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EMI唱片提供 2008/05/19發表,已被閱讀16,675
巴哈、韓德爾:清唱劇與詠嘆調

巴哈和韓德爾的清唱劇是巴洛克後期對比最鮮明的兩種清唱劇型式。巴哈採用德國路德教派清唱劇的作曲手法,將合唱、聖詠、管弦樂團與獨唱家交織雜陳,與韓德爾將獨唱家視為協奏曲中獨奏樂器延伸的義大利清唱劇,有很大的差異,雖然獨唱家在兩者的清唱劇中都有著重要的地位。

在這份錄音中,您可以聽到多首次女高音珍娜.貝克不為人知的巴洛克錄音,其中第82號清唱劇原來應指定給男低音演唱,在這裡貝克則將之移調為次女高音。至於第169號清唱劇的序曲則以巴哈的大鍵琴協奏曲為序曲。兩首韓德爾清唱劇則以歌頌或悲悼世俗情愛為主要題材,這些音樂充滿了高度的歌劇色彩,為當時的首席歌劇女伶提供展現歌藝的絕佳機會。

本片這兩首清唱劇都是以描寫女性在愛情中受苦的心情,生動而惹人同情。片中貝克也另外與樂團合作了11首巴哈宗教音樂中選出的次女高音詠歎調,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從「安娜瑪格妲蓮娜歌曲冊」中選出的「若得常伴主側」,其餘如「來吧,死亡,甜蜜的時刻」、「一切皆已達成」等作,也是宗教音樂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英國次女高音珍娜.貝克是七○年代復興韓德爾歌劇重要的演唱者之一,她曾首演過英國近代作曲家布列頓的多部歌劇,在藝術歌曲的成就上更被視為次女高音第一人。

專輯名稱:巴哈、韓德爾:清唱劇與詠嘆調
藝人名稱:珍娜.貝克、馬利納、曼紐因、雷帕德
唱片編號:00946 39773220 2CD

柯普蘭:第三號交響曲、單簧管協奏曲等

柯普蘭的作品中採用許多美國本土的民謠旋律、牛仔主題和爵士樂風。但其實柯普蘭是所有美國作曲家中最不美國的一位:父母親都是立陶宛人,音樂教育則是奧地利和法國的綜合。或許正因為外來人身份,讓他急於和美國觀眾拉近關係,才讓他成為最有美國色彩的代表性作曲家。

本片收錄柯普蘭的代表作品:葛洛格是他在1923年寫成的一部芭蕾舞作,但後來始終沒有全本推出。這是描寫一位魔法師能將死屍變成活人為他跳舞取樂的恐怖故事,而片中「恐怖行列」就是劇中第一首音樂,描寫魔法師的僕人為他一一扛來棺木的情景;「劇情音樂」是1924年受庫塞維茲基和波士頓交響樂團委託創作的樂曲,有強烈的爵士和藍調音樂風,是柯普蘭在這方面最成功的代表作;「寧靜的城市」原是1939年的舞台劇配樂,後來改寫為音樂會作品,由一把小號和英國管搭配弦樂團演出,因為其靜謐的美感描寫沉睡的廢棄城市,而成為柯普蘭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

「約翰.亨利」是美國十九世紀美國西部開拓史中的謎樣人物,據說他隻手鋪築了美國東西向橫貫鐵路,他是一位巨大的黑人,傳說死於和蒸汽火車比賽鋪築鐵路。「家書」則是由爵士樂手保羅.懷曼所委託。「第三號交響曲」也是庫塞維茲基基金會委託創作,是1946年的作品。就是此作的問世讓柯普蘭站穩美國當代作曲家翹楚的地位,此曲是柯普蘭生平最後的交響作品,以傳統的四樂章寫成,此曲中依然懷抱強烈的牛仔歌曲和爵士音樂、乃至美國移民的祈禱歌謠風格,反映的正是美國大西部的廣袤風情,在終樂章裡,我們可以聽到他將自己著名的「凡人的信號曲」化入曲中。

「單簧管協奏曲」為著名的爵士黑管家班尼.古德曼所寫,樂團只有弦樂團加上豎琴和鋼琴,此曲雖然是向古德曼這位「搖擺樂之王」致敬,但曲中的爵士興味卻是點到為止,並不特意強調出來。古德曼在1950年首演了此曲後,此曲就成為二十世紀最受歡迎的單簧管協奏曲,此曲的旋律不僅僅引用北美的民謠,甚至還引用了里約熱內盧等南美洲的民謠。這份錄音請到美國單簧管家大衛.席佛林擔任,他是耶魯大學音樂系的單簧管教授,也是茱莉亞音樂院、南加大和克里夫蘭音樂院的教授,他也曾和艾默森四重奏團合錄過布拉姆斯和莫札特單簧管五重奏。

專輯名稱:柯普蘭:第三號交響曲、單簧管協奏曲等
藝人名稱:席佛林、馬塔、史拉特金、許瓦茲
唱片編號:00946 39772728 2CD

艾爾加:神劇「傑隆提厄之夢」等

艾爾加的作曲技巧是靠自學而成的,但他卻成為英國在普賽爾之後,兩百多年間第一位聞名歐陸的作曲家。而艾爾加在作曲上的聲名,一開始其實就是奠立在合唱作品的寫作上,靠著他出色的神劇和清唱劇,獲得包括理查.史特勞斯等作曲家的讚賞,才讓他日後有動力創作交響曲和管弦音樂。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創作動機,是因為在十九世紀末,英國相當風行合唱音樂。這首神劇「傑隆提厄之夢」就是在這種風氣下誕生的,1898年,當時著名的伯明罕音樂節向他委託一部大型的合唱作品,艾爾加於是採用英國樞機主教約翰.紐曼的同名詩作作為劇本,創作了此劇。

這是以天主教的理念創作的音樂作品,雖然委託的伯明罕音樂節是新教徒資助的團體,但從小就信奉天主教的艾爾加卻因為深愛紐曼的詩作,而堅持要以此作為受委託的作品。此作被認為是英國史上最偉大的神劇,但其實卻和神劇演唱的傳統大相逕庭。畢竟紐曼筆下的傑隆提厄只是一介凡夫俗子,全劇的故事則是描述他的地獄之旅,完全不夠戲劇性和通俗性。那麼艾爾加是為什麼看中這樣一部作品,並將之譜寫成神劇呢?此作擊中艾爾加心弦的,正是它那種描述主角內心宗教情懷的種種情緒,像是見到造物主時的激動、天使告別時那靜謐崇高的意境,這種非物質面、純心理層面的音樂敘述,讓艾爾加找到了語言無法表達,卻正好可以藉由音樂來成功描摹的層面。

這份錄音是拉圖與EMI簽約後不久的作品,完成於1986年,邀到原本就以演唱劇中天使一角的次女高音貝克坐鎮,讓這份錄音延續了艾爾加交到巴畢羅里手中的那份光榮傳統。

專輯名稱:艾爾加:神劇「傑隆提厄之夢」等
藝人名稱:珍娜.貝克、密奇森、雪來奎克、拉圖
唱片編號:50999 50006120 2CD

佛瑞:管弦樂名作集

佛瑞並不是一位以管弦樂聞名的作曲家,雖然他的「佩利亞與梅麗桑」以及「假面舞會」等劇中都出了相當有名的樂段,像是「西西里舞曲」和「孔雀舞曲」等,但是他卻不像法朗克寫了著名的交響曲或是出色的交響詩、也不像德布西或拉威爾在詩曲上大有表現。追究其原因,佛瑞生前不愛動腦筋在為自己的作品配器上,往往一闕作品寫好後,就把配器工作交給學生去忙。佛瑞寫過兩部歌劇,另外一些像「羅馬暴君卡利古拉」與「放高利貸的賽洛克」的劇樂,是少數份他早期相當重視的管弦樂作品。之後他最大篇幅的管弦樂作品就是以梅特林克劇作譜成的配樂「佩利亞與梅麗桑」,不過有趣的是,此劇素來聞名的西西里舞曲在此作於1898年首演時並未出現,而是20年後佛瑞重新加進去的。

本集中的第二片收錄佛瑞的協奏曲作品。佛瑞沒有寫過鋼琴協奏曲或小提琴協奏曲,少數接近的就是「敘事曲」和「幻想曲」兩曲,它們正好是他創作生涯最早和最晚所創作的音。其中「敘事曲」連李斯特看到都覺得非常艱難,但此曲其實是一首非常詩意且精緻的協奏曲小品。最早佛瑞是在一間出版社中向出版商兜售此曲,而巧遇李斯特,李斯特一見即稱讚此作之不凡,但也抱怨其技巧過於艱難;「幻想曲」是由法國鋼琴家柯爾托首演的。佛瑞沒寫過正式的管弦樂藝術歌曲,「精靈」一曲是少數的例外,但這卻是以合唱團與管弦樂團唱出的。此曲的歌詞由雨果所寫。

專輯名稱:佛瑞:管弦樂名作集
藝人名稱:馮.史黛德、蓋達、柯拉德、托泰里耶、納格、柴西絲、普拉頌
唱片編號:00946 39772223 2CD

海頓:六首弦樂四重奏op.64

海頓是在1790年秋季創作這套op.64的六首弦樂四重奏。當時長年聘雇他擔任宮廷樂長的尼可勞斯王子剛過世,他正面臨遭到解雇的危機。這套作品有個特色,就是其第一小提琴部的技巧雖然燦爛華麗,卻不若他早期四重奏一般艱難。有人猜測這或許是為此作受獻的小提琴家約翰.托斯特量身打造的緣故,但更可能的原因是海頓想在倫敦發表這套作品(創作第五號和第六號時,海頓已知道即將啟程赴英),後來他就帶著這套樂曲的手稿前往倫敦,並在沙爾曼的音樂會上演出了其中的三首。

這套四重奏中,以第五首「雲雀」受到喜愛,此標題來自第一樂章,其中第一小提琴要在最高的E弦演奏翱翔的聲部,其餘的樂器則在下方以撥奏方式伴奏,形成強烈的對比,給人雲雀高高在雲端飛翔的意象;至於第二號則以開頭聽起來像D大調,卻是一首b小調的作品讓人好奇。海頓把b小調樂曲寫成D大調並不是第一次了,上一次他把op.33, no.1的四重奏也寫成這錯覺,這是狂飆時代音樂美學的一個特色:講究突兀和變化。第四號四重奏的小步舞曲樂章雖然指示是小步舞曲,卻是毫無疑問的蘭德勒舞曲偽裝而成的,曲中不難聽到阿爾卑斯約德林山歌的迴響。本片由麥迪西弦樂四重奏團灌錄於1977年,該團創於1971年,被認為是當今英國和歐洲最傑出的四重奏團,目前是英國薩里(Surrey)大學的駐校樂團。

專輯名稱:六首弦樂四重奏op.64
藝人名稱:麥迪西弦樂四重奏團
唱片編號:00946 39771721 2CD

亨德密特:室內音樂集

亨德密特是一位最能夠象徵二次大戰前德國文藝的人物。興趣廣泛且多才多藝的他原本考慮從事繪畫工作,在成為作曲家前曾經擔任過編劇,自學法語、英語、土耳其語、西班牙語和拉丁文。無聊的時候,他靠解數學難題自娛,有人看到他在倫敦搭巴士時讀著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對於新發明和事物一直抱持高度興趣的他,也不排斥以各種新手法創作樂曲,更曾許願要為每一種樂器寫作一首奏鳴曲。他的作品反映出他這種特質。1921年他採用表現主義風格寫作歌劇,在德國樂壇一鳴驚人,當時他只有26歲,但音樂中那種追求客觀、複音、嚴謹結構和重返巴洛克式的穩定節奏感,令人印象深刻。

而在他七首名為「室內音樂」的作品中,最能表現出他這種客觀表現主義的曲風。這套作品不同於史特拉汶斯基同時期的新古典主義,是為傳統的聽眾所寫;相反的,亨德密特雖以十八世紀古典風格寫作這套精準、平衡的作品,卻是同時為了獨奏家和聽眾創作這套作品。雖然這套作品名為「室內音樂」,可是他所動用到的卻是完整的大型管弦樂團,所以不能因為曲名而小覷了這套作品的企圖。亨德密特藉此強調他企圖模仿的巴洛克室內大協奏曲精神,也因此第二號有鋼琴協奏曲之實,而第三號則是大提琴協奏曲、第四號則是小提琴協奏曲、第五號是中提琴協奏曲、至於第六號室內音樂則其實是一首為柔音中提琴與室內樂團所寫的協奏曲,而第七號室內音樂則是一首管風琴協奏曲。這裡面最特別的就是柔音中提琴協奏曲,因為這種樂器其實是巴洛克時代才有的樂器,因為古樂運動出現,而在二十世紀復甦,亨德密特是二十世紀第一位為這種樂器創作的作曲家。

這種樂器有七條弦,而每一條弦下又有一條與之共鳴的副弦,由於聲音甜美但音色小,亨德密特特別讓它與小型的樂團合作,有一種史特拉汶斯基「大兵的故事」中的滑稽和滄桑感。最後的管風琴則請到近年來最受到矚目的黑人鍵盤家兼作曲家韋恩.馬歇前來演奏。這首作品是二○年代德國管風琴復甦運動中的佳作。這些作品讓我們看到亨德密特的宏願,那就是為每一種樂器寫一首奏鳴曲與協奏曲;而他窮的想像力,的確讓我們聽到許多的驚喜。

專輯名稱:亨德密特:室內音樂集
藝人名稱:克萊斯特、齊瑪曼、馬歇爾、沃格特、浮士德、布拉、阿巴多、夏朗
唱片編號:00946 39771127 2CD

莫札特:第6、8、11-14號鋼琴協奏曲(室內樂版)

莫札特創作鋼琴協奏曲時,鋼琴協奏曲也正處於剛被發明出來的階段,尚未取得作曲家的重視,也沒有被賦予太高的藝術價值。莫札特的作曲技藝隨著鋼琴協奏曲一同成長,在他的手中,鋼琴協奏曲逐漸獲得較高的藝術價值和聆聽趣味。

莫札特從11歲起寫鋼琴協奏曲,最早的四首是他從不同作曲家的不同奏鳴曲樂章借過來改寫成的。1773年他17歲時寫下第一首自己原創的協奏曲,也就是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第六號協奏曲即成為他的招牌樂曲,他只要到外地旅行演出都一定演奏此曲,以展示自己的琴藝。第八號協奏曲這也是他為自己量身打造的作品,而更有名的第九號是為了法國女鋼琴家珍諾美所寫的。在第十號的雙鋼琴協奏曲之後,莫札特搬到了維也納以接案子的方式作曲為生,不受雇於任何貴族。

這時他對於以作曲為生意已經有相當精明的算計,於是到了第11、12和13號鋼琴協奏曲,他不再只以自己的技巧和品味為考量,而是同時兼顧平民百姓和鋼琴家的品味,他相當自豪這點,也在家書中特別向父親提到。也是由於這層考量,他在首版的樂譜上也特別指示,除了可以採用管弦樂團合奏的方式外,這些協奏曲也可以採用與弦樂四重奏團合奏的方式演出,後者是為了某些中產階級家庭在家中自娛的考量。而第14號鋼琴協奏曲的首版樂譜上,他也下了這樣的指示。

這份錄音是法國鋼琴家柯拉德在1988年的數位錄音,當時莫札特這些協奏曲可以用鋼琴五重奏的方式呈現的版本並不為世人所熟知,是在這份發行後,才開始有更多鋼琴家投入,包括布蘭德爾和阿邦貝爾格四重奏的合作。這份錄音在發行後也一直未曾再版。

專輯名稱:莫札特:第6、8、11-14號鋼琴協奏曲(室內樂版)
藝人名稱:尚-菲利普.柯拉德、繆爾弦樂四重奏團
唱片編號:00946 39770120

穆索斯基、巴拉基雷夫:展覽會之畫等鋼琴作品

巴拉基雷夫是「俄國五人組」之首,他算是半個葛令卡的學生,他自己則是穆索斯基的老師,巴拉基雷夫、穆索斯基、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庫宜和包羅定這五個人基本上都是自學的作曲家,他們則以共同信奉葛令卡所標榜的「俄國音樂該有自己的美學標準,而不該一味移植歐洲西化的美學」為標準,作為他們創作的圭臬;也就是這樣的美學宗旨,讓他們和柴可夫斯基的創作美學有大異其趣,日後在歐洲造成了相當大的震撼,帶動了西方音樂從印象派開始的現代化革命。

俄國五人組的作品幾乎都以管弦樂和歌劇為主,鋼琴音樂並不是他們創作的大宗,但教人意外的,這裡面卻出現穆索斯基的「展覽會之畫」,此作日後成為俄國國民樂派最廣為人知的代表作,雖然其主要的聲名來自拉威爾改編的管弦樂版本,但是隨著越來越多鋼琴家彈奏這份艱難的鋼琴原版,此曲的鋼琴獨奏版也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本片中另有多首穆索斯基不為人知的小品,其中波卡舞曲是他13歲時的創作,也是他僅存最早期的作品。降B大調詼諧曲和b小調間奏曲後來都被他改編為管弦樂曲,而足尖舞則是他親自改編自歌劇「索羅欽斯基市集」的作品。巴拉基列夫最有名的鋼琴作品就是艱難的「伊斯拉美」東方幻想曲,它原來就是一首管弦樂的交響詩,但其鋼琴版本卻是一樣的華麗。

這份錄音是英國鋼琴家史密斯在1972年間灌錄的,他是著名日裔鋼琴家Freddy Kempf的老師,本身則以詮釋、提倡阿爾肯的鋼琴音樂聞名。片中的穆索斯基樂曲則是由法國鋼琴家貝洛夫所灌錄於1973-1974年,和史密斯的錄音一樣多年來一直沒有再版過,這次的再版值得珍藏。

專輯名稱:穆索斯基、巴拉基雷夫:展覽會之畫等鋼琴作品
藝人名稱:貝洛夫、史密斯
唱片編號:00946 39769520 2CD

西貝流士:交響詩與劇樂名作集

西貝流士的創作一直深深關懷著芬蘭的土地和歷史,作為歐洲大陸北邊的千湖之國,西貝流士總不忘在作品中歌頌芬蘭那優美的湖光山色與森林。作為不斷被蘇聯和其他國家政權入侵分割、語言和文化上與歐洲諸國遠遠相隔的芬族人,歷史上不斷出現的悲劇英雄,盡載於其遠古的傳奇卡列瓦拉中。

不過,雖然這麼深刻地關心著自己所站立的這塊土地,西貝流士的音樂往往又是那麼的抽象,可以完全不考慮其出處與目的來聆聽與理解。我們看到在他最早完成的交響詩「史詩」中,完全不依附在任何故事之下,是一闕表達心智狀態的作品。同樣的情形也在「夜之騎行與日出」、「遊唱詩人」等作。但是在「黃泉的天鵝」、「冥王的女兒」等作則緊緊地與芬蘭古老傳奇卡列瓦拉相繫。西貝流士不僅僅只對芬蘭的傳奇感到興趣,在「海之女神歐香納絲」的故事題材就取自希臘神話,樂曲描寫這位女神在海上的風暴與微風中戲耍的情形。

卡列里亞是芬蘭文化的搖籃,位於卡列里亞地區的維普利則是此地的文化核心,而西貝流士就以「卡列里亞」組曲與序曲為劇作獻給這塊土地。「克利斯欽二世國王」劇樂則是以瑞典劇作家阿道夫.保羅的劇本為題的創作,描述因為愛上平民之女而被迫遜位的荷王克利斯欽這段淒美的愛情故事;這也是西貝流士生平第一闕發表的作品。而當然,全片中最著名的創作就是「芬蘭頌」,這首充滿愛國情操、任誰聽了都會情緒激動的作品,日後也被改編成一首讚歌。這套錄音是芬蘭指揮家貝格朗從1970-1978年間擔任英國樸恩茅斯交響樂團首席指揮期間的力作,這段期間他也完成了西貝流士交響曲全集,是這位舉世公認當代芬蘭最出色指揮家畢生三次西貝流士交響曲全集錄音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份。這是研究和喜愛西貝流士音樂的人,相當值得珍藏的一份錄音。

專輯名稱:西貝流士:交響詩與劇樂名作集
藝人名稱:貝格隆
唱片編號:00946 39768929 2CD

華格納:著名場景與詠嘆調

華格納在巴黎準備「羅安格林」時生出了創作「尼布龍根的指環」四部曲的靈感。當時他才剛35歲,他先寫下齊格菲在劇中過世的一段戲,但隨著這段詩作的完成,他開始意識到要完整講述這部故事,需要龐大篇幅的歌劇聯作。他於是接著寫下齊格菲的青年時期和女武神兩作,再加上一段前傳,講述萊茵黃金被掠奪的經過。就這樣一寫寫了28年,最後才在1876年看到指環的問世上演。

這套聯作融合了北歐的神話,全部由華格納一人創生,講述一群住在地底的尼貝龍侏儒和萊茵女妖、天神沃坦、瓦哈拉諸神以及人間英雄如齊格菲和齊格蒙等人的故事,是華格納心目中結合音樂與文字、戲劇最理想的典範,這個理想,是他在與尼采等當代哲學家一再討論、衝突、辯論後獲得的共識,透過這套作品,華格納總結了浪漫時代的美學宗旨。華格納生前曾說要看懂並欣賞這套歌劇不用想太多,只要有健康的態度和一顆人性即可。至於「崔斯坦與伊索德」是華格納實現他的音樂與戲劇結合理念的極致,在此劇之前,他曾經嘗試過要在創作中讓戲劇、文字與音樂達到同等的比重,這一理念在他與叔本華、尼采往來的書信中都曾一再提及,但是在經過多次的實驗後,他決定揚棄這一想法,認為歌劇之所以能自外於舞台藝術與文學之外的,正在於靠著其中音樂所能夠傳達一種無法經由語言,卻統合所有聆者情緒的特殊力量。有了這一結論後,華格納將自己的總結寫入「崔斯坦與伊索德」中,靠著音樂,他打算建構出描繪人性中最無法靠言語傳達的情緒張力:那就是愛情和迷戀的不可言喻作用力。也正是這一層體認,讓劇中的「愛之死」一幕那麼的讓人無法自拔,更讓後世一再傾倒於華格納運用音樂惑人的功力。

本片這些錄音是由指揮家帕帕諾在2000和2001年間指揮灌錄的,其中「崔斯坦與伊索德」的部份,也是在同一時期與女高音沃格特和烏爾瑪娜完成的,與2005年多明哥與女高音妮娜史騰完成的那份不同,正可以提供喜愛多明哥和這套歌劇的人作一比較。至於「齊格菲」則有法國花腔女高音德賽擔任林中鳥一角,也是收集她演唱的樂迷不可錯過的一份錄音。

專輯名稱:華格納:著名場景與詠嘆調
藝人名稱:多明哥、德賽、沃格特、烏爾瑪娜、帕帕諾
唱片編號:00946 39768325 2CD

發行:EMI科藝百代
電話:(02)2734-6688
網址:www.emimusic.com.tw

承襲旗艦技術–AURALiC 推出全新入門級 S1 系列
AURALiC 在慕尼黑音響展前發布重磅訊息,就是他們即將推出全新的入門級系列產品 — S1,當中包含 Aries S1 串流轉盤及 Vega S1 串流 DAC,同時還有選配的 S1 Purer-Power 外部電源供應器。Aries S1 和 Vega S1 的建議售價將會是 1,999 美元...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