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郭漢丞,攝影/蔡維峻 2025/02/19發表,已被閱讀3,305
美國 JL Audio 是一家歷史悠久的公司,1975 年由 James Birch 與 Lucio Proni 攜手創立,JL 就是取兩人名字的字首,算到 2025 年,已經是擁有五十年歷史的品牌,不過台灣市場不久前才引進,所以相對音響迷比較陌生,就連總編自己也是第一次試聽 JL Audio 的器材,嚐鮮,卻很驚艷。



2.1 聲道是晉升「全頻段」的超值捷徑

怎麼說聽 E-Sub e112 頗為「驚艷」?傳統玩音響的路,要搞出「全音域」(full-range)的音響系統,喇叭絕對不可能小,因為低頻再生需要足夠大的單體與喇叭箱體,才能把低頻延伸拉到 20 Hz,同時維持足夠的音壓與量感,這是聲學物理限制,如此一來主喇叭的投資勢必很大,所以,2.1 聲道的玩法,就是用書架喇叭,或是小型落地喇叭搭配超低音,就是近身「全音域」相對超值的捷徑。

不過,要玩 2.1 聲道,如何去做分頻與低頻管理,又是另一個題目。相較之下,多聲道系統比 2.1 聲道玩起來容易,因為 5.1 聲道(或是其他規格有 .1 者),超低音是獨立訊號,直接輸出為給超低音即可,但是兩聲道本身只有左聲道與右聲道的訊號,沒有 .1 的獨立超低音訊號,所以,要怎麼讓超低音工作時與主喇叭「無縫銜接」,那就是難題了。


兩大招數解決兩聲道超低音銜接

這次試聽 E-Sub e112,它不僅適合多聲道使用,同時針對 2.1 聲道的搭配,有兩大招數解決超低音銜接的難題,好搭、好玩又好調,這就是 JL Audio 讓我驚艷之處。

好,先把 E-Sub e112 玩 2.1 系統的主軸拉出來,這是兩聲道玩家值得嘗試 JL Audio 超低音的特點,我在後面實戰搭配時,再來談 e112 如何讓 2.1 系統輕鬆無縫連線設定。


技術含金量超高的 JL Audio

在進入實戰之前,我想先聊 E-Sub e112 的設計,JL Audio 的官方技術內容相當有料,以 e112 來說,有五項重要的獨特技術,分別是:DMA 最佳化磁力引擎設計(DMA Optimized Motor Design)、真實雙向分音器(True Two-Way Crossover)、VRC 通風散熱強化環(Vented Reinforced Collar)、FCAM 浮動錐盆接合工法(Floating Cone Attached Method)與工程設計引線系統(Engineered Lead-Wire System),每一項都有扎實的聲學物理根據,可說是技術含金量相當高的超低音。

接下來逐一分項說明,不過如果您對音響技術不感興趣,請自行省略兩千字。


DMA 動態磁力引擎分析

第一項有關 E-Sub e112 的獨家技術,稱為 DMA 最佳化磁力引擎設計(DMA Optimized Motor Analysis),DMA 代表 Dynamic Motor Analysis,意指動態磁力引擎分析。

JL Audio 從 1997 年開始研發 DMA,以有限元素分析(FEA)做動態建模(modeling),研究超低音單體在動態工作時,磁力引擎的變化,相較於傳統 Thiele Small 或低功率測量,通常假設磁力引擎是固定磁場,不會因為單體的機械運動產生變化,屬於靜態測量,可是 DMA 採用動態測量建模,找出音圈、懸邊與振膜運動時,對磁力引擎造成的影響,從而找出問題,對症下藥。

DMA 找出什麼問題?簡單講就是單體的機械動作,如何造成磁力引擎工作不線性,透過動態建模,可以發現在驅動單體時,功率、電流、振幅等等變化,都會引起磁力引擎的非線性變化,而 JL Audio 就能根據動態建模,設計出工作線性最好的超低音單體,從而降低失真。


雙向 4 階分音器解決頻率銜接

第二項有關 E-Sub e112 的獨特技術,稱為真實雙向分音器(True Two-Way Crossover),這是針對兩聲道搭配超低音的應用,目的是要讓超低音與主喇叭頻率銜接得好。

兩聲道輸出是全頻段訊號,不像 5.1 多聲道,.1 就只有超低音訊號,所以 E-Sub e112 搭配多聲道時,Crossover 的開關要切在「off」狀態,而搭配 2.1 聲道時,則建議開啟 Crossover。

雙向分音器開啟的效果是什麼?兩聲道 Line-in 訊號送入 E-Sub e112,打開 Crossover,訊號會進入 24 dB 滾降(4 階分音)的 Linkwitz-Riley 低通分音器,讓超低音維持在低頻段工作,而 Line-Out 訊號則是 24 dB 的高通濾波,送到後級推主聲道,這就不會讓主聲道與超低音「同時」在低頻段工作,而是利用 E-Sub e112 做 4 階分音,彼此分工合作。


VRC 強化散熱,超低音不軟腳

第三項技術是 VRC 通風散熱強化環(Vented Reinforced Collar),超低音因為尺寸大,質量相對較高,需要大功率驅動,音圈工作時發熱更高,所以散熱設計很重要,E-Sub e112 在超低音單體內部加上 VRC,設置在振膜、金屬框架與音圈連接處,VRC 上面的開孔可以提升空氣導通,強化散熱效果。

第四項 E-Sub e112 應用的獨家技術,是 FCAM 浮動錐盆接合工法(Floating Cone Attached Method),這講的應該是 JL Audio 製作超低音單體的工序,他們使用特殊的製具,將懸邊、振膜、音圈套筒、彈波做好中央校正,而連接這些超低音單體時,不使用高壓黏合,雖然接合點可能會有些許物理公差,但是 FCAM 可以確保單體的機械中心完全校準。


獨家音圈引線設計

第五項 E-Sub e112 應用的技術,則是 JL Audio 擁有專利的工程設計引線系統(Engineered Lead-Wire System),超低音因為是長衝程設計,才能推動足夠的空氣量,重現極低頻,所以連接音圈的引線,需要有相當的長度,才能跟著超低音長衝程活塞運動。

一般來說,引線有兩種設計,一種是把引線拉長,藏在彈波後面的凹槽,這樣就不會影響音圈的活塞運動,但是引線與彈波黏合,會影響彈波運動的自由度,也有缺點,另一種設計則是空中引線,就是把引線做得長一點,讓它在振膜與彈波中間的空間活動,可是在劇烈操駕時,引線有可能碰觸振膜,造成機械噪訊,也有可能因為引線拉扯,造成端路。簡單講,兩種設計各有優缺點,都有所取捨。

不過 JL Audio 的專利引線,採用編織線外部加上護套,以雙管齊下的工程設計,讓引線擁有更高的偏移度,但不會碰觸振膜造成機械失真,而保護套則可以免除短路的風險。JL Audio 專利的引線設計,看起來像是是空中引線的進化版,維持引線的運動自由度,但是利用編織線與保護套,避免空中引線碰觸振膜造成機械失真,同時提高單體工作的可靠度。


難得美國佛羅里達州組裝生產

最後有關 E-Sub e112 值得一提的特點,就是原廠強調是在美國佛羅里達州 Mirama 工廠組裝,對於有產地情結的音響迷來說,美國組裝算是 JL Audio 的賣點之一。

好,關於 E-Sub e112 五項獨特的超低音技術,重點就是降低失真、提高工作線性、強化超低音頻率銜接,接下來就要進入實戰了!


可以玩 1、2、3、4、5 顆超低音

E-Sub e112 的輸入有 RCA Line-in 與高電平喇叭線輸入,原廠有附上連接喇叭線的端子,不過需要裸線連接,手邊沒有合適的線材,所以我用 Line-in 輸入。

好,這裡要講 E-Sub e112 好玩之處!Line-in 是立體聲,假如您只有一顆 E-Sub e112,當然從 Pre-Out 給訊號,可是如果您想串兩顆 E-Sub e112 呢?簡單,Pre-Out 給左、右聲道的超低音,或是從 Line-Out 去串接,先給左聲道(或右聲道),再輸出給右聲道(或左聲道),這樣不只連接兩顆 E-Sub e112,甚至三顆、四顆、五顆都可以,一路串下去就好,JL Audio 可真會設計,這樣可以多賣不少超低音。


兩聲道一定要用 JL Audio 的分音器

再來就是 E-Sub e112 設定的重點了,因為我聽的是兩聲道 2.1 系統,所以 Crossover 非常重要,一定要用!

我搭配的第一套系統是 Cambridge Audio EXA100 綜合擴大機,推 KEF Q Concerto Meta 書架喇叭,從 EXA-100 的 Pre-Out 輸出給 E-Sub e112,超低音音量設定在「0」(正中央)的位置,分頻點設定 80 Hz,相位依照原廠參考值 80,Polarity 切正向,先來聽一首 AC/DC「Back In Black」。

開場的電吉他悶音 Power Chord 不是重點,隨後跟上的電貝斯與爵士鼓節奏,能不能噴出下盤的猛爆感,那才是加上 E-Sub e112 的爽度所在,初步簡單設定,E-Sub e112 內建的四階分音,切得很乾淨,Q Concerto Meta 與 E-Sub e112 銜接得算不錯,所以前面三項設定我先不動,來測試 Polarity 設定。


低頻更飽滿就是對的 Polarity 設定

一邊反覆聽「Back In Black」的前奏,切換 Polarity,只有 0 與 180 度,哪一個位置對?要看您的聆聽空間與超低音擺放位置,耳朵聽才知道。

怎麼聽?像我聽「Back In Black」,聽的是前奏爵士鼓殺進來的大鼓踩踏,大鼓顆粒比較飽滿、比較跳、彈性比較好的,那就是對的 Polarity 設定,反覆試聽五、六次,決定設定 180 度。


電影原聲帶讓 E-Sub e112 單體跳不停

用搖滾樂來聽 E-Sub e112,差不多只能看到 12 吋超低音單體微微的跳動,如果您想看到 E-Sub e112 的單體跳個不停,那就要用電影原聲帶。

像是「沙丘」或是「黑暗騎士」,我平常少這樣操駕超低音,但是攝影說要拍到 E-Sub e112 超低音單體跳個不停的影片,所以配合演出,不過還好試了一下,E-Sub e112 即便是「為了做影片效果」的不均衡調整,低頻段的速度還是夠快,看著超低音單體大幅度跳動,催出砰砰作響的電影音效,E-Sub e112 確實猛。

如果 E-Sub e112 是 JL Audio 的高階超低音,我不會覺得這麼受控的超低音很厲害,但實際上 E-Sub e112 算是入門進階款,以十萬元等級來說,這樣的超低音性能很棒了,可謂相當超值。


前後級搭配連線方法可以有變化

EAX100 與 Q Concerto Meta 搭配 E-Sub e112,算是門當戶對的搭配,不過我接下來要讓 EAR 868P 與 509 MK II 後級登場,因為要玩 E-Sub e112 不同的連線方式。

以 E-Sub e112 的設計,最重要的特色就是超低音本身的四階分音,玩 2.1 聲道相當方便,如果是搭配 868P 與 509 MK II,您可以從 868P 的兩組前級輸出,一組給 509 MK II,一組給 E-Sub e112,前級音量的控制可以同步超低音與主喇叭的音量,另一種連線則是由 868P 前級給 E-Sub e112,再從 E-Sub e112 的 Line-out 給 509 MK II 後級。

咦?兩種連線方法都會用到 E-Sub e112 內藏的四階 Linkwitz Riley 分音器,有什麼不同?從 868P 拉出兩組前級輸出,E-Sub e112 與 509 MK II 接收的是相同的全頻段音訊,可是從 E-Sub e112 輸出 Line-out,509 MK II 收到的類比音訊經過高通濾波,已經把低頻段濾掉,所以兩種連線方法,雖然都經過 E-Sub e112 的分音器,可是訊號路徑傳送的音樂訊號有所不同。


不同訊號路徑效果略有不同

怎麼樣連接比較好?當然要試試看才知道,先從 868P 前級拉出兩組訊號,一組給 509 MK II,一組給 E-Sub e112,按照搭配 EXA100 與 Q Concerto Meta 的參數,再聽一次「Back To Black」,雖然沒有更動 E-Sub e112 音量,可是 868P 的搭配顯然 E-Sub e112 的量感太多,適度調降音量與分頻點,讓主喇叭與超低音量感平衡,然後更換接線,從 E-Sub e112 的 Line-out 給 509 MK II。

兩種連線方法差別在哪裡?超低音本身的量感可以調整,所以低頻量感並不是問題,不過 Q Concerto Meta 與 E-Sub e112 的頻率銜接,從 E-Sub e112 Line-out 連接,感覺比較乾淨,速度較快,而用 868P 輸出兩組給 E-Sub e112 與 509 MK II,感覺厚度比較好,音色略有差異,我自己比較喜歡用 868P 輸出兩組類比訊號的連接方法,但箇中差異並不是好與壞,而是聽感喜好的差別,我建議都嘗試過再做選擇。


配大型落地喇叭也能「補一口氣」

最後,要換 Wilson Audio Alexia V 上場了,從 868P 輸出兩組訊號給 509 MK II 與 E-Sub e112,換上 Alexia V,分頻點再往下降,拉到 50 Hz 左右,為什麼數值講的不精確,因為那一格是 45 Hz~60 Hz 之間,說不準是 50 Hz 還是 55 Hz,總之聽起來順耳,主喇叭與超低音不要重疊太多,低頻多一點下盤的厚度,同時帶出更開闊的音場空間感,差不多就是合適的調整參數了。

聽 2.1 聲道,要知道自己是否調整得當,標準在於「聽不見超低音的位置」,假如您調整超低音,總是聽得出電貝斯這些低音,都從超低音的位置附近發聲,代表調整還沒到位,但是如果您在 E-Sub e112 的音量、分頻點、相位角與絕對相位這四個參數,調整到甜蜜點,您應該聽不出超低音的位置,但卻補得「多一口氣」,那就對了!


多一點點超低音強化聆聽沈浸感

換到 Alexia V,一樣是 2.1 系統,不過規模感還是勝過書架喇叭許多,雖然 Alexia V 已經足以擔當全頻段發聲,可是用 E-Sub e112 補一點最下段的低頻,厚度好一點點自不在話下,但是補上超低音的 Alexia V,增加的卻是更開闊通透的空間感,就是多這一點點的空氣感,就讓聽音樂的沈浸感提升許多。

前面聽搖滾樂,根本就是「小蛋糕一塊」,用 Alexia V 搭配 E-Sub e112,讓馬勒上場,聽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的「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第一樂章的送葬進行曲,銅管從音場深處竄出,多了 E-Sub e112,音場的深度很漂亮,小喇叭的四連音,一句一句催促著,向上飆高之際,鐃鈸帶出管弦交響,即便小喇叭吹奏時,幾乎沒有超低音的頻率,可是用手去觸摸 E-Sub e112 的振膜,可以感受到細微的振動,那是隱藏在錄音當中空間細微低頻聲響,撐開 Alexia V 更通透深遠的音場啊!

隨著送葬進行曲的腳步,弦樂群拉奏著輕飄飄的旋律,音樂本身的極低頻相對少,而 E-Sub e112 看似沒有動作,或者可能跟著低音大提琴的撥彈,慵懶地跳動,但我好奇地靠近 E-Sub e112,邊聽音樂邊用手摸著振膜,E-Sub e112 的動作根本沒停,持續作動著,甚至不是跟著低音提琴的撥彈而跳動,根本是把錄音裡的低頻全部再現,把管弦交響的氣氛烘托得更完整。

輪番用 EXA100、Q Concerto Meta、868P、509 MK II 與 Alexia V 上場,搭配 E-Sub e112,玩夠了嗎?還沒,但是沒得多玩,因為有 Line-in/Line-out 的 E-Sub e112,其實很適合 2.2 玩法,而且可以用前級輸出兩組訊號,給兩顆 E-Sub e112,或是一組訊號給 E-Sub e112,然後從 Line-Out 給另一顆 E-Sub e112,這樣就不只可以玩雙超低音,甚至可以加到 3 顆、4 顆,甚至 5 顆 E-Sub e112,那可就是瘋狂的玩法了。


實戰調整過程相當容易銜接超低音

講技術,E-Sub e112 有五大獨家技術,技術含金量相當高,不過實戰 E-Sub e112,我覺得選擇它的重點在於「容易調整」,不管我怎麼換系統,只需稍稍調整分頻點與相位角,最後設定 Polarity 檔位,每次換喇叭,大約三到五分鐘,就能調整得當,而且超低音的工作線性很好,與主聲道的音量變化,可以綿密銜接。

這次聽 E-Sub e112,少玩了什麼?兩顆 E-Sub e112 搭配 2.2 系統,變成四件式喇叭,人家玩四件式喇叭系統,動輒上百萬,E-Sub e112 差不多十來萬的價格,玩四件式喇叭預算是人家的一半不到,下次跟代理商借一對 E-Sub e112,玩小型四件式喇叭,再跟大家報告心得。












器材規格

JL Audio E-Sub e112

型式:密閉式超低音
頻率響應:22~118 Hz(+/- 1.5 dB)/21 Hz (-3 dB)/17 Hz(-10 dB)
內建功率:1,500 瓦
輸入端子:RCA x 2(Stereo or Mono)、喇叭端子高電平輸入
輸出端子:RCA x 2(Stesro or Mono)
音量控制:mute ~ +15 dB
濾波模式:低通濾波
滾降斜率:24 dB/Octave Linkwitz-Reiley
分頻範圍:25 Hz~130 Hz
相位:0~280 度可調(參考點 80 Hz)
尺寸:394 x 412 x 467 mm(寬x高x深)
重量:33.3 公斤

JL AUDIO 台灣總代理
卡本特國際有限公司
電話:02-2345-3199
網址:https://www.cpt.com.tw/

即日起至 3/8–Basel Acoustics Concept V01 巡演從新竹今韻開跑
眾所矚目的瑞士 Basel Acoustics V01 Concept 喇叭全台 Showrun 活動終於開跑了,首演就在新竹今韻音響,從即日起至 3/8 都聽得到,現場搭配 CSPort C3PR、GM70PA 真空管前 / 後級共同演出,愛樂者不...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