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戴天楷 ,攝影/戴天楷 2018/05/21發表,已被閱讀21,174
「我們在開發之初,便很清楚,這是一條不好走的路。別人在做產品時或有基於商業考量的妥協,而我們不是。我們所做的,與別人所做的不能等量齊觀,這是憑著堅忍毅力與不妥協的精神產出的結晶。我們要的,是締造另一個時代的傳奇,是為『參考』這字重新下個定義。」
~~Avid HiFi

這次去方舟試聽,負責發聲的是Avid Reference Two次旗艦喇叭。全鋁合金箱體,採5單體3音路設計。

那天從方舟門市出來,約近晚間七點,夜暮已垂,路人個個表情漠然,行色匆匆,忙著回家,或有其他去處。只道是忙豁了一天,心頭重壓重重,何來怡情,何來安寧。我踏著濕漉漉的街道,往捷運站搭車。一路上,下午所聽見的聲音似乎還在耳際迴盪,口裡哼著離去前所聽的最後一首曲子—奧芬巴哈「霍夫曼的故事」裡那段機器娃娃唱的「林中的鳥兒」。腦海中又不禁浮現方舟束先生與我談論音響時那充滿熱情的眼神,告訴我他怎麼在美國工作時愛上了聽黑膠,怎麼因為黑膠而投身音響事業,又怎麼在茫茫機海中,找到每一樣器材的玩趣,為了給顧客最好的聆聽感受,他又怎麼在有限制的空間裡,找到最大公約數,實現理想的重播。我心想:「是啊,這大概就是唱片演奏家了。」

日本音響評論耆老菅野沖彥先生曾提出「唱片演奏家論」。以錄音工作出身,後轉入音響評論的菅野先生,認為音響作為播放的手段,用以重現承載於唱片中的音樂演奏,這樣嚴謹的重播態度,是一種藝術境界,而這樣的愛好者,就可稱為「唱片演奏家」。菅野先生首度正式提出這個理論,是在1996年,載於119號的Stereo Sound雜誌裡。

Reference Two上半截箱體的中高音採MTM排列,高音單體是一顆28mm的鈦音圈絲質軟半球高音,上下各用一個160mm的中音單體,該中音單體採大音圈設計,音圈直徑達75mm。

在此之前,台灣也有一位音響文化的開拓者,那就是張繼高先生。一句眾所周知的音響名言:「音響是手段,音樂才是目的」,與菅野先生後來提出的「唱片演奏家論」不謀而合。他一生追求也推廣精緻文化,他把自己所熱愛的古典音樂推介給一個依舊匱乏的台灣社會。對於音樂,他認為是藝術與科學的結晶,透過欣賞音樂,可以從內心提升人的思考、欣賞和秩序能力。對於音響,他認為,聲音不是音樂,藏在聲音裡的感情,才是音樂。

無論台日,這兩位令人敬仰的音響前輩,都身體力行地闡揚一件事:我們該以一種對待藝術的嚴謹態度來看待音響。

我在方舟的束先生身上,看到了一個唱片演奏家的靈魂。

而我,也在這個下午,讓唱片演奏的靈魂再被喚起。當我外出試聽時,一旦內心深處被所聽見的音樂打動,我總覺得這趟不是工作,而是享受,享受一席豐盛的饗宴。那天,正是如此。

喇叭下半截則使用了兩顆9吋低音,音圈直徑達130mm。

一年前,我曾赴臺南尚音音響聽過Reference Four,那是Avid最小的喇叭,一個看起來無甚稀奇的2單體2音路書架喇叭。箱體由鋁合金打造,內部具有特殊的高阻尼固定結構,可徹底隔絕振動。那次經驗讓我印象深刻,小小一對喇叭,竟有如此豐富的能量,即便拉開了間距,在四米寬的試聽室裡,依舊能發出飽滿清晰又有層次的聲音。那時,Avid的擴大機尚未抵台,因此尚音用其他品牌的擴大機來驅動。我在試聽筆記末了,向束先生提出公開請求,我要預約體驗全套Avid Reference系統的魅力。

束先生有否注意到這個籲請,我不清楚,但我自己倒是一直記得此事。這次來方舟,與前次試聽恰巧事隔一年,此番試聽的是以近乎旗艦等級的Reference Two喇叭,搭配Reference Preamp前級加Reference Mono後級,黑膠唱盤也是旗艦Acutus Reference Mono SP。啊,我願足矣。

Avid對於喇叭的振動處理相當有研究,不管是箱體的共振,以及喇叭單體的特殊固定方式,還有腳錐的設計,都有一套。

使用大音圈單體,搭配全鋁機箱和特殊專利單體固定器

Reference Two比起老大哥Reference One不只差了一個上方低音箱體,單體尺寸也比較小,Reference Two用的是9吋低音,Reference One用的則是10吋低音。如果追求極致,當然Reference One的頻寬和動態會更好,但一方面,多出來的價錢,買一對Avid Reference Mono後級都夠了,另方面,空間不夠大、不夠高,可能反不如Reference Two容易調出好聲音。

Reference Two的上半箱體為中高音,中央是一顆28mm的鈦音圈絲質軟半球高音,上下各用一個160mm的中音單體,該中音單體採大音圈設計,音圈直徑達75mm。中音、高音、中音的MTM排列,提供了一個近似點音源的發聲型態,使得定位、結像特別清楚。

全鋁合金的箱體,都是Avid在自家工廠做的,他們的金屬加工技術一流,甚至小如唱臂都能做。Reference Two的箱體各部位的厚度不同,有的地方2公分,有的部位3公分厚。外觀則有電鍍黑加上鍍鉻的亮面處理,配合挖孔和蝕刻,相當有立體感,且有降低諧振的作用。

喇叭下半截則使用了兩顆9吋低音,同樣是大音圈單體,9吋直徑不過220mm,音圈直徑就有130mm。大音圈有什麼好處?音圈主要的功用就在振膜背後,與振膜相連,在經過與磁鐵的磁力作用後進行活塞運動,以推動振膜發聲。音圈繞徑大,那麼繞線的組數就可以少,音圈長度便會短一些,這樣一來,音圈在活塞運動時超出與磁鐵間的磁隙距離就比較短,磁力作用的穩定性比較高。並且,因為音圈大,推動振膜時,可以「抓」得比較穩,比較不會出現盆分裂失真。此外,大音圈所使用的繞線線徑比較粗,耐電流較大,喇叭的承受功率也就更大。原廠沒有列出Reference Two的最大承受功率,但是單是建議擴大機功率,就標到了1200W,可見它確實厲害。這麼厲害的單體誰做的?Avid擅長金屬加工,機箱、唱盤都不假他人之手,一律在自家工廠完成,他們高度精密的金屬加工還可以替人代工。不過,金工歸金工,單體他們就不會做了,Avid選用的是Morel的單體,這個與Dynaudio系出同源的喇叭廠,到現在還是大音圈單體專家。

喇叭的航太級鋁合金箱體,厚度有的地方是30mm,有的地方是20mm,這麼厚的鋁板,難怪造就了200公斤的份量。箱體兼用拋光以及電鍍黑表面,透過挖孔和蝕刻,展現出自身的工藝美學。另一面,這些挖孔除了好看,也具有抑制諧振的效果,但這些還是看得見的部分。仔細觀察,Reference Two就跟其他的Avid Reference喇叭一樣,看不到任何一個固定單體的螺絲。那單體怎麼固定的呢?「從背後,從箱體裡面固定。不是用鎖的,而是用夾的。」束先生表示,Avid研發了一種特別的技術,在喇叭內部設計一個三明治結構的固定器,不僅可以固定單體,還能提供相當的阻尼,隔絕振動。「Avid是做唱盤出身的,唱盤最怕的就是振動,他們老闆Conrad Mas對振動特別在意,他認為解決了振動的問題,才有細節,才有完整的動態。」

這次使用的線材都是Das Klang的產品,唯獨喇叭線,束先生特別採用Avid自己的喇叭線,束先生說他比較過,Avid喇叭線雖然價格遠不及自家喇叭,但是搭配起來並無違和之感。

擴大機的關鍵在音控—採用Alps RK50控制器

在擴大機的部分,Avid的製作也是全然嚴謹、毫不妥協的。這台Reference Preamp是他們家的旗艦前級,事實上,較便宜的Celsus前後級也是去年才推出的產品,在此之前,僅有Reference而已。在設計這台前級之始,Avid的的想法很單純,不過是想為他們的旗艦唱頭放大器Pulsare上加裝音量控制和高電平類比輸入,僅此而已。但著手開發之後,才知道沒那麼簡單。他們花很多功夫進行研發並找尋理想的零件,他們自承真是錯估了開發一台參考級前級的難度。

是什麼這樣費工呢?這台Reference Preamp有三個主要的設計重點,首先是音控。一部前級最重要的就是音控,每一家Hi End廠商都有一套自己的「音控哲學」,有的支持級進式電位器,有的偏好R2R架構,Avid用什麼?他們試用了各式各樣的音量控制器,最後選定Alps的RK50。這個音量控制器外觀以黃銅封裝起來,與Alps常見的藍色塑膠外殼音量控制器相比,體積大上許多。不管是精確度和耐用度,也都比藍色塑膠殼的製品要更出色。Avid告訴束先生,這個音控一個就要500美金;我上網查,在eBay上,有700美金到800多美金都有;總之,就是貴。Avid千挑萬選下,選中了Alps RK50,就我所知,這也是當前Hi End音響裡唯一使用這個音量控制器的廠家。

Reference Mono單聲道後級,每聲道有430瓦的驅動力。歷時4年設計,經過反覆檢測、聆聽後才定案。內部採平衡線路,每聲道用上2000VA的超大環形變壓器,電容量高達600,000uF,原廠稱之為「幾無限制的電源供應」。

「Avid非常看重音量控制的品質。他們在設計產品時,如果非常重視一件事情,就會在全系列產品上一致通用,從入門到旗艦都用上。像他們的唱盤,最重要的就是那個單點藍寶石軸承,包括入門的Ingenium到旗艦的Acutus Reference都使用相同的軸承。他們的喇叭最招牌的就那個內部三明治固定器,從小喇叭到大喇叭都用上。在擴大機上,他們最重視的就是音控,無論是Reference Preamp,或是去年推出的入門綜擴Sigsum都是使用RK50。」束先生補充說道。


超額供電、平衡架構

除了音控,Avid還非常重視電源品質。這從他們對唱盤和唱頭放大的分離電源設計,便可看出端倪。他們的旗艦唱放Pulsare II分離電源箱裡將左右聲道電源分離,在Actus Reference SP上更配備了供電高達1000VA的電源,拿來給擴大機用都夠了,那個電源重在穩定、高線性,能以完全消除馬達的振動。在Reference Preamp上,分離的電源供應器,配備了1000VA的電源,加上350,000uF的電容總值,將一半電力供電源供應器,一半電力供前級線路。Avid對於電源的重視程度,完全顯示在他們毫不手軟的用料上。

線路方面,Avid採用全平衡路徑,透過共模互斥降低雜訊。底噪越低,訊噪比越大,音響能還原的動態也越大。Avid唱放設計上,練就了抑制底噪的本事,唱頭放大器的放大倍率高,MC唱放更是動輒上千倍,如果唱放的噪訊可以壓得低,設計起10倍放大的前級當然更顯得心應手。前面說,Reference Preamp本來只是想幫Pulsare唱放加上音控和高電平輸入而已,後來整個設計大改。Pulsare II就跟其他的唱放一樣,基本上是被動的線路,但是Reference Preamp內建的唱頭放大卻採用了一種主動式的等化放大,可針對唱片的響應進行補償。以此觀之,Avid真正的旗艦唱放,其實是Reference Preamp。

Reference Preamp原本只是為了想幫旗艦唱放加個音量控制,沒想到搞出了一台怪物級的前級。採用電源分離設計、平衡線路、訊號線採繼電器切換。音量控制則用上昂貴的Alps RK50。至於前級下方的墊材也是方舟代理的,日本Tiglon的旗艦墊材,外部是俄羅斯樺木,內部有東南亞柚木和鎂合金板,底部則是MDF。

Reference Preamp有4組唱頭放大輸入,XLR與RCA各2組,也就是說,用家最多可以同時連接4組唱臂。高電平輸入則有3組,XLR和RCA可選。輸出一共4組,要接多組擴大機都不是問題。所有的訊號切換,都經過繼電器切換,這也讓輸入端使用更為彈性。為了符合他們的嚴苛標準,他們自己開發了聚丙烯薄膜電容,而且一次就用上不下30顆。內部為了避免訊號干擾,使用了厚達55mm的鋁合金板將各區塊予以隔離,電容表面則加上化學鍍鎳。這種近乎偏執狂的設計,都藏在Reference Preamp裡面。

至於後級,Avid有兩款Reference後級,立體聲和單聲道各一款。Reference Mono單聲道後級歷時4年設計,經過反覆檢測、聆聽後才定案。內部依舊採用平衡線路,每聲道用上2000VA的超大環形變壓器,電容量高達600,000uF,原廠稱之為「幾無限制的電源供應」。這樣的豐沛電源,讓Reference Mono在8歐姆負載下,可以提供每聲道430W的驅動功率。而且原廠還強調自家設計的機箱散熱效率奇高,即便在大功率輸出下,還是能保持機器在涼爽的溫度。我不知道我聽音樂催出了多少功率,在連聽了幾個小時後,機箱依舊冰涼卻是不爭的事實。可見得Reference Mono有多厲害,即便你以為已經加足馬力衝刺了,它還是老神在在。

這兩個看起來活像後級的機器是什麼?上面的是前級Reference Preamp的電源供應器,下面的則是旗艦黑膠唱盤Acutus Reference Mono SP的雙單聲道電源供應器。

Avid唱盤技藝高峰—Acutus Reference Mono SP

Avid有一個哲學:「訊源最重要。源頭不好,整個系統就不好了。」剛剛提到的喇叭、擴大機,都是為了這個源頭,在小地方斤斤計較,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毫無限制地重現源頭之美。源頭是什麼呢?這次主菜有兩道,數位訊源方面,束先生搭的是Esoteric K-01xs,這也是Esoteric新推出的SACD唱盤,此外,他還加上了G-02X主時鐘,以消除時基誤差。類比訊源方面就是Avid Acutus Reference Mono SP。

Avid所推出的第一個產品就是Acutus唱盤,採用雙皮帶驅動,對唱盤的控制力更好;馬達具有懸吊,振動不會傳導;雙層底座,能隔離振動;前面說到的單點藍寶石自給潤滑的軸承,摩擦力極低,連帶整個轉盤的轉動慣性極佳。最重要的是是電源供應器,Avid對於唱盤的電源供應器的重視,幾乎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Acutus SP一共有三款,Acutus SP、Acutus Reference SP、Acutus Reference Mono SP。他們三款的差別就在於電源供應,最便宜賣60幾萬,最貴的要賣150萬,價差可達90萬。電源差這麼多嗎?Avid認為是的。

Acutus是Avid老闆Conrad Mas的成名傑作,從它為基礎,向下延伸出各款唱盤,但是基本設計結構和理念則是一致的。Acutus SP一共有三款,Acutus SP、Acutus Reference SP、Acutus Reference Mono SP。三款的差別就在於電源供應,可見得原廠對電源供應有多重視。

當天使用的數位訊源是Esoteric K-01Xs,這也是Esoteric新推出的SACD唱盤,此外,他還加上了G-02X主時鐘,以消除時基誤差。

他們怎麼做?首先,他們優化了馬達的結構,Avid採用高扭力並可鎖定轉速的交流馬達,內部的轉軸組件震動極低,馬達線圈均有配對,並且外部隔離。這樣完了嗎?第二部就是搞供電。前面講到Avid Acutus SP與最貴的Acutus Reference Mono SP價差驚人 ,已經是旗艦經典唱盤了,換個電源售價要翻兩番,這是怎麼算法的?如果是Acutus Reference SP,電源供應器變壓器足有1000VA,若是Acutus Reference Mono SP,電源供應器的變壓器更有2000VA(雙1000VA變壓器)。後者比前者更厲害的,連電源都是「雙單聲道」設計。原廠形容這個電源供應器幾乎可被視為一台綜合擴大機,包含了DSP控制前級,以及雙單聲道的後級用以驅動馬達。「從Reference SP到Reference Mono SP的差別,就好像從綜擴換成前後級擴大機那樣有明顯差異。」

唱頭、唱臂首重精準,搭配線材不能少了音樂性

Avid的唱臂才剛推出,方舟還沒到貨。現場搭配的是德國AMG的12JT Turbo唱臂,採雙承軸設計,方位角、抗滑、VTA的調整容易,鎖定也容易。12JT Turbo甚至不用保養,精確度極高。唱頭則是用ZYX的Ultimate Dynamic MC唱頭,採用C-1000碳纖針桿,振動傳導更為精確,不會有反射、失真的訊號。堅固卻輕量的碳纖端子板,可應付強勁振動。非磁性的機殼則能避免外部干擾線圈發電機,這個材質很接近黑膠刻片機刻頭的特色。

線材方面,除了喇叭線採用Avid自家的喇叭線外,其他則一律使用Das Klang的線材。這牌子的線我在上次尚音試聽時就體驗過,對其豐富的音色表達力,以及濃郁的音樂性印象深刻。這家公司是「老線」擁護者,Das Klang裡所使用的導體全都是老線,經他們一加工,音樂就從線裡跑出來了。這是一家非常厲害的線材公司。「他們的線或許不便宜,但是跟其他頂級的Hi End線材比起來,就相對親民,考量其高超的音樂性表現,他們家的線甚至可以稱得上是超值。」束先生論起自己代理的Das Klang,帶著幾分得意。

我一邊聽束先生說這些器材,一邊拍照,他說完,我也拍完了。接著,就要聽這器材怎麼唱這些音樂。

背後這個是Reference Two的低音反射孔,從下半箱體連通上半截的後半部,是喇叭低音通道。照片中的金屬板是磁吸式的,可以拆下來。

努力克服不理想的空間

方舟的試聽空間不算理想,並不是一個完整的矩形鞋盒,聆聽區域略呈L型,更遑論理想的比例。國宅的房子坪數不大,天花板高度受限,Avid Reference Two放進來,感覺有點「擠」。束先生把Reference Two放在L型空間的長邊,座位則安排在L型中央轉折處略後一點的位置,這樣,後方的狹長區域比較不影響聽感。如果喇叭能量小一點,這樣放或許是個解法。我當然希望方舟的空間能更大、更高、更完整,那樣,Avid Reference系統的實力更能發揮。但是,既然空間無法改變,我就得辨明什麼是空間因素,什麼是擺位因素,什麼又才是系統表現。即便這些很難切開劃分,心裡還是得做些加權斟酌。

「你有帶CD來吧,就用Esoteric K-01xs來放吧。」束先生說。他聽黑膠這麼多年,類比的聲音是他所始終追求的,這Esoteric K-01xs放出來的CD,他覺得很有類比味,甚至是很接近一套高階類比訊源放出來的聲音。不只有K-01xs,他還搭上了時脈產生器G-02x。我曾在Esoteric代理商勝旗那裡體會過Grandioso K1轉盤搭配G1主時鐘的旗艦訊源的威力,而且,即便是K1這樣的頂級訊源,加上了主時鐘之後,聲音還是有明顯差別。時間,時間,時間,不管是類比還是數位,時間的重要性不可輕忽。


「我可以先聽幾張黑膠嗎?」到方舟這裡,不聽黑膠不是白來了?況且,擺在我正前方的就是Avid的旗艦訊源Acutus Reference Mono SP,150萬的黑膠唱盤,再加上AMG旗艦唱臂12JT Turbo,搭配ZYX Ultimate Dynamic的碳纖針桿唱頭。整套黑膠系統,不含唱臂線,就要200萬了。我這一生有幾回可聽見200萬的呢?這價錢可是夠買一輛野馬(Ford Mustang)來耍狠了。您說我怎能不聽一下黑膠呢?

聽見顆粒飽滿堅實又富光澤的鋼琴

其實怎麼用黑膠來展演這套系統,束先生都有譜了。第一張聽的是蔡琴的機遇。「這是45轉的,趁還買得到,要快買,跟33轉的差很多。」面對一套首度接觸到的系統,我沒辦法評比45轉的機遇比33轉版,或是比其他琳瑯滿目的數位板本好在哪裡。前奏的那段鋼琴,晶瑩剔透而顆粒堅實,那琴音宛若凝結的冰晶,散發的尾韻又如帶著幾許寒氣的光澤。誰能料想得到這般顆粒飽滿的琴音是鮑比達在電腦上做出來的,根本不是平台鋼琴所發出的呢?至於蔡琴,或淺唱,或唸說,帶著磁性的低沈嗓音。她的咬字本就清楚,在錄音裡,配上漆黑的背景,伴隨著那結構簡單、寧靜質樸的「鋼琴聲」,更顯清楚。這就是「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意境啊!

假鋼琴聽罷,再聽真鋼琴。束先生放的是Glenn Gould彈的巴哈鋼琴組曲,Gould那獨特的演奏法,在其機敏觸鍵下,將鋼琴彈出類似大鍵琴的聲響,鋼琴琴音短促敏快,但琴音依舊比大鍵琴來的飽滿渾厚。事實上,Gould的錄音方式也很特別,一般人的鋼琴錄音都是將麥克風架在鋼琴上方,在一定距離外收音。但他卻要求把麥克風架在鋼琴下方,以近距離卻又隔層鋼琴底板並有地板反射的條件下拾音。這錄音我本不陌生,但是在這Avid系統上聽來,與我過往的經驗卻又差別頗大。一種寬鬆的餘域,在比真實鋼琴稍大一點音量下,顯得從容而高貴。這就是「唱片演奏家」的真諦,重播唱片時,能挖掘出多少演奏中的藝術性,這是音響的任務,是用家自己對藝術體認程度的展現。

活生感絕佳

既然聽了巴哈的鍵盤音樂,再聽個更厲害的。束先生放了一張DMM刻片的Novalis數位錄音唱片,演奏者是身兼古樂指揮的管風琴家Ton Koopman,在1980年代留下的錄音。在這樣的大系統上聽管風琴,真是享受。管風琴的多聲部營造出的豐富和聲,在空間的迴響裡複合出更豐富的聲響。高度透明下足以呈現出多層次的音色,Reference 2以及Reference前後級所展現的寬廣頻率響應,讓兩端延伸輕鬆自然。那是個充滿細節資訊的聲音,不管是空氣在金屬管壁碰撞發出的細微聲響,特別是低音柱在推動那龐大深沈的低頻時,那帶著粗礪感的聲響,抑或管風琴在做動時的機械裝置音,錄音當時捕捉到的,Avid都放出來了。那是個把我帶回到錄音現場的魔法。

事實上,束先生最愛的是搖滾、流行和爵士。他放他自己最愛的Tom Waits的現場錄音「Nighthawks at the Diner」,開場時薩克斯風和貝斯先走,然後Tom Waits以其獨特的嗓音,操著一種黑人的、藍調的、南方的腔調唸白,邊唸,還邊彈著鋼琴。我該說什麼好?現場,這是一個活生生的現場。樂器的質感真實,次中音薩克斯風的厚實感和氣流嘶嘶聲,貝斯和鼓組的彈性顆粒感,鋼琴在節奏和旋律間游走,Tom的聲音則鮮活而立體。

再來,束先生給了一個震撼彈。買了這樣一套上千萬的音響,您會聽什麼音樂呢?什麼音樂都能聽,而且應該什麼音樂都要夠好聽才行,這才表示系統達到了高水準的平衡。束先生放了一張亞瑟小子的專輯「Confessions」,挖喔,還真是好聽。我平常古典聽的多,也聽點爵士,偶而來點搖滾樂,但是R&B聽得少,帶嘻哈風的歌曲幾乎沒有接觸,束先生放的這首「Yeah!」,則是融合了這兩味我不熟的音樂。飽滿的電子鼓,帶著有重量的低頻,混入了好幾層人聲,加上了人工的回音,以及堆疊出來電子音效,真妙!在我放CD前,他堅持要放一張這曲,果然有他的道理。

什麼是好聽的音響?我認為最簡單的定義就是:播放出來的音樂讓你還能回味,還想再聽一次,再聽一次,再聽一次,那就表示音響好聽了。Avid好聽嗎?我聽了這曲之後,隔天我出門運動,就在Apple Music裡找了這張專輯來聽。我覺得我仍不會喜歡聽亞瑟小子,但我想回味Avid給我的感動。我離開方舟,搭捷運回家的時候,在捷運上聽的就是Tom Waits那張「Nighthawks at the Diner」。音樂是目的啊!

番外章--Chisto除靜電液效果非凡

換我了。因為是來聽大系統,所以我預備的都是大考片。不過,我帶這些片子來,還不是為了考Avid Reference系統,我想藉由這次試聽,提升自己對這些曲目的認識,從中建立起聆聽的參考。(才不枉這套系統從前級到喇叭都叫Reference啊!)

第一張是Timpani出的Alberic Magnard管弦樂作品,我只聽第一首「正義的禮讚」。Magnard基於對19世紀末法國猶太軍官德雷福的支持,在法庭宣告德雷福無罪之後,寫下這首曲子。開頭就是正義的主題,以壓倒性的氣勢激烈開場,猛然連擊的定音鼓讓人情緒緊張,交纏而多變的聲部,把樂團的能量和音色發揮到極致。Magnard是個華格納迷,但我卻認為單單這首曲子,他已經凌駕華格納之上,而且超越太多了。

這是與Das Klang系出同門的Chisto除靜電液。
束先生壓根沒聽過這曲子。我以足量的音壓播放這曲,震撼的開頭,把束先生也嚇了一跳。不過,他好像想到什麼,立刻起身把CD退了出來,然後拿出一罐東西、一塊布。「這是Chisto的CD除靜電液,擦過之後再聽會很不一樣。」束先生口中的Chisto,就是Das Klang老闆另一個品牌。不過,Das Klang是做線,Chisto專做一些黑膠和CD唱片的清潔液。很多黑膠迷都會用除靜電槍或除靜電風扇來消除靜電,這樣播放起來聲音會更乾淨。CD也有效,如果您有除靜電槍,在CD片上照樣打幾槍,再聽一定有效。不過,除靜電液則是我第一次嘗試。

束先生再把CD放進K-01xs,按下播放鍵,喝,果然不一樣。音場打開了,而且透明感大大提升,連動態似乎也更開展了。這個Chisto除靜電液果然有用,一服見效。

展現力量,展現層次,展現細膩

這Avid系統是我播放這曲子的經驗裡,所用最昂貴的系統,至於這個重播效果,也是我聽過最好的一次。突然而至的強奏帶有十足的重量,弦樂帶著緊張的情緒奏出連續的三連音的固定音型,然後步步攀高,弦樂聲部的厚度和綿密感非常好,襯底的低音弦樂相當厚實而深沈,但是,音樂卻維持高度的透明,聲部的層次感十分清晰,並沒有絲毫模糊不清。這錄音播放最難就在這裡,要有豐富層次,要有綿密厚度,要有寬廣頻響,還要有高度透明。

在正義主題的末了,音樂以開頭所聞的音型,一高一低相互映地反覆,並以下行方式,漸漸走弱。在此之後,音樂情緒一轉,悠揚而溫柔的木管,奏出充滿甜蜜感的溫情,那是來自妻子的安慰,那是新婚的德雷福在剛下獄時所抱持對回到幸福生活的盼望。但是音樂轉入小調,預示了在這重重霧障下要伸張正義又是如何艱難。這段音樂裡的木管質感真好,雙簧管、單簧管、長笛,無一不美。至於在這木管輕唱的樂段裡,背後小提琴輕輕悄悄地以顫音拉奏著纖細又明亮的樂音。有高度透明,有極佳的微動態表現,這對比就能清楚呈現。

聲音的色彩,聽得見

剛剛束先生放了管風琴,我也來放一首,不過,我這個還加了管弦樂團,哪一首呢?聖桑的第三號交響曲是也。聽Olivier Latry的管風琴演奏、Pascal Rophe指揮比利時列日愛樂管弦樂團的版本。這個版本錄音動態寬廣,而且音色自然。錄音就在列日愛樂廳,這個建於1887年的交響管風琴,是19世紀後半葉漸興的交響化管風琴的代表作品之一,具有輝煌多彩的音色和宛若交響樂團的聲響與能量。透過這個Avid Reference系統,一個恢弘開展的樂團能量近乎沒有限量地肆意開展,第一樂章中段的管風琴緩慢深沈,似有若無。似有,是你可以明確感受到低頻能量環佈四週,若無,是那輕柔猶若霧氣的低頻,讓人身居其中而不感壓力。

第二樂章的後半,管風琴震撼如天雷奔至,結束了前面的歡愉和狂喜,引出一個輝煌燦爛還帶著榮光的新樂章。管風琴的能量感充沛,系統越大,越能感受到那種迎面而來的聲波能量。空氣在管柱裡爬走,與金屬管壁碰撞發出的聲響,是一種帶著金屬質感的氣音。這些細節並不因為要鋪張能量而有所減損。大系統可以展現能量,我在聆聽其他落地喇叭上也有過相當美好的體驗,但能這樣面面俱到者,而且能展現雄渾氣勢,又不遺漏纖毫細節者,還實在罕有,這又是我聽過這張唱片最好的一次經驗。至於樂團,那聲部紛陳座落又是如此明白又清晰,明白,指出了聲部明明確確的位置,清晰,則說出了畫面是如此澄澈清明。如果還有要求,我希望空間再大一點,屋頂再高一點。那聲音能量的開展會更自在,音樂也會更為恢弘。但這與Avid無關,這是方舟要解決的事。

振動控制有道—清晰度、形體感、分離度高

「你都帶大編制的喔。」束先生看出了我不懷好意。「哪裡,這個還不是最大的,我們來聽個更厲害的。」哪張?馬勒第八號交響曲。我帶來了Neeme Jarvi在1994年在瑞典的哥登堡劇院指揮演出的現場錄音,這場音樂會是為了援助渡輪罹難者遺留下的孤兒,特別舉辦的慈善音樂會,音樂會收入用作成立基金會以照顧孩子們。馬勒第八本來編制就大,演出陣容逼近千人,這個版本動員的人力共有兩個交響樂團、三個成人合唱團、兩個兒童合唱團,另有八位獨唱家,此外,還有管風琴助陣。我並不常放這個曲子,家裡空間不夠大,系統不夠大,放起這曲子,總難體會這曲子的十分魅力。就算在公司,空間大是大了,但即便以落地喇叭伺候,一般的中型落地喇叭唱起來仍感若有所缺。與其這樣,我還不如放個馬五、馬四或馬一,動態還是有,但是沒那麼大規模,遺憾也就少點。

方舟的空間雖然也不夠大,甚至比U-Audio試聽室還小的多,但系統夠好(而且關鍵是:夠大),加上空間的二次反射音和共振也比較少,因此空間資訊與細節資訊比起我在公司聽到的更豐富、更完整,畫面也更清晰,輪廓更明確。我在筆記上連寫兩個層次:「場面的層次、合唱的層次」。獨唱家和合唱團的分離度很高,每個發聲單位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束先生對這曲子不熟,但是他也驚嘆這個錄音所呈現的豐富性。「你能聽到這麼清楚的形體和高分離度的聲音,是因為Avid把振動問題解決了。」束先生說的極有道理。聲音本身就是一種振動,所以音響器材要控制振動、控制諧振、控制共振,振動處理得越好,聲音清晰的還原度越好。

我還帶了一張對比的CD來。剛剛聽老賈維,現在聽小賈維。Pavvo Jarvi帶領布萊梅德意志室內愛樂演出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沒有使用古樂器,但是採用原典編制,樂團比一般常見的規模要來得小。Jarvi在指揮上也以一種古樂詮釋的手法,展露明快俐落又果決理智,與前一曲老賈維指揮馬勒第八那種宏大磅礡的氣勢與規模截然不同。直接跳聽第四樂章。(我沒有時間,不然也想從頭聽到尾啊!)那乾淨又明晰的結構,把一個室內樂團具體而微地呈現我前,甚至,因為是編制減半的室內樂團,所以感覺與真實場景相差無幾。聽貝多芬分述了前三個樂章的主題,然後帶出歡樂頌的終極解答,之後再導入以男低音起首的人聲與合唱。我要再次驚嘆這極高明的分離度以及透明度,定位明確且一覽無遺。因為編制小了,速度快了,骨幹清楚了,也就完全免除了現代樂團編制的拖泥帶水。音樂呈現出高度活生,而且有骨還有肉,有血氣,有精神,有活力。定音鼓打出的鼓聲,還依稀感覺得到那鼓皮振動的質地及尾韻。獨唱家的人聲結像既有輪廓還有厚度,甚至可見其歌唱時的表情。這不是發燒片,但是怎地這麼發燒。這張CD我聽了好多次,就屬這次最精彩!

竟帶有幾分管機的鮮活、貴氣和靈動

我總不能老聽大編制的,Avid Reference要能放能收才行。換聽莫札特的鋼琴三重奏,由杜梅、王健與皮耶絲三人搭檔演出。編制從樂團一下縮小到三個人、三件樂器。我以接近真實再稍大一點點的音量播放,我這才體認到當你盡可能地把音響系統的振動問題一一解決後,當電源供應充分十足之後,當所有電子元件無不以極端挑剔苛究的態度嚴選後,聲音可以這麼精純,可以這麼真實,可以這麼生動。鋼琴的顆粒圓潤飽滿,帶著微暖和光澤,小提琴則柔順而且甜美,纖細可人還油潤光滑,大提琴的厚度好,操著嗯嗚的鼻音唱著。三件樂器搭配地和諧而流暢,Avid Reference前後級都是晶體機,但是那個氣質卻是管機的氣質,好靈動,好鮮活,好貴氣,又好真實。


動態大、細節足、人聲有厚度

我今天到現在還沒認真聽鋼琴,鋼琴是每回必聽的。對我來講,鋼琴放不好,這系統我就不想多聽了。鋼琴說出太多音響的要素,要有速度,要有暫態,要有動態,要有頻寬,要有厚度,要有密度,質地要好,音色要漂亮,細節資訊要豐富,幾乎我們對音響聲音表現的所有要求,都可在鋼琴重播上找到。鮑比達在機遇裡用的是假鋼琴,顧爾德的錄音和演奏都走偏門,前面的經驗都搆不上標準。我放的是探戈樂團Astoria演出的皮亞佐拉的Adios Noniño,這版本在曲子開頭有長達3分鐘的鋼琴獨奏,隨後樂團才展開。這短短3分鐘的鋼琴獨奏可了不得,帶著濃厚的探戈氣息,情緒濃稠化將不開。低音和弦落下之時,那個重量和震撼力著實驚人。好吧,我承認我又是把音量開得比真實鋼琴要稍微大一點點,這樣好生過癮啊!不管是機械性和物理性的聲響細節呈現,如琴弦的振動感、琴身的共鳴感、機械作動時那隱約可聞的聲響,都在掌握之內。至於音樂呈現所必要的,音色的豐富和彩度更是鮮明,泛音甚是漂亮,以一種自然的姿態在空中躍起,然後,消逝。我也感覺Avid在重現這個鋼琴的激烈壯懷時,不是一味剛猛,而是一種帶著沈思的意味的表達,那是其純正厚實又飽滿的音質所帶來的。

雖然前面束先生放過了蔡琴,放過了Tom Waits,我也在馬勒第八與貝多芬第九兩首交響曲裡體驗了那高超的結像力,以及豐富的、有血肉的聲音。我還想試個難的,放的是19世紀女性作曲家Marie Jaell創作的藝術歌曲「Les hiboux」。這當中伴奏的鋼琴錄得好,輕輕地,語調卻是帶著淡淡哀戚與冷漠,琴音飽滿而富有力量。女高音在歌曲中段唱到激動處,一個拔高,氣力一吐,聲音能量吐出,與前面的低吟有著強烈對比。這段音樂若透過軟體頻譜看,到了這裡,就好像本來無事的大地突然面臨七級地震一樣震幅大開。我聽見了中氣十足的嗓音,聲音是強的,卻依舊是圓的,是有衝擊力的,卻仍帶著豐富情感。這動態重現的完整度,好不驚人。

我還帶了一張人聲錄音,卻是歷史錄音。怎麼帶這種錄音來呢?音響系統越好,它對唱片重播越是寬容,也就是,能把更多類型的唱片、更完整而且豐富地重現出錄音時所收錄的原貌。這也是「唱片演奏家」的精神。我選了法國女高音Renee Doria在1948年留下的演唱錄音,那是奧芬巴哈的歌劇「霍夫曼的故事」當中最著名的詠歎調之一,就是木偶歐林琵亞所唱的「林中的鳥兒」。這個錄音雖是單聲道,沒有立體音場,頻寬也受到一些限制,但是,音質還是錄得很好,音色和唱腔的變化,以及舞台上演出的氣氛都收得很好,足以表現出Doria年輕時嗓音的甜潤鮮活。Avid Reference之所以能被稱為是Reference,就在於它只管把前端送過來的訊號完整的播放出來。如果這個音樂是雄壯的、現代的、富有動態的,那它就是這樣唱;如果這個音樂是柔媚的、有歷史痕跡的、帶圓潤類比味的,那它也就這麼唱。我聽這曲子許多次了,但很少在這麼大的系統上播放,今番也是頭一回。聽過,我這才領悟,為什麼我們需要大系統,為什麼會有所謂參考級的音響,為什麼有的系統有資格被稱為Hi End而無愧。在Avid Reference上我聽到的「林中鳥兒」,讓我有種時空錯亂的感覺。我一面聽,一面向束先生說明這曲子的故事背景,越聽,越說,越不能自己。

三部Avid唱盤分別是Sequel SP、Acutus Reference Mono SP、Diva II SP。下面的音響架,都是Avid自己推出的Isorak,層版上的長條狀孔洞可以減少共振,鋁合金腳柱與下一層頂板接觸點,以鋁合金圓珠接觸,讓振動干擾降到最低。

聽了,還想聽

相隔一年,終於圓夢了。離去前,我跟方舟束先生說:「這樣的器材,若能在更大的空間裡施展,那多好。您一定要爭取到音響展的大房間,讓更多人來體驗一下這Avid Reference的聲音。」我這麼說,是因為,我還想聽,而且,還想換個更大的空間再聽。

怎麼?這次結尾又是請求了呢?

器材規格

Avid Reference Two
型式:5單體3音路低音反射式落地喇叭
單體:28mm 鈦音圈絲質軟半球高音x1;160mm鈦音圈中音x2;228mm鈦音圈低音x2
頻率響應:24Hz - 22kHz +/-3dB
靈敏度:90dB
建議擴大機功率:80 - 1200W
阻抗:4歐姆
分頻:三音路, 2nd Order
音箱結構:鋁合金板,內部容積以O-Ring墊圈密封.
外吋:(音箱) 1250 x 346 x 522 mm (HxWxD);(含底座、腳錐) 1355 x 550 x 540mm (HxWxD)
重量:200 KG
售價:7,480,000元

Avid Reference Preamp
型式:前級擴大機(含唱放線路)
輸入:2x XLR Phono - 3x XLR Line;2x RCA Phono - 3x RCA Line
輸出:4x XLR;4x RCA
尺寸:(WxDxH) 500 x 410 x 190mm
重量:前級34Kg;電源28Kg
售價:2,750,000元

Avid Reference Mono
型式:單聲道後級擴大機
輸入:XLR x1;RCA x1
輸出端子: 鍍金喇叭端子x4
輸出功率:430W / 8 Ohms
尺寸:500 x 650 x 300mm (WxDxH)
重量:單件65Kg
售價:3,980,000元

代理商:方舟音響
電話:(02)2778-9007
網址:www.arkaudiotaiwan.com/
FB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Arkaudio/

音箱以樺木夾板刨削成型–Art Loudspeakers Emotion Alnico 6M 書架喇叭
來自英國的 Art Loudspeakers 有個很大的特色,便是他們有一部分的喇叭單體採用 Alnico 磁鐵,也就是鋁鎳鈷永久磁鐵,並且將 Alnico 字樣只接標註在型號上,就像是這款 Emotion Alnico 6M 書架喇叭。Art Loudspeakers 產品從高至低分成三個系列...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