski不久前過世,2016年圓山音響展上我們才見面聊得很開心,他跟我說最近換了Tesla Model S,在瑞典飆車飆得很開心,怎麼隔一年我來慕尼黑,人就走了?


想換換口味

光想個AES/EBU數位線,都能想到感傷的故事,我不該岔題,再回到數位線的選項,我自己使用的USB線是Siltech Golden Universal,也是Siltech旗下最高等級的USB線,該換個口味了,MIT與Transparent都是美國品牌,兩者都以「黑盒子」著名,不過Transparent的數位線倒是沒有任何黑盒子,好奇心勾起來了,為什麼數位線不裝黑盒子呢?

打電話給代理商詢問,Transparent旗下的數位線分為三個等級,由高至低分別是Reference XL、Reference與Premium,再往下走更為平價的High Performance與Preformance系列,就沒有AES/EBU,也沒得選,要到入門款的Performance與HIgh Performance系列,才出現光纖與網路線的選項。這是什麼意思?代表Transparent很清楚,進階的應用就是要選AES/EBU,入門產品不需提供要這種高階規格。

知道Transparent的AES/EBU有三個等級,價錢當然就分三個等級,我問代理商應該選哪一款,答案很直接,當然就攻頂了!怎麼不給我一點機會掙扎呢?我本來想從Premium等級聽起,再決定是不是要向上衝,沒想到答案是「直攻」Reference XL。好吧,朋友認識很多年了,相信代理商的判斷。



第一次擁有Transparent就攻頂

這是我第一次買Transparent線材,精緻的紙盒包裝看起來很有質感,這Reference XL數位線有點硬度,但也不至於難以彎曲,安裝並不困難。研究了原廠的資料,網站上的文字寫得非常驚人,但是我認為大多數人看過之後,會覺得Transparent「老王賣瓜、自賣自誇」。譬如Transparent在網站上介紹Reference XL,說這條數位線:「應用最新的技術突破,達到任何數位線從未達到的音樂純度與輕鬆感。」而且遠勝過自家Reference數位線,還說Reference XL具備「超低底噪」,聲音比任何他們測試過的數位線都還要好。您說,這不是「老王賣瓜,自賣自誇」嗎?

文字人人可寫,解讀各自不同。剛讀這些文字,覺得相當「行銷」,而且是為了行銷而行銷,可是越是一字一句斟酌下去,越能了解Reference XL的技術內涵。不就是一條數位線,阻抗做成110歐姆就合乎規格了,還有什麼技術內涵可言?事實上Transparent所寫的宣傳文字,除了行銷用語之外,其他每一段話都有很高的技術含金量,只是輕描淡寫帶過,畢竟那是Transparent做出好產品的關鍵技術,不能講得太清楚。

數位線傳輸的當然是數位訊號,阻抗特別規定AES/EBU為110歐姆,S/PDIF為75歐姆,代表阻抗值對數位線來說非常重要,假如阻抗不穩定,那就像是高速公路蓋得不直,彎彎曲曲,塞車就會發生在彎曲之處。要怎麼把數位線的阻抗做得恆定均勻?外部的隔離批覆非常重要,必須做得非常均勻,也就是數位線材外部的電介質材料、批覆技術、阻抗匹配、屏蔽、端子,全部都要注意,而關鍵的導體部分則是另一項技術關鍵。


看不懂的電介質材料技術

Reference XL所使用的電介質材料稱之為「Advanced Expanded Foam Technology」,這個專有名詞有說等於沒說,看起來很厲害,但是完全看不懂技術內容是什麼。電介質的功能是什麼?就是維持均勻的阻抗,Transparent採用了他們最新研發的先進技術,但是技術內容是什麼,Transparent不講。當然不能講啊!講出來不就給別人學去了?此外,Reference XL的平衡端子使用Transparent設計訂做的新版本,端子使用鍍金XLR接點,而且新的端子改變了與導體連接的方法,藉此進一步降低噪訊。

恆定阻抗與降低噪訊的技術層次,在Reference XL達到了新的高度。在導體的使用上,Reference XL與Reference都使用OFHC無氧銅,不過Reference XL的導體線徑更粗,兩股實心OFHC導體精確絞繞,利用此一結構降低噪訊。比Reference更粗的導體,代表Reference XL的導體表面積比Reference更大,根據集膚效應的原理,訊號幾乎走在導體表面,Reference XL倍增的導體表面積,代表數位訊號所走的高速公路比以前更寬、更大。

Reference XL的數位高速公路拓寬了,同時還要讓訊號有平直的高速公路可走,所以Transparent強調「打磨」(polished),代表他們家雖然用的是OFHC無氧銅導體,Transparent還讓導體經過打磨的程序,讓OFHC導體表面光潔無瑕,等於把數位訊號所走的高速公路,不僅是寬,而且要平,這樣才不會拖慢傳輸速度。


絕對是知易行難的技術秘訣

看懂Transparent的「江湖一點訣」了嗎?選擇優質OFHC粗線徑實心導體,表面仔仔細細慢工拋光,精確絞繞平衡結構導體,OFHC外層使用麥拉薄膜屏蔽,外層加上Advanced Expanded Foam Technology,確保阻抗恆定110歐姆,然後裝上Transparent自家設計的鍍金端子,這條Reference XL就大功告成了。

就這麼簡單嗎?這可是知易行難的水磨功夫啊!不要看Transparent吹捧自家Reference XL有多好的文字,要去看輕描淡寫透露的技術內涵,仔細思考,就知道Transparent有多厲害。想打磨導體?要怎麼打磨?如何打磨才不會在過程中讓OFHC因為空氣接觸產生額外的氧化?精確絞繞要用什麼機器?角度要如何設定?那個聽起來很厲害的Advanced Expanded Foam,根本看不出是什麼材料?特殊的端子加工技術,如何能降低導體與端子接觸面的噪訊?每一件事情講得輕輕鬆鬆,實際上每一個部分都藏著Transparent不為人知的技術秘訣。

遠遠超過預期的升級效果

換上Reference XL,大約在Merging NADAC到手兩個月,我還沒決定要換什麼喇叭,先換這條關鍵的AES/EBU數位線再說。說了那麼多Reference XL的技術內容,自己也是深思熟慮買下它,換上去效果如何?超級!我本來就預期聲音會比較好,可是Reference XL遠遠超過我的預期!

原本我嫌棄舊線,主要是因為中高頻段似乎帶著些粗糙的質感,而且因為線材用得久了,我按壓線身會聽到若干噪訊,代表舊線內部的結構有老化現象,屏蔽與絕緣效果都變差了,所以決定要換掉用了十多年的舊線。可是Reference XL一上去,滑順綿密的中高頻質感,簡直讓我不敢相信,通常我會覺得差異變化比較大的線材是類比線材,像是電源線、喇叭線與訊號線,尤其是通電量越大者變化越大,可是數位線通過的只有微弱的訊號,這條Reference XL怎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

難以置信嗎?我不怪您,因為我剛聽到的時候也不敢相信,還好我沒有去選入門款的Premium,那有可能會覺得Transparent不過爾爾,也不會來是最高階的Reference XL,但是我現在直接攻頂,這Reference XL馬上讓我聽見攻頂的快感。


裝了就像沒裝


當我還在用Chartwell LS 3/5的時候,Reference XL所帶來的好處主要在中高頻段,細節呈現更豐富也更自然,我幾乎聽不到數位訊號的粗礪感,高頻延伸尾韻細膩漂亮,小提琴延伸的泛音油光水滑,帶著健康明亮的光澤,卻不會過度刺激。而且我幾乎聽不見Reference XL的聲音個性,裝上去就像沒裝一樣,聽感變得非常自然又輕鬆。

在Chartwell LS 3/5上面當然聽不到厲害的低頻,要等到換上W/P Sasha 2的時候,我才感受到全頻段的好處。Reference XL的效果好在哪裡?叫做「幾乎感受不到他的存在」!我真的說不出這條數位線的聲音是什麼,我只需要關注在音樂上面,去聽見錄音本身的樣貌,去關注演奏者的神情,去體會作曲家的用意。


開啟新階段的音響學習

要不要舉幾張CD做例子?不了,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並不是音響評論,這是我自己決定的音響學習課程,在Hi End音響的世界裡,還有許多我所未知的領域,等著我去征服、開拓,藉此拉開我的音樂視野。在十多年的累積當中,我有許多器材陪伴,學習到不少東西,North Star Design、Electrocompaniet EC 4.8前級、Nu Force Reference 18後級都讓我吸收不少知識,現在我要向上攀登,新加入的Reference XL與W/P Sasha 2,告訴我可以學習的事情還很多,


☛☛更多的總編的音響實驗室 特輯
都是Merging惹的禍-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一)
夢想成真的W/P Sasha 2-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二)
我的第一條Transparent線-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三)
編輯部選擇Dynaudio Contour 60-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四)
一夫當關的Diablo 300-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五)
VTL與Wilson的絕配-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六)
千挑萬選YBA CDT450-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七)
Siltech與我-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八)
Siltech Triple Crown電源線-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九)
認識丹麥Vitus Audio-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十)

器材規格

型式:數位線
端子:RCA、XLR
參考售價:洽代理商

進口總代理:鴻機國際貿易實業有限公司
電話:(02)27413030
網址:www.everestaudio.com.tw

音箱以樺木夾板刨削成型–Art Loudspeakers Emotion Alnico 6M 書架喇叭
來自英國的 Art Loudspeakers 有個很大的特色,便是他們有一部分的喇叭單體採用 Alnico 磁鐵,也就是鋁鎳鈷永久磁鐵,並且將 Alnico 字樣只接標註在型號上,就像是這款 Emotion Alnico 6M 書架喇叭。Art Loudspeakers 產品從高至低分成三個系列...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