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治宇/戴天楷/郭漢丞 2016/09/01發表,已被閱讀148,479
追憶大師最好的方式,莫過於循著他的足跡重新體驗他的作品。Franco Serblin
離開他一手創立的Sonus Faber之後,終於能再度依照自己的想法,以他的姓名為品牌,創造他心目中的「發聲的樂器」。2010年發表首款產品Ktema落地喇叭,2012年則有Accordo書架喇叭,兩者的外型、原理全然不同,聲音美麗如昔,不禁讓人驚嘆Franco的創造力可能現在才是顛峰。正當我們以為Franco又將開創另一片天地,2013年3月31日卻傳來他老人家過世的消息,難道這兩件作品竟成絕響?

事實上,Franco生前已經完成第三件作品Lignea書架喇叭的設計,且已做出原型機,但他的驟逝造成計畫暫停,整個公司的營運與後續設計工作交棒給他女婿Massimiliano Favella接手,經過二年多的努力,Lignea終於在今年的慕尼黑音響展正式發表,預計9月至10月就會抵台。而在Lignea亮相前,我們打算來個溫故知新,藉由集體試聽三部曲來探究Franco的聲音哲學,並迎接即將到來的Lignea。集體試聽工作分成三次進行,試聽依序就是喇叭誕生的次序,分別是Ktema、Accordo與Lignea,地點都會在代理商巴洛克公司的聆聽室。


試聽首部曲的主角是Ktema,它是Franco三件作品中最大的喇叭。這點很有趣,一般廠家都是越做越大,先出入門型或基本款,等技術越磨越成熟,才慢慢推出大型或旗艦產品。但技術對Franco來說完全不是問題,他的設計功力早在數十年前就已經非常好了,不必邊做邊磨技術,所以他的次序和別人相反,第一款先出最大型、最特殊的Ktema,接著做中間的Accordo,最後才是最小的Lignea。據巴洛克朱先生告訴我,Franco這麼做不僅是為了讓更多人都負擔得起他的產品,而且相對於大型喇叭,小喇叭更符合多數人音樂聆聽的需要,也更貼近一般人的空間條件,所以他並不想做很大的喇叭(嚴格來說,連Ktema都不算大),反而越做越小,越做越有親和力。

撇開造型美感這個較為主觀的認定,Ktema的箱體結構極為特殊,前面極窄,後面極寬,幾乎沒看過類似的設計,相比之下,連Franco過去所設計的Sonus Faber Stradivari都顯得一般。特殊的箱體,為的是要重現音樂演出現場的樣貌,也就是「舞台」。我覺得這一點更是有趣:Ktema狹窄的前障板就像是一位演唱者或演奏者在舞台前方表演,樂團則以扇形排列在舞台後方和諧地伴奏,剛好就是它寬闊渾圓的後半部音箱。Ktema的形體恰好呈現出舞台的樣貌。



Franco的目是為了勾勒出「舞台」,於是透過喇叭箱體的構造達到目的,聽起來合情合理。Ktema採5單體4音路設計,所有單體均為訂製品。前障板上裝有1顆28mm高音與2顆4吋中音,單體尺寸不大,可大幅縮限前障板的寬度,減低繞射,有利於音像輪廓的清晰度與聲音的精準度,進而聚焦出舞台上「主角」的身影。一次用2顆中音單體則可增加發聲面積,平添中頻的厚實感。

2顆9吋低音單體裝載在音箱的後半部,而且面向圓弧形的背板發聲,並透過背板上幾道類似樂器聲孔的溝槽,以及兩側從上到下的縫隙將聲音自然散發出去。為何要如此設計?一般喇叭的低音單體都是音盆朝外,向聆聽位置或兩側發聲,因此振膜背後的負載一定大於前方,造成振膜前後的壓力不同,影響活塞運動的順暢度。但Ktema的低音單體藏在音箱內部,讓振膜前方也有空氣負載,且與後方的負載保持一致,前後壓力相同,低音振膜便可順暢運動。此外,背板上的溝槽與兩側縫隙則是為了模擬樂器的共鳴原理,讓低頻以更為自然的方式再生,營造出宛如真實樂器的演奏環境,如同舞台後方的伴奏樂團。

試聽當天所搭配的器材也都是一時之選,包括Electrocompaniet EMC 1 UP唱盤、ASI的LiveLine前級與Grand Stereo後級,配上全套ASI線材,聆聽空間也已經過ASI空間調聲設備的妥善處理。接下來則由當天參與試聽的三位評論員「各自表述」,看看不同的人聽到了哪些不同,能否完整拼湊出Franco Serblin的設計傳奇。(林治宇)


林治宇

這並不是第一次聽Ktema了,事實上,我在不同的場合多次聽過Ktema,包括高雄頡聲音響、巴洛克聆聽室,及不同的音響展房間,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感受,也是一次次對Ktema不同卻更深刻的認識,更加深我對Franco Serblin的由衷欽佩。作品是設計者意志的延伸,從Ktema的聲音表現可以得知,Franco對聲音的認知和其他喇叭設計者大不相同,他同樣注重細節的再生與真實呈現,但更重視和諧與美感,就是聽者與器材之間的和諧,所有頻段的聲音之間的和諧,器材與使用環境的和諧,以及造型與音色上的美感。這也因此造成了描述Ktema聲音表現上的難度,因為很難從單一音響性能或術語去形容,因為那都很難片面代表Ktema。

以電影配樂大師Hans Zimmer擔任配樂的「天使與魔鬼」(Angels & Demons)電影原聲帶為例,他的音樂以氣勢磅礡、善於用威猛又變化豐富的低頻營造氣氛為特質,透過Ktema,我在不斷層疊的音樂中感受到的是極佳的流動性,不論是旋律線條還是強弱起伏與對比,都顯得十分流暢,聽起來極為舒適。Hans Zimmer的音樂應該有很大部分是在錄音室中後製,聽起來像是一大堆低頻混在一起,其實當中有非常豐富與清晰的層次,只要你的系統播得出來。這部分對Ktema來說只是小菜一疊,因為我清楚感受到了一個舞台的感覺,各種音效呈現出清楚的前、後層次感,分毫不亂,低頻的細節亦是一流,可見Ktema內藏低音單體的設計一點都不影響低頻的解析力。不過,如果你聽電影配樂時追求的是驚心動魄的氣氛或強悍的力度,Ktema就不適合了,因為低頻不是直接打在身上,衝擊力自然有差。

Ktema最擅長的在於音色的描繪,因為它能表現出的泛音成分及其豐富,自然能表現出各種樂器應有的音色。像是爵士女歌手Etta Cameron and Nikolaj Hess with friends專輯,第1首《What a wonderful world》各種伴奏樂器僅發出短暫的聲響,讓音樂背景充滿留白,透過Ktema可以聽到每個頻段都有非常豐富的細節,這些錯落的聲音,每一個都有其清楚的質地與紋理,讓人目不暇給。此外,這首曲子還呈現出Ktema另一個強大的特質,那就是空間感。空間感是靠豐富的殘響與餘韻營造出來的,而不是漆黑的背景與過度乾淨的聲底,Ktema徹底保留住這些細節,自然能重現清楚的音場層次感。

至於Ktema是否如Franco所想,虛擬出一個真實舞台的感覺呢?我覺得他辦到了。以Ute Lemper的「Paris Days, Berlin Nights」專輯,伴奏樂團是Vogler弦樂四重奏。Ute Lemper的聲音就像是被聚焦在舞台正中的前方,位置很靠近聽者,而且形體好浮凸,好有實體感,像是被聚光燈捕捉了一般。Ktema的音場很近,但縱深很深,層次豐富又清晰,不同聲部的分離度同樣優異,那不就是一個擬真的舞台嗎?又例如「冰雪奇緣」電影原聲帶,人聲像是毫不遮蔽地站在眼前,聽者與喇叭之間的隔閡不存在,聽起來非常真實,但重點是充足的能量與力度傳來的同時,耳朵卻一點都不覺得壓力,只覺得悅耳、親切、甜美,且被深深感染。


戴天楷

它的聲音讓人一聽就能記得。Ktema,太特別了。

它的聲音鮮活,有著鮮明的畫面感,而且富有生命力。在聽Ute Lemper的「Paris Days, Berlin Nights」時,Lemper的聲音表情豐富,歌唱的抑揚頓挫分明有致。史坦威的錄音不走發燒片的調音路線,這張專輯在有的系統上聽來,恐怕會嫌聲音略乾略噪,但Ktema似乎在告訴我:「這不是錄音的問題,你看,聲音多好聽!」確實如此,不但Ute Lemper的吟唱十足勾魂,器樂演奏也有表情,伴奏的弦樂四重奏,盡顯款款深情,弦樂的擦弦質感細膩,不是那種精準強烈的性格,卻帶著豐盈水分,還能見其紋理,這真是不簡單。手風琴的彈奏,可聽聞簧片振動的質感,演奏手風琴那搖曳姿態,似乎也被描繪了出來。Ktema讓這張專輯聽起來鮮活地像是置身現場。


它的音色重現力出色,在聽「冰雪奇緣」電影原聲帶的第二首「Do You Want to Build a Snowman?」時,小女孩經歷三個成長階段,有不同的聲調與音色,Ktema的還原能力相當好,箇中差異非常明顯。聽陳明章的「一堆吉他」,專輯裡頭陳明章用了不同的吉他來演奏,我們能夠輕易地分辨各把吉他的音色。當中他用了一把廉價吉他,音色乾癟,沒有琴箱共鳴的豐潤感,僅是粗糙的鋼弦聲,不時讓人感到金屬的刺激感。Ktema非但沒有美化聲音,反而從原本的氣質文人立刻搖身一變,唱著那粗聲粗氣的模樣。

它十分長於氛圍的呈現。在聽Etta Cameron唱「What a Wonderful World」時,有著非常活生的舞台現場感,尤其是那鐵琴一出來,我和治宇不禁都「嘩」出聲來。總編經常拿這張唱片來試聽,我們當然也聽得熟。但那鐵琴敲擊,以及打擊樂的活生感,卻著實讓我們驚奇。薩克斯風帶著氣音的吹奏,好似在我們面前一般。那高頻泛音輕鬆揚起,就著樣飄著,似乎是縷輕煙,又好似耀著光芒的寶石。此起彼落的伴奏,又不搶得Etta的鋒頭。全曲聽來,就像置身小酒館一般。而那「What a Wonderful World」不再是Louis Armstrong口裡的歡欣讚嘆,卻像是以夢囈般的口吻,唱出幻夢破滅後的惆悵和失落。


它最特別之處在於低音的表現方式。一般喇叭的低音單體朝前,低音當然也就朝前打。這樣,聽者可以得到相當有衝擊力的低頻。但Ktema的兩顆9吋低音卻是向後發聲,而且還不外露,是藏在箱內,僅在兩側留下開口,讓低音流瀉出來。朱先生比劃著Franco Serblin構想的草圖告訴我,Serblin的構想就是要讓喇叭能以重現類似音樂廳所聽到的聲音。因此低音向後,從箱體兩側逸出,透過空間側牆,營造出一種舒適的低音包圍感。我想,Ktema真的做到了。

在聽Martha Argerich彈蕭士塔高維契的鋼琴協奏曲第一號,鋼琴的速度和凌厲感相當傳神,彷彿可見Argerich坐在琴前賣力彈奏,但鋼琴低音和和聲的震撼力卻是相對舒緩的。不是說沒有,其力道依然豐沛,只不過是以一種較為婉轉而溫和的方式重現。而弦樂團湧現時,可聽得整個音場相當深遠而且鋪排自然。我相信這和前端的ASI器材,以及朱先生花了許多精力在琢磨空間有關,然而,Ktema還是功不可沒。Ktema在播放管弦樂團演奏時,能夠很自然地給予一個音樂廳的聲音樣貌。相較之下,在一般喇叭上所聽到的,就更像罐頭音樂。

至於「天使與魔鬼」原聲帶,Hans Zimmer這個營造低頻效果與龐大動態的配樂高手,在Ktema的詮釋下,低頻來的軟、來的柔、來的不像聲音、像空氣。聽這帶著詭譎氣氛配樂,如此低頻特質讓音樂更有味道。聽Metallica和舊金山交響樂團合作的「S&M」時,我本以為像這麼有氣質的喇叭,恐怕爆不出沸騰熱血。的確Ktema的衝擊力放緩了幾許,少了點金屬樂的硬式風格,但是現場感足,而且絕佳的中頻,不但有密度還兼有解析,讓音樂的線條相當清楚,那聲音活像是體脂極低的健美體態。鼓聲即使衝擊力道比較輕,卻也不是全然無力,只是略微寬鬆,聽起來比較沒那麼壓迫。

它,讓我聽了就忘不了,如果要我列出十對必買喇叭,Ktema絕對列名其中。


郭漢丞

三個人,六隻耳朵,我與主編林治宇、編輯戴天楷,在巴洛克的試聽室裡,與Ktema度過了一個下午的音樂時光。Ktema是喇叭設計大師Franco Serblin的最後作品,也是現階段旗艦喇叭,當然,Ktema已經不可能再有「升級」或「改款」,因為大師完成Accordo、Ktema之後,就已經離世,2016年推出的Lingnea則是根據大師的設計手稿完成的遺作,在Ktema身上,我還是感受得到老Sonus Faber那種溫柔婉約的樣貌,而Ktema前窄後寬、曲線獨特的設計,更顯匠心獨運。

Ktema這個型號怎麼念?先念K,然後接te-ma就是了,雖然這義大利名字有點難讀,但聽Ktema卻是輕鬆的。與一般現代喇叭設計不同,Ktema的低音單體藏在箱體裡面,「反射」出低頻,正面狹窄的面板只有高音與中音單體,創造了Ktema獨特的柔軟音樂面貌。像是聽李宗盛的「山丘」,一開始的鋼琴沈穩厚實,但似乎距離較遠,創造出一種獨特的包圍感,襯托著李宗盛的歌聲,歌唱者卻顯得更近、更有親暱感。同樣的,聽The Alan Parsons Project樂團的「Eye in the Sky」專輯,這樣懷舊感的老搖滾,Ktema依然不減溫柔面貌,低頻段有量感,也沈得下去,但卻是輕鬆的樣貌,一點也不緊張,那是一種想讓人往沙發後面躺得更深,更舒服地聽音樂的感覺。

除了低頻段那種舒服、軟嫩、間接的包圍感,Ktema的中高頻則帶有陰柔且甜美的色調,很能表現出人聲之美,聽李宗盛,那是中年大叔的沙啞告白,聽Ute Lemper的「Paris Days, Berlin Nights」專輯,弦樂四重奏加上手風琴,與Ute Lemper的歌聲共舞,法式香頌的濃郁情感,在Ktema上面顯得更為濃郁,不過我講的濃郁,並不是箱音造成的音染,而是中高頻稍微偏暗的色調,讓Ute Lemper的歌聲更顯濃郁芬芳,在音像的呈現上,Ktema有著龐大寬鬆的樣貌,拉近了聆聽者與演唱者之間的距離,這種貼近音樂的親暱感,讓人回味無窮。

在表現猛爆的音樂上,譬如聽賽德克巴萊電影原聲帶的「出草」,或是Metallica和舊金山交響樂團合作的「S&M」現場音樂會專輯,Ktema總是能把場面控制得熱鬧卻不吵噪。不過,一整個下午的聆聽,從古典、爵士、流行、搖滾,Ktema都展現了柔美間接卻感人的音樂質感,最後一首顧爾德演奏「巴哈:郭德堡變奏曲」,音樂更簡單、更質樸,三人靜靜的聆聽著,在一連串繁複的音樂之後,在簡單的鋼琴獨奏中,結束一個下午與Ktema相處的時光,Ktema唱出顧爾德演奏當中的寧靜感,內斂而自持的音樂熱情,一點一滴地從音符流轉中散發出來......



器材規格

型式:5單體4音路落地喇叭
使用單體:28mm軟半球高音單體×1,4吋中音單體×2,9吋低音單體×2
頻率響應:26Hz - 33kHz
平均阻抗:4Ω(最低3.2Ω / 70 Hz)
效率:90dB
建議擴大機功率:最小20瓦
尺寸:1,110×425×460 mm(H×W×D)
重量:110 kg
參考售價:1,980,000元
進口總代理:巴洛克
電話:02-2516-7050
網址:www.ansbach.com.tw

音箱以樺木夾板刨削成型–Art Loudspeakers Emotion Alnico 6M 書架喇叭
來自英國的 Art Loudspeakers 有個很大的特色,便是他們有一部分的喇叭單體採用 Alnico 磁鐵,也就是鋁鎳鈷永久磁鐵,並且將 Alnico 字樣只接標註在型號上,就像是這款 Emotion Alnico 6M 書架喇叭。Art Loudspeakers 產品從高至低分成三個系列...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