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戴天楷,攝影/戴天楷 2022/12/01發表,已被閱讀6,927
經過了手搖發條的年代,上到四樓的「現代廳」,我們將進入電氣時代。音樂盒開啟了由設備自動播放音樂的里程,就此,人們不一定需要透過真人演奏,就能聽見美妙的音樂。而史考特、愛迪生、貝爾、柏林納等人努力,更讓聲音得以留下,並且反覆回放,帶來溝通、傳播以及娛樂的重大進展,那是人類文明的一大步。然而,這些都還脫不了手搖動能,所有的播放,還停留在純機械的層次。

電力應用帶來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再次提升了大眾娛樂的形式與品質。1924年,貝爾實驗室成功實驗出電氣錄音,隔年,第一台電子唱機便問世了。「電容式麥克風的發明,讓錄音不再是刻痕的深淺,而是被轉換成電的訊號。」Jerry指出了這個時代轉換的第一個關鍵因素。

「第二個重要的發展就是真空管擴大機的出現,透過真空管擴大機,就能作音量大小的調變。」這是第二個關鍵因素。之後還有第三個推動唱片工業以及唱機工業快速發展的因素,是RIAA曲線的制訂。「透過RIAA曲線的EQ調整,在刻片時,把低頻訊號縮小,高頻的訊號放大,這樣,錄音的頻率響應就更寬廣了。播放時,則把它反過來操作。」EQ制訂的作法,讓錄音更好聽。

1925年10月7日的紐約時報頭版,出現一則新聞,作曲家蘇沙(John Philip Sousa)表達他對電氣錄音的驚嘆:「各位,這是一支樂隊。這是我第一次透過機器,聽到帶著靈魂的音樂。」


這台1927年出品的Victrola VE8-30X落地式唱機,售價昂貴,在當時常備用來展示高品質錄音,並被視為身份地位的象徵,可說是當時的High End音響。

當時使用的唱片,雖然仍是蟲膠材質,但標籤上會註明「VE」,表示此為電氣錄音。


因為當時一方面電氣錄音問世,一方面又有真空管擴大機出現,在留聲機方面帶來最顯著的改變,就是拾取音訊的方式。過去是直接以唱針拾取物理振動,現在需要改用能夠進行電磁轉換的唱頭,將物理振動轉換成電流,再交由真空管擴大機來放大。

早期的唱頭有:以馬蹄形磁鐵搭配拋棄式鋼針的「馬蹄式唱頭」、30與40年代開始出現水晶或陶瓷等材料製成的「壓電晶體唱頭」,以及1955年後出現的「電磁式唱頭」。其發展方向,不外乎:為求改善讀取品質、操作更容易、減輕唱頭唱臂負擔,與降低成本等。

照片中的是1950年代出產的Victor RP-37B全手動惰輪傳動唱盤。左側的搖桿開關,可見到它已能對應1940年代末出現的33轉、45轉以及78轉三速播放。而這個時候,也進入了熱塑成形的黑膠時代。



此後的唱盤發展,就出現了三種驅動方式,先是惰輪驅動(idler drive),後有皮帶驅動(belt drive)和直接驅動(direct drive)。照片左方是瑞士製造的Lenco L133皮帶驅動盤,有大木箱的是著名的Technics SP-10,也是世界上第一台直驅盤。


這三台唱盤則是面向新世代的唱盤,左邊的ION唱盤,內建光碟燒錄功能,你可以播放黑膠的同時,將訊號轉成數位並燒錄成光碟片。中間這台Numark唱盤則透過USB輸出,把數位訊號轉成檔案,傳送到電腦上。右邊的則是當代常見的黑膠唱盤形式。

Jerry表示,這些可以將類比轉數位的黑膠唱盤,其實代表著那個時代人們疑慮。「大概在1990年代,市面上的黑膠唱片越來越少,黑膠唱盤被CD唱盤取代。就像那時候很多人把底片拿去數位化,因為似乎數位化才可以永久保存。」他也說,就是那個時候,亞弘也面臨了巨大的危機,還好他們找到了DJ市場的商機,這才讓他們得以延續至今。



黑膠之外,還有磁帶儲存。這台Teac的旗艦盤帶機X-1000R,是日本Teac贊助文鼎留聲博物館的展品。但盤帶體積太大,因此縮小成為便於攜帶和存放的卡帶,右方的一體式音響,即是卡帶時代的產物。


發展到後期則是數位播放的時代。播放器材體積越來越小,迷你到可以放進口袋,甚至我們的手機就是播放裝置。音樂儲存也從1979年問世的CD,更進一步變成檔案,乃至於留於雲端。

數位播放是現在進行式,展品不是重點,故刻意以遠距離照片表達數位播放的微型化發展。




1972年,創辦人許文鼎與合夥人創辦了志弘工業社,1974年推出原創品牌「達琳牌」,這也是許多年紀稍長者的回憶。當年達琳牌唱機品質精良,售價平易近人,在那個經濟起飛的年代,一套音響是家戶所必備的,因此,往往產品一上市就供不應求。甚至出現過有人一大早拿著現金到工廠外排隊購買的盛況,達琳牌唱機的魅力,足可稱為「國民情人」。

「我父親很有商業頭腦,當時很流行的組合式音響,上面一定要放一台黑膠唱盤,我父親就自訂規格,結果達琳牌就在幾個競爭者裡脫穎而出,搶佔了市場。」Jerry表示,雖然達琳牌那時候不是市場上的開創者,卻是一個很厲害的跟隨者。「我們的東西跟別人的很像,功能差不多,性能甚至更好,但是價錢卻比其他人便宜。」



這邊同步展出當年音響雜誌上的廣告和報導。其中一台達琳的JH-702唱盤,更是背負著懷念與感恩的故事。

一位倪先生,年輕時購進這台達琳牌唱盤,多年後出了問題,得知達琳牌原廠仍在,因此前來詢問是否可以代為維修。當時,博物館已在籌備之中,許創辦人決定「以物易物」,把倪先生的這台JH-702留下來,另以一台全新的唱盤和其交換(Jerry補充道,後來他們還是把這台JH-702給修好了)。這台JH-702,如今正陳列在四樓展館的中心,並且附上倪先生的來函,這是亞弘、許創辦人、達琳牌,和用家之間的緊密聯繫的證書。


走完現代廳,整個博物館幾乎就走完了,而在展館的後排,也在往下走的路上,還有驚喜。

四樓後排的唱片櫃,看起來氣勢驚人。Jerry說唱片還在蒐集之中,目前收藏的這些,都是熱心的朋友捐贈給博物館的。若有捐贈意願,請和博物館聯絡。

在唱片區旁邊,還有一個小房間,那是多功能教室,日後有演講活動,也會在那裡辦。





沿樓梯下到三樓,在特展區前的角落,擺著一台特殊的唱機,我們沒看到號角,但是在轉盤上面有一個縐折的圓形扇面,Jerry說,這很類似今天的喇叭振膜,唱針在下方拾取訊號後,直接傳送到這個振膜發聲。「這台的聲音就跟其他唱機不一樣,中高頻比較多。」


再下到二樓,這裡是打卡拍照的好地方,放大版的Nipper等在這裡和你拍照。


Nipper拍照區旁邊是留聲小劇場,這裡擺著四部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留聲設備,而且,每一台都可以發聲唱歌。博物館會定時動態展示,來參觀的朋友務必留意時間。



相對於古典的留聲設備,對面的空間呈現出夜店風格,而承前文所言,DJ設備也是許創辦人的重點事業之一。


從二樓往上看,樓梯邊拉出琴弦般的安全索,配合弧形的女兒牆,拉出一個扇形夾角。抬頭仰望,玻璃天井透露出時間訊息。一層,一層,又一層,像是遞進往前始終不停的歷史進程,留聲歷史亦是如此。


再往下走,回到一樓的咖啡廳,正面所見的這台音樂盒非常有趣。機器外觀的保存完整度很高,購進的時候,機器是壞的,還好許創辦人旗下事業有許多厲害的工程師,因此能把器材都修復好。

Jerry的形容是:「這台恐怖的好玩。」因為這台圓盤式音樂盒,內藏的圓盤竟然是可自動換片的,就像現代的CD Changer換片機一樣。許創辦人也不禁讚到:「這實在很驚人,那個時代竟然可以做出這樣的東西。」

【文鼎留聲博物館參訪紀實(一)】

【文鼎留聲博物館參訪紀實(二)】

【文鼎留聲博物館參訪紀實(三)】

來自法國的高 C/P 值優選–Elipson Horus 11F 落地喇叭
來自法國的 Elipson 其實是一個頗具歷史的品牌,在 1950 年代以球形喇叭起家,藉由多項專利技術開發出許多風格獨具的產品。2008 年 Elipson 經過重整,發展至今旗下產品除了家用喇叭之外,並有無線喇叭、嵌入式喇叭、戶外喇叭、黑膠唱盤...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