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郭漢丞 2012/12/27發表,已被閱讀14,355

亞洲音樂家在世界音樂舞台嶄露頭角,已經不是新聞,在張莎拉之前,鄭京和早已經用小提琴征服了西方樂壇,現在,我們應該把目光轉向張莎拉了,這位「神童級」的小提琴演奏家,用成熟、超齡的詮釋,呈現現代意味的浪漫,在這張「布魯赫與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當中,張莎拉已經跳脫神童的拘束,自成一家之言地展現她對浪漫派小提琴協奏曲的想法,在技巧與詮釋上,都達到了新的高度與視野。

1980年出生的張莎拉,4歲開始學習小提琴,5歲就舉辦第一場獨奏會,這麼小的年紀,拿的是1/16的琴,尺寸就像玩具一樣,拿著那麼迷你的小提琴,張莎拉開始了演出之路。那一年小提琴教母狄蕾把她收為學生,8歲與紐約愛樂合作演出「帕格尼尼小提琴協奏曲」,才8歲啊!小小張莎拉那時候可能還只能拿3/4琴,就站在紐約愛樂面前和眾多叔叔伯伯、阿姨姊姊演奏協奏曲,還是帕格尼尼。傳奇還不只如此,當年指揮紐約愛樂的是祖賓梅塔,指揮家在決定演出之前,當然要和獨奏者見面聊聊,梅塔請小小張莎拉演奏一些「拿手的曲子」,沒想到張莎拉竟然請梅塔「指定」任何他想聽的小提琴曲目,一旁陪著去的老師狄蕾拿出一長串的曲目,請梅塔挑選。您看,才8歲而已,還只是小學二年級,難怪梅塔願意讓紐約愛樂和這位小女生合作帕格尼尼小提琴協奏曲。

天才型的張莎拉,出道早,演出早,自然在成長過程中,也面臨「與眾不同」的求學經歷,一邊全世界趕場巡迴演出,一面還要兼顧學業,白天飛到陌生的城市,晚上舉辦演奏會,回到旅館父母親幫忙陪讀書,寫作業。從天才兒童,到年輕耀眼的小提琴巨星,現在的張莎拉,也到了而立之年。

張莎拉從1992年發行第一張專輯到今天,也將近二十年了,可是,等了這麼久,她才在2009年第一次錄製「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回頭看看四大小提琴協奏曲,張莎拉最早發的是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然後是孟德爾頌,可是卻遲遲未見布拉姆斯與貝多芬,現在我們第一次聽到張莎拉的布拉姆斯,等待確實是值得的。

據說,張莎拉之所以這麼晚錄製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是因為指揮庫特馬舒不希望她那麼早錄製這首曲子。為什麼?8歲可以演奏帕格尼尼,怎麼不能演奏布拉姆斯?更何況技巧困難的柴可夫斯基都已經錄音了,怎麼不准她錄布拉姆斯?還有,您注意到了吧!貝多芬還在布拉姆斯後面排隊呢!

來看看和布拉姆斯擺在一起的曲目是什麼?布魯赫,一樣是很難的小提琴協奏曲,可是在這兩首之前,張莎拉幾乎已經挑戰過所有「難度最高」的小提琴協奏曲了!1993年柴可夫斯基,1994年帕格尼尼與聖桑,1995年拉羅,1998年西貝流士與孟德爾頌,2003年德弗札克,2006年蕭士塔高維奇與普羅高菲夫,您說,在張莎拉的「曲目」當中,哪一首不是超高難度?難道布拉姆斯比這些曲子更難?還有,我們還沒等到貝多芬呢?

是的,布拉姆斯很難,貝多芬也很難,如果要講技巧,8碎的張莎拉與紐約愛樂合作帕格尼尼小提琴協奏曲的時候,肯定早已經拉奏過全本布拉姆斯與貝多芬,可是刻意想培養張莎拉的指揮大師們,不願意小女生那麼早拉布拉姆斯,也刻意把貝多芬往後推,為的就是「等待成熟」。那種成熟不是技巧,而是心境,要能返樸歸真,以繁御簡,要在圓熟的技巧中,表現出高度的克制,要有浪漫的情懷,卻同時表現深刻的古典,內中的心性磨鍊,不是拉得出音符就可以掌握,而是要在每一個樂句之間,掌握古典與浪漫的雙重性格,不簡單啊。

等待多年的布拉姆斯,張莎拉詮釋得如何?庫特馬舒在第一樂章給了相對慢的速度,賦予協奏曲更重的份量,等待小提琴獨奏開始,那交響協奏的對抗當中,張莎拉其實可以更猛的,比起我以前所聽的張莎拉,這位小姐看似溫柔婉約,小提琴可是猛爆的,我可以感受到張莎拉能夠更猛、更強,但卻收斂了起來,與交響樂團營造出古典的氣質,但第二主題慢下來的部份,張莎拉的浪漫出現了,小提琴的控制力極好,浪漫,卻不濫情,迷人極了。

終於,等待是值得的,聽過張莎拉的布拉姆斯,我又開始等了。等誰?貝多芬怎麼還不來呢?

採購音響的最佳時機–台北電器空調影音3C大展暨音響博覽會3/29-4/1展出中
由台北市電器商業同業公會主辦的家電新品盛會「電器空調影音 3C 大展暨音響博覽會」,自即日起至 4/1(一),一連四天在台北世貿一館擴大展出。公會主辦的電器展一向以優惠回饋與品質保證為舉辦目的,各類型家電、電器、音響等皆推出展覽驚爆加...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