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郭漢丞,攝影/郭振榮 2013/11/08發表,已被閱讀46,298
優聲學老闆劉名振與我是老同事,現在他自立門戶當起代理商,掌理英國Audionote,這次來優聲學聽Audionote,搭配的卻是Daniel Hertz M7落地喇叭。這倒不是混搭,單端直熱小功率管機驅動高效率號角,本來就是經典搭配,還沒有來優聲學之前,我對這樣的組合就已經充滿了好奇。

單端直熱小功率管機配上Daniel Hertz M7喇叭,只有18瓦,和Daniel Hertz自家的400瓦後級相比,會有怎麼樣不同的聲音表現呢?

用優質小管機配Daniel Hertz M7

好奇什麼?號角喇叭效率高,一點點功率就能擠出大音壓,所以擴大機重質不重量,個位數的輸出功率也能搞定號角,但是質地一定要夠好,不然號角喇叭很容易像照妖鏡一般,把前端訊源與擴大機的缺點一一暴露出來。這樣的論調可說是老生常談,資深音響迷一定都懂得這些道理,可是我自己用號角喇叭多年,效率也高達100dB,但我用的是Nu Force R18後級,輸出功率超過250瓦,而Daniel Hertz自家設計,用來搭配高效率號角的擴大機M5 Telikos單聲道後級,每聲道超過400瓦。看出奇怪的地方了嗎?雖然很多人認為小功率管機搭配高效率號角是王道,可是Daniel Hertz自家搭配的後級卻是超過400瓦的晶體後級,我自已的搭配也是大功率後級。

現在您知道我好奇什麼了?Mark Levinson帶著Daniel Hertz自家音響系統,來台舉辦產品發表會的時候,用的當然是自家組合,大功率晶體後級展現M1喇叭幾乎無限的音樂能量,因為是電子分音,所以是兩套400瓦Mono後級驅動,四部後級加起來的功率高達1600瓦。可是在優聲學試聽M7落地喇叭,我們用的是18瓦輸出功率的Jinro後級,而且M7只有一組喇叭輸入端子,沒有Bi-wire,所以取不得巧,即便優聲學有兩部Jinro在現場,也不能偷偷加上去。這18瓦與1600瓦(或者您也可以說400+400瓦,因為搭配M7只能用一套後級)的比較,是我這次來優聲學最好奇的地方。究竟Daniel Hertz用大功率晶體機比較好聽?還是用優質小功率管機好呢?

仔細看M7號角部分,上下開口的弧度與左右開口弧度不同,這牽涉到了擴散角度與頻率響應。12吋中低音單體的懸邊採三折線布懸邊,很多經典JBL與TAD,用的都是這種懸邊。

頻率響應規格極好

在Daniel Hertz的產品線當中,落地喇叭總共有兩款,一是旗艦M1,一是這次的主角M7,旗艦款式M1因為是電子分音,所以必須搭配Daniel Hertz自家後級使用。M7相對比較簡單,二音路設計,壓縮驅動器號角搭配12吋中低音單體,看起來真的很簡單,而且不用像M1唯我獨尊,只能搭配自家前後級,M7可以任君挑選擴大機的搭配。原廠建議的搭配仍是自家M5 Telikos單聲道後級,外加M6 1 MegaOhms前級,這部前級內建USB輸入,所以您直接用電腦連接就可以播音樂。好,Mark Levinson自己設計,所以內舉不避親,可是這次在優聲學,我們用的是18瓦的Jinro,相差二十倍以上的輸出功率,究竟行不行?

容我先賣個關子,我們先來仔細看一下M7號角喇叭。頻率響應的規格極好,20Hz~20kHz,百分之百對應人耳聆聽範圍,換句話說,只要人耳聽得見的頻率響應,M7全部都能重現,夠厲害了。效率高達100dB,代表您用1瓦的功率驅動,在1公尺距離測量,可以得到100dB的音壓,而最大輸出音壓是多少?答案是126dB。


126dB這個數字代表什麼意義?這幾乎已經到達24/192與DSD的最大動態範圍,意思是說只要數位訊源格式夠好,M7都能毫不客氣地再生。不過原廠也加註了但書,這126dB最大音壓需要200瓦功率輸入,我想這也是為什麼Daniel Hertz設計了400瓦單聲道後級M5 Telikos,這是為了「絕對的餘裕度」,如果M7的極限是用200瓦推出126dB,那麼400瓦絕對綽綽有餘。什麼意思?假設您的車子極速超過200公里,在高速公路只跑100公里,根本輕輕鬆鬆,可是如果極速只有120公里,催到100公里的時候可能車子已經快不行了,所以Daniel Hertz用大功率搭配高效率喇叭,用意就在「獲得更大的驅動餘裕度」,教您怎麼操都不會過頭。

Audionote的Jinro後級,使用單端211真空管,每聲道具備18瓦輸出功率。

特殊的號角開口弧度

雖然M7是Daniel Hertz,也就是Mark Levinson新設計的喇叭,可是它的設計卻相當復古。號角本身就是老設計,一百多年前電影院用的就是高效率號角,不過劉名振告訴我,M7使用的號角是所謂的CD號角,代表擴散角度受到控制。仔細觀察M7的號角部分,上下有開口的弧度,左右也有,但上下與左右分成兩組,代表M7的號角在垂直擴散角度與水平擴散角度,各自有其號角弧線設計,而且兩者數值不一樣(因為角度和位置不同),至於號角開口怎麼和擴散角度相關,那靠計算,但是控制擴散角度這件事情,代表設計者希望M7可以近距離聆聽,降低號角需要長距離投射的影響。

復古的設計還可以從12吋中低音單體看得出來。請注意單體懸邊,那是三折線的布懸邊,很多經典JBL與TAD,用的都是這種懸邊。好處是什麼?第一、經久耐用。第二、反應快速。咦?有沒有缺點?出廠時相對比較硬,需要時間軟化。優聲學這對M7聽了多久?劉名振說M7來這裡好一段時間,超過大半年了,但他沒有刻意去Run,只是一直嘗試不同的搭配與擺位。我們一邊聊著M7,一邊音樂也沒忘了播放,聽起來很順,我想Run-in應該不是問題。

Jinro後級背後是兩支5R4WGB整流管。

因為是第一次來優聲學,我想描述一下這裡的空間,擺放M7的地方是優聲學比較靠裡面的獨立空間,比例近似鞋盒,可以長邊擺放,也可以寬邊擺放,主人劉名振這次用的是寬邊,我想是為了強化音場空間感。不過寬邊擺有個缺點,因為這個空間三面是牆,只有入口處是落地玻璃門窗,採寬邊擺放時,右側的空間是落地玻璃門,左側則是實心牆面,兩邊材質不同,要小心擺放,才能找到適當的位置。

喇叭往前拉 低頻量感就出來了

還好,喇叭擺位這件事情絕對難不倒優聲學的劉名振,當年我在音響媒體寫評論時,劉名振算是學長兼長官,我還要向他偷學招數,所以來優聲學聽音響,我一點都不擔心系統設定與擺位的問題。不過劉名振也告訴我,M7頗為敏感,之前他嘗試過很多位置,都覺得喇叭低頻不太夠,理論上可以借著讓喇叭貼牆擺放,增加低頻,可是用在M7身上卻不管用。他試著更換更高階的Audionote器材,也換上大功率晶體後級驅動,一樣效果不彰,後來他索性把喇叭往前拉,沒想到M7的低頻量感乖乖地跑出來了。所以音響不光是硬體買賣,聰明的玩家要懂得找有經驗的店家,這樣才不會在搭配與擺位設定上多花冤枉時間。


優聲學用什麼Audionote搭配M7?訊源是CDT Three,轉盤結構是Audionote自家改裝Philips承盤,加上特製銅線數為輸出變壓器。DAC用的是4.1X, 訊號送入M10前級與Jinro後級,然後驅動M7。聲音如何?很棒!但是和之前我在金龍廳用全套Daniel Hertz的聲音很不一樣,兩者都很棒,但是表現音樂的方式不一樣。

這麼寫很玄,讓我們用音樂來說明。我在優聲學第一張播放的CD是「布拉姆斯藝術歌曲集」,演唱者是潔西諾曼,彈鋼琴的是巴倫波因,真是夢幻的組合,也真是一張夢幻的唱片。Jinro推起100dB的M7,唱藝術歌曲真美,而且很輕鬆。唉,400瓦我也說輕鬆,現在18瓦我也說輕鬆,究竟功率該大該小,好像都沒個準?抱歉,用Jinro推M7來聽潔西諾曼,歌聲厚實又圓潤,女高音的胸腔共鳴,彷彿要飛上天一般,輕柔的鋼琴則是腳踏實地,把天使一般的歌聲緊緊抓住,想辦法留在人間。甜美、厚實、圓潤三者兼具,而且有著溫暖的美感,這就是單端直熱三極管擴大機的魅力,或許有人說這樣太美,不夠真實,但M7的細節極為豐富,哪裡不真實?這種既真且美的藝術歌曲,真的聽得醉人。

鋪天蓋地的低頻能量席捲而來

嗯,我聽到有人說話了!用藝術歌曲來聽小功率管機配高效率號角,怎麼會不好?是啊,我也這麼想,這順著搭配來聽的,不然我和劉名振是老朋友,怎麼一來就踢館,太沒禮貌了。咱麼總是要先禮後兵。難題來了!從最簡單到最難,該選什麼?藝術歌曲只有兩個人,我們來個「最大對比」,選馬勒「第八號交響曲:千人」如何?我拿出Michael Tilson Thomas指揮舊金山交響樂團的SACD版本,不過Audionote只能播放CD層,而且是44.1kHz。

18瓦能放「千人交響曲」嗎?我這先禮後兵本來就是綿裡針,想把Jinro操爆,沒想到千人交響曲的氣勢一下子拉開,只有管風琴的下潛弱了些,人聲一下子與管絃樂團迸發出來的能量,強而有力,音場寬闊,低頻厚實,而且各聲部不會因為大音量而混亂。慢著,管風琴低頻下潛稍弱?這不是已經說明18瓦的Jinro沒辦法讓M7充分發揮嗎?

抱歉,實情並不是如此,那是音樂廳與錄音的差異,舊金山交響樂團這個版本真的管風琴不夠力。我換上了布列茲的版本,柏林歌劇院的管風琴就不是蓋的,管風琴的動作清楚,絲毫不拖泥帶水,只要管風琴一開動,馬上低頻滾滾而來。Jinro推起M7,那鋪天蓋地的低頻能量席捲而來,我真的嚇了一大跳,18瓦真的能有這麼雄偉的低頻嗎?還有,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第一樂章爆發性的人聲交響,一下子推到頂點,接下來是繞指柔的女高音、男高音混唱,M7表現出來的對比非常的好,聲部定位準確,我甚至可以數人頭,女高音在左邊,男高音與男低音在右邊,這未必是M7厲害,更多應該是劉名振把喇叭擺到適當位置,營造出優秀的音場定位,可是這也代表18瓦的Jinro,真的能推好M7。

非常清晰 非常真實 非常自然

從藝術歌曲到千人交響曲,對比夠大,我的驚嚇也夠大,18瓦真的能把M7搞好。慢著,平靜下來,優聲學這裡有點取巧,空間沒有金龍廳大,而且用寬邊擺放,所以音場可以更寬,但相對深度較淺,可是我用很大的音量聽,也沒讓18瓦的Jinro過載失真,代表18瓦的功率還在「充足的範圍內」,但如果是400瓦的M5 Telikos在這裏呢?過載失真絕對不可能,但可能會更剛強,更猛爆,相較之下Jinro的溫暖、嫵媚、柔美,在優聲學的空間裡,兼顧了真實與美感。


用近乎「最大對比」來試聽Audionote搭配M7,我想答案已經清楚了!那天下午還試聽了許多唱片,但實際上聽過這兩張唱片的極大對比,我心中已經有了答案,其他的唱片都是為了工作上的享受罷了。我還聽了「Etta的最後錄音」,沙啞的嗓音透過M7與Audionote傳出迷人的樂音,溫暖的質地散發出圓潤光澤的音符,薩克斯風、低音貝斯的搭配,每一個樂器的質地都非常清晰、非常真實、非常自然,要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不簡單,要能把M7推出這麼好的質感,很不簡單,可是Jinro做到了。

我還聽了Michel Petrucciani的「Live Solo」,這位爵士鋼琴家已經不在人世,我們只能從唱片中回味。Jinro推M7表現的鋼琴可說是既真且美,我不禁想比較在金龍廳用大功率晶體機驅動M1,與優聲學用18瓦管機驅動M7的差異。全套Daniel Hertz在金龍廳的大空間,催出來的是強悍雄偉、電光石火的鋼琴,觸鍵的重量感很足,音符與音符之間的暫態反應很快。在優聲學聽M7,空間相對比較小,但我依然用很大的音量聆聽,M7搭配Jinro所表現的鋼琴,顆粒圓潤飽滿,暫態反應也夠快速,但那種粒粒分明的效果不同,Jinro多了一點軟Q的柔勁,剛中帶柔的韻味,增添了聆聽的美感。這是真空管的音染嗎?抱歉,沒那麼嚴重,可是明亮又不刺激的鋼琴光澤,Jinro確實更勝一籌,而大功率晶體機則更顯乾淨俐落。

再現托斯卡尼溫暖的陽光

在優聲學聽的最後一張唱片,是諾靈頓指揮斯圖加特廣播管弦樂團演出的「艾爾加:謎之變奏曲」,可是我愛聽的卻是序曲「In The South」。我手上有幾張「In The South」的錄音版本,大多是隨著艾爾加全集買到手的,以前從來沒有特別注意這首序曲,但諾靈頓的版本演錄俱佳,在優質的音響系統上聆聽,更能展現南方耀眼陽光與寬闊的音樂景色。既然陽光耀眼,艾爾加一開始就讓銅管群掀開序幕,用號角喇叭來聽銅管,那是在對味也不過了,M7揮灑出亮麗的銅管光澤,您不難想見義大利托斯卡尼溫暖的陽光,弦樂群隨後跟上,帶出悠揚的氣氛,等銅管再現,孔武有力的大鼓與定音鼓,轟出南方的熱情,這裡錄得誇張,如果您的音響系統夠龐大,幾乎可以感覺地板在震動。我用18瓦的Jinro推M7,能有這麼猛的低頻嗎?沒問題!您看,劉名振聽過這曲「In The South」之後,趕忙拿起手機把唱片封面拍下來,我相信他馬上會去搶一張回來。

與旗艦M1比較起來,M7相對是友善的喇叭,它不需要電子分音,可以省一套後級,還可以自由自在地搭配Daniel Hertz以外的擴大機。它有很高的效率,18瓦的Jinro都能推出掀屋頂的音壓,而且能充分展現Jinro細膩的音樂質地。M7並不大,不占空間,不需要腳架,您只需要給它一些功率,餵入美妙的唱片,M7會自動把音樂廳搬到您家客廳。

器材規格

型式:2音路2單體落地式喇叭
單體:號角高音單體×1,12吋中低音單體×1
效率:100 dB
阻抗:8歐姆
尺寸:1000 x 450 x 410 mm(高x寬x深)
重量:38 kg
建議售價:120萬
進口總代理:台笙
電話:02-2531-3802
臉書粉絲頁:www.facebook.com/taisheng.taiwan

完整平衡、雙單聲道架構–Teac HA-507 耳機擴大機
Teac Reference 500 系列的高質感製作,在小體積器材中,樹立了性能和品質的高水準參考地位。Teac 最新推出的耳機擴大機 HA-507,採用高功率類比放大線路,且具有高頻寬、低失真的特性。...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