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戴天楷,攝影/戴天楷 2018/09/07發表,已被閱讀155,065
終於得償所願。2015年,我首度在音響展遇見Aavik和Raidho的首席設計師Michael Børresen,那時,我對這兩個品牌一無所知。Michael還帶來同樣是他創立的線材品牌Ansuz,並且告訴我他同時還負責Scansonic HD的開發。我開玩笑問他是不是來自Krypton星,也就是說他簡直是超人。

後來Raidho Acoustic喇叭的代理權易手,轉由愛樂音響經營,去年也在音響展中露臉,負責發聲的次旗艦喇叭D-4.1威力驚人。當下我心裡便想:「早晚我要聽到你。」終於,我聽見了,不是在熙來攘往的音響展會場,而是在愛樂音響台北門市的試聽室。

自家開發絲帶高音,高頻直上50KHz

這次聽的是D-3.1,即便沒有D-5.1和D-4.1那樣高聳的身型,但依舊稱得上高挑窈窕,立於愛樂音響試聽室裡,與身後的Focal Utopia Scala和Stella比起來,簡直纖瘦猶如趙飛燕。D-3.1採5單體3音路設計,高音由一只Raidho自己開發的絲帶高音負責,型號是FTT75-30-8,可普遍見於Raidho各款喇叭上。這個背框密閉的絲帶高音,振膜僅有0.02g,因為質量極輕,這個振膜幾乎不會有任何能量積存以及諧振的產生,並且振動速度更快,所能發出的頻率響應更高。據原廠數據顯示,D-3.1的高頻可上達50KHz,幾乎可說連超高音都省了。高音的磁力系統則採用強力且永久的釹磁鐵,能以準確地控制單體運動。透過原廠的測試圖還可見得這個絲帶高音的水平擴散性能甚好,離軸位置的響應依舊出色。


鑽石、陶瓷、鋁振膜,五層三明治振膜

這只絲帶高音負責3KHz以上的頻率,以下則交給動圈式的中、低音單體負責。100mm的中音單體位於絲帶高音上方,這一顆中音負責3KHz到150Hz,份量吃重。至於高音下方則有三只115mm的低音單體,負責150Hz以下的頻率。這四只動圈單體最特別之處,就在於鑽石鍍層。Raidho認為動圈單體的振膜材質一定要夠硬,才能減少失真,同時還要有一定的阻尼,聲音才會好聽。Raidho目前有四大系列喇叭,包括X系列、XT系列、C系列以及D系列,前三個系列都是採用三明治結構的陶瓷振膜,X系列是鋁振膜為基底,內外以Pio Plasma製程濺鍍上陶瓷層;XT系列則是將鋁振膜換成鈦金屬振膜;C系列的振膜也是鋁,但是陶瓷材料選用的是硬度更高、製作難度也更高的氧化鋁陶瓷,單是內外施加150微米的陶瓷鍍層所耗費的時間就足有60個小時。


最高階的D系列,推出較晚,也是在陶瓷單體技術基礎上再延伸的應用。D,意味著Diamond鑽石,D系列的動圈單體,表面都加上了鑽石鍍層。C系列的氧化鋁陶瓷材,硬度高達莫氏硬度9,但鑽石則是10。您可能會想:9跟10會差很多嗎?我也這麼懷疑。原廠說,根據他們的測試,D系列振膜的硬度足足比鋁陶瓷振膜硬上140倍。在D系列喇叭的鑽石振膜單體上的鑽石鍍層,相當於1.5克拉的鑽石。不知道有沒有男人會送Raidho喇叭給心愛的女人當求婚禮?一般求婚戒上的鑽石大約0.5克拉,若以此計算,一顆單體的鑽石量就是三枚鑽戒,一對D-3.1有8顆單體,那就是24枚鑽戒。話說回來,想求婚,若非未來的另一半比你還發燒,建議還是別這麼做。

為什麼要鍍鑽石?因為鑽石硬度高,鍍上鑽石後的振膜,其諧振頻率可以拉到極高,幾乎測量不出來。這樣一來,單體振膜本身的染色和失真問題就解決了。這就是為什麼Raidho在陶瓷振膜之後,還要更上層樓地採用鑽石振膜的緣故。

鑽石、石墨各半的配方,打造理想振膜

可是,鑽石振膜到底是什麼?天然鑽石非常稀少,是以整顆結晶體的型態存在,喇叭廠再怎麼神通廣大,也難把那固態的鑽石結晶搞成單體或振膜的鍍層。Raidho在自家官網上提出了簡單明瞭的科普說明,他們解釋,其實這個鑽石就是碳分子以一種至為強固的結構存在。說得白話一點,我們日常使用的鉛筆筆芯很柔軟,那個以石墨為主要原料的筆芯其主要成分就是碳,鑽石也是碳,明明都是碳,為何軟硬差這麼多?這在於石墨的分子結構與鑽石的分組結構不一樣,石墨分子中的碳原子以層狀排列,每個碳原子與周圍的三個碳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稱為SP2的六邊形片狀結構;另一方面,層與層之間的吸引力很小,共價鍵(cavalent bond)很少,因此造就了石墨柔軟的特性。反觀鑽石,其分子的碳原子都與其他四個碳原子相結合,構成稱為SP3的緊密而堅固的立體架構,所以質地很硬。

工業製造的鑽石乃是透過高壓或高速的狀態,迫使碳原子形成SP3的緊密結構。Raidho便是如此,他們利用特殊的機器,使碳離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游移,藉此在既有的陶瓷單體上加上一層10微米厚度的鑽石層。不過,Raidho並不是打上完全的SP3結構的鑽石層,而是SP3結構、SP2結構的分子各佔50%。換句話說,這是半鑽石、半石墨的鍍層。這又是為什麼呢?


根據原廠的研究和實驗,SP2、SP3各半是最好的比例。他們大可以提高SP3的佔比,可是一旦SP3的比例提高,整個鍍層的厚度就要減少,這麼一來,會影響振膜的硬度,而提升振膜硬度才是Raidho一直想要透過鍍層來達到的目標。舉例來說,一旦將SP3的比例提高到60%,整個鍍層厚度就要減少80%,這樣一來就僅剩下2微米的厚度,對於提升硬度的效果就降低了。所以,Raidho研究後採用SP3、SP2各佔50%的比例,達到最佳的平衡。也因為有這50%的石墨層,所以D系列的振膜看起來表面黑黑的。

經過這樣鑽石鍍層後的單體,其振膜本身的峰值諧振已經超過20KHz,別忘了,這是中、低音單體,他們最高不過負責3KHz以下的頻率響應。而且,原廠更指出,這個峰值諧振頂多3dB而已,可見得這個鑽石振膜單體本身的阻尼特性有多優異。Raidho非常驕傲地指出:「藉由這個鑽石振膜,我們完全摒除了僅存的材料音染,就是那源於材料內部振動帶來的失真。」此話當真?我認為此言不虛,理由容後再述。


特殊磁鐵結構避免聲波反彈

除了振膜有學問,單體背後的磁力系統也有特異之處。一般單體背後的磁鐵都是一整塊環狀磁鐵套在單體後方,讓音圈在環形中央作動,可是Raidho的設計不一樣。他們採用磁力強大又能達到理論上永久磁力的釹磁鐵,但是磁鐵卻是一條一條,環形地鋪排在單體後方,如果不說是單體,恐怕還有人以為是個厚片的齒輪之類機械結構。為什麼這樣設計?當初訪問Michael時,他告訴我,因為單體發聲時同時會有背波,這個向後發聲的聲波若遇到傳統那狀似甜甜圈的大型磁鐵,將會反射回來,一旦反彈的聲波觸及到單體振膜,就會產生不該有的振動,進而影響聲音的清晰度。若把磁鐵改成這樣,單體背後的氣流更為通暢,聲波反彈情形也會減至最少,進而提升聲音的清晰度。印象中,Focal也曾有過類似設計,但是Focal的磁鐵設計得更像花朵,雖然形狀不同,但是目的相近,都是為了降低背波干擾才有的設計。或許你說:何必如此?其他喇叭廠也沒這樣做啊!但這就是Hi End精神,不是?若我發現了一個劣化聲音的因素,只要能夠解決問題,那怕成本再高也在所不惜。單講這單體,我們就能理解Raidho喇叭為什麼要賣這麼貴,尤其是D系列喇叭。貴,有原因的。


非平行箱體設計消駐波,前帳板傾斜角度調相位

Raidho喇叭的箱體都是窄窄瘦瘦的,前帳板設計的窄,一方面可以減少視覺上的衝擊,放在試聽空間裡,感覺喇叭好大一個,這是一種視覺設計的考慮。另一個聲學方面的考量則是減少聲波繞射,這樣,聲音就更乾淨、定位更準確。前帳板設計帶有傾斜角度,並不是各單體列於一個平面上。絲帶高音正面朝前,中音單體上方略向前靠,低音單體則是下方往前靠,形成一個內凹的傾斜面,藉此修正各頻率聲音的相位,聽感上會有更精準的聚焦效果。喇叭兩側以弧形方式往後漸收,形成水滴狀,藉由非平行面的設計,消減箱內的駐波。

低音反射孔位於箱體背後,一共有3個,分佈於高中低三處,為什麼這樣安排,因為原廠並未明說,是以不甚清楚,當留意的是開口處還有兩片弧形架橋,看起來不僅是裝飾之用,應有空氣力學的道理。當知,當音響音量開大時,從喇叭的低音反射孔噴出的氣流十分可觀,如何妥善對待這些氣流,避免產生氣流噪音,是一個重要的功課。不過,Raidho的設計,也不是千篇一律,在其他款喇叭上還有不同的開口設計,例如D-3.1的反射孔跟D-2.1的長一樣,但D-4.1的反射孔就不一樣了。您日後見到Raidho喇叭,不妨留意。


Aavik U-150是自家旗艦綜擴的平價版

愛樂音響這次搭配YBA Passion CDT450轉盤,數位輸入給Aavik U-150綜擴。這部擴大機大致上向旗艦綜擴U-300看齊,內部架構約略相當,同樣是300W功率輸出,但是設計略微精簡,用料沒有那樣講究,機箱設計上也做了簡化,把成本降低之後,也直接反映在售價上。U-150可以選購純綜擴版本,也可加購DAC模組和唱頭放大模組。Michael對於器材設計有其堅持,在U-150上都能看得到。例如,他認為RCA的聲音比XLR好聽,因此,他的器材主要是RCA端子;又,他認為數位同軸最好採用BNC,因為BNC才有標準75歐姆的端子,所以他設計的DAC上的數位同軸端子也是採用BNC端子。這個人做喇叭,幾乎可說是不計成本,只求理想的實現;做擴大機,則不考慮市場的想法,只相信自己所相信的。


我在愛樂的試聽室一邊跟小蔡店長聊天,一邊拍照。愛樂把喇叭拉得很開,目測間距至少三米;Raidho喇叭瘦瘦高高的,左右喇叭拉那麼開,我看著覺得有點不踏實。「Raidho原廠建議至少拉開2.9米以上,我把它拉到3.1米。」這樣中央的音像不會虛掉嗎?我心裡這麼懷疑。此外,小蔡也把喇叭以相當的角度做了toe-in內傾,「原廠的建議是喇叭正對聆聽者的肩膀,我們也試過角度小一點,甚至正面朝前不做toe-in,相形之下,聲音就顯得平淡無趣,照原廠這麼擺,聲音就精彩了。」既然都有解釋,就讓D-3.1自己用聲音來證明吧!

五大強項:透明、實體、細節、速度、動態

我放下柴可夫斯基的第六號交響曲,是楊頌斯指揮奧斯陸愛樂的版本,Raidho D-3.1展現了驚人的表現力,讓我在重溫這張名盤時感動不已。先是被音響效果給感動。我發現Raidho D-3.1的透明度非常高,這裡我用「非常」來形容,不是僅僅當作一個程度副詞來表示,而是描述那個狀態真的非比尋常。在我的經驗裡,D-3.1的透視感、透明度,幾乎是靜電喇叭才有的水準。其次,它的音像形體不僅輪廓清楚,而且密度很高,實體感十足,可以明確「看見」一個發聲體在那裡,一點模稜兩可都沒有。再者,它的細節資訊豐富,音樂演奏當中的諸般細部動態,那怕是再微小的訊息,也彷彿盡在手中。並且,它的速度很快,不管音樂如何返轉幻變,似乎D-3.1都能即時反應,全無延遲拖宕。這連帶讓它的聲音特別乾淨、純粹,沒有那種因為拖遲的尾巴造成的額外染色。最後,它的動態幅度很大,別看D-3.1的單體尺寸不大,中音單體只有100mm,低音單體也不過115mm,但是能夠發出的音壓卻是不小,不但微弱訊息能夠呈現,龐大音壓的震撼也能推送,在愛樂音響台北門市的試聽室這10多坪的空間裡,Raidho D-3.1並不顯得不足,反倒因為它的失真低,Aavik U-150的驅動力充沛,當我轉大音量享受聲音的洗禮時,卻不感到絲毫刺激難耐。

堪比靜電喇叭的透視感和細緻度

這「悲愴」的第一樂章開頭以低音管和低音大提琴的深沈輕吟開始。我實在很難描述那個清晰透明的聽感,我只能告訴你,這是我聽過最乾淨澄澈的經驗,沒有任何遮蔽,即便那聲音是輕聲的、是低沈的,我也聽得清楚看得見。弦樂拉奏的質感真是好,那光澤實在漂亮,是絲質軟半球高音難以表達的,或許金屬凸盆高音可以,但是卻沒有D-3.1這個絲帶高音的輕鬆和飄逸。尤其在第二樂章特別能夠展現這等優勢,那個細緻感和清晰度,以及整個舞台的透視感,真是達到靜電喇叭的水準。當弦樂以顫音演奏時,D-3.1那靈敏的表現,輕鬆地勾勒出活生的動作。我當下就在筆記本上寫下「活生」、「畫面」,還把活生兩字給圈起來。

當木管獨奏時,可以聽見十分明確的定位,幾乎可以指出「就在那裡」。這份Chandos的錄音效果出色,配上D-3.1的描繪力,讓我真有如臨現場的快感。第三樂章可以充分說出D-3.1的反應速度,不僅細節重現需要喇叭的速度,音樂快速的流轉需要喇叭的速度,動態的急遽變化,更是考驗喇叭的速度。聽那弦樂的騷動、那顫音、那撥弦,在一陣低迴醞釀之後,蓄積了多少迸發的能量,隨著樂團的fff強奏,定音鼓一敲,那是聽第三樂章最高的享受。

極低失真,造就了絕無僅有的Raidho之聲

即便聽管弦樂曲這樣過癮,Raidho D-3.1最讓我著迷的是播放鋼琴音樂。聽波哥雷利奇彈穆索斯基的展覽會之畫,真讓我驚嘆。它放起鋼琴,琴音密度極高,顆粒的扎實程度非比尋常,晶瑩剔透光澤迷人。當波哥雷利奇用力奏下時,琴音的衝擊力道毫無差遲地瞬時綻放。低音和弦不僅深沈而且有重量,「牛車」一段不但聽見沈重,還聽見了陰鬱。高音的光澤好,得一面有光,一面還有澤,就像光線照在冰霜上,返照出光,又帶有水氣,氳氳氤氤,迷人就迷人在這裡。

一旁的小蔡見我連聽兩首都是古典音樂,他問我:「你覺得Raidho D-3.1放起古典音樂怎麼樣?」聽他這麼問,我覺得有點古怪,有什麼不好嗎?「有的人覺得Raidho喇叭比較不適合放古典音樂,我們也這麼覺得。」我不作聲,再聽了一會兒,轉頭跟小蔡說:「我懂你的意思。」一般人聽古典音樂,會期待聽見某種「韻味」,但往往我們所期待的這樣的韻味,卻是一種失真。或可能是箱音,或可能是單體反應不夠快,或可能是振膜本身的諧振帶來染色,或可能是整個喇叭強化了某方面的音色。

絕倫精彩的音色層次

然而,在Raidho D-3.1上,這些構成韻味的元素都沒有了。沒有箱音,就沒有箱體振動和駐波帶來的染色;獨一無二的鑽石單體,讓單體發聲準確而失真極低。反之,拿掉這些干擾的因素,我在「古堡」一段裡,聽見了豐富的音色變化,那些陰影閃動都歷歷在目。在「侏儒」一段,那下降半音階帶來的陰沈感特別明顯。類似的經驗也在「地下墓穴」一曲聽得見,那連續的沈重和聲,氛圍詭異而凝重,高度的強弱對比,展現了,當喇叭的動態表現好的時候,這曲子是何等風貌。到了「與死者搭訕」一段,那個顫音演奏,精彩極了。再到最後兩軌,「雞腳上的小屋」再展現了D-3.1的動態和力量,「基輔大門」更在力道之上散發輝煌氣象。力量、速度、動態、音色、質感,如果這些處理不好,鋼琴就不會好聽,我幾乎聽完整首展覽會之畫,我跟小蔡說:這應該是我聽過這張CD最精彩的一次經驗。我要的,我要求的,我認為鋼琴重播最重要的元素,Raidho D-3.1都有,而且做得極好。

不只這樣,我再告訴小蔡,在聽悲愴交響曲的時候,或許有的喇叭可以發出更豐厚的低音,厚實飽滿的音浪,聽起來會很過癮;但是,這樣一來就會損失透明度。Raidho D-3.1的確沒有那樣豐厚飽滿,但是它清澄透明的無與倫比。這是它的強項。原廠在音響展很少播放古典樂,我認為那是因為主事者比較少聽古典音樂,不然,必定會發現他們家喇叭在播放古典音樂時那無可取代的優勢。沒有喇叭能夠全面,但如果能在優勢處表現得傑出,那就是獨一無二。


低頻兼有質與量,無須為小尺寸低音擔心

我也只帶了這兩張古典音樂CD,對我而言,動態寬廣的管弦樂和鋼琴獨奏能夠播得好,基本上什麼都沒問題。拿一張兩把低音大提琴的專輯來測試它的低音表現,由Michel Donato和Guilaume Bouchard兩位低音大提琴手錄製的「Happy Blue」專輯,只有兩把低音大提琴,卻好聽極了。在Raidho D-3.1上,那三顆「不太起眼」的115mm低音單體,配上那瘦瘦高高的身型,實在想不到可以發出這樣深沈的低音。我一點不覺得延伸有問題,我覺得非常好,好在精準,好在乾淨,好在那高水準的低音域解析。可以感受到低音大提琴龐大的琴身,但是一點不誇張,看見的是一個恰如其實的形體,厚度不缺,力量不缺,反倒是當樂手撥動琴弦時,琴弦由緊而鬆弛的音色變化和聲韻摹寫,那真是清楚得無比。樂手演奏時隨著音樂的韻律呼吸,氣息清楚可辨,而且有真實感,不是只聽到「有呼吸聲」,而是可以感受到「有人」。低頻的量與質均優,Raidho D-3.1真是不能小看。

平順的響應,讓音色表現更精準

小蔡跟我說Raidho在國外展覽時最愛放吉他,得,我也有帶。放上Bernard Renaudin和Olivier Cahours的「Douo」專輯,那真是精彩。精彩在哪裡,動態大,鼓聲扎實俐落,吉他奔放而寫實。不過兩句話,卻道盡了這張CD的精彩,也說明了這個系統重播的精彩。難怪原廠喜歡放吉他,原來它放起吉他這麼好聽,密度極高,琴聲收的緊,琴韻就更鮮明活生,音色的完整度高,就像我前面描述鋼琴音色一樣,吉他演奏也是有音色的。並且演奏的每個動作都清楚,畫面透明而乾淨,一望清明。印象中,這張CD偶會聽到一個中頻略高的頻段有些隆起,一直以來,我都以為是錄音的問題,除了在Sennheiser HD800S上我聽見了較為平順的響應外,幾乎在喇叭系統上試聽和多數耳機上,都聽得到這個隆起。這次,在D-3.1上,我又聽見了平順的響應。我琢磨了許久,想起這個聽感很貼近試聽HD800S的經驗,我只能推測,這個隆起,或許來自一些共振峰值,只是不知道是來自箱體還是單體本身。不過,這問題,在Raidho D-3.1上似乎不構成麻煩,頻率響應平直,音色高度準確,摒除了頻響的突起,更能欣賞演奏時的音色變化。

空間開闊,人聲凝聚

換聽有人聲的。Eivør Pálsdóttir的現場演唱會錄音「Eivör Live」,開頭第一曲「Mín Móðir」動態寬廣,空間開闊,空氣感十足。開頭的鼓聲飽滿有力,扎實深沈,電子低頻鋪陳出迷離的氣氛。Raidho D-3.1表現低頻真的是問題,別再懷疑那三個115mm的低音單體了。重要的是那個鼓聲,扎扎實實,有力,有勁。Eivør的聲音凝聚,咬字、換氣、吐氣的細節豐富,即使開大音量,聽起來也不吵不噪。這曲子裡的空間感十分出色,拉開三米一的D-3.1,還是有很扎實飽滿的音像,即便toe-in角度這麼大,音場也不至於窄淺。這個空間和人聲的確實出色。第二軌「Where Are the Angles」空心吉他的琴韻飄揚,一些輪指下帶來的豐富音色,以及琴身共鳴帶來的和鳴聲響,D-3.1都能精彩詮釋。歌聲的厚度適切,稱得上濃纖合度,感覺若再厚一點,Eivør就老了,吉他也就沒有那樣靈動活生了,若再薄一些,實體感就沒那麼出色了。唱到激動之處,那個聲音的張力吐出來,力量出來但是聲音聽起來卻是輕鬆的。一般來講,小單體、小箱體的喇叭最怕緊繃,這樣的喇叭總是缺少大單體大喇叭的寬鬆感,可是,我連聽兩軌Eivør的歌曲,卻毫無緊張感。如果聽到第四軌「Sum Sólja Og Bøur」,更能證陳我的結論,情緒的張力,在歌聲和簡單的配器下,也有寬幅動態。我還多聽了第五軌「Natureboy」這首爵士老歌,在Eivør唱來,真是感人至深。這算什麼評論?當你被音樂感動的時候,還要多說什麼嗎?我用什麼系統?用300W的D類擴大機,推絲帶高音配小口徑單體的喇叭,竟然有這麼感人的人聲,唉,音響真沒有什麼單一答案。

除掉了流行音樂錄音裡的「勾芡味」

如果聽起更火爆的音樂,Raidho D-3.1更是得心應手,我放下Metallica的同名專輯,只聽得鼓聲紮實有力,飽滿雄壯,吉他清晰而且立體,更驚人的是層次。我再說一次,層次。這段話我也跟小蔡分享了,Raidho喇叭確實放起流行、搖滾和金屬樂有其過人之處,哪裡呢?一般來講,這些音樂的錄音常常因為混音的關係,容易「芶」在一起,聽不太出層次感,但是音像龐大,節奏鮮明,聽起來就很過癮了。Raidho D-3.1把層次找回來了,不是沒有層次,是別人沒放出來。可以聽到清楚的旋律線條,主奏、伴奏、節奏,一個一個都清楚。聽第一軌「Enter Sandman」的時候,我就記下了這個心得,聽到第四軌「The Unforgiven」,我又寫了一次。在The Unforgiven裡,透過混音器的效果,空間感更開闊,在導奏時那個廣袤深邃的空間,這還真得把喇叭拉這麼開才行。金屬樂若聲音厚度不夠,或者力量不夠,速度跟不上,聽起來就不對味。如果是聽的音樂以流行、搖滾、金屬這類居多者,Aavik搭配Raidho喇叭真是一等一的上選組合。精彩!


選擇一條不一樣的路,是勇氣和品味的展現

曾聽過經濟學者這樣說:世人的行為都可以用經濟學來解釋。例如你每天出門回家的路,通常都是走同一條路,原因就在於這樣可以避免走不同的路帶來的風險,也減少了探索新路所帶來的時間和精力成本。您同意嗎?

很多人買音響,只考慮成名已久、知名度高的品牌,因為買這些「有定評」的品牌「比較不會出錯」,比較能受到來訪親友的肯定,日後若要出售,也更容易脫手。這就是「走同一條路回家」的心態。這沒有什麼不好,這樣的行為風險及成本低,這完全是合乎經濟學原理的理性消費行為。不過,您難道從來沒想過離經叛道一次嗎?

買Raidho這種喇叭,或買Aavik這樣的擴大機,就是選擇一條不一樣的路,一條別人不走的,我沒走過的路。這需要勇氣。對於買得起的消費者來講,除了聲音的品味以外,考驗的就是有沒有選擇不同的路的勇氣。我問小蔡,愛樂代理一年,Raidho賣出去了沒有?小蔡說有,賣了幾對,但是D-3.1仍待字閨中。看來,有勇氣的人還是有。

我沒這個口袋,自然沒這個福氣。Raidho D-3.1,等著願意且勇於嘗試的人來品味。


器材規格

型式:3音路5單體低音反射式落地喇叭
單體:絲帶高音x1、鑽石中音x1、 鑽石低音x3
分頻點:150Hz、3kHz
頻率響應:30Hz~50kHz
阻抗:大於5歐姆
效率:90dB
建議擴大機功率:>50W
尺寸:200 x 1235 x 500 mm(WxHxD)
重量:53kg
售價:2,223,000元(黑);2,470,000元(胡桃木)

愛樂音響 台北旗艦店
地址:台北市金山南路一段155號
電話:02-2321-2138

愛樂音響新竹旗艦店
地址:新竹縣竹北市成功八路255號
電話:03-5508060

愛樂音響 臺中市政旗艦店
地址:台中市西屯區市政路676號
電話:04-2251-3388
網址:www.lamusique.com.tw

音箱以樺木夾板刨削成型–Art Loudspeakers Emotion Alnico 6M 書架喇叭
來自英國的 Art Loudspeakers 有個很大的特色,便是他們有一部分的喇叭單體採用 Alnico 磁鐵,也就是鋁鎳鈷永久磁鐵,並且將 Alnico 字樣只接標註在型號上,就像是這款 Emotion Alnico 6M 書架喇叭。Art Loudspeakers 產品從高至低分成三個系列...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