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郭漢丞,攝影/蔡維峻 2024/12/09發表,已被閱讀3,814
德國 Tidal 旗下中型落地喇叭 Contriva,迎來第三代產品 Contriva G3,台灣代理商笙凱邀請我去淡水的企業總部試聽,新一代的進步之處,我想說是更沈穩、綿密的低頻下盤,撐起寬闊的音場,強化了聆音樂聽的沈浸感。



優雅身形、性能猛獸

從外觀上,Contriva G3 的工業設計改變很少,主要的進化都藏在裡面,Tidal 認為 Contriva 原本的外觀設計已經很成熟,所以沒有必要改變,可是音響技術必須與時俱進,將性能猛獸藏在 Contriva G3 優雅的身形之中。

德國 Tidal 在 1999 年成立,對照上個世紀 Hi End 音響品牌,大多在 1970~80 年代崛起,Tidal 發跡相對較晚,但 2002 年推出的 Sunray 技驚四座,也是最早採用鑽石高音與陶瓷單體的喇叭廠家,而 Tidal 成立二十週年時,推出旗艦 La Assoluta,更是用上前所未見的 5 吋鑽石振膜中音單體,將 Tidal 的江湖地位,拉升到前所未見的高度。


堅持聲音最好、外觀最漂亮、製作品質最高

當年 La Assoluta 發表時,創辦人 Jorn Janczak 還親自來台做產品發表會,為了幫他做現場即時口譯,我事前做了採訪,當時 Jorn 就強調,早在 1999 年創業時,他就堅持「聲音最好、外觀最漂亮、製作品質最高」三大目標,這可能是 Tidal 可以走過二十年,持續在音響市場上發光發熱的關鍵。


像是 Contriva G3,假如您有機會看到本尊,請仔細端詳每一處製作細節,製作工藝非常細緻,光是鋼琴烤漆的表面,有如鏡面般平整光潔。其實,當我們講到喇叭箱體的鋼琴烤漆,並不是烤出來的,而是反覆上漆、反覆打磨的結果,每一層都要手工噴漆、打磨,反覆的次數越多,外觀才會越平整、越光潔,而且噴漆打磨的過程,全部仰賴手工,以德國的高昂工資而言,成本絕對非常可觀。




所有單體全部重新設計

三音路四單體設計的 Contriva G3,Tidal 原廠表示,所有單體都是全新設計,高音是 30 mm 的 Gen3 鑽石振膜單體,搭配釹磁鐵磁力引擎;中音單體則是 Tidal 訂做的 BCC 振膜,也就是黑色塗裝的陶瓷振膜,口徑 173 mm,稱為 Gen4。

Contriva G3 所使用的高音單體與中音單體,全部都是強力釹磁鐵引擎。以鑽石高音來說,搭載強力釹磁鐵很合理,可是黑色陶瓷振膜的中音,也用上釹磁鐵引擎,這就相對更耗成本了,因為釹磁鐵怕熱,溫度太高,磁力反而會下降,所以要把釹磁鐵用在中音單體,必須增加許多額外的散熱設計,譬如搭配鈦合金音圈套筒,並且在音圈套筒上增加散熱通風孔。


低音單體換成碳纖維鋁合金三明治振膜

至於 Contriva G3 採用的 220 mm 雙低音單體,改變最大,前一代是用陶瓷振膜低音,到了 Contriva G3,換成碳纖維和鋁合金構成的三明治結構,利用複合材料兼顧振膜的剛性與內阻。

Contriva G3 不論是鑽石高音、陶瓷中音或碳纖維鋁合金三明治振膜低音單體,全部採用 under-hang 短音圈設計,意思就是短音圈、長磁隙,代表音圈工作前後移動時,能完全納入磁隙範圍當中,保持磁力與音圈之間的工作線性,讓單體的活塞運動失真更低,不會因為突如其來的大動態,音圈一下子衝到磁隙外面,導致磁力下降,產生非線性工作的失真。

短音圈、長磁隙的單體設計,並不是 Tidal 獨創,而是存在多年的經典設計,但並不是每一家廠商都會採用,主要原因還是成本相對昂貴,可是 Tidal 追求的是最高品質,所以捨得花成本,當然,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相對較為昂貴的設計,也反映在 Contriva G3 的售價上面。


全部用 Accuton 訂做單體

還有什麼原因導致 Contriva G3 昂貴?訂做單體!Tidal 的單體都是找德國 Accuton 訂做,意思是說,外面買不到,就算外觀看起來一樣,規格也不一樣,都是 Tidal 客製的單體。

訂做單體一定更貴嗎?不一定,但是訂做必須滿足最低訂購數量(MOQ),不然單體廠家怎麼肯「量身訂做」?我不清楚 Accuton 的 MOQ 需要多少顆,但是如果喇叭賣得不好,訂做的單體用不完,那才是真正「傷本」的問題。

既然如此,為什麼 Tidal 不乾脆買現成的 Accuton 鑽石高音與陶瓷單體來用?當然是為了要配合自家喇叭箱體與分音器的設計,所以需要特定規格的 Accuton 單體,簡單講,就是 Tidal 求好心切,不惜成本要達到最高音質。


分音器元件追求最小公差

根據原廠資料,Contriva G3 的分音器安裝在音箱內部的獨立隔間,密封隔離,目的是避免麥克風效應,不讓音箱內部聲波的振動產生額外音染,Tidal 選用的被動元件,幾乎都是「用錢買得到最好者」,而且強調被動元件「最低公差」。

這代表 Tidal 必須將買入的被動元件,逐一測量,記錄數值,然後匹配出公差最低的數值,安裝在分音器上面。


獨家 TIRALIT 與 TIRADUR 複合材料

最後要講 Contriva G3 的喇叭箱體,Tidal 使用了兩種特殊複合材料,分別是 TIRALIT 與 TIRADUR。

看不懂吧?我也不懂,這是 Tidal 的技術所在,就像美國 Wilson Audio,他們也有 X-Material、S-Material 與 V-Material,它們都是特殊應用複合材料,材料本身的阻尼與剛性不同,策略性地用在喇叭箱體不同位置,可以控制音箱諧振,盡可能將音箱本身音染降到最低。

以上是採用 TIRALIT 與 TIRADUR 的好處,比起 MDF 單一材料,使用兩種不同的複合材料,自然更容易做音箱諧振控制,可是缺點呢?怎麼可能沒缺點?複合材料更貴啊!


內部還藏著諸多音箱強化

看不見的技術,還包括 Contriva G3 的內部補強,像是喇叭側面的「Contriva」字樣,可不光只是裝飾用,不銹鋼拋光的材料,裡面藏著強化喇叭箱體剛性的設計,而且在 Contriva G3 內部,還隔出多個箱室,讓單體彼此之間不致相互影響,中音單體還採用密閉式設計,讓中頻的純度更高。

Contriva G3 的低音反射孔,放在喇叭背後,上下各有一個,Tidal 稱之為 AEROTUNE 反射孔,代表加入空氣力學導流技術,降低氣流噪訊,表面以手工拋光不銹鋼,邊緣帶著圓弧,讓氣流宣洩更順暢,原廠還有附上專用蓋板,可以塞住低音反射孔,方便調整低頻量感。


低音反射孔可以用蓋子調整量感

因為 Contriva G3 上下都有低音反射孔,假如您的喇叭擺放比較靠牆,低頻量感太多,可以用專用蓋板把其中一個低音反射孔塞住,適度降低量感,但是我問代理商,Tidal 只給兩個嗎?為什麼不給四個,這樣可以讓 Contriva G3 有兩種玩法,既是低音反射式喇叭,又是密閉式音箱,不是很好嗎?

答案不難猜,因為如果給四個,讓 Contriva G3 變成密閉式箱體,喇叭的效率會降低不少,更難推,我跟代理商建議,跟原廠要求送四個蓋板,讓發燒友可以玩得更盡興,不然,就代理商自己加訂,反正是配件,原廠有做,多買兩個送客人也好。


低底盤、低重心底座設計

最後要提有關 Contriva G3 設計進化之處,那就是全新「低底盤、低重心」底座!與之前的 Tidal 喇叭比較起來,Contriva G3 向外伸出來的四支不銹鋼腳座,更顯威武霸氣,可是高度卻降低很多,幾乎是讓喇叭緊貼著地板,原廠說這是低重心腳座的新設計,讓喇叭在低頻的性能更好。



講 Contriva G3 進化的技術特點,大致到這裡,接下來要聽音樂了。笙凱擺出從頭到尾的 Tidal 搭配,訊源是 Arkas 數位串流播放器,數位輸出給 Preps-d DAC 前級,以 Impulse 後級驅動,本來準備了兩部 Impulse,要切換單聲道驅動,可是 Contriva G3 沒有想像中難推,所以只出動了一部立體聲的 Impluse 後級。


全套 Tidal 搭配 Telos 電源供應與接地

只有全套 Tidal 器材搭配 Contriva G3 這麼簡單嗎?當然不是,藏在音響架後面,還有 Telos 加持,電源經過 QRC 電源處理器,所有插電器材都連接 GNR 接地,線材則是 Telos 獨家技術的單導向電源線、喇叭線與訊號線。

上一次來笙凱淡水企業總部時,他們正準備要搬家,因為外銷做得越來越好,不僅企業總部的空間不夠用,更重要的是找到可以做工廠登記的廠房,才能擴大產能,所以笙凱現在其實已經搬到淡海的新廠辦,淡水這處企業總部,純粹作為預約試聽展示之用,所以一樓辦公室區域全部清空,二樓兩間試聽室則保留原貌,我聽 Contriva G3 的區域,在二樓入口處較小的空間,而不是有無敵海景的大試聽空間。


空間殘響較長

雖然笙凱的企業總部,是我熟悉的試聽空間,也辦過好幾場古典音樂講座,可是這次來卻不太一樣,因為東西變少了,看起來雖然更清爽,可是空間殘響卻變長了,我一走進去,和笙凱的同事聊天,就感受到稍長的空間殘響,是相對聲響比較活的空間。

殘響太長,對音響系統不算好事,因為過多的殘響,可能影響音場的清晰度,在還沒聽 Contriva G3 之前,其實有點擔心,可是等老闆小林來了以後,他說刻意保留「比較接近居家環境」的空間殘響,是希望消費者來試聽的時候,不會感覺與家裡的空間有太大的落差,同時也更能展現音響專業調音的實力。


調整功力不簡單

笙凱小林來之前,Contriva G3 我已經大致聽得差不多了,我說:「不簡單!我來調整恐怕也沒辦法這麼好。」

因為 Contriva G3 的右聲道,旁邊就是隔間的落地玻璃,左邊則是半開放的空間,連接玄關廊道,整個聲波反射條件相當不平均,還好右邊有個大空間,左邊也連接玄關,代表空間可以宣洩低頻,不易淤積,但是在開始聽之前,著實心裡有點擔心。

喇叭自然消失在空間當中

可是當我選第一首曲子,聽 Mile Davis「Kind of Blue」專輯的「So What」,就知道 Contriva G3 厲害在哪裡,還有笙凱的調音功力有多強!重點只有一個:喇叭消失了,音場浮現了!

「Kind of Blue」經典之處,不僅是 Miles Davis 的名氣大,更在於錄音方式,是在錄音室裡面,樂團成員同時演奏錄音,而不是分段多軌錄音,這代表音場定位在錄音時,已經有初步的設定,之後再利用分軌錄製的器樂聲音,混音做出緊湊又準確的音場定位與空間感,所以,高明的錄音重播,必須聽得見開闊的音場,同時幾乎可以「看見」樂器的位置。

Contriva G3 表現如何?很棒,小喇叭穩穩地居中,低音貝斯在中央略微偏右,鋼琴在左,薩克斯風則在右邊,Contriva G3 拉出寬闊的 3D 音場,喇叭消失在空間當中,樂器的形體在各自的位置上,鮮活地綻放著爵士搖擺的音符。


中低頻的寬鬆度更好

如果要說 Contriva G3 讓我感覺與之前的 Tidal 喇叭有哪裡進步最大,我想說是中低頻的寬鬆度,之前採用陶瓷振膜低音時,低頻反應速度超快,可是有時候會覺得略為緊繃,但是 Contriva G3 的中低頻依然有相當好的暫態反應速度,但是下盤感覺更為寬鬆,聽爵士樂更舒服流暢。

還有,過去我覺得鑽石高音版本的 Tidal 喇叭,個性比較敏感,有時候催大聲會覺得高音略顯刺激,少了點圓潤感,可是 Contriva G3 卻在這個部分進步不少,尤其在笙凱這裡聽,旁邊有許多大面積的落地窗,以空間聲響來說,不是有利於喇叭的空間,但是即便我盡情操駕 Contriva G3,都沒有「飆高音」的問題,中高頻的延伸多了分柔和與自然。


聽現場錄音也不會飆高音

來張現場錄音,聽 John Mayer 在 2008 年的「Where The light Is: Live In Los Angeles」,聽開場的「Neon」,Contriva G3 撐開現場演唱會的熱鬧場面,從聽眾的歡呼聲開始,拉出音場寬度,John Mayer 講 Good Evening 問候,人聲收到中央,然後是鋼弦吉他獨奏「Neon」。

我常說,假如您正在學吉他,從入門到進階,還沒突破之前,正在懊惱要不要放棄,來聽「Neon」現場演唱會版本,保證您可以下定決心不練琴了!可真難啊!Contriva G3 準確地把 John Mayer 獨奏「Neon」的鋼弦吉他,迸發出清晰的顆粒感,撥彈的力度掌控著吉他音色,吉他已經這麼難了,John Mayer 還要唱啊,根本神人等級!

Contriva G3 搭配全套 Tidal 插電器材,在音場中央形塑具體的舞台感,台下聽眾偶而興起歡呼聲,拉出現場演唱會的空間感,這講的都是 Contriva G3 的音響性,不過,當我聽到喇叭消失在空間當中,這些音響性能並不重要,而是讓人可以沈浸在現場演唱會的氣氛,那才是聽音響的樂趣所在。

馬友友的詮釋表情超清楚

光是音響性能,無法展現音樂的魅力,可是 Contriva G3 不僅有音響性能,可以呈現清晰的舞台感,新一代流暢的中頻與高頻延伸,可以輕鬆辨認錄音當中蘊藏的表情,我想舉馬友友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為例,全本他錄過三次,可是我在 Tidal 資料庫只找到最近的兩個版本,一是 1997 年的「Inspired By Bach: The Cello Suite」,一是 2018 年的「Six Evolutions: Bach Cello Suite」。

我先播放 2018 年的版本,聽耳熟能詳的 BWV 1007 Prelude,Contriva G3 呈現流暢的大提琴聲線,凝聚力夠,同時帶出錄音空間的空氣感,流暢的音符迴盪在聆聽空間,音色相當美,我跟笙凱的同事說,這個版本是馬友友真正做自己,也是音樂大師的詮釋。

懷疑嗎?來,換上 1997 年的版本,我說:「這是馬友友當『古典樂界明星』的詮釋。」一樣的 Prelude,聲線更滑,可是運弓的力度細微變化,多了些華麗的色彩,可是,用在音符很純粹的巴哈,似乎修飾得太多了,感覺有些刻意,太花俏了,所以我說,這是馬友友當古典音樂明星的詮釋。

如何完全不用懷疑?再來聽 2018 年的版本,那就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而且全是更純樸、更寫意的馬友友,刻意的裝飾變少,可是音符的強弱動態變化卻更大,音符之間的連接,更顯行雲流水,聽懂了吧?Contriva G3 就是能如此深入音樂的細部紋理,讓聆聽者更接近演奏家的神情。

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終極試煉

來個最後試煉吧!從 Tidal 資料庫搜尋「馬勒第五號交響曲」,選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的版本,直接選第五樂章,輪旋曲的開場,從法國號開始,彷彿破曉的陽光,喚醒大地,木管與雙簧管隨後跟上,然後整個樂團都動了起來,Contriva G3 撐開寬大的音場,綿密的弦樂群,對應有厚度的銅管,新的碳纖維鋁合金三明治振膜低音,下盤可真穩,不僅有厚度,還有圓融的滑順感,漂亮!

且慢,第五樂章的前半段還不太難,直接拉到最後的 Finale,暗潮洶湧的銅管,與弦樂呼應,準備衝向最終的高潮,木管反覆著相同的動機,弦樂群逐漸拉升音樂的氣氛,等待銅管掀起滔天巨浪,當音樂的主題再現時,銅管用一半的速度,撐開主題的張力,弦樂群卻是激昂的回應,木管群火力全開,與銅管相呼輝映,定音鼓催促,一路衝向終點,這 Contriva G3,夠猛!

Contriva G3 可說是 Tidal 中型落地喇叭的主力戰將,如果以台灣的聆聽空間來說,可能比旗艦更受歡迎,而這次來笙凱試聽,我想說 Contriva G3,可是沒有笙凱調音的技術,在殘響頗長的聆聽空間當中,很難搞出如此平衡、開闊,且喇叭完全消失在空間當中的樣貌,所以,我聽的不僅是 Contriva G3 的性能,同時也聽笙凱團隊的調音成果。

音響性兼顧流暢音樂性

而 Contriva G3 讓我覺得進步之處,要數更顯流暢自在的音樂性,前面講過,我總覺得鑽石高音與陶瓷單體,相對比較敏感,比較神經質,處理不好,會讓音樂帶著緊繃感,甚至飆高音,可是 Contriva G3 卻讓我聽見更圓滑、柔順的音樂個性,對於有志於高性能的喇叭,同時想兼顧流暢的音樂性,不妨來笙凱取經,用耳朵驗收 Contriva G3,最準!




















器材規格

Tidal Contriva G3
型式:3 音路 4 單體落地喇叭
單體:30 mm Gen3 鑽石高音 × 1,173 mm Gen4 陶瓷中音 × 1,220 mm 碳纖維鋁合金振膜低音 × 2
平均阻抗:4 歐姆
承受功率:150 瓦
建議擴大機功率:30 瓦以上
尺寸:130 × 27.5 × 48 cm(高×寬×深)
重量:114 kg(每聲道)
代理商:笙凱
電話:02-8626-0773
網址:https://telos-audio.com.tw/

採用單結晶銀導體–Neotech NEP-1014 電源線
Neotech 不僅具備先進的研發能力,更擁有別家所沒有的自製能力和技術,因此可以提供非常豐富的產品種類,滿足所有發燒友的需求,像是電源線就有無氧銅、單結晶銅、單結晶銀、圓形導...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