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曹君瑤 2014/01/01發表,已被閱讀14,321

Signum所發行的古典音樂CD,封面一直都採用簡潔的設計,我手邊的這張柴可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以一整片的青綠為底色,配上斗大的標題,這樣的設計我很喜歡,簡單易懂,而且不給人先入為主的概念,讓我忍不住想要直接拆開聆聽內容物。

初次接觸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得先對樂曲背後的故事有初步了解之後,音樂聽進去才會深刻,不會像是走馬看花,查資料的時候,在書上看到美國著名樂評家哈洛德‧荀白克〈Harod C Schonberg〉對柴可夫斯基的音樂風格下了這麼一個註解:「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張開雙手,擁抱俄羅斯的民謠、古物;穆梭斯基張開雙手,擁抱俄羅斯的人民、百姓;柴可夫斯基張開雙手,擁抱他自己。」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位聲名遠播的十九世紀音樂家,需要藉著音樂擁抱、安慰自己?讓我實在很好奇。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以及穆梭斯基皆為十九世紀中後期,俄國很有名氣的五人組音樂家,作品多以俄國民族音樂為創作基調,柴可夫斯基在當時也受五人組影響,作品中可以看見一些俄國民族風采,但也許是浪漫主義個性使然,再加上求學期間受過西歐音樂風格的薰陶,使得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作品也帶上了西歐的味道,及濃厚的個人感情,尤其在這第六號交響曲「悲愴」,可以清晰的感受到這位孤寂的音樂家所釋放出的深刻情緒。


第六號交響曲「悲愴」為柴可夫斯基一生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全曲誠實地映照出了柴可夫斯基最私密隱晦的內心世界,在光鮮亮麗的音樂成就背後,住在柴可夫斯基身體裡的其實是一個孤獨悲傷的靈魂,如同第一樂章,以低沉的慢板為開頭,將苦悶、焦慮不安的情景硬是丟給了聽眾,好像在預告了悲愴,就是包羅了所有柴可夫斯基負面情緒的一首樂曲,最終以若有似無的琴鍵演奏出,好像踏著輕輕的步伐,在無人知曉的時候,默默離開的結尾,帶著點遠離世界的意味。

第二樂章好像跳脫了第一樂章死亡的陰影,以輕快節奏為主體,像在舞會中跳著輕快的舞步,可是儘管是在歡快的舞會中,柴可夫斯基仍舊往裡頭添了一筆多愁善感,反反覆覆的性格進去,讓輕快的圓舞曲蒙上一層不安的色彩,悲愴前三樂章,幾乎都是在這種一下子苦悶,一下子又給予短暫快樂,又在最後告訴聽眾,其實一切的快樂都是虛幻的氣氛下構成,到了最終第四樂章,終於把巨大的悲愴情緒發揮出來。


是什麼造成了柴可夫斯基這樣多愁善感的性格?許多人認為這可能與他的同志傳言有關,在十九世紀的俄羅斯,民風保守,社會無法接納同性戀,這樣的觀念在柴可夫斯基的腦袋中根深蒂固,於是他無法認同自己,亟欲利用婚姻好擺脫這種痛苦,於1877年與瘋狂崇拜他的女學生米尤高娃步入了婚姻禮堂,但這僅僅只讓柴可夫斯基獲得了短暫的解脫,婚後不久他就受不了婚姻生活,最後甚至以逃離這段婚姻作為悲劇收場,第三樂章以快板的詼諧曲,呈現出一種焦慮感,似乎在曲子中說明了對這段失敗婚姻感到無力、沉痛。

然而,柴可夫斯基在感情路上並不是一直都走得很不順遂,他於1876年初識了對他人生無比重要的一位女人,梅克夫人。梅克夫人從1878年起,開始以每年六千盧布資助柴可夫斯基,兩人交往長達24年之久,卻和一般男女交往的情節不大相同,柴可夫斯基與梅克夫人表面上維持不見面的默契,私底下兩人靠著頻繁通信互訴,而這段交往卻在1890年戛然而止,梅克夫人擅自中斷了對柴可夫斯基的資助,同時也中斷了通信交往,任憑柴可夫斯基寄再多的信都無法得到回應,失去了這輩子唯一的精神支柱,這個打擊讓柴可夫斯基心靈受創的程度遠比破碎的婚姻還要來的痛苦,猶如悲愴的最終章,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


此張CD是由馬克拉斯爵士於倫敦皇家節慶廳中,帶領愛樂管弦樂團所演出的版本,在金革唱片網站的介紹中說明,這場錄音是馬克拉爵士生前最後名演之一,這又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上網Google了一下資料,在2009年錄製完成這張CD後隔年的7月,馬克拉斯爵士便告別眾人,於人生舞台上謝幕,我在腦海中回到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在悲愴首演的九天後與世長辭的情景,作曲者與指揮家皆用生命去詮釋這首悲愴交響樂曲,一百多年前,柴可夫斯基帶著濃厚的悲壯情緒寫了這首曲子,一百多年後,由同樣身處暮年的馬克拉斯爵士指揮愛樂管弦樂團,少了點肅穆感,沉重感也稍減了些,音符間透出柔雅的氣息,在這張CD裡,我聽見了馬克拉斯爵士用不一樣的人生歷練,呈現出「悲愴」另一種面貌。

廠商資訊

金革唱片
客服專線:0800-031-360
網址:www.jingo.com.tw

入門光學唱頭的優選–DS Audio DS-E3 光學唱頭
來自日本的 DS Audio 唱頭以其獨特的光學感應原理產生訊號,和傳統的動圈或動鐵唱頭截然不同,也因此引起了許多好奇的黑膠迷也想嘗鮮。那嘗試的代價很高嗎?未必,DS Audio 提供多種等級的產品,像是這款 DS-E3 便是他們家的入門級唱頭...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