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郭漢丞 2022/05/20發表,已被閱讀8,328
如果您知道 Dolby Atmos 沈浸式聆聽體驗,但卻從未見識過近乎極致的多聲道系統,那麼竹北元亨新落成的影音視聽室,值得有心人專程造訪。

媒體發表會展現驚人音效

元亨整合科技位於竹北的視聽室,從動工到完成,耗費兩年有餘,四月初才舉辦音響專業媒體發表會(展現 Hans Zimmer 配樂精髓-元亨視聽室落成發表體驗會),我也恭逢其盛,見識到頂尖多聲道系統的威力,可是當天參加的媒體眾多,不好意思獨享,約定記者會後專程來訪,細細品味這套多聲道系統。

玩兩聲道,很多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不管是喇叭擺位,或是器材搭配,資深的音響迷累積多年經驗,「音響經」可以侃侃而談,可是玩多聲道,難題可就多了,不僅喇叭數量暴增,系統細部調整參數也非常多,要把這麼多喇叭調整得當,並且解決空間共振(Room Mode)的問題,土法煉鋼不容易修成正果,找專家來處理比較容易,而元亨主事者鄭元中,就是累積數十年經驗的箇中高手。


國際認證的頂尖高手

說他是高手,可能有些人不服氣,音響器材玩得夠多夠久,一樣是高手,可是很少人像鄭元中,不僅玩器材,而且台灣第一批取得 THX 家庭劇院顧問認證的人,還參加 HAA(Home Acoustics Alliance)整合規劃師訓練認證。這項認證還區分三個等級,鄭元中是台灣第一位取得最高等級 HT3 規劃師,您就知道,所謂的「音響專業」,並不是隨口說說,而是通過國際認證。台灣有多少人拿到 HT3 規劃師認證?正確數量我不清楚,但鄭元中說應該只有個位數,可見這個證照不好拿。

鄭元中不光有多聲道音響專業,而且累積了豐富的現場安裝經驗,所以元亨不光做家庭多聲道規劃,也承接許多專業 PA 工程,並且開發了許多獨門調音設備,因應各種現場需求。專業與經驗,加起來就是鄭元中闖蕩江湖的法寶,所以元亨不說自己是音響店,而是整合科技,他們賣的不僅是音響,更重要的是整體音響系統設計與規劃。


耗費兩年多打造示範級 Dolby Atmos 音響系統

要展現整合科技的成果,最好的方法就是蓋一間示範等級的視聽室,消費者只要親自造訪,就能體驗影音效果有多好,然後依照目標預算,量身規劃,讓鄭元中施展身手,幫您打造心目中理想的多聲道音響系統,這也是鄭元中花費兩年有餘,精心打造示範等級影音空間的理由。

鄭元中告訴我,早年多聲道在 5.1 聲道時代,系統相對還不算複雜,消費者要自己設定,難度並不算太高,可是進入 Dolby Atmos 時代,動輒十個以上的聲道,消費者要自行調整的難度,越來越高,像元亨動用 7.3.6 聲道,加起來就 16 聲道,系統相當複雜,沒有專業調整校正,一般用家很難搞定,這也是元亨的商機所在,鄭元中賣的不光是音響器材,更重要的是專業設定與整合服務。

提供一站購足的整合服務

專業的整合服務,包含的項目可多了,從隔音、空間聲學、空調、燈光到自動控制,都是整合服務的環節,假如沒有把這些基本功課做好,家裡擺一套劇院系統進去,恐怕還沒開始設定,鄰居已經先來抗議噪音太大了,假如您想要建構高階家庭劇院系統,而且想要「一站購足」,元亨提供的專業整合服務,可以一條龍式地全部完成。


交給元亨統包的好處是什麼?不用擔心找不到人負責,假如您的隔音工程找一家公司,音響又找另一家公司,萬一隔音效果不夠好,可能會推給音響設備安裝不良,導致隔音效果打折,而音響公司則可能會講隔音施工不夠徹底,兩邊推託的結果,是消費者花錢還買不到效果。假如從隔音到器材,都交給元亨,那就可以讓他們負責到底,不用擔心廠商之間相互踢皮球了。


關於元亨視聽室的器材,在林治宇的報導中已經寫得很詳細,我就不詳述內容,這套以 Acurus、RBH、Aurea、Linear Research 組成的 7.3.6 多聲道系統,搭配 Harkness 180 吋超大透聲螢幕與 Optoma 投影機,在記者會當天,以電影「沙丘」的示範最為驚人,這已經不是「國賓戲院」等級的多聲道系統,而是超越很多的多聲道系統,保證您來到元亨聽過、看過,就不想去電影院了。





只聽不看,衝著 Dolby Atmos Music 而來

不過,我這次特別來元亨,目的不在欣賞影片,而是為了 Dolby Atmos Music。為什麼?大家都知道 Dolby Atmos 是電影音效,可是近年來 Apple 與 Dolby 聯手推動 Dolby Atmos Music,讓音樂產業參一腳,尤其是 Apple Music 大力推播所謂「空間音訊」,音樂圈為了提升串流播放率,或者將原本的錄音重新處理為 Dolby Atmos,或者在新專輯創作時,直接發行 Dolby Atmos,讓音樂不在侷限於傳統 Stereo 兩聲道,邁向多聲道沈浸式聆聽體驗。

要讓 Dolby Atmos Music 能成功,軟體與硬體要雙管齊下,用兩聲道音響,可能會覺得音樂空間感好一點,但是沒辦法感受到真正 Dolby Atmos Music 讓聲音物件移動的效果,所以 Apple Music 剛開始推出「空間音訊」播放列表時,我只覺得是另一個行銷手段,用來與競爭對手做市場區隔。

Apple 攜手 Dolby 大力推廣

直到 Apple 宣布新版 Airpods 支援 Dolby Atmos,我才發現 Apple 是玩真的,畢竟一個新的音樂格式,必須要靠終端硬體設備的普及,才能獲得廣泛使用,而 Dolby Atmos 本來就在環繞擴大機市場普及,也是大多數新款 Soundbar 的標準解碼格式,現在加上隨身聆聽的 Airpods,現有可播放 Dolby Atmos Music 的裝置,起碼數以億計,市場滲透率頗高。

而且,為了大幅降低 Dolby Atmos Music 的製作成本,從配備 M1 處理器的 Mac 開始,就能用 Logic Pro 製作 Dolby Atmos Music,這樣不光是專業錄音室,連宅錄的年輕音樂人,都可以開始練習製作 Dolby Atmos Music。而且,透過 Apple Music 的平台,音樂創作者可以直接發佈作品,只要點閱數夠高,就能從平台分潤,創造 Apple Music 的音樂生態系統,很有可能 Apple 打算從這裡開始,蠶食 Youtube 原生影音內容的獨大局面。


連阿妹都用 Dolby Atmos 做現場演唱會

但是我聽 Dolby Atmos Music 有一段時間了,除了感受在兩聲道音響會產生 3D 立體空間感擴增的效果,音場的高、寬、深略好一些,卻很難感受所謂沈浸式聆聽的效果,原因應該就是我只用兩聲道音響來聽,而沒有使用真正的 Dolby Atmos 多聲道音響系統,所以許多錄音室新增的效果,無法完全呈現,所以來元亨試聽,就是要用這個示範等級的多聲道視聽室,領教 Dolby Atmos Music 的真正效果。

(圖/取自張惠妹 a-mei/a-mit臉書專頁)
另一個讓我想體驗真正 Dolby Atmos Music 效果的原因,是近期熱門的張惠妹阿妹演唱會,開場前八分鐘炫目神馳的燈光與音響效果,就是加入了 Dolby Atmos 處理的效果,邀請國際音效大師杜篤之跨刀,把小巨蛋變成超大型電影院,量身打造 11.1 聲道,光是專業音響設備總價高達 1.2 億元,創造現場演唱會全新的聲光體驗,雖然只有開場的 8 分多鐘,但已經寫下台灣現場演唱會的新里程碑,未來可望看到更多 Dolby Atmos 現場應用,新的音樂素材或將帶動新一波硬體升級浪潮。

管風琴全頻段能量龐大又自然

元亨使用的訊源直接用 Apple TV,鄭元中說這樣更接近大多數人的使用經驗,雖然傳統 BD 的資訊量,依然勝過線上串流,可是在網路上的影音資訊量不僅超大,而且垂手可得,而且 Dolby Atmos Music 的數量,應該是 Apple Music 最多。

鄭元中從手機遙控,播放了幾段他最近常聽的音樂,像是管風琴演奏的「Messiah」,雄渾的低頻展現三只超大尺寸超低音的威力,兩個 18 吋加上一個 21 吋超低音,元亨代理的 Aurea Sub,絕對是超低音市場上獨特的存在,3 顆被動式超低音以 6,000 瓦的超大功率驅動,低頻表現根本就是舉重若輕,管風琴的氣勢宏大,低頻厚實的能量自然地揮灑,我跟鄭元中說,這比在歐洲教堂聽到的管風琴還要厲害,而且元亨的調整讓音樂呈現的表情相當自然,以管風琴來說,音樂的能量當然重要,可是如果低頻沒有控制好,Room Mode 沒有處理好,空有低頻量感卻只是轟隆隆響,那就失去了音樂的美感。

假如您深受 Room Mode 空間聲響所苦,有超低音卻調整不好,請您一定要來元亨一趟,鄭元中可不是只靠手上功夫,就能把 Room Mode 處理好,這還需要各種空間聲學的調音設備,譬如在元亨視聽室的側牆,就有設置柱狀吸音體,還有許多兼顧吸音與擴散效果的調音配件,這些是元亨自行開發的產品,可以搭配裝潢嵌入或吊掛,而音響空間的聲學規劃,也是元亨整合服務的專業環節。

簡直像是 Beatles 復活重新錄音

鄭元中接連放了幾首曲子,像是秀低頻肌肉的電子音樂,或者是模擬在樂團中央聆聽的弦樂五重奏,Dolby Atmos Music 的空間感變化強烈,可是這些音樂我都不太熟悉,所以換我來點歌,從 Apple Music 搜尋 Beatles「Abbey Road (2019 Remix)」,聽「Here Comes the Sun」,這才嚇了一大跳。

哪裡驚嚇?「Here Comes the Sun」是很老的錄音,「Abbey Road」專輯在 1969 年發行,如果您擁有原版的黑膠,就知道錄音其實很不立體,音色有著濃濃的類比味,但是音域集中在中頻段,音場也不寬,可是在 2009 年發行 Remaster,已經重現了優異的立體聲效果,但是 2019 年 Remix,加入了 Dolby Atmos 效果,「Here Comes the Sun」的空間擴展,簡直就像是 Beatles 復活的全新錄音,鋼弦吉他從音場左前方浮現,定位清晰,電吉他從音場深處特殊效果的呼應,把音場拉得很開,歌聲在音場中央溫暖地唱著,爵士鼓與電貝斯則位居中央,和聲的效果則在音場右後方,如此現代感十足的 Beatles 錄音效果,我算是在元亨開了耳界。

我轉頭跟鄭元中說,這樣才能展現 Dolby Atmos Music 驚人的效果,您看,Beatles 超過五十年以上的老錄音,經過 Remix 加上 Dolby Atmos,簡直就像 Beatles 復活重新錄音,3D 音場的擴增簡直與現代錄音效果不相上下。不信,您可以再找「Come Together」來比較,尤其是與數年前發行的「Beatles 1」版本來比較,同一份錄音,經過不同的處理,Dolby Atmos 把音場的空間塑造得更為寬闊、自然,更顯栩栩如生。

當然,Dolby Atmos 空間感是後來加上去的效果,可是這也因為 Beatles 是流行音樂史上的超級天團,唱片公司最大程度保留了原始錄音,才有機會在五十年之後,重新炮製 Dolby Atmos Music 版本,而在此之前曾有多次母帶重製的版本,都侷限在立體聲處理,雖然聲道分離度提高了,音樂背景更為安靜,樂器的形體更為浮凸,可是都沒有像 Dolby Atmos 版本如此活生的效果,不信,您來元亨一趟,Apple Music 上面可以找到多年來各種混音重置的版本,在這套示範級的 Dolby Atmos 系統上,您可以輕易比較出各個 Beatles 錄音版本的差異。

Dolby Atmos Music 有兩聲道沒有的新鮮錄音元素

Dolby Atmos 的效果當然不只限於老錄音展現新生命,聽新的 Dolby Atmos Music 更有新鮮感,我想舉盧廣仲新專輯「勵志論」,聽專輯同名曲,如果您跟我一樣,一直只用兩聲道音響或普通耳機聆聽,可能會覺得音場滿寬的,但人聲與樂器都在前方,可是在元亨用 Dolby Atmos 系統來聽,就會發現內情不簡單,開場的口哨聲感覺更貼近,而電吉他的 Funky 節奏卻在音場左後方,鼓與貝斯依然在前方,營造舞台感,可是其他樂器的裝飾多了豐富的空間位置變化,營造彷彿在樂團中間的聆聽情境,這是用兩聲道音響聽不見的效果,而這也是用 Dolby Atmos 多聲道系統,聆聽 Dolby Atmos Music 的嶄新樂趣所在。

我在元亨還聽了告五人的「在這座城市遺失了你」,加入 Dolby Atmos 的音場空間感擴展效果很漂亮,前方舞台的塑造有清晰的 3D 刻畫,鋼琴左手低音鍵與右手高音鍵,拉開音場的寬度,和聲的寬闊感在 Dolby Atmos 音響系統上聆聽,不光是空間感的擴展,整個聲音的包圍感,更勝過立體聲效果,我想說,兩聲道有兩聲道的樂趣,可是 Dolby Atmos Music 放在真正的多聲道系統來聽,又是另一種感受了。

許多台灣音樂人,其實已經加入了 Dolby Atmos Music,在 Apple Music 裡面搜尋,找 Spatial Audio C-Pop 播放列表,就可以看到許多流行音樂人開始利用 Dolby Atmos 創作音樂,像是五月天、周杰倫、田馥甄......等等大咖,都已經投入 Dolby Atmos Music,代表新的音樂格式正在冒出頭來,展現音樂創作更大的可能性。

請專程來元亨體驗前所未有的聆聽新鮮感

或許目前仍是 Stereo 立體聲位居主流,可是 Dolby Atmos Music 彷彿是音樂創作者的全新畫布,讓兩聲道的 3D 立體音場,擴展到 Dolby Atmos 空間音訊,營造出更為新鮮、更有現代感的聲響效果。當然,想要聽見完整的 Dolby Atmos Music 音效,還是要靠優質的 Dolby Atmos 多聲道系統。

來元亨試聽,清楚認識到錄音格式與硬體配合,能創造出全新的沈浸式聆聽感受,不管是音響玩家,或者是專業錄音工作者,竹北元亨的示範等級 Dolby Atmos 視聽室,絕對是應該專程造訪的聖地,親身體驗頂級 Dolby Atmos 音響系統,如何營造出音樂前所未有的新鮮感。


廠商資訊

元亨整合科技
地址:新竹縣竹北市縣政二路17號1樓
電話:03-657-1701

承襲旗艦技術–AURALiC 推出全新入門級 S1 系列
AURALiC 在慕尼黑音響展前發布重磅訊息,就是他們即將推出全新的入門級系列產品 — S1,當中包含 Aries S1 串流轉盤及 Vega S1 串流 DAC,同時還有選配的 S1 Purer-Power 外部電源供應器。Aries S1 和 Vega S1 的建議售價將會是 1,999 美元...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