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戴天楷,攝影/戴天楷 2022/12/01發表,已被閱讀6,402
二樓古典館裡的這些音樂盒,雖然可以發出美妙的音樂,但是,人類還無法留住聲音。上到三樓,人類的文明要因愛迪生留聲機的發明,而進入另一個紀元。


上到三樓「留聲廳」,金色華貴的號角,昂揚著向你問候道安。留聲廳的主角就是留聲機(phonograph),或稱唱機(gramophone)。留聲機按照儲存型式,共分兩類,一個是滾筒式,一個是圓盤式。




「Mary had a little lamb……」,1877年12月4日,愛迪生(Thomas Edison)對著留聲機說話,是人類史上第一個透過留聲機錄下並能重複播放的聲音。

Jerry說,單就錄音而言,在愛迪生之前,就有一位法國人史考特(Édouard-Léon Scott de Martinville)記錄下了聲音,但是那台機器只能錄音不能回放,因此只能「看見」聲波被記錄下來,卻無法聽見被記錄的聲音。愛迪生則是第一個成功錄下聲音並將之回放的人。

照片中滾筒留聲機,正是愛迪生第一台留聲機的複製品。其原理則是在滾筒上鋪設一層錫箔,然後在號角狀的話筒前蓋上一層蠟紙,蠟紙背面有一根針,頂在錫箔上,當人對著話筒說話,空氣會推動蠟紙,振動透過針尖將痕跡刻在錫箔上;這就記錄了聲音。而在另一邊的號角,以同樣的原理,反向操作,讓聲音重播出來。

愛迪生稱之為「phonograph」,phono是聲音,graph是圖像,因此,留聲機就是把聲音轉成圖像記錄下來。留聲機經過美國科學人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的報導造成轟動,可惜愛迪生的留聲機因錫箔錄音品質不佳而未能創造商機。隨後,貝爾持續研究改良留聲機,在滾筒表面塗上一層蠟,進而提升錄音品質,並於1886年獲得專利。


在貝爾了研究之後,留聲機開始漸漸商品化,但初期使用主要是為了做記錄,例如口述記錄、通訊記錄、盲人專用留聲書、家庭記錄等,甚至有人開設租賃公司,出租留聲機給企業行號使用。口述錄音機(dictaphone)是留聲機肇始初期的主要應用。

照片中右側為哥倫比亞滾筒留聲機(Type A),哥倫比亞收購了貝爾成立的美國留聲機公司,這台Bell-Tainer Graphophon是哥倫比亞公司早期銷售的機種。

照片左側則是在1898年到1913年間暢銷的愛迪生標準留聲機(Type B),根據其序列號,當時銷售超過37萬台。





哥倫比亞公司開始將音樂訊號存於蠟質滾筒上,將這些蠟筒插上留聲機的套筒,即可重播音樂。經過針尖讀取蠟筒上的訊號後,透過號角放大聲音,成為可聽見的音樂。甚至當時還出現不用號角,改用聽診器式耳管放音,可供多人同時聆聽的留聲機。



可是蠟筒可存放的音樂時間很短,最多不過2分鐘。因此,開始做出大尺寸的蠟筒,照片中這台,即可透過換大小套筒來選擇播放大小蠟筒。


雖然蠟筒可以播放音樂,但是蠟筒有個致命的問題,蠟很軟,每播放一次,對蠟筒就造成了不可逆的傷害,因此蠟筒的可播放次數很有限。再者,蠟筒很重,保存和攜帶都不方便。因此,人們開始思考是否可以複製音樂盒時代的演進,柏林納(Emile Berliner)就改良出圓盤式的播放規格。1887年他申請專利,稱之為「Gramophone」。而他也開發出母盤的概念,先刻錄完母盤後,用母盤製作模具大量複製唱片。材料則是所謂的蟲膠。

以前的蠟筒錄音,每錄一個蠟筒,表演者就要表演一次,製作成本很高,有了Gramophone的出現,大幅降低唱片製作成本,導致隨後有許多原本的留聲機公司,紛紛轉營為唱片公司。


照片中陳列的這三台,分別代表三個階段的唱機(Gramophone)發展。左側為初期的產品,唱針直接接在號角末端,拾取聲音後隨即通過號角放大。這種設計的問題在於,如果要更大的播放音量,號角尺寸就要加大,重量就會增加,施加在唱片上的壓力也就更大,有損害唱片之虞。

因此,漸漸發展出中間的那款,唱針連接號角之間,加入了一段管子,好把重心外移,減少施加於唱片上的重量。這個管子就是後來唱臂的前身。


再之後,因為號角太大了,廠商開始嘗試將號角藏起來。這個櫥櫃式的唱機,上面看不到號角,卻是藏在箱子下方,櫥櫃開口還有拉門,透過拉門,還可控制音量大小。


更大體積的櫥櫃式唱機,不僅號角更大,能發出的音量更豐沛,還留有除放唱片的空間。照片中這款,在櫃門上飾有東方漆器風格的繪圖,同樣展現了當時上流社會所嚮往的時尚風格。


這個1927年推出的圖畫式唱機,不僅可以播放聲音,還有圖畫捲軸,在播放音樂時,捲軸也會跟著前進換頁,就像在閱讀有聲書一樣。


1924年由匈牙利人發明的口袋型唱機,在1925~1927年間批次生產,一共製造了18萬台。是當時代最小的唱機,可以說是那時候的Walkman隨身聽。


當時亦有把唱機隱藏在其他擺設之中的設計,例如照片中的這台,就與時鐘結合,下方櫥櫃仍可收納唱片。


當時唱片製作並沒有統一規格,因此有大有小,小至7吋、8吋,大至15.25吋、20吋。Jerry表示,目前全世界已知的20吋唱片僅餘下3張完好的,其中之一就在文鼎留聲博物館,他們其實還收了一張但是已破損。20吋的唱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蟲膠唱片。


蟲膠唱片時代的刻錄,共有三種。左側的橫式刻錄是為主流,也是柏林納研發出來的型式,以鋼針播放,唱片生產成本較低。

中間的是法國百代Pathe參考滾筒唱片的垂直刻錄技術,加寬唱片刻紋,但是需要特殊的球型藍寶石唱針才能播放。

右邊的則是愛迪生發明的鑽石唱針,同樣採取垂直刻錄,以塑料而非蟲膠為材質,音質佳且刻紋密度高,因此可儲存的音樂時間也長,但是需要使用專門的唱機才可播放。

Jerry說了一件趣事。因為館藏多數展品都是從法國收購進來的,但法國的唱機就是跟隨百代的直刻規格。但臺灣早年的蟲膠錄音,都是跟隨主流格式的橫刻。因此在先前試營運的時候,館方播放唱片給參觀民眾聽,放的都是法國香頌,有人就問:「這個我們聽不太懂,有沒有臺灣民謠?」為此,館方還特別去找了一台直刻的唱機來。但這也告訴大家,當年直刻橫刻,唱片唱機都不能通用。



愛迪生初期仍堅守著滾筒留聲機市場,與圓盤唱機抗衡。為了解決蠟筒錄音時間太短以及製作成本高的問題,1912年推出了藍琥珀滾筒(blue ambero records),他將滾筒材質改成硬度高的賽璐璐(celluloid),因此可以製作更細的刻紋,拉長播放時間,唯需使用專屬的留聲方可播放。可惜這最後一搏仍然不敵圓盤唱機的發展。


這款1902年推出的愛迪生留聲機(Type A),除了可以播放一般的蠟筒,還具有語言學習功能,可以反復後退重複播放固定刻紋,藉以幫助學習單詞。


這個1899年推出的哥倫比亞滾筒留聲機(Type HG),型號H表示home,型號G表示grand。這個家用留聲機,可以播放最大5英吋的蠟筒,而且下方還結合了抽屜櫃。這是第一款結合了收納功能的留聲機。


臨去前,Jerry說了一個小故事。在留聲廳展覽館的主題佈置,有一隻白色的狗狗,蹲在一台唱機前面,這也是唱片界最有名的一幅圖畫。這隻狗狗叫做Nipper,牠的主人過世後,由主人的畫家弟弟法蘭西斯布勞收養。有一天,思念亡兄的弟弟法蘭西斯,拿出哥哥生前說話錄音的蠟筒,在留聲機唱重放,小狗Nipper聽見了前主人的聲音,就蹲在留聲機前側耳傾聽。法蘭西斯當下把這個場景畫了下來,將畫作命名為「他主人的聲音」(His Master’s Voice),並向留聲機公司推售。最後此畫被柏林納唱機公司買下,但他們公司生產的不是滾筒式留聲機,而是圓盤式的唱機,因此要求法蘭西斯重新繪製一幅圓盤式唱機的版本,並將之訂為公司商標。這幅畫,也成為音響與唱片圈最有名的作品,Nipper也成為百年多來為人所熟知的明星狗。

【文鼎留聲博物館參訪紀實(一)】

【文鼎留聲博物館參訪紀實(二)】

【文鼎留聲博物館參訪紀實(四)】

來自法國的高 C/P 值優選–Elipson Horus 11F 落地喇叭
來自法國的 Elipson 其實是一個頗具歷史的品牌,在 1950 年代以球形喇叭起家,藉由多項專利技術開發出許多風格獨具的產品。2008 年 Elipson 經過重整,發展至今旗下產品除了家用喇叭之外,並有無線喇叭、嵌入式喇叭、戶外喇叭、黑膠唱盤...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