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撰文/郭漢丞,攝影/郭漢丞 |
2015/10/28發表,已被閱讀178,078次
|
|
從早上進入Northridge的Harman總部,聽取集團簡報與參觀工廠,已經到了中午,我們的行程不得歇,要來個「工作午餐」(Working Lunch),與集團聲學顧問Dr. Sean Olive邊吃飯邊談「音質的科學測量」。利用科學統計來驗證音質的抽象認知,Revel不僅是第一人,而且多年來投入的研發資金可能超過千萬美金,而我們就算買Revel最昂貴的Salon 2旗艦,美金定價也不過22,000元,難怪Revel老總Kevin要說Revel喇叭物超所值了。
| 這位就是Dr. Sean Olive,由他親自為我們上課,解釋Revel與Harman如何用科學方法測量抽象的音質,而這也是Dr. Olive與Dr. Toole二十多年來全心投入的科學測量方法。 |
雖然說是「工作午餐」,實際上邊吃邊談不切實際,因為課程很嚴肅,邊吃邊上課恐怕會消化不良,所以大夥還是先吃飯閒聊,趕快解決午餐盒裡面的食物,趕快進入正題,而正題就是「聆聽者對音質喜好的科學測量」。這個題目有意思,我們前面在工廠裡面看到的都是「正常」的科學測試儀器,而我所謂的「正常」,代表是科學儀器測量「物體」,也就是單體與喇叭,找出頻率響應的曲線,或是發現單體機械物理結構上的可能問題,進而解決。以上所述全都合乎「科學」,但是要怎麼透過科學測試來測量「人」對音質的喜好?難道Revel有腦波掃描儀器,可以知道人腦對好聲音的偏好在哪裡?
當然,腦波掃描是玩笑話,但就因為用科學方法測量人對聲音的喜好是個大難題,所以Dr. Olive一頭栽入這個領域幾十年,二十多年前他就與Dr. Toole一起在加拿大NRC做這個研究,到Harman集團依然持續。這麼長的時間研究的課題是:如何精確又可靠地測量「音質」(Sound Quality)?聆聽者對喇叭的喜好與空間的因素是不是能透過客觀的測量來預測?我們可以把問題再簡化,就是如何透過「客觀的科學測量」,精確又可靠地定義「好聲」(Good Sound)。
| 這是MLL試聽室的座位區,一般都是單人聆聽接受測驗,但我們一行有三人,所以多排了位置同時聆聽受測。音響論壇劉總編坐在沙發中央,卡門李先生坐在劉總編右邊,而我則坐在劉總編正後方的椅子,一樣位置居中。 |
雖然問題簡化了,可是Dr. Olive繼續解釋,要測量不是不可能,但是建立「客觀」的試聽室非常昂貴,那就是MLL試聽室,它的全名是Multichannel Listening Room,簡稱MLL。這間特殊的主觀聆聽測量實驗室,是Dr. Olive與Dr. Toole在1994年十月AES年會的研究報告提出來的設想,這需要一個安靜的聆聽空間,而且要利用機械快速切換喇叭,讓聆聽者快速A/B比對,此外,為了消除聆聽者對喇叭品牌的主觀偏好,必須採用「盲眼測試」,用不透光的布幕讓聆聽者看不到喇叭,也就不會有對品牌的主觀偏見(Bias)。
| 進入MLL試聽室,準備接受盲眼測試。 |
而最後一個條件,則是「訓練有素的聆聽者」,這需要透過適當的軟體,訓練聆聽者分辨頻率的能力,由這些受過訓練的聆聽者參與測試,可以更準確預測音質的好壞。問題來了,怎麼樣訓練聆聽者?Harman自己開發了一套軟體,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http://harmanhowtolisten.blogspot.tw下載,PC與Mac版本都有,都是Beta測試版,也完全免費,安裝上去之後玩玩看,您就知道他們怎麼訓練,基本上就是用特定的EQ變化,讓聆聽者判斷哪些頻段有改變,進而對頻率響應的變化更為敏感。這很像是耳朵聽力的「核心肌肉訓練」,不斷交替比對等化過後的音樂與原始音樂,讓聆聽者判斷哪一個是改變的聲音,哪一個是原始的音樂,又大約是哪一個頻段做了改變。經過一連串考試下來,聆聽者會對高中低頻的認知更清楚、更精確,甚至可以猜得出EQ改變的是哪一個頻率。
從昂貴的MLL實驗室到訓練有素的聆聽者,諸多測試都是為了找出人們喜歡或不喜歡音響器材的地方,還有「為什麼」喜歡或不喜歡這些地方。而MLL實驗室與整套Harman的測試軟硬體系統,已經申請美國專利,透過測量數據的累積,經過數學統計建立模型,證實對音質好壞判斷的準確率超過86%。還有,像Northridge這樣的MLL「標準聆聽室」,Harman全球總共有六間,當年第一間MLL花了超過50萬美金蓋起來,還要專門的聲學顧問來主持,每一年軟硬體的投資不知道花了幾百萬美金,而Harman現在居然全球有六間,可見買他們家的產品,每一樣背後都有嚴格的研發測試標準。
| 為了讓聆聽者沒有主觀偏見,所以喇叭都隱身在黑色布幕後面,避免受試者看到喇叭品牌產生先入為主的觀念,影響聆聽測試的客觀性。 |
Dr. Olive的課程上到這裡,我們的行程已經有些耽擱,於是最後一段簡報只能迅速帶過。Dr. Olive給我們看紐約時報的剪報,說因為年輕人聽太多MP3或壓縮音樂,對正確音樂的認知已經有了變化,事實上他們更偏好失真大的壓縮音樂,甚至說對好音質的追求已經正式結束。Dr. Olive不相信這個論點,找來許多學生參與MLL測試,比對CD與MP3的「偏好」,事實上大多數參與測試的學生還是喜歡CD,證明對音質的要求依然沒變。此外,Harman也用同樣的測試方法開發耳機。
| | | 這是測試時使用的iPad,出題的人另外使用主考官版本。 |
談了這麼多MLL,準備把我們帶到實驗室測試了。MLL實驗室的空間是長9.14公尺,寬6.58公尺,高2.59公尺,樓地板面積是60.2平方公尺,換算過來是18.21坪。為了更準確的聆聽,所以需要安靜的房間,背景噪音值在35dBA以下,殘響控制也都精密計算,符合AES的建議標準。
如何在MLL接受測試?一般測試都是一個人單獨聽,另一位主考官負責隨機出題,題目就是音樂,在電腦裡面已經預先錄好若干音樂片段,主考官用iPad控制出題,電腦會隨機播放音樂,像我們的音樂有Tracy Chapman與Jennifer Warens,播放都是簡短的片段,然後馬上「換喇叭」,在黑色布幕後面的機械裝置,會立刻更換喇叭,這「立刻」有多快?答案是三秒鐘之內,然後相同的音樂片段會再播放一次。
| MLL試聽第一輪測試,一次聽四款喇叭,第一輪按照A、B、C、D的順序,反覆讓我們聽兩次,在iPad上面給出評分,按主觀音質判斷給幾分都可以,但規矩是不能給同樣分數,一定要不同分,否則系統不會進入第二輪測試。而第二輪測試就是亂序播放,才聽兩輪就已經「耳花繚亂」了。 |
我們一行來了三位,但是沒有時間一個個分開聽,所以三個人同時聽,劉總編與卡門李先生坐在第一排,我坐在第二排中間,位置就在劉總編後面。由Jim當主考官,他拿著控制用的iPad,而我們也人手一部iPad,那是答題用的。考題是什麼?黑色布幕後面是四款喇叭,而且是聽單聲道,只有一個喇叭,第一次聽的時候會按照A、B、C、D的順序播放,讓我們熟悉這四款喇叭「按照順序」的聲音,可以重複聽好幾次,直到我們認為可以進入第二階段MLL試聽考試。在第一次按照順序的考試過程,我們要為喇叭打分數,從0~10分,iPad裡面可以控制A、B、C、D的給分,精確度到小數點下一位。聆聽者可以任意給分,但條件是四款喇叭的分數「不可以一樣」,就算只有0.1分的差異也可以,但就是規定不可以「同分」,否則系統不會進入第二階段的測試。
聽過兩輪,我們大概都對A、B、C、D給了基本分數了,Jim問我們準備好進入下一階段了嗎?因為時間緊湊,三人都說可以了,其實心裡面有點緊張。好,Jim宣佈進入第二階段,一樣聽A、B、C、D四款喇叭,但是第二階段聽的順序不一樣,並不是按照A、B、C、D切換聆聽,而是系統自動隨機播放,隔著黑色布幕絕對看不到喇叭的樣子。
| 答案揭曉,結果經過兩輪測試,大家給的分數高低不一,但是最終「最高分者」就是Revel Concentra 2最入門的M16書架喇叭。從地上的軌道,您就知道MLL試聽室怎麼快速在3秒鐘之內機械快速更換喇叭。 |
這下子厲害了,本來A、B、C、D按照順序播放,大概還抓得到個準頭與差異,現在來個大風吹,混來混去,加上聽的音樂片段又不盡相同,完全搞不清楚現在到底在聽A、B、C、D哪一款喇叭,只好按照直覺來打分數。我心裡想著,會不會最後的測試結果,我在A、B、C、D依序試聽時的分數,會與A、B、C、D打亂順序聽的分數,結果完全相反?那評分準不準倒在其次,這總編輯好聽力的一世英名不就毀了嗎?
| MLL試聽室的辦公區,多年來累積的主觀聆聽資料全部都在這裡分析比對,建立客觀測試主觀音質的數據分析資料庫。 |
| 2004年的專業音響雜誌Test & Measurement,封面就是Dr. Olive,談的主題就是「聲音的科學」。 |
還好,最後公布答案,A、B、C、D四款喇叭品牌都不一樣,我最關心我前後兩次試聽的評分有沒有「矛盾」,也就是第一次聽給高分,第二次卻給很低的分數,還好,雖然分數高低有差異,但基本上沒有矛盾的分數。再來,受測的四款喇叭當中,其中一款是Revel即將上市的Concentra 2系列書架喇叭,參考售價才750美金,甚至比其他受測的喇叭還要便宜,而我們三人不約而同地給了Concentra 2 M16最高評分。我笑著說還好最高分給了Revel,不然恐怕不能走出MLL試聽室的大門了。
總代理:卡門 電話:02-2918-8788 網址:www.carmen.com.tw
|
|
|
|
|
|
限時抽獎活動起跑–國祥貿易引入歐洲新品牌
國祥旗下直營門市,也將全新開幕。音響展期間參加「國祥貿易 Tuneshop」官方臉書粉絲專頁的抽獎活動,即有機會抽中大獎。更多新品資訊與活動詳情,請至國祥貿易 Tuneshop 官網或官方 Facebook...
《 全文 》
|
|
|
|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