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戴天楷,攝影/郭振榮 2016/05/27發表,已被閱讀131,367
三年前,天樂Divini推出了他們第一對DIY喇叭套件Kit-D,U-Audio編輯部也拿到一對。從拆箱到組裝,幾位編輯同仁一起參與,邊組裝、邊拍照、邊品頭論足,好生有趣。組裝完成後架起試聽,大概因為是自己組裝的緣故,試聽喇叭也特別有親切感。當時初見Kit-D,郭總編還說,這對喇叭的樣子活像Dynaudio Micron小喇叭,頗有向經典喇叭致敬的意味。

姑且不論當初Kit-D是否有意「複刻經典」,那個套件確實帶給不少朋友實作樂趣。製作喇叭其實沒有那麼容易,不是東拼西湊買幾個料件,拼裝起來就能好聽的。單體製作或挑選、分音器設計、箱體設計、乃至於挑選被動元件,無一不是學問。這就是喇叭製造商的know-how,尤其是箇中許多眉眉角角,還有特別的調音手法,這才造就了千百喇叭不同聲。


天樂這套Kit-M比起當年的Kit-D要大上不少。面網採磁吸式設計,因此前帳板上沒有任何固定面網的卡榫或孔洞,喇叭看起來更素雅。

套件組裝簡單,一根六角扳手就搞定

天樂的這個Kit-M套件就跟之前推出的Kit-D套件一樣,由原廠將需要專業把關的關鍵工作先做好,消費者只要簡單組裝,即可完成一對自己動手做出來的喇叭,還不必擔心這裡不對、那裡有錯。什麼最困難?無非就是分音器和喇叭箱體,不是每個音響迷都有手電焊的好功夫,至於箱體製作,榫接、上膠、黏合也都要經驗,至於箱內貼附的吸音材料,用量幾何也都要計算。這些麻煩事,天樂都幫您搞定了。因此,您組裝時不必動電烙鐵,也不必親手上膠,只要拿一把六角扳手,顧著上螺絲即可。上IKEA買過家具嗎?天樂的喇叭套件組裝,甚至比組裝IKEA家具還容易呢!

套件共有兩箱,一箱是單體、分音器、螺絲;一箱裝著兩個音箱和背板。

所有零件攤開桌上,單體、分音器、端子座不會搞錯,但螺絲請看清楚,不同長度規格的螺絲用在不同的地方。

產品分裝在兩個紙箱裡,兩個喇叭箱體裝在一個較大的紙箱,另一個較小的紙箱當中,則裝了喇叭單體、分音器、螺絲等配件。按著組裝說明書的指示,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地來,就能很順暢的完成。組裝時有幾個需要特別留意的地方,在此提醒各位讀者:

第一,內六角螺絲口徑都是M4尺寸,但長度有別,各有其功用,不要用錯。最長的20mm用於鎖定箱體背板,次長的14mm螺絲用於固定單體、分音器與喇叭端子鋁板,最短的8mm螺絲則用於將分音器接線鎖定在喇叭端子上。原廠貼心地附上一只內六角螺絲扳手,所有組裝工作都靠它完成,當您鎖完66顆螺絲之後,您的Kit-M就可以上機唱歌了。

第二,在接線時,務必注意極性。每一個接線的步驟,都要留意極性正確,才不至於事後發現聲音有問題,卻還要逆向拆解,一環一環找問題。原廠特別在配線上以顏色為區別,方便消費者組裝時辨識正負極以及高低音。即便如此,還是請用家看清楚分音器的出線標示再下手,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就遇到狀況。


喇叭箱體裝在一個大紙箱內。

此箱內裝兩個喇叭音箱總成,包括空箱(內部都貼好了波浪吸音棉)、背板(已黏妥低音反射管)、磁吸式面網。

由於明白接線極性正確的重要,我在組裝時特別留意接線的極性標示。在組裝第一支喇叭時,我小心地每一次接線,都回溯到分音器出線處,確認極性無誤後才接上。組第二支喇叭時,因為有了經驗,就沒那麼費心,只按著說明書的指示接線。完成後一上機試聽,天啊,這是什麼聲音:沒有音像,沒有聚焦,聲音是發散的。我明明很小心了,不應該出錯才對,怎麼聲音好似反相了呢?我找同事討論,確認聲音反相了,心中縱有不服,還是得拆開檢查。後來才發現,原來其中一支喇叭的分音器出線有錯,原本有藍色邊線的喇叭線應該是正極,結果那一個分音器的低音出線,在原廠組裝時卻反接了。倘若按著組裝步驟,最後要連接單體時,分音器出線端會被箱內吸音棉遮蓋住而難以確認,因此在組第二支喇叭時,我就便宜行事,只認線色沒認出線口,這才出狀況。排除接線問題之後再試,這樣聲音就回歸正常了。基於上述經驗,在此奉勸消費者,組裝時頂好多費點心,確認出線的極性再連接。

套件製作精良、用料精挑細選

話說這對Kit-M,箱體就跟Kit-D一樣,採用樺木夾板。就連國外大廠,身價貴上幾倍的喇叭,都很少採用樺木夾板做箱體,而多半使用MDF板。原因很簡單,相對於樺木夾板,MDF成本低而且加工容易,適合從事大量生產。那天樂為什麼要用樺木夾板呢?因為經過高壓黏合的樺木夾板,硬度更好,諧振更低,可以避免MDF箱體本身特性所帶來的音染。因此,即使箱體成本更高,天樂還是選用樺木夾板為材料。

Kit-M,箱體就跟Kit-D一樣,採用樺木夾板。經過高壓黏合的樺木夾板,硬度更好,諧振更低,可以避免MDF箱體本身特性所帶來的音染。因此,即使箱體成本更高,天樂還是選用樺木夾板為材料。

不同於Kit-D使用Scan Speak單體,天樂為Kit-M挑選的是Morel的單體。高音單體的型號是Morel CAT-308,這是一顆1.1吋的絲質軟半球高音,振膜表層經過Acuflex塗料處理,音圈套筒和繞線用的都是鋁質材料,可耐受大電流而不損壞。此單體向上延伸可達25kHz,選用這顆單體,能讓Kit-M的高音延伸性更好。中低音單體是6.3吋的Morel TIW 634Ft,使用複合材質聚合物振膜,音圈選用鈦金屬作為套筒材料,以鋁質細線繞製而成。音圈口徑足有3吋,大口徑音圈可縮短音圈的長度,這樣,音圈在磁隙間的前後移動距離較短,如此磁力系統能以更有效、準確地控制音圈的游移。此外,音圈與振膜相接的直徑更寬,在單體活塞運動時,振膜表面也就更穩定、更不易形變。上述理由能帶來理論上更低的失真。磁力系統由雙磁鐵構成,鋁質框架則給予單體穩定的支持,開放的框架結構更提供了有效的散熱。

天樂為Kit-M挑選的是Morel的單體。中低音單體是6.3吋的Morel TIW 634Ft,使用複合材質聚合物振膜,音圈選用鈦金屬作為套筒材料,以鋁質細線繞製而成。

磁力系統由雙磁鐵構成,鋁質框架則給予單體穩定的支持,開放的框架結構更提供了有效的散熱。

驗明正身:由以色列Morel原廠手工製作。

我上網查了一下,這顆Morel的高音單體,零售價一個就要一百塊錢美金($99.99,還不含稅),這顆中低音單體則是一個一百五十塊美金(同樣是未稅價)。這樣光是四顆單體就要五百元美金。再加上:樺木夾板箱體、分音器、喇叭端子等材料,天樂為Kit-M開出的28,000定價,可真是划算。我實在不知道天樂在想什麼,這樣能賺得到錢嗎?

高音單體的型號是Morel CAT-308,這是一顆1.1吋的絲質軟半球高音,振膜表層經過Acuflex塗料處理,音圈套筒和繞線用的都是鋁質材料,可耐受大電流而不損壞。

Morel CAT-308高音單體的背面。(因為振膜突起,為了順利拍攝單體背面,因此攝影同仁以避震腳錐架高,腳錐可不在套件項目中喔。)

這顆Morel的高音單體,零售價一個就要一百塊錢美金($99.99,還不含稅),這顆中低音單體則是一個一百五十塊美金(同樣是未稅價)。這樣光是四顆單體就要五百元美金。天樂為這個Kit-M真是好料盡出。

除了音箱和單體用上高單價、高成本的材料,其他地方也都顯出天樂的用心。分音器的用料看來都是經過挑選的,其上大型電容和空心電感,尤其顯眼。其中台製Bennic電容,雖不是音響迷心裡的發燒用料,但它們也是本土老字號,料件品質穩定良好。Kit-M採取三階分音,以-18dB/oct的方式,衰減高音與中低音單體的頻率響應曲線。從單體選擇、音箱製作,乃至分音器設計,看得出天樂是已追求精確、傳真的走向來打造Kit-M。

分音器的用料看來都是經過挑選的。其中台製Bennic電容,是本土老字號,料件品質穩定良好。Kit-M採取三階分音,以-18dB/oct的方式,衰減高音與中低音單體的頻率響應曲線。

此外,音箱背面的喇叭端子底座,是整塊鋁板,以四枚內六角螺絲鎖定在音箱背板上,面積更大、質量更重,諧振點也就更低,不但看起來頗有高級味,還能兼顧聲音考量。喇叭端子也講究,端子本身是紅銅材質,正負極端子分別套以紅色和黑色的螺帽,表面施以霧面噴漆,為喇叭質感加分不少。還有,網罩採用磁吸式設計,因此箱體正面看不到任何固定網罩的孔洞或榫柱。數到這裡,真的讓人很難相信,這般裡裡外外、處處用心的喇叭,只要28,000元。

音箱背面的喇叭端子底座,是整塊鋁板,以四枚內六角螺絲鎖定在音箱背板上,面積更大、質量更重,諧振點也就更低,不但看起來頗有高級味,還能兼顧聲音考量。原廠就配附了手工製作的跳線,端子使用了純銅鍍金的O型端子。

氣勢、規模、頻寬都勝小弟Kit-D

我將Dinivi Kit-M接上U-Audio試聽室的Linear Acoustic LAV-60 MKII,這是一台對應4歐姆喇叭時有150W輸出的綜合擴大機;雖然價位上似乎有點不太相稱,但其輸出功率搭配Kit-M正好,而且若這樣的組合能夠出好聲,豈不更顯出Kit-M的超值嗎?剛開聲的時候,感覺聲音有點緊,高音有點犀利,且音質偏屬剛硬,低音則略感澎湃。我心想:既是新喇叭,當然要Run過再說。於是在正式試聽前,花了兩週時間先Run-in一下喇叭。

Run-in過的Kit-M,體質還是偏屬陽剛,但聲音的銳利感較不若剛開聲時顯著,聽起來滑順些、自然些。Kit-M比起Kit-D果然顯得大氣的多。Kit-D個頭小,用上足夠功率的擴大機,也能推出有模有樣的氣勢和動態;當初總編Jerry評測時,就誇它「看起來像玩具,聽起來確有不簡單的氣勢」。但是,Kit-M的箱體比Kit-D大的多,6.25吋的中低音單體也比Kit-D的4吋中低音大,一開聲就立刻壓下了Kit-D。Kit-D的聲音相較之下,顯得細緻而斯文,如果以小音量近場聆聽,模擬書桌用或錄音室主控臺的情境,Kit-D乾淨、爽朗的聲音,兼具束結、快速的低頻,實在好聽。

喇叭端子也講究,端子本身是紅銅材質,正負極端子分別套以紅色和黑色的螺帽,表面施以霧面噴漆,為喇叭質感加分不少。

Kit-M呈現出更完整的頻寬,尤其是豐沛的低音量感及飽滿度,讓音樂聽起來更顯立體。但過近的聆聽距離還顯不出Kit-M的好。把兩支喇叭的間距拉到160cm,我則退到距離喇叭約2m的位置,喇叭不作toe-in,就立刻顯出Kit-D到底是小喇叭,無論形體感、舞台規模、音樂氣勢都遜於Kit-M。

聲音性屬陽剛,果斷理智、細節明朗

聆聽Ann-Sophie Mutter演奏薩拉沙泰的「流浪者之歌」(DG 0289 437 5442 2),小提琴的聲音略帶硬度,中高頻相當扎實,聽起來顯得果斷、理智。流浪者之歌那頗有氣勢的開頭,Kit-M唱的氣定神閒,場面是寬宏、壯大的,如果沒看到喇叭,甚至還會以為是對中小型的落地喇叭。中段的小提琴獨奏,Mutter小提琴演奏的許多細節都聽得清楚明白,Kit-M聽起來沒有那麼多愁善感,卻因為細節清楚,而讓人在情緒以外找到另一條「神入」的路。

到了樂曲最後,樂團能量張放之時,Kit-M把樂團規模稱得夠大,這時我感覺它的低頻相當豐滿,而且有點過頭的感覺。這怎麼辦?我起身在試聽室裡踱步,看到牆邊的另一對腳架,於是心想:不妨換這對試試看。這對腳架的高度稍比先前那對矮幾公分,但是腳柱裡頭灌了鐵沙,因此整體質量更重。換了這對腳架,變化立刻可辨。聲音顯得更沈穩一點,毛邊變少了,聲線也就更為清晰,形體感也就更浮凸一些,低頻線條稍微收束。聽同張CD的第二軌Wieniawski的傳奇曲(Légende in G),在小提琴獨奏時,弦樂部時而以撥弦伴奏;換過腳架之後,小提琴撥弦的聲音更清楚、立體,double bass的撥弦比較收斂一點,不至於那樣龐大。

低頻過多?怎麼回事?怎麼辦?

但我還是不滿意,仍覺低頻段不夠清楚,而且正是因為低頻量感太多的關係。我去找了兩塊超細纖維布,那是美編同仁為器材拍照前,用來撢拭器材灰塵和指紋的。我把擦拭布捲起來,塞住Kit-M背面的低音反射孔。這麼一來,倒有點效果,低音量感比較少了。不過,全頻段仍不夠均衡自然,而且又有新的問題,我感覺聲音變得比較呆滯,活生感不見了。抽出擦拭布,這下聲音比較活潑一點,可是那轟然的低頻也跟著回來了。

「是因為擴大機的關係嗎?」我狐疑地自問著,接著我把Kit-M接到Integra DTR-50.7上,這是每聲道有135瓦出力的環繞擴大機。接上DTR-50.7,Kit-M登時變得比較柔和,重聽Mutter拉奏的流浪者之歌,激情少了幾許,浪漫情懷倒增添幾分,小提琴也顯得婉約,不似先前那樣果決明快。環擴有個好處,就是有數位等化可以調整,這也是我起意換擴大機的主因。我把Bass量感調小,三頻比例也跟著勻稱一點。既然EQ調整有用,我就再試一試,換上Logic A-35。這是台平價的兩聲道綜擴,比起LAV-60 MKII,在價位上搭配Kit-M更為合理一些。換了擴大機,聲音立刻不一樣了,中頻部位稍微放大一點,因此感覺音像略往前移;此外,這時候感覺音場比較淺一點,聲音略趨平面化一點。看來Kit-M對彰顯擴大機特色,似乎頗有一套。


Logic A-35也有高低音的EQ調整,我照樣衰減一點低音量感以換取低頻段的清晰度。可是,總不能老是得靠擴大機的EQ調整吧?雖然這正是一些擴大機上設置此功能的原因,讓用家可以以最簡單的方式調整頻段,以獲致較為均衡的響應。要是喇叭非得靠EQ調整來衰減低頻,聲音才會均衡好聽,那也不是辦法。就像人臉上長了痘痘,老靠塗抹遮瑕膏遮醜非長久之計,根本之法還是要尋求皮膚科醫師的診療,徹底消除臉上痘痘才是。

Morel TIW 634Ft使用3吋音圈,因此中央的防塵罩口徑特別大。

此單體向上延伸可達25kHz,選用這顆單體,能讓Kit-M的高音延伸性更好。

最終療法—換線材,有效!

這下怎地是好?我站在器材區思索著。這時,靈光一動,我上樓回到座位,在抽屜裡翻出一對訊號線,「換線試看看吧!」

我把連接Audiomeca Elixir DAC與擴大機的訊號線Xsymphony XP-OCC Infusion取下來,換上這對純銀訊號線。這線不是正式廠線,是一位長年精於線材製作,也兼職錄音工作的朋友做的。他為了錄音需要,自己設計線材、找工廠依規格製作捆線,好供他錄音使用;用不完的線,就做成訊號線在網上販售。這對純銀訊號線,聲音透明度很好,高頻延伸具有光澤,絲毫沒有低價銀線的毛躁感;但缺點是低音的量感比較保守一點。我先前是拿來接在家裡的黑膠唱盤與唱頭放大器之間,後來拿到辦公室用於耳機系統上,因為它線身既細且軟,用在桌面系統正好。這下子,讓它立了功了。


換上這對純銀線後,聲音出現大翻盤。「Yes!」我一時忘形地叫出聲來。折騰一個多小時,這下所有疑慮都拋開了。原本澎湃洶湧的低頻,登時收斂起來。沒錯,都是低頻的問題,低頻量感一收,全頻段就均衡了。原本還以為聲音陽剛的Kit-M是個肌肉型壯漢,這下才發現它的真面目是位精壯型男。

Kit-M的聲音仍舊維持著略帶剛性的色調,但因為低頻量感少了,聲音的層次感就更易浮現。原本它就是細節再現清楚分明的喇叭,但當初低頻過厚的時候,一些細節會在低頻湧現時被遮蔽掉,這下就更清楚了。原本的細節只在中頻以上,厚重的低頻幾無解析可言,但現在不是這樣,聽double bass撥奏時,不再是一團一團、不清不楚,而是相當有畫面感的,得見樂手撫弦的動作,琴音也是立體浮凸的。


聲音質地結實、密度高

聽Martha Argerich在2007年Lugano音樂節演奏Poulenc的雙鋼琴協奏曲,此曲有著爆棚又激昂的開場,兩架鋼琴帶著狂喜進場,以一種戲謔的腔調,一搭一唱著,又宛如雙人舞一般錯身,樂團則在旁幫著腔,把情緒帶往高點後,全曲節奏趨緩,登時轉入靜謐,在將近樂章結尾處又如夢驚醒般回到開場的速度,這才在熱鬧中結束了第一樂章。在Kit-M上聽,那鋼琴跳躍式的斷奏富有動感,音粒分明而且質地堅實,Argerich的琴音往往帶著一種她特有的堅毅氣質,Kit-M的表現相當到位。Poulenc巧妙地運用了打擊樂器營造活潑歡愉的氣氛,位於樂團後方的打擊樂手敲起響板時,那清脆響亮的響板聲音,質地結實而有密度,相當有實在感,不但指出了它的位置,更把樂團舞台的深度給拉了出來。Kit-M的音場形塑能力不俗。

直言無隱的豪邁性格

因為Kit-M的聲音特色,我又迫不及待地換上「Friday Night in San Francisco」這張經典的吉他現場錄音。在第一首「Mediterranean Sundance」裡面,Al Di Meola與Paco de Lucía同台飆奏,無論是刷弦力道的表達,或是快速撥奏的詮釋,盡顯大師彈奏的勃發意氣。我先前說過Kit-M的細節處理相當清楚,這張錄音正可為我這句評論作見證。位於左邊的Paco de Lucía不時以左手按壓吉他低把位,右手快速撥彈,我聽見的不僅是音符,更聽見了那琴音中蘊藏的緊張感。Al Di Meola在彈奏時,刷下手指時,先行以指頭敲打琴箱,那敲擊聲也能聽得分明。越聽越過癮,我不由地轉大了幾格音量,音像依舊穩定不飄散,用Kit-M聽起這張錄音真是爽快極了。

好聽又好玩,還有升級空間

在組裝過程裡,我覺得Kit-M的用料真不像是28,000元的喇叭,賣這個價錢,真是超值。試聽過後(還經過一番波折),我要說,它的聲音也絕對對得起身價。這是一對相當敏感的喇叭,對於前端器材的特性,能夠很清楚的指出其間差異,這可從我換擴大機、換訊號線的歷程得知。對於喇叭的擺放—如腳架選用—也相當敏感,因此,當您使用Kit-M時,要注意每個小地方,稍一更動,可能都會影響聲音。如果您本身就是個音響DIY的能手,Kit-M也有許多地方值得您「玩味」的,包括更換分音器零件、修改低音反射通道的長度、更改內部吸音材料與容積量、把插接pin抽掉,改成用焊接的。可以玩的地方太多了,而且我信天樂開發出Kit-M以及之前出的Kit-D,就是要讓音響迷自己動手玩。原廠就曾向我表示:「這些套件不僅能讓人享受組裝樂趣,更能藉由DIY的過程,認識並理解喇叭的原理。」動手組、動手拆、動手改,樂趣都在Divini Kit-M。

組裝很簡單,就跟你買IKEA家具一樣,單靠一支六角扳手就能搞定。依原廠的組裝說明書,先把接線鋁板固定在背板上。(請使用14mm的M4內六角螺絲)

在背板內側,低音反射管是以熱溶膠黏合固定,施工前請留意,不要太大力,以免脫膠。圖中見到的是固定分音器的孔位,孔洞上方還要墊上內附的橡膠墊圈,以為避震。組裝時可不要忘記。

固定分音器的螺絲請用14mm的M4內六角螺絲。

天樂為Kit-M選用的內部接線,可不是隨便找來的,而是用上DC Cable的SPK-200高級無氧銅喇叭線。

固定好分音器後,就請將分音器輸入線鎖上喇叭端子。此時,請務必留意接線,原則上,包覆紅色熱縮套的接高音、綠色者接低音;線身上有藍色標線的一端接「+」極,另一端接「-」極。然而,謹慎起見,還是請在分音器端確認極性後再鎖定。

這是整個背板總成完工後的樣貌。

接著,請將組裝好的箱體背板固定於喇叭箱體,使用的螺絲是20mm的M4內六角螺絲。這個長度的螺絲僅用於固定背板。

組裝好箱體之後,就要固定單體了。高音、低音單體先裝那個都沒關係,重要的是接線不要搞錯。

原則上,將分音器輸出線有藍色線條標示的接在「+」極,但一如我在文章中所述的經驗,請還是謹慎地確認分音器出線無誤後再予施工,一旦接錯了,聲音就反相了。

固定單體的螺絲請使用14mm的M4內六角螺絲。鎖螺絲絕對有學問,講究的玩家大可實驗力道和磅數對聲音的影響。

高音單體接線也是如法炮製。

務必注意接線的極性。

將四只單體都固定好,就大功告成了!

圖中可見箱體內部還有補強結構,而且補強的骨架也是使用樺木夾板。您也可注意到螺絲孔洞都有金屬套,這可讓您反覆拆裝也不怕螺絲滑牙。

低音反射孔通道的長度與低音量感有關,這是原廠的設計,自有其道理。

器材規格

型式:二音路二單體低音反射式書架喇叭
靈敏度:87dB@1W/m
最大承受功率:160瓦
平均阻抗:4歐姆
頻率響應:39~23kHz
尺寸:320 x 190 x 260mm (HxWxD)
重量:6.95kg
售價:27,800
代理商:天樂音響
電話:(04)7377-755
網址:www.divini-audio.com


音箱以樺木夾板刨削成型–Art Loudspeakers Emotion Alnico 6M 書架喇叭
來自英國的 Art Loudspeakers 有個很大的特色,便是他們有一部分的喇叭單體採用 Alnico 磁鐵,也就是鋁鎳鈷永久磁鐵,並且將 Alnico 字樣只接標註在型號上,就像是這款 Emotion Alnico 6M 書架喇叭。Art Loudspeakers 產品從高至低分成三個系列...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