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郭漢丞,攝影/郭振榮 2018/10/30發表,已被閱讀25,354
「什麼?破百萬的前級要送到編輯部?給誰寫?」

這個問題在U-Audio編輯部大概有標準答案,就是直接留給總編。

難道總編官大學問大,所以最貴的機器都留給總編寫就好了嗎?其實不是如此,因為售價破錶的機器,通常講的不是C/P值,而是鑑賞的價值,編輯們總是心虛,怕自己不夠份量可以寫百萬等級的前級,於是乎就把這些「難以說明白」的困難工作,推給總編了。難道總編不會心虛?當然也會,但是我沒有人可以推,只好接受編輯們保留最好的機器給總編的心意。


買的是「職人手作」的精神

Kondo這部G-70前級擴大機也是如此,非常難以用簡單的計算講清楚。假如只計算電子零件的價格,就算是真空管前級多了些厚工且份量重的零件,像是訂做的手工繞製變壓器等等,零件加起來的價格絕對不該如此昂貴,可是如果了解Kondo如何全手工製作自家機器,就會知道我們買的不僅是音響器材,更是日本「職人手作」的精神。

Kondo的全名應該是Kondo Audio Note,與英國Audio Note有很深的淵源,不過後來分家了,所以我們習慣把英國Audio Note稱為Audio Note,而把日本的Audio Note稱為Kondo,這樣才有區隔。1970年代,創辦人近藤公康(Hiroyasu Kondo)原本在Sony擔任錄音工程師,不過追求完美的他,在1976年離開Sony,創辦了Kondo Audio Note。


有「音響銀匠」稱號

音響界經常稱近藤公康是「音響銀匠」(Audio Silversmith),因為Kondo是最早使用銀線,而且是大量使用在真空管機的音響廠家,Kondo相信,高純度的銀線是音樂重現的靈魂,所以盡可能使用銀線取代銅線,打造出Kondo與眾不同的聲音魅力。即便2006年近藤公康在參加美國CES展時猝逝,接手的蘆澤雅基(Ashizawa Masaki)一樣維持創辦人的「純銀至上」精神,傳承Kondo多年不變的傳統。

1989年的「音樂」(Ongaku)後級,可說是讓Kondo揚名立萬的真空管機。這部211真空管後級推出之後,幾乎囊括歐美主流音響雜誌一致推崇,像是英國Hi-Fi Choice與Audiophile、美國The Absolute Sound,不約而同把年度最佳推薦都給了Ongaku。Ongaku與一般211真空管後級差別在哪裡?您應該猜到了:銀線繞製的變壓器!


知易行難的純銀之聲

假如大量使用銀取代銅,就會得到好聲音,那麼Kondo大方地告訴外界這個秘密,不是馬上就會被人家學習仿製?答案就在「知易行難」!要用銀線繞製變壓器,難度很高,因為銀線很軟,延展性好,如果用一般的繞線機製作,拉力太大,如果要全手工繞製,肯定非常費工,而且需要老經驗的師傅,這種「職人手作」的純銀變壓器,只有在日本當年以終身雇用制的職場文化,才能夠堅守數十年。

您想,假如訓練一位繞製純銀變壓器的師傅,卻不能保障他的工作權,誰願意數十年如一日,用精煉純熟的技術,只專心繞製純銀變壓器。所以,就算Kondo大方地告訴音響產業,大量使用銀是好聲的關鍵,但是幾乎沒有其他音響廠商模仿得來。

純銀至上

這種「純銀至上」的設計理念,一樣用在G-70前級上面,G-70的設計理念很簡單,就是用嚴選元件、強化電源供應、最佳化電路佈局,這些都是Kondo多年來堅持的理念。像是電源供應部分,G-70採用超額供電,提高供電餘裕度,這個道理就像大水塘理論,不管音樂輸出需要多大的能量,電源供應就像補充能量的水塘,假如水塘儲量夠大,不管多猛爆的音樂能量需求,大水塘都能足額供應。

G-70使用700uF大電容,而且混用三種不同規格的電容,分別是銀箔電容、電解電容與銀鉛電容,容量又是混合600uF、100uF與0.47uF,且左右聲道獨立。這些電容怎麼挑?怎麼配?全都要靠耳朵驗收!您看,這又是費時耗力的零件挑選過程。


最短訊號路徑設計

G-70的放大線路設計走簡潔路線,對前級來說,Kondo認為越簡單的放大線路,越能夠保留鮮活的音樂訊號,所以G-70只是簡單的屏極直接交連至陰極隨耦,訊號管使用6072,電路佈局走最短路徑。架構簡單,零件並不多,但是嚴選零件自不可免。G-70的佈線使用Kondo自家SSW(Silk silver wire),這是細如髮絲的銀線,外面一樣買不到。

為了獲得最佳聲道分離度,G-70基本上採用雙單聲道獨立製作,在高電平輸出放大級部分,G-70使用了模組化手工搭棚製作,混合了模組電路板與手工搭棚,提升聲道分離度,同時進一步縮短訊號路徑。

其實,真空管前級的放大線路,並沒有太多變化,譬如6X4真空管整流,配上6072訊號管放大,這些都不是前所未見的設計,但是Kondo最珍貴之處,在於每一個小細節都關注的精神。像是銀箔電容,一般電子零件大廠根本不生產,Kondo為了追求好聲,就得自己手工製作。其他的技術細節,譬如最短路徑線路佈局,還有不同電子零件的混用,全都是「職人精神」的體現。


熱機非常、非常、非常重要

「莫札特鋼琴三重奏」
試聽G-70的過程都在我家,喇叭使用Wilson Audio W/P Sasha II,後級是NuForce Reference 18,數位訊源是YBA CDT-450加上Merging NADAC。小心翼翼把G-70拆箱,連接到自家音響系統上,簡單的說明書外加手寫的檢驗卡,感受到職人手作的溫度,不過G-70剛開機的時候,卻讓我嚇了一跳。

怎麼會嚇到?聲音很暗!怎麼可能?這是一部標榜「銀之聲」的Kondo前級,聲音怎麼可能暗?我知道一定是機器還沒熱,所以我用不大的音量,讓音樂繼續播放著,稍待一會再來聽。半小時過去了,再來聽聽看,還是不如預期,繼續等,反正在家裡,很多事情可以忙,不用專注在音響上面,就這樣,等了一個多小時,G-70終於醒了。我從皮耶絲、杜梅與王健合作的「莫札特鋼琴三重奏」開始聽起,鋼琴與大提琴開始的旋律,輕鬆又愉快,隨後小提琴跟上,音樂裝飾得更為活潑,三件樂器,三個位置,G-70顯然有很好的空間描繪能力,把鋼琴三重奏鮮活的樣貌輕鬆地展現。


聽了一個晚上,雖然覺得G-70深具聲音魅力,可是一開始機器冷的時候,缺乏活力的聲音讓我對一整晚的試聽體驗,不是很有信心,所以,等到第二天我要出門上班之前,我把G-70的電源預先打開,讓機器熱一整天,回家再來驗收成果。白天在辦公室忙碌一天之後,回到家裡趕緊來聽聽看熱機一天之後的成果,果然,G-70是慢熱的機器,需要時間熟化,當然,也可能代理商送來的G-70非常新,開機時間沒有幾個小時,機器還沒熟化,所以需要一點時間煲機。

怎麼樣的情況讓我認為G-70需要時間熱機?前一晚聽G-70,大約聽了兩個小時,可是我用手去摸G-70,只有頂蓋稍有微溫,可是機器兩側都是冷的,所以我才會認為G-70還沒熱機熱夠,而我第二天開著機器熱一整天,回家之後整部G-70有著平均的溫度,不僅機箱頂蓋可以摸到真空管散出的微溫,整部機器摸起來都稍有溫度,而不是冰冰涼涼的金屬溫度,所以我才判斷這是G-70的最佳工作溫度。

鮮活、自然、絲毫不帶壓力

一樣的莫札特鋼琴三重奏,一樣的皮耶絲、杜梅與王健,熱機一天後的G-70,音樂活力更為鮮活、自然,而且是不帶壓力的輕鬆模樣。我想說G-70的聲音就像「醍醐味」一般,難以清楚描繪,但是卻一聽就懂,K. 502的第一樂章有著愉快的旋律,鋼琴與小提琴交替唱出旋律,而大提琴在底層鋪著漂亮的和聲,在亮麗的旋律當中,增添低頻段的厚度,熱機過後的G-70,則是在音樂的鮮活度上,更顯華麗流暢。

G-70把這三件樂器的音色,用清晰明亮的色彩表現出來,可是每一個音符之間又細膩滑順地連接。樂譜上標注的圓滑線,流暢地在G-70上面表現出來,我越聽越是入神,想著當年皮耶絲、杜梅與王健錄音時的場景,G-70漂亮地把樂器的相對位置呈現出來,鋼琴居中,小提琴稍微偏左,大提琴則坐在右方,是的,G-70連樂器的高度位置,都能惟妙惟肖地呈現出來。

音色呈現既真又美

伊瑟利斯(Steven Isserlis)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在家裡聽G-70,我可以好整以暇地慢慢比對不同音樂。G-70的音色很純,而且是既純又美,找出幾張不同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G-70純美厚實又亮麗的音色,把每一張大提琴不同的音色,清楚地呈現。一樣聽第一號組曲的Prelude,也是最膾炙人口的前奏曲,聽羅斯托波維奇的版本,音色清新爽朗,明快的展現前奏曲的活力,換上馬友友年輕時版本,速度慢了些,音符顆粒比較清晰,可是連成一氣的流暢感,就輸給羅斯托波維奇一大截,不過後來馬友友後來錄製的「巴哈的六個靈感」,可以明顯聽出音色更為綿密、流暢,這些音樂表情的差異,在G-70上面聽得相當清楚。

再拿一張伊瑟利斯(Steven Isserlis)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出來比較,為什麼挑他?因為伊瑟利斯喜歡用羊腸弦,而羊腸弦的音色共鳴稍弱,音質較軟,尾韻的延伸音量較小,更是考驗演奏家的音色控制能力。在G-70上面,可以清楚分辨三位大提琴家的琴音差異,鮮活的音樂表情,在版本比較的過程中,增添了許多賞玩的樂趣。

難以形容的音樂「醍醐味」

陳銳的「莫札特第四號小提琴協奏曲」Mozart: Violin Concertos Nos. 3, 4 & Violin Sonata No. 22
G-70表現音樂的「醍醐味」,很難簡單用高、中、低頻的均衡說清楚,G-70有著健康明亮的音色,鋼琴鏗鏘有力,小提琴亮麗昂揚,可是它又有很好的聲音厚度,大提琴音色濃郁有密度,整體音樂表現帶有漂亮的鮮活感,可是明亮的光澤像是經過精心打磨一般,帶著溫潤的色澤。

我想用陳銳的「莫札特第四號小提琴協奏曲」做例子,古典時期的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從樂團開始主題,然後小提琴Solo反覆一次,在樂團齊奏的部分,即便編制不大,G-70還是能呈現漂亮的聲音厚度,而且樂句中間穿插的木管樂器裝飾,G-70都能清楚表達出來,而不會被樂團其它聲部蓋住,音樂層次交代清楚分明。等陳銳的小提琴Solo出來,主角變成小提琴,G-70昂揚鮮活的表情,讓小提琴的主角地位立刻跳出來,樂團小聲地呼應著小提琴Solo,G-70把陳銳亮麗的小提琴音色,用明亮的色彩呈現,果斷的斷奏與綿密的連音,盡顯年輕演奏家的音樂活力。

說G-70的音質音色有「醍醐味」,就是我沒辦法簡單描述G-70的聲音魅力,我很想說G-70通透清新,如水一般清澈,但實際上並不是如此,G-70有著真空管的濃郁音色,表現大提琴獨奏,或是小提琴協奏曲,弦樂器的濃厚共鳴,就有真空管前級的韻味,可是弦樂器弓弦摩擦之際,細微的沙沙聲響細節,豐富的細微表情呈現,卻又勝過大多數強調暖色調的真空管機。

幾乎面面俱到的前級

「羅西尼弦樂四重奏」
作為音響迷,其實我們很貪心,既要音色濃郁芬芳,又要音場通透開闊,同時還要擁有最豐富的細節,偏偏這些條件很難全面兼顧,不過在G-70上面,不管您有多貪心,G-70幾乎面面俱到。

像是阿卡多那張出名的「羅西尼弦樂四重奏」,即便對我而言是聽得滾瓜爛熟的專輯,可是在G-70上面,一樣聽得出新意。小提琴油光水滑的色澤,輕輕飄散,中提琴與大提琴鋪上一層厚厚的底,襯托小提琴明亮的色澤,G-70掌握高低兩端和諧的樣貌,讓弦樂四重奏演奏的表情更顯得活生。隨後大提琴接手主角,其他的樂器或是拉奏、或是撥奏,G-70鮮活的音樂表情,讓喇叭在空間當中消失了,呈現漂亮的弦樂四重奏音樂場景。

G-70當然不僅適合聽古典樂,也適合各種類型的音樂,我想舉Oscar Peterson Trio的「We Get Requests」為例,聽「You Look Good To Me」,音樂從濃郁的低音大提琴拉奏開始,對比輕巧的三角鐵,G-70唱出鬆軟又濃郁的低音大提琴,等爵士鼓搖擺的節奏開始,音樂場景熱了起來,G-70用明快的速度反應,鋼琴的音色後中透著清亮,音符顆粒龐大又厚實,與低音貝斯交織出濃郁的爵士搖擺風情。這G-70真是唱什麼、像什麼,唱起爵士樂的味道真是漂亮。


重現音樂現場氛圍的好手

與G-70相處這段時間,越來越能了解為何這部前級身價要破百萬。一家專注製作真空管機的日本廠家,為了追求「純銀之聲」的理想,把最難做的元件全部自家手工製作,並且精心調配線路佈局,關注每一處細節,手工製作出Kondo心目中的好聲。我不認為G-70是一部中性的前級,可是在音樂的真實之外,G-70有著獨特的音樂美感,而這種音樂美感的詮釋,讓音樂重現更有活生感,更能聽見音樂家的神情樣貌,而我想說的「音樂醍醐味」,可能就是更接近錄音現場的氣氛吧!而G-70就是重塑這種音樂氛圍的箇中好手。




器材規格

Kondo Audio Note G-70

型式:真空管前級擴大機
使用真空管:6072 ×2 、6X4 x1
頻率響應:10Hz~240kHz
增益:25 dB
輸入:RCA x 4
輸出:RCA x 2
尺寸:303×160×408mm (W×H×D)
重量:17.5 kg
參考售價:1,200,000
進口總代理:全茂
電話:(04) 2234-1815

音箱以樺木夾板刨削成型–Art Loudspeakers Emotion Alnico 6M 書架喇叭
來自英國的 Art Loudspeakers 有個很大的特色,便是他們有一部分的喇叭單體採用 Alnico 磁鐵,也就是鋁鎳鈷永久磁鐵,並且將 Alnico 字樣只接標註在型號上,就像是這款 Emotion Alnico 6M 書架喇叭。Art Loudspeakers 產品從高至低分成三個系列...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