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撰文/郭漢丞,攝影/蔡承融 |
2023/07/10發表,已被閱讀17,685次
|
|
許久未聽 Audio Physic,新的 Step 35 依然展現音樂的鮮活靈動,作為「負擔得起的 Hi End」(affordable Hi End),Step 35 可說是初登 Hi End 殿堂最好的敲門磚。
每一處設計都有聲學物理根據
剛踏入音響評論的領域時,Audio Physic 算是最早接觸的原廠之一,每次採訪聽 Audio Physic 講喇叭設計,根本就像是上課,從喇叭的基礎理論講起,而且他們的每一項技術特點,都有聲學物理的根據。
就拿 Step 35 來說,屬於 Audio Physic Reference Line,是高階系列最小的書架喇叭,但是技術含金量相當高。書架喇叭最大的難題,就是要在小音箱容積當中,壓榨出更多的低頻,但是 Step 35 的容積就這麼大,如何壓榨?
箱體有學問
首先,Audio Physic 賦予 Step 35 水滴型的弧線造型音箱,內部沒有平行面,打消箱體內部駐波干擾,可是箱體內部容積依然沒辦法增加,所以 Step 35 使用特殊的阻尼材料,通常喇叭音箱內部的阻尼,多使用軟質泡棉,可是 Audio Physic 使用特殊的陶瓷泡沫填充物,質地是硬的,但是內部有許多大小不一的孔洞,硬的阻尼物可以強化箱體支撐,降低諧振,而陶瓷泡沫填充物中間的孔洞,則減少箱體內部容積的消耗,讓 Step 35 在有限的箱體容積內,增加聲波導通的路徑,效果等同於增加音箱內部容積。
您說,這像不像魔法?靠陶瓷泡沫填充物,就能在 Step 35 有限的箱體容積之內,拉長聲波路徑,而越長的聲波路徑,就能讓喇叭擁有更好的低頻延伸。
傾斜角度取得時間相位補償
如果我們繼續研究下去,就會知道 Step 35 這對看起來簡單的二音路書架喇叭,其實每一處細節都藏著聲學物理的考量。水滴型的弧形箱體表過,接下來看喇叭面板的傾斜角度,這是為了取得高音與中低音的時間相位一致,就聲學物理來說,聲波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高音略快於低音,即便喇叭與聆聽位置距離不遠,時間差應該很低,但是 Hi End 就是要講究,為了追求精確,必須對高中低頻的時間相位差,予以補償。
時間相位差的補償,可以用兩種方法達成,第一是靠分音器,單體擺在同一的垂直面的喇叭,大多是採用分音器修正時間相位差,第二就是像 Step 35 這樣,用傾斜的前障板取得高音與中低音的位置差異,讓高音退後一點,獲得時間相位補償。
重點來了!傾斜角度應該是幾度才對?以前 Thiel 說傾斜角是 7 度,但這並不是正確答案,7 度斜角對Thiel 是正確的,但用在其他喇叭上面卻不一定對,正確答案是要讓高音單體與中低音單體的音圈,處於同一垂直軸線,所以,前障板的傾斜角度,決定於單體的尺寸規格,Audio Physic 的單體都是自家設計,傾斜角也是根據單體規格決定。
Audio Physic 自家設計獨門單體
Step 35 使用的單體,是 Audio Physic 自家設計的 HHCT III 高音(Hyper-Holographic Cone Tweeter)與 HHCM 中低音(Hyper-Holographic Cone Tweeter),之前的 Step 25 Plus 用也是這兩款單體,但是 Step 35 的單體版本進化到第三代,雖然 Audio Physic 沒有詳細說明第二代與第三代的差異,但相同的單體,也用在 Audio Physic 自家百萬身價的 Cardeas 上面,就知道原廠有多麽重視 Step 35 了,十分之一身價的書架喇叭,用上自家頂級單體,就是要讓消費覺得超值。
大部分人看到 Audio Physic 喇叭的高音單體,都會把中央的軟半球當作高音單體,實際上中央的軟半球只是防塵蓋,周圍的振膜才是真正的高音,而且是鋁合金材料,為了去除鋁合金振膜在高頻可能產生鈴振失真,帶來不悅耳的刺激感,Audio Physic 的鋁合金振膜表面加上了包含陶瓷材質的鍍膜,並且在振膜周圍加上阻尼物,稱之為動態錐盆阻尼(Active COne Damping,ACD)。
此外, Audio Physic 自家單體,都採用「雙重框架」(Dual Basket),同時解決支撐、阻尼與散熱的問題,不消說,金屬框架支撐性很好,散熱效果也好,但是金屬框架本身有諧振問題,所以 Audio Physic 加上了塑膠框架,提高阻尼,降低金屬框架的諧振失真。
中低音單體少見的釹磁鐵磁力引擎
至於 HHCM 中低音單體,中央有圓柱體突起,就是相位錐兼防塵罩,但是平常看到的相位錐,多半是子彈型尖錐,Step 35 卻是圓柱體,而且是金屬材質,因為這個相位錐不僅居中協助中低頻的相位,同時連接在中低音單體後面的磁力系統上,協助音圈散熱。
HHCM 單體還有一項過人之處,那就是採用釹合金磁力引擎,一般高音單體使用釹合金,算是理所當然,因為要體積小同時具備高磁力,釹磁鐵是高音單體的最佳選擇,但是中低音或低音單體,就很少看到釹合金,問題出在溫度,釹合金只要溫度升高,磁力就會下降,用在中低音或低音,遇到大音壓操駕,音圈一熱,釹磁鐵沒多久就會軟腳,所以大多還是使用傳統鐵粉芯磁鐵,不亦受到溫度影響,同時大尺寸的鐵粉芯,本身就能幫助音圈散熱。
但是釹合金體積小的優勢,可以讓單體發聲更自由,機械結構的干擾更少,這些年來有少數喇叭品牌開始採用,Audio Physic 就是其中之一,技術上也必須解決音圈散熱的問題,所以 Step 35 中低音單體的圓柱體金屬相位錐,同時也在幫忙音圈散熱,避免在大音量時軟腳。
連喇叭端子都要避振
設計細節講完了吧?還沒,您看,Step 35 有這麼多技術可講,最後要講的是喇叭端子避振,表面上看起來是 WBT 端子,但是內部加入了避振設計,避免對聲音產生負面影響,在鎖定喇叭端子時,可以感覺到 WBT 端子好像帶著點彈性,內部應該有阻尼物。
Step 35 與前一代的 Step 25 Plus,規格差異不大,87 dB 的效率,8 歐姆阻抗,頻率響應 50 Hz~40 kHz,新舊款完全相同,Audio Physic 同樣強調「德國手工製造」,比較耐人尋味的地方是重量多了兩公斤,想不出這兩公斤從哪裡來?難道是第三代的單體變重了?
關於 Step 35 的設計與技術特點,大致表過,Audio Physic 這家公司,恰如其名,做的就是聲音(audio)的物理(physic),但是在 Step 35 身上,可以看到 Audio Physic 的旗艦喇叭技術,可以想見 Audio Physic 有多重視 Step 35,展現「負擔得起的 Hi End」風範。
出乎意料之外的厚聲
光是研究 Step 35 的設計,我本以為這是一對精確、乾淨的書架喇叭,可是當我在 U-Audio 試聽室,用 EAR 868P 與 509 II 後級來聽的時候,卻是溫暖、綿密、厚聲的音色,讓我嚇了一跳,雖然在技術上講究正確的聲學物理,可是 Step 35 的音色卻是那麼地溫暖,散發出濃郁的音樂性,尤其 Step 35 用的是鋁合金振膜高音單體,居然音色像絲質軟半球高音那麼綿、那麼柔,煞是迷人。
搭配 EAR 真空管前後級,展現了 Step 35 濃郁溫潤的音樂表情,換上晶體機呢?搭配 Linear Acoustic LAV 60 II,一樣是 100 瓦,Step 35 還是厚聲,但是低頻的速度明快些,中高頻亮度提高一些,感覺比 EAR 前後級搭配更對味,雖然用 EAR 配 Step 35,聽爵士搖擺時,真空管的韻味更美,但是搭配 LAV 60 II,音樂的通透感與明快感更好些,而且以價格來說,EAR 前後級配 Step 35,相對太貴了,所以試聽就以身價相當的 LAV 60 II 定稿。
功率要足、擺位要認真
在描述 Step 35 聽感之前,我要提醒兩件事,第一、Step 35 的效率標示 87 dB,算中高效率,但實際搭配並不算好推的喇叭,約莫至少要 100 瓦左右擴大機,才能發揮 Step 35 的性能。怎麼判斷?EAR 509 MK II 的偏壓指示燈會給我答案,試聽時當然調整到正確的偏壓值,四個紅燈會平均地亮著,但是如果聽音樂時發現偏壓指示燈在閃爍,代表電容被吸乾了,充放電反應不及。誰把能量吸走了?當然是喇叭,而我用 509 MK II 推 Step 35 時,遇上大動態時就會看到偏壓指示燈閃爍,顯然 Step 35 對功率有相對的要求。
第二件事就是喇叭擺位,Audio Physic 說自己做的「您聽不見的喇叭」(Loudspeaker that you cannot hear),這不是喇叭不會出聲,而是喇叭會消失在空間當中,您聽到的是漂亮的音樂重現,而不是聽見左右聲道各自為政,Step 35 當然具備「喇叭消失在空間當中」的能力,但是要達到這樣的境界,請認真調整喇叭擺位,讓 Step 35 有適當的 Toe-in 角度,我聽的時候大約是正三角形,聆聽位置距離喇叭約兩米,Toe-in 角度大約是眼睛望過去時,幾乎看不到喇叭側板,就能讓 Step 35 輕鬆地消失在空間當中,展現開闊音場的魔法。
除了沒有想像中好推,還有需要注意擺位之外,Step 35 可說是全方位討喜的音色,高頻延伸輕鬆自然,不會過度明亮,也不是昏黃黯淡,而是舒服的高頻延伸,中頻與低頻的量感很好,不要看 Step 35 的尺寸不大,中低頻的能量可真的超出對喇叭尺寸的想像,可以凝聚出具體、渾厚、扎實的音像。
喇叭真的消失在空間當中
我想舉 Katja Werker 的專輯「Contact Myself 2.0」為例,這是在德國老虎魚的錄音室現場錄音,開場的吉他聲響,帶著清晰柔和的光澤,Step 35 呈現出溫暖的吉他共鳴,Katja Werker 的嗓音甜潤厚實,厚聲底的 Step 35,呈現女聲迷人的嗓音魅力,因為是錄音室現場,Step 35 讓兩把吉他左右分立,Bass 則凝聚在中央,低頻的聲線清晰流暢,但最重要的是:喇叭真的消失了!
書架喇叭,最怕下盤不足,低頻不夠,可是 Step 35 的中低頻確實超出對喇叭尺寸的想像,換上「Tricycle」,試試 Step 35 的能耐,這張專輯動態錄得很大,代表最大聲與最小聲的對比很高,「Tricycle」開場的電鋼琴,聽起來輕輕柔柔的,可是等爵士鼓一進來,就知道動態有多猛。
功率夠就知道喇叭厲害
我把 LAV-60 MK II 的音量推到 12 點鐘方向,電鋼琴輕輕柔柔的,等待爵士鼓的猛爆聲響,咦?好像還不夠,再來一次,把 LAV-60 MK II 音量催到 1 點鐘方向,夠猛,Step 35 的低頻夠厚、夠飽滿,即便用大音量來聽,也不會讓高頻感覺失控,鋼琴、電貝斯輪流登場 Solo,再來就是爵士鼓 Solo 樂段了。
這是最猛爆的部分,Step 35 呈現出結實有力的爵士鼓大鼓踩踏,對比小鼓、 Tom Tom 清楚音像,錄音讓爵士鼓的鼓點在音場當中此起彼落,鐃鈸清脆的聲響猛爆但不會過度刺激,展現出爵士鼓 Solo 的爽朗姿態,這 Step 35 個頭不大,能把「Tricycle」唱得這麼好,不簡單。
鋼琴的厚實感很好
Step 35 的厚聲底,聽什麼音樂都夠暖、夠美,我想舉魯賓斯坦的「蕭邦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聽抒情的慢板樂章,弦樂開始的導奏,小提琴聲部在左邊溫柔地響起,右邊則是大提琴的低音聲部,木管群在音場中央後方呼應,等魯賓斯坦的鋼琴獨奏開始,凝聚在音場中央的曼妙音符,迴盪在空間當中,鋼琴有著清晰又厚實的觸鍵感,而不是乾癟的琴鍵敲打,右手高音部的光澤,對比低音和弦的濃郁,這樣的蕭邦夠浪漫。
我聽的 Living Stereo SACD 版本,刻意保留的原始母帶的嘶嘶聲,在 Step 35 上面,可以清楚聽見音樂背景的細微母帶噪訊,可是卻讓鋼琴的音色更跳、更有韻味,而我換上舊的 CD 版,雖然母帶噪訊比較小,但鋼琴的音色就沒有那麼鮮活,而從這張唱片的版本比較,可以感受到 Step 35 重現音樂真實原貌的能力,很容易辨認錄音版本的細微差異。
木管的音色濃度恰到好處
還有,雖然我說 Step 35 具備厚聲底,但其中高頻的鮮活度,還有音色的純正感,還原錄音本質的能力很強,我想舉阿巴多指揮莫札特管弦樂團的「莫札特豎笛協奏曲」,其實豎笛是很考驗喇叭音色的樂器,中頻段要有豎笛的些許鼻音感,但是又不能過濃,好像豎笛感冒了,只靠鼻音嘟噥著,要重現的是有點濃郁的豎笛,又要顧及清晰澄澈的通透感,這樣才是迷人的豎笛。
用 Step 35 來聽,大概可說「不過濃、不過淡」,恰到好處之間,略微偏向濃郁,這張唱片可說是阿巴多生前最後的錄音,神情自若又自由自在的手法,讓莫札特的音樂充滿輕鬆的活力,樂團開場時,錄音刻意留下阿巴多起手式的呼吸聲,暗示樂團要開始了,Step 35 清楚地呈現這個細節,不要以為這很簡單,很多喇叭不一定能真實重現。
吸一口氣,然後是弦樂群華麗的樂句,莫札特的音樂就是這麼地愉快,清新爽朗的旋律,絲毫沒有一點憂愁,進入第二主題,樂團的對位讓音樂交織更豐富,,阿巴多讓樂團用更有活力的方式,準備迎接豎笛的獨奏,Step 35 展現了管弦樂團的鮮活靈動,豎笛的音像在喇叭中央清晰凝聚,錄音刻意保留豎笛獨奏時搖頭晃腦的模樣,讓豎笛在音場中央偶而還會晃動,Step 35 還重現了豎笛按鍵開闔的細小聲響,增添聆聽的真實感。
愉悅又輕鬆的試聽過程
與 Step 35 相處是相當愉快的過程,雖然我說 Step 35 需要多一點功率伺候,還要注意喇叭擺位,但是如果這兩點都做到,Step 35 是一對相當優秀的書架喇叭,可以展現喇叭消失在空間的魔力,而且溫暖潤澤且厚聲的音色,絕對能討好每一雙挑惕的耳朵,加上「相對」合宜的入手價,用旗艦喇叭的十分之一價,買到技術含金量幾乎相當的 Step 35,很值得!
器材規格
Audio Physic Step 35 型式:2 音路 2 單體低音反射式書架喇叭 使用單體:39 mm HHCT III 高音單體 × 1,150 mm HHCM III 中低音單體 × 1 效率:87 dB 阻抗:8 歐姆 頻率響應:50 Hz – 40 kHz 建議擴大機功率:10 – 120 瓦 尺寸:320 × 175 × 250 mm(H×W×D) 重量:7.5 kg 售價:$126,000元
代理商:東億視聽 電話:(02)2690-7730 網址:http://www.audiovoice.com.tw/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