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自在的音符–史寇達「最後的蕭邦」
撰文/郭漢丞 2017/02/13發表,已被閱讀10,645

2016年6月13~15日,奧地利鋼琴家保羅.巴杜拉—史寇達(Paul Badura Skoda)在台北松菸誠品表演廳,錄製了「最後的蕭邦」(The Last Chopin Recording)。錄音之時,大師已屆八十九歲之齡,雙手十指展現的音符,無一不是自由自在的浪漫氣息。

著手為文之時,CD已經反覆聽過多次,不僅在家中的音響系統聽,也因著工作緣故,帶著「最後的蕭邦」在Wilson Audio、Acapella等大型系統上聆聽,即便只是一張單純的蕭邦鋼琴錄音,可是巴杜拉—史寇達對於錄音有著自己的想法,讓「最後的蕭邦」的聲音充滿了個人色彩。錄音雖在松菸誠品,且由金曲獎錄音師饒瑞舜操刀,但後製則送往維也納,由大師御用錄音師Alexander Grun操刀,最後由大師選定版本。或者我們可以這麼說,即便錄音過程中經過多位錄音師通力合作,但最終依然是巴杜拉—史寇達所決定的音響樣貌。



大師要的是什麼樣的聲音?「『就像我在聆聽者身旁演奏一般』,大師如此說。」負責唱片製作的高浩涵這麼轉述。在拿到正式發行之前,我曾經有機會聽過升C小調第20號夜曲,那時只覺得鋼琴的聲響龐大,距離很近,殘響甚短,但是卻能清晰聽見大師呼吸起伏,還有演奏入神興起之時,巴杜拉—史寇達跟著哼唱著旋律,諸多音樂細節加上龐大的音像形體,確實有近距離欣賞鋼琴演奏的樣貌,那是一種音符的親暱感,更少的空間殘響,讓音符顆粒更清晰分明、更顯龐大,距離也更近,我在Wilson Audio Alexx上面聽「最後的蕭邦」時,閉上眼睛幾乎可以想像聆聽室裡面彷彿擺著史坦威鋼琴,距離之近像是伸手可及一般。

錄音之時沒有收錄空間殘響嗎?當然有,而且還做了幾個不同的版本送往維也納,高浩涵說,巴杜拉—史寇達毫不考慮,直接放棄混入空間殘響的版本,所以,這種以近距離聆聽鋼琴的樣貌,就成了「最後的蕭邦」獨特的音響韻味。少了音樂廳的空間殘響,鋼琴音像更顯龐大,感覺距離更近,在大音量聆聽時,諸多指尖上的細節繁多,要能聽見豐富的錄音細節,同時擁有飽滿潤澤又龐大的鋼琴顆粒,還要能聽來沒有壓迫感,即便是單純的蕭邦,單純的鋼琴,一樣對音響系統是嚴苛的考驗。



比力道,大師年近九十,自然沒有年輕小伙子的拼勁;比精確,大師早已經離練到像節拍器一般精準的時期,而是進入一個自由自在的境界。錄音的聲響很近,更能感受到大師自由自在的演奏樣貌與神情,彷彿坐在松菸誠品的舞台上,巴杜拉—史寇達一個人與鋼琴對話,架設好的麥克風全時運作,把每一個演奏的音符全盤錄下。

選錄的蕭邦曲目,都是膾炙人口的經典曲目,像是「F大調練習曲:別離」,對於年輕的鋼琴演奏家來說,標題「別離」,或稱「離別曲」,浪漫的名字很容易讓演奏者迷失方向,從標題灌注無限的情感,卻讓音符多了矯揉做作的樣貌。但如果您認為年近九旬的大師演奏「別離」,像是對人世告別,那就大錯特錯了!音符顆粒圓融飽滿,自由閒適,速度掌握得沈穩,沒有過度的浪漫情懷,卻是更注重左右手的平衡,在漸攀漸高、音樂張力高漲之時,大師依然控制著指尖的情感,但跟著旋律高漲,大師自然地哼唱起來,卻是最浪漫的註腳。這是充滿生命力的「別離」,而「別離」為的卻像是「重逢」,所以「別離」不是結束,而是期待下一次見面的開始。我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別離」,指尖上控制著內斂的情感,掌握著起伏之間的平衡,更顯現蕭邦的尊貴內斂。


收藏「最後的蕭邦」,不光是大師最後一次錄製蕭邦的紀念,唱片的內文更是精彩,金革唱片精心製作的曲目解說與大師簡介,當然是了解唱片的重要資料,但是內中還收錄了巴杜拉—史寇達親自撰寫的文字,寫他如何「在演奏蕭邦作品時,是滿懷著情感與敬意」。

雖然僅僅一頁文字,但卻是字字珠璣,講如何詮釋蕭邦,我反覆咀嚼當中的文字,文章雖短,卻洗鍊精悍,濃縮的是巴杜拉—史寇達反覆演奏、讀譜,凝聚而成的蕭邦見解。我不想繼續做文抄公,因為這麼精彩的文字,值得您收藏「最後的蕭邦」,並且反覆閱讀巴杜拉—史寇達所寫下的文字,尤其是「我從他們承繼激烈,但並非生硬如字字朗誦般的音色聲響」。您看,光是這麼簡單的兩句,演奏者要花多少年的時間來練習體會呢?而聆聽者又該花多少時間,鑽研多少錄音才能參透其中的蕭邦玄妙?

反覆聽著「最後的蕭邦」,我咀嚼著巴杜拉—史寇達對蕭邦的情感與敬意。

廠商資訊

金革唱片
電話:(02)8226-9909
客服專線:0800-031-360
網址:www.jingo.com.tw

入門光學唱頭的優選–DS Audio DS-E3 光學唱頭
來自日本的 DS Audio 唱頭以其獨特的光學感應原理產生訊號,和傳統的動圈或動鐵唱頭截然不同,也因此引起了許多好奇的黑膠迷也想嘗鮮。那嘗試的代價很高嗎?未必,DS Audio 提供多種等級的產品,像是這款 DS-E3 便是他們家的入門級唱頭...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