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戴天楷,攝影/戴天楷 2025/07/30發表,已被閱讀4,030
T+A 最新推出的 Symphonia 真是一台有趣的擴大機。外觀保有完整的 200 系列設計元素,又有著 R 系列的全尺寸大小。它的功能完備,讓人買一台回家,配上一對喇叭,就可以聽音樂了。這也正是 T+A 意圖在 Symphonia 上實現的願景:打造一台功能強大的一體式系統,讓聽音樂變得更簡單、更直覺。



猶如 200 系列與 R 系列的合體

就其外型而論,圓形的 VU 表、按鍵旋鈕的設計等,都讓人聯想到這幾年深受市場關注的 200 系列。而機器前面板的切角又讓人想到 T+A 經典的 R 系列機種。原廠不說,我們還不一定的知道的,則是它藏在尺寸裡的密碼。這個 10 x 38 x 34 公分的高寬深,更是復刻了 1985 年 T+A 首款前級擴大機的尺寸。兩側精緻而不張揚的散熱片,顯出幾分包浩斯的現代簡約工業風。這樣外觀既有細節,又藏巧思,還處處顯得落落大方的 Symphonia,誰能不愛呢?


採用 Purifi Eigentakt 的訂製放大模組

在擴大機方面,Symphonia 內建客製化的 D 類放大線路,該模組是 Purifi Eigentakt 技術最新的設計。Purifi 是當前全球音響市場上,最重要的 D 類放大開發者之一。他們的放大模組不僅廣爲業內採用,也是很多 DIYer 自作派玩家的心頭好。Purifi Eigentakt 放大模組有幾個重要特徵:首先,極低失真。它們不僅 THD 總諧波失真極低,就連 IMD 互調失真也很低。THD 低,就讓該放大模組幾乎沒有聲音特徵,也就是不帶絲毫音染;IMD 低,則有助於實現高解析且穩定的立體音像。而其極低的噪音值,也造就了絕佳的訊噪比。

其次,驅動力強。原廠對於 Eigentakt 模組對喇叭的驅動力信心十足,即便是面對難推的喇叭也不怕。而且它全頻段的頻率響應都很平坦,上看 60kHz 沒問題。也不必擔心喇叭的阻抗變化,都不影響它頻率響應的表現。再加上它的超高阻尼因數,對喇叭不僅驅動力好,也有絕佳的控制力。

其三,極低的空轉損耗與電磁干擾。Eigentakt 的誤差校正技術,能讓它在不降低音訊效能的情況下,讓 MOSFET 功率晶體進行較寬鬆的交換時序,這就帶來了極低的空轉損耗,讓其發熱更低,即便在小機箱、低散熱條件下,也能保有正常的低溫工作。


8 歐姆 125W、4 歐姆 250W,加上高阻尼因數

Purifi Eigentakt 正是靠著這些卓越的規格性能,征服了很多廠商和玩家的心,就連 T+A 也中招了。Purifi 提供標準的模組,也開放訂製模組。Symphonia 所使用的,便是 T+A 找 Purifi 訂製的 Eigentakt 模組。雙單聲道設計,左右聲道各一組放大線路,輸出功率達每聲道 8 歐姆 125W、4 歐姆 250W;阻尼因數高於 800。在搭配喇叭上,單是這些數據,都給人滿滿的安定感。而且 Symphonia 還設置了 ISC 智慧安全控制系統,可以隨時監控輸出狀態,一但有任何工作異常狀況出現,就會自動調節,保護擴大機和喇叭。前級線路則汲取自家 HV 系列的技術,踩高電壓設計,具有高頻寬、高訊噪比、低失真的特性。



特製交換式電源

為了配合這個 D 類放大線路,T+A 設計了一組特別的交換式電源供應器,可以因應 Purifi Eigentakt 的高速交換頻率,產生純淨、平滑的正弦波電源,而不會有任何傳統交換式電源的干擾問題。這個電源總供電最高可達 1.2kW,而且沒有諧波,沒有失真,沒有高頻噪聲,且內有二組供電,一組給數位電路,一組給類比電路,各自獨立。T+A 還開發了可以高速充電的電容,速度高達每秒 10 萬次,這個速度是傳統電容的 2,000 倍之多。正因為充電速度夠快,這組 PSU 也可隨時提供擴大機應付峰值訊號的電源。



數位類比全都通,功能滿滿

除了是一台綜合擴大機,Symphonia 全面的功能,讓用家在應用上非常彈性,不管要聽什麼、要接什麼,它幾乎都能應付。Symphonia 搭載了二組 RCA 類比輸入,其中一組還可選擇高電平輸入或設定成 MM 唱放輸入;想聽黑膠也沒問題。Symphonia 也預留了一組前級輸出,以及一組超低音輸出,方便用家搭配其他後級或主動式超低音,好擴展系統。如果要聽廣播,它也有 FM 接收功能(另有適用於歐洲的 DAB 接收);把 all-in-one 的綜合擴大機做成功能完備的 Receiver,一向是 T+A 的拿手好菜。

T+A 也考慮到用家可能會有聽耳機的需要,Symphonia 前方配置了一組耳機輸出,而且還是 4.4mm 的平衡輸出,內部用上高電流輸出的耳機放大 OP。T+A 自家的 Solitaire P 和 Solitaire T 耳機,都同時配給單端與平衡兩種耳機線。可是,很多用家手上的耳機還是單端的,如果可以多一組 6.3 mm 的單端耳機輸出就更好了。除此之外,Symphonia 的藍牙是雙向通道,可以藍牙接收,也可以藍牙傳送。用家也可以用藍牙耳機和 Symphonia 配對連接,在家裡的任何地方聽耳機,不受線材的限制。

數位輸入方面則有光纖、同軸各一組,以及 type A 與 type C 各一組 USB,一前一後便於讀取硬碟的音樂檔案。支援 ARC 的 HDMI 輸入,讓用家可以連接電視,平添追劇、觀影時的樂趣。用以連接 USB DAC 的端子比較特別,T+A 為 Symphonia 設置的是 type C 端子,而非常見的 type B。type C 固然未來有很高的發展性,但就現階段而言,USB DAC 的連接介面,還是以 A to B 為多,用家手中的音響級 USB 線也多屬這種規格。T+A 給一個 type C,這豈不是在暗示:什麼年代了,聽串流還用電腦,還走 USB?


為求音質最佳,特地強化隔離電路

既有類比電路,又有數位電路,會不會彼此干擾呢?很多市面上類似的產品,廠商沒提這件事。T+A 卻特別提出此事。他們表示,類比訊號路徑其實都會對數位干擾很敏感,因此,把類比、數位分開來,其實是最好的做法。但在 Symphonia 上頭,既然是 All-in-One 的器材,就要想辦法克服這個問題。因此,他們開發出一套數位類比分離的系統,使用超高速的 Silicon Labs 隔離器,在數位和類比部分形成隔離,進而有效保護類比訊號路徑不受干擾。



搭載最新 ASA G3 音響級串流播放架構

Symphonia 本身也具有串流播放功能,用家可透過乙太網路有線連接,或者透過 WiFi 無線連網,而 T+A 為此開發出一套第三代音響級串流播放架構(Audiophile Streaming Architecture, ASA G3)。原廠開發 ASA G3 的使命就是:讓這個串流播放架構,能以全面釋放聲音的潛能,使串流不再是聊備一格的音源選擇,而具有無與倫比的播放效果。



PCM、DSD 各有獨立解碼路徑,且具備特別的演算法

透過 LAN、WiFi、USB 接收各種串流音訊,用家可使用 TIDAL、Qobuz、Deezer 等串流服務,透過 Connect、AirPlay、Roon 來播放。Symphonia 可接受的本地檔案規格,最高可達 PCM 32bit/ 768kHz、DSD 512 的水準。就數位播放來說,已經算得上主流以上的水準了,卻還沒到 T+A 自家的超高規格水準;T+A 另有可解到 DSD 1024 的 SD 3100 HV 和 DAC 200。可是,Symphonia 對應高解析檔案解碼的架構仍一樣:ASA G3 能從網路接受原生 DSD 檔,並進行 1-bit 的轉換,而非把 DSD 轉成 PCM 格式後再進行解碼;T+A 認為這麼做會扭曲音訊原貌。是以,T+A 的數位訊源內部,負責 PCM 和 DSD 的解碼,各有專屬的 DAC。接受到的檔案格式會各走各的路,讓 PCM 和 DSD 都以原生文件格式處理;這正是 T+A 的路徑分離技術(T+A Path Separation Technology)。

在 DSD 方面,走的是自家開發的真正 1-bit 的解碼。在 PCM 方面,Symphonia 採取了一種衍生自 T+A 雙差動轉換(Double Differential Converter)的解碼線路,用上二顆 PCM 1795 的晶片。此一雙差動解碼線路可以補償音調上的非線性失真,使其以近乎為零的諧波失真,重現準確的音色。搭配這個雙差動轉換線路,還有特別開發的演算法,讓用家可根據自己的聲音偏好,選擇不同的數位濾波型態而微調音色。聽音樂是很個人的事,零失真固然好,若能透過音色微調,讓聆聽更愉悅,那樣更好。


音量旋鈕轉動手感真好,而且沒有機械聲

在談到聲音表現之前,我還想提一點操作體驗。T+A 的 ASA G3 還有相應的自家播放 App,用家可以上 App Store 或 Google Play 下載最新版本的 T+A MusicNavigator G3 App。用家除了透過機器上的按鍵旋鈕以及實體遙控器,還可使用 App 來控制。透過 App 可以看到專輯封面等資訊,比起單純以文字呈現的前面板顯示幕更漂亮。這個 App 的音量控制有個亮點,在拉動音控的 bar 時,音量會即時變化,螢幕上也會以變動的數字顯示音量值。至於機器上的音量旋鈕,轉動手感不錯,原本在 200 系列上繼電器切換的機械聲沒有了,而是 Q 彈流暢、段落感明確的轉動手感。如果你不喜歡那種「咖噠咖噠」的機械聲,卻又認為明確的段落感很重要,Symphonia 這項改進絕對為自己加了不少分。



聲音乾淨、透明、活生、快速、開闊、龐大,失真低、質地純

試聽是在日月音響的第五號試聽室進行。因為 T+A Symphonia 是一台 All-in-One 的綜合擴大機,系統也就配得簡單,一台 Symphonia 搭配一對書架喇叭 Focal Sopra No1 就搞定了。在這個六坪多的空間裡,這套系統夠用了。Sopra No1 雖然是書架式的,卻也非省油的燈,即或低音量感和延伸不如落地喇叭,但在規模感和能量感的表現上,其實都超過了我們對書架喇叭的想像。因此,在這個空間裡用它來搭配 Symphonia 其實並不會不夠。反倒因為 Sopra No1 的音色表現力好,細節量也豐富,Symphonia 能不能在加了放大鏡下,還不露餡,讓人察覺不出問題,那才是我這個下午最關心的。

Symphonia 的聲音如何呢?在我聽來,它充分反映出其內部所搭載的 Purifi Eigentakt D 類放大線路的特質:乾淨、透明、快速、活生、龐大、開闊,極低的失真、純粹的質地。這種聲音走向,和 T+A 的 HV 系列與 R 系列有點不一樣,倒是更貼近 200 系列的風格。基於這不同的聲音美學,讓 Symphonia 和 200 系列所面向的市場與客群,和 HV 系列、R 系列自有分別。


解析出清楚的舞台畫面,層次分明,質感精緻

Symphonia 既然以「交響」為名,我就以交響曲開始談起。Symphonia 乾淨透明的聲底,讓它可以解析出清晰的舞台畫面,舞台上的資訊鉅細靡遺,分毫俱現。聲部層次清楚分明,各自坐落的區塊位置皆可明察。就著質地表現這面,Symphonia 給出的是凝聚而緊緻的形體,配上純淨且精緻的質感,音色純粹自然,帶著明亮色調。Symphonia 頗擅於重現小處和細節,但在宣揚音樂的恢弘氣勢時,亦有其自信的一面。充沛的功率,加上高阻尼因數的設定,讓它對喇叭的驅動與控制力都值得信賴。

Pierre Boulez 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出馬勒第五號交響曲,是一個音色豐富、層次清晰、結構嚴謹的演出。我很喜歡 Symphonia 表現這首曲子的手法,似乎,它很懂 Boulez 一樣,也很懂 Boulez 怎麼理解馬勒似的。它能推出滂薄的、開闊的齊奏,也能巧妙地表達馬勒暗藏於樂曲中的管樂獨奏。聽見那定位明確地像是看得見、指得出位置的管樂,你有什麼感覺呢?聽見那既嘹亮有光澤,又溫暖厚實的銅管時,你有什麼想法呢?聽見那交纏堆疊的聲部,卻又被梳理得層次分明,你會為此感動嗎?聽見那大提琴悠揚的吟唱或低音提琴豐厚的低音支撐,你不會因此而被融化嗎?這就是我讚嘆的:二者明明已經錯過多年,T+A Symphonia 是真懂 Boulez 啊!

擊樂播放有速度感、有衝擊力

因為速度夠快、對喇叭單體抓得夠牢,如果樂曲的速度快、變換快速,甚至還有豐富的打擊樂,Symphonia 能夠輕鬆重播出音樂中的明朗畫面與果斷演奏。別看 Symphonia 放起來輕鬆愉快,換成別的擴大機,可不一定辦得到。以 Christoph von Dohnanyi 指揮克利夫蘭管弦樂團,所演出巴爾托克為弦樂、打擊樂與鋼琴所做的協奏曲為例。這首曲子的配器非常特別,拿掉了所有的管樂,卻有豐富的打擊樂器,加上同樣具有打擊樂特質的鋼琴,音樂分外顯出其速度感和衝擊力。Symphonia 能清楚表現弦樂的綿密、纖細與柔美等不同方面的風情,又能表現出鋼琴的衝擊力道與流暢演奏,還能表現各種打擊樂的重量和層次。Symphonia 所解析出來那既開放、爽朗、明快的畫面,讓這首曲子聽起來更現代了一點。


空間感與氛圍感的塑造能力一流,低頻能沉還有解析

如果你是電影音樂的愛好者,你多半也會喜歡 Symphonia 的表現。「沙丘」(Dune)的配樂裡,Hans Zimmer 為了想像未知宇宙的聲響,設計了許多聲響獨特的樂器,讓整張原聲帶聽起來格外有趣,像是跟著音樂來了一場宇宙的冒險。Symphonia 的高解析力,讓 Hans Zimmer 的音樂層次被爬梳得更有層次和秩序。厚重的、多層疊加的聲響,在它的抽絲剝繭下,當中的理路都清楚了。那些透過後製所營造出來的空間感,以及發生的層次感,那聽感真是太特別了。這些聲響,可不只是來自前方,有的是包圍的,有的來自上方的。Hans Zimmer 搞出來的音樂和聲音,總有種讓人被捲入其中的氛圍感;Symphonia 可以把這些資訊都重現出來,並且組織出一個讓人身歷其境的空間來。Symphonia 的低頻既能深沉,還有解析。Hans Zimmer 埋在音樂當中的低頻,或是有衝擊性的,或是緩緩蔓延的,在 Symphonia 聽來,能沉還乾淨,讓音樂聽起來理路和層次都清清楚楚。


聽見多而又多、清楚明確的細節資訊

既然有良好的解析力,又有著乾淨透明又澄澈的畫面。放起人聲怎會失敗?當我放上 Dan Patlansky 演唱的「Big Things Going Down」一曲,開頭的吉他,金屬琴弦的音色亮麗又明快,左手的滑音不但聽得清楚,就那個滑一下,歌曲聽起來就更「blue」了。背後還有電貝斯的低音支撐;容我再誇一次:這個低音乾淨又深沉,質感真是好啊!高音有鋼弦吉他音色的背書,低音有電貝斯的佐證。中頻呢?Dan Patlansky 那帶著沙啞韻味的歌聲,聲嗓的細節好清楚,喜歡聽人聲的人,就愛這種多細節的、高亮度的聲嗓,不是嗎?此外,這曲子錄音裡有不少來自地板或座椅的環境雜音,在此聽來也好清楚。這些聲響雖不是音樂,卻是演出的一部分。當這些細微的聲響也被清楚呈現出來,甚至還有畫面時,那還不過癮嗎?


強節奏的流行歌曲,聽起來最帶勁!

同樣為人聲演唱,我還很激賞——沒錯,正是激賞——Symphonia 表現一些強烈節奏的流行歌曲,如嘻哈或節奏藍調。聽 Usher 的「Yeah!」一曲,強烈而穩定的節奏,配上三人的合唱,那依序竄出的人聲,聽起來就像是加了特效的畫面一樣。不僅人聲的組成聽得明白,混入的配樂加上節奏,更是歌曲的靈魂。到了饒舌的樂段,那浮出清楚的 rap ,讓人想跟著唸,帥啊!

至於 Lady Gaga 和 Beyonce 合作的「Telephone」一曲,歌曲開頭還顯得平和,才沒一會兒功夫,濃烈的節奏加進來,那個多層次的混音可是功夫啊。既要表現強節奏,還要配合歌曲的劇情發展,一層一層像洋蔥一樣的混音,在 Symphonia 的解析下,我們就來撥洋蔥吧!兩位天后先後出場,嗓音各異,你一聽就知道這時是誰在唱。當他們疊在一起時呢?音量扭大一點,不大台的 Symphonia,配上同樣不大的書架喇叭 Sopra No1,倒是給出包圍感十足的「Telephone」。

人聲的描繪力強,就算接電視用,觀影樂趣定可大增

我很喜歡 Symphonia 在表現這類快節奏流行音樂時的表現,它能帶出清晰的層次,還能給予乾淨的畫面,鼓聲節奏也敲得明快俐落。此外,正因為這個特點,我認為它在播放人聲口白時,也能為用家在觀賞戲劇時,帶來更多的樂趣。我試播「一個巨星的誕生」原聲帶,當中穿插了多段劇中對話的情節,Symphonia 帶出的場景是開闊的,前後左右的層次很清楚,而且每個人的形體明確,咬字發聲的細節相當充足。聽到後面有一段 Ally 和 Jack 吵架,Lady Gaga 激動地高升爆出粗口,那激動的情緒很震撼。片尾曲「I’ll Never Love Again」裡,Ally 演唱的情緒,配上插入的作曲情境,那個催淚片段,在 Symphonia 的播放下,即便沒有畫面,透過充分的細節資訊還原,照樣催淚。它背後的 HDMI for ARC,記得要用。



一台 Symphonia 可抵多台 200 系列

我在試聽現場看到同樣擺在架子上的 200 系列器材,有 MP200 多功能播放器、DAC 200 解碼器、M200 單聲道後級,這三款 200 系列器材加起來,要用掉四層音響架,售價總額更來到 80 萬以上的水準。換成這次試聽的 Symphonia,一台抵多台,售價還不到那套的一半,更省下好多線材預算。連當天陪同試聽的日月人員都直呼買 Symphonia 這樣 All-in-One 的綜合機省很多。



復古?未來?還是當下的樂趣最重要!

在 T+A 的眼裡,Symphonia 是他們向自家 50 年來工業設計的致敬產品。既有著復古風格的外觀設計,又具備適應當代並面向未來的豐富功能。T+A 以此作為對歷代的工程師、設計師、巧手工匠致敬。照原廠的說法,Symphonia 立足於過往的基礎,擁抱著未來的可能,這是一台體現了「復古的未來」(The Future of Retro)的器材。

我不管復古,也不在意未來,我只在乎當下,只在乎今天。T+A Symphonia 所能帶給我們的樂趣實在太多;這個樂趣,是當下的事,是今天的事。音響需要買好多台嗎?Symphonia 說:一台就夠!


器材規格

T+A Symphonia
型式:無線串流 DAC 綜合擴大機
輸出功率:125 瓦 / 8Ω,250 瓦 / 4Ω
阻尼因數:大於 800
耳機輸出:4.4 mm Pentaconn
數位輸入:Coaxial,Optical,USB DAC,HDMI ARC,藍牙
類比輸入:RCA × 2(其中一組可切換唱放)
類比輸出:前級輸出 × 1,超低音輸出 × 2
DAC:最高 768kHz PCM / DSD512
串流功能:Podcasts,Tidal,Qobuz,Deezer,Amazon Music HD,highresaudio,Tidal connect,Spotify connect,Airplay2,Audirvana,Roon
廣播:FM,DAB
尺寸:380 × 100 × 340 mm(W×H×D)
重量:6.2 kg
建議售價:356,000 元
進口總代理:鈦孚
地址: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57號2樓
電話:+886-2-2570-0395
網址:www.autek.com.tw
臉書粉絲專頁:鈦孚臉書粉絲團

採用矩形 OCC 導體–IsoTek EVO3 Optimum 電源線
IsoTek 在不同等級的電源線中會採用不同的導體技術,像是這款高階電源線 EVO3 Optimum,就用上了鍍銀 OCC 單結晶銅,而且是矩形導體再經過分層捲繞,因此可以更緊密地捆紮在一起,在最大化傳導...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