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郭漢丞 2008/06/11發表,已被閱讀19,346

1952年十月,年輕的蘇莎蘭首度登上皇家歌劇院柯芬園(Royal Opera House, Covent Garden)演唱魔笛,隨後在十一月再度於柯芬園演出貝里尼的歌劇「Norma」,和女主角卡拉絲(Maria Calas)同台演出,全世界開始「聽見」與「看見」這位名不見經傳,又來遠自澳洲而來的年輕女孩。五十年之後的我們雖無緣得見當時的盛況(我更好奇卡拉絲的表情),但在「世紀之音:蘇莎蘭80歲生日紀念限定盤」當中,Decca沒有遺漏這段精彩的演出。這或許是唱片最迷人的地方,即使相隔半世紀,我們依然可以從維妙維肖的錄音中,回味精彩的實況。可別以為這是老錄音,事實上錄得好極了,當時的Decca技壓群雄,用第一流的錄音留下了蘇莎蘭的美聲。

在柯芬園發跡,並且活躍於歐洲音樂舞台,現在則選擇在瑞士定居,享受日內瓦湖的山光水色,很多人都忘了注意到她來自澳洲。出生於雪梨的蘇莎蘭,沒有顯赫的家世背景,裁縫師父親僅有微薄的收入養家活口,六歲時便過世,蘇莎蘭便與母親相依為命,為了家計中斷女高音演出的媽媽,成了蘇莎蘭學習的對象。而堂兄經營不動產與糕餅業,家裡擁有大量老唱片,也提供了蘇莎蘭模仿的素材。1950年一家石油公司在澳洲舉辦聲樂大賽,並提供獎學金前往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進修,蘇莎蘭贏得了首獎,來到了倫敦。此時蘇莎蘭認識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伙伴:寧波吉(Richard Bonynge),不僅在歌唱事業上給予蘇莎蘭指導與協助,兩人還結為連理,夫唱婦隨。

在皇家音樂學院當中,教授們所希望塑造的女高音是華格納式的雄壯威武,能在歌劇院當中以龐大的音量震撼聽眾。不過寧波吉卻認為蘇莎蘭的歌聲更適合往花腔女高音發展,而不是在戲劇上著墨。此外,自學出身的蘇莎蘭音感也不夠好,於是寧波吉自願擔任蘇莎蘭的聲樂教練,引導蘇莎蘭的音高從高音C慢慢走向更高的高音升F。1960年蘇莎蘭在Decca旗下推出了經典的專輯「The Art of Prima Donna」,喜愛老唱片的朋友不妨用心找一下老LP,雖是單聲道錄音,但由傳奇錄音師Kenneth Wilkinson操刀,依然值得珍藏。

1960年代是蘇莎蘭的全盛時期,本片封面即是1966年蘇莎蘭演唱貝里尼歌劇的劇照。面對這麼一位偉大的女高音,過往推出的精選集不知凡幾,簡短的唱片介紹很難面面俱到。從收藏的眼光來看,「The Art of Prima Donna」老LP自是必藏名盤,但可遇而不可求,而「世紀之音:蘇莎蘭80歲生日紀念限定盤」採雙CD,收錄1960~1977年全盛時期共29軌曲目,是認識蘇莎蘭的登峰捷徑,CD內頁還有69頁過往專輯封面與介紹,想一網打盡收藏全套蘇莎蘭,本片是最佳指南。錄音呢?大多由Kenneth Wilkinson操刀,想不好也難!

雙層陶瓷珠化震結構–Neo Ceradisc 70 陶瓷避震腳墊
Neo 是一間斯洛伐克的音響公司,旗下產品只有兩類,一是音響架,一是避震腳墊。他們家的避震腳墊,清一色採用高精度車製的不鏽鋼,結合化解震動用的陶瓷珠,根據承重和大小分成 Ceradisc 45、Ceradisc 50、Ceradisc 70、Ceradisc 80,此外...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