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撰文/郭漢丞,攝影/蔡承融、Accustic Arts原廠 |
2023/06/30發表,已被閱讀11,493次
|
|
8 歐姆輸出 900 瓦,4 歐姆增加為 1,390 瓦,阻抗減半到 2 歐姆,提升到 1,500 瓦,德國 Accustic Arts 的 AMP V,怎麼看都是驅動猛獸,配上自家 Tube Preamp III,來 U-Audio 推 Wlison Alexia 2,把喇叭餵得飽飽的當然不成問題,可是 Tube Preamp III 的 AC/DC 模式,搭配 AMP V 的阻尼控制選擇,則是 Accustic Arts 滿足發燒友玩興的重點。
| Accustic Arts AMP V 後級 |
| Accustic Arts Tube Preamp III 前級 |
追求「精確的聲音藝術」
當發燒到了極致,追求最高等級的元件,搭配頂級製造工藝,都是不可或缺的選擇重點,Accustic Arts 自然不例外,不過音響都已經賣到百萬身價,使用最頂級的零件,已經是必要條件,沒有太大的宣傳效果,我們更需要知道原廠的設計理念。
以 Accustic Arts 來說,就是追求精確,因為品牌來自 Accurate 與 Acoustic 合起來的新字,不論是設計、製造或聲音表現,都要符合「精確的藝術」,這是品牌的精神所在。Accustic Arts 這家德國公司,成立於 1997 年,不過在推出第一項產品之前,已經花了五年時間研發,至今依然維持德國設計、德國手工製造的優良傳統,Accustic Arts 對此相當自豪,「Hand Made in Germany」本身就是大賣點。
2016 年新老闆接手
Accustic Arts 最早的創辦人是 Fritz Schunk,不過約莫在 2016 年,因為年紀大了想退休,所以把公司賣給 Hans-Joachim Voss。
Hans-Joachim 本身就是愛樂者兼音響迷,在美國 Absolute Sound 的專訪當中,他說自己從學生時期就在唱片行打工,出社會有經濟能力開始玩音響,換過幾套音響之後,接觸到Accustic Arts,就把自己原本的器材全部賣掉,換成全套 Accustic Arts。我曾經在慕尼黑音響展上,見過 Hans-Joachim,他那時剛接手 Accustic Arts,直說成為 Hi-fi 與 Hi End 音響品牌的擁有者,是他一輩子的夢想。
Accustic Arts 不僅製造音響器材,他們在 2009 年成立了 Accustic Arts Audiophile Recordings(AAAR),專門做發燒錄音,發行 CD 與 LP,負責人是音響工程師 Milan Saje 與製作人(A&R) Rasmus Muttscheller,推出一系列「Uncompressed World」示範片,這項「副業」,最重要的任務還是要把 Accustic Arts 與錄音室連接在一起,代表從音樂製作的源頭,掌握「精確的聲音藝術」。
用 Accustic Arts 講解馬勒
這是我第一次在 U-Audio 編輯部試聽 Accustic Art 前後級擴大機組合,但我對 Accustic Arts 最深刻的印象,是有一次在 TAA 圓山音響展上,用全套 Accustic Arts(CD、DAC、前後級),講解馬勒第一號交響曲。
搭配的喇叭是 Audio Physics Cardeas,在第四樂章「從地獄到天堂」,那可是毀天滅地的管弦交響場景,Accustic Arts 火力全開,在圓山飯店的大展間,催出龐大的音樂能量,隨後的天堂場景,馬勒只用弦樂表現,輕飄飄的軟綿音色,彷彿身體都失去了重量,飄到九天之外,這地獄與天堂的對比,表現得真是強烈。
加上真空管的 Tube Preamp III
Accustic Arts 累積多年研發,擴大機產品線相當齊全,Top 系列比較簡單,包括 Player III CD 唱盤、Power II 與 Power III 兩款綜合擴大機,屬於入門產品,主力則是 Reference 系列,總共十四樣器材,從 CD 轉盤、唱盤、前級、後級一應俱全,Tube Preamp III 算是他們家前級的「二當家」,更高階者還有 Tube Preamp V 與 Tube Preamp V Phono,之所以不把 Tube Preamp III 看作老三,是因為更高階的兩部前即,差異在於有沒有唱頭放大,可以視為同一等級。
型號加上 Tube,當然是真空管,但是 Tube Preamp 並不是純真空管前級,而是所謂「tube hybrid」設計,內中有四只 ECC83/12AX7 真空管(每聲道兩只),同時搭配了 Burr Brown OPA 627 晶體,Accustic Arts ,管晶混血放大線路的好處,是可以擁有非常大的頻寬,同時具備很低的失真,並且有非常類比且精確的音樂重現能力。
強調從輸入到輸出都是全平衡放大
Accustic Arts 強調,Tube Preamp III 從頭到尾都是全平衡放大線路,並且是純 A 類放大線路,其音量控制是新設計的 4-channel 數位音控,可以讓串音干擾(crosstalk)降到最低。什麼是 Crosstalk?講電學太難,但對聲音的影響很大,最主要是影響聲道分離度,而這與立體聲的音像形塑至關重要,聲道分離度越好,音像刻畫越漂亮,反之則越模糊。
Tube Preamp III 還有一項特異功能,就是更換真空管時,不需要任何其他調整,直接 Plug-n-play,這倒方便,真空管總是會有老化問題,久了需要更換,又或者是喜歡玩真空管的人,手上總有幾套不同品牌、不同年代的 12AX7,隨時想變化音色,拆開上蓋就能換真空管,且無需調整。
獨特的 AC 與 DC 輸出可選
除了管晶混血純 A 類放大線路之外,Tube Preamp III 還有一項獨特的設計,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就是輸出區分為 AC 與 DC 兩組,而且 XLR 與 RCA 各有兩組,讓 Tube Preamp III 的背板輸出端子顯得很熱鬧,這裡的 AC 代表輸出訊號路徑中間有電容與電阻,而 DC 代表直接交連,中間沒有電容與電阻。
其實這兩種訊號輸出設計,各家都有,但是我沒看過 AC 與 DC 做在同一部前級的設計,Tube Preamp III 是第一次看到。AC 輸出加上電容與電阻,可以對輸出具備保護作用,可是訊號路徑中的電容與電阻,對音色影響很大,需要審慎挑選,以 Tube Preamp III 來說,其電容是精選 MKH 線繞薄膜電容,誤差值在 5% 以內,且具備低電感特性,降低音染。至於 DC 直接交連,訊號路徑中間就沒有電容與電感,理論上就不會對聲音有任何染色,有些 Hi End 品牌就堅持做 DC 直接交連,德國 Burmester 就是其中之一。
究竟 AC 電容交連好,還是 DC 直接交連好?假如有正確答案,就不會在市場上看到兩種線路同時存在,因為兩者的音色並不完全相同,AC 具備線路保護作用,同時可以靠電容與電阻的零件挑選,微調音色,但是認為完全不能有音染者,就偏好 DC 直接交連,兩者各有擁護者,但是 Tube Preamp III 同時給您兩種音色,魚與熊掌得兼。
後級是「君子不重則不威」
至於搭配的 AMP V,可說是「君子不重則不威」的典型大功率後級,重量高達 80 公斤,8 歐姆輸出 900 瓦,4 歐姆輸出 1,360 瓦,阻抗降低到 2 歐姆,輸出提升到 1,500 瓦。要做到這麼大的功率,AMP V 使用了 40 個 MOSFET 功率晶體,選用德國 Exicon 的零件,搭配 220,000 uF 超大濾波電容,加上兩個大尺寸隔磁屏蔽環形變壓器,原廠強調,AMP V 裡面使用的零件都是德國製品。
AMP V 為了追求絕對嚴格的雙單聲道設計,所以需要兩條電源線,左右聲道完全獨立開來,基本上我們可以把 AMP V 看作兩部單聲道後級,裝在同一個機殼裡面,但是大部分廠家都只做一個電源輸入,讓左右聲道可以共用,而 AMP V 的設計更嚴格,連電源輸入都要分開。
獨特的阻尼因數控制線性
前面講 Tube Preamp III 擁有 AC 與 DC 兩種輸出模式,是我第一次看到擁有雙輸出模式的前級設計,而 AMP V 有哪裡特殊呢?阻尼控制線性!在 AMP V 的背板上有三個黑色按鍵式開關,其中之一是靜音功能(mute),另一個是選擇 XLR 或 RCA 輸入的切換開關,最後則是阻尼因數控制線性(Damping factor linearization)。
阻尼控制,就是調整擴大機的阻尼因數,一般說來,阻尼因數越高,擴大機對喇叭的控制力就越好,尤其是低頻的控制力,理當是越高越好,可是 Accustic Arts 認為如果阻尼因數太高,反而會降低擴大機對喇叭控制力的線性,所以應該控制在適當的阻尼因數之內,所以 AMP V 設計了阻尼控制線性切換,在關閉(off)狀態下,AMP V 會維持最大阻尼因數,而開啟(on)阻尼因數控制,則會讓阻尼因數維持在適當的範圍。
根據 Accustic Arts 的解釋,當阻尼因數維持在最大的時候,擴大機對喇叭的控制力,會在 5 kHz 處衰減,但是開啟阻尼因數線性之後,則會讓 5 kHz 以上衰減變得比較平坦,代表高頻延伸會更為流暢。簡單講,AMP V 的阻尼因數控制線性,又是一部機器、兩種音色的概念,滿足發燒友的玩興,沒有哪一段比較好,而是看您喜歡,自由切換偏好的檔位。
音色變化要實戰才知
聽 Tube Preamp III/AMP V 的過程,都在 U-Audio 自家試聽室,前端訊源是 YBA CDT-450 轉盤與 Merging NADAC,喇叭則是 Wilson Audio Alexia 2。試聽過程中我也配過 Dynaudio Contour 60,一樣推得很好,尤其是低頻的控制力,相當優秀,但是價位差別太大,還是換回 Alexia 2,比較登對。
因為 Tube Preamp III 具備 AC 與 DC 輸出,AMP V 還有 Damping Factor Control,所以要交叉切換,反覆試聽,以 Alexia 2 的搭配,AC 輸出音色比較溫暖軟質,DC 則相對更為鮮明,以前級來說,我偏好較通透鮮明的音色,所以選擇 DC 直接交連輸出,至於 Damping Factor Control,關閉時低頻比較寬鬆,打開之後的凝聚力與集中度比較好,所以都維持開啟的狀態。
其實不管是 AC 或 DC 輸出,或是阻尼因數控制,Tube Preamp III/AMP V 都可以清楚聽出音色的變化,這等於給您四種音色,可以自由切換選擇,而搭配 Alexia 2 時,我選擇 DC 輸出與阻尼因數控制開啟,但究竟哪一種組合聲音最好,得要看實際喇叭搭配而定,而這讓 Tube Preamp III/AMP V 的實戰搭配,擁有更高的彈性。
全套Accustic Arts 組合最原汁原味
此外,試聽過程中我也試著用 EAR 868P 前級與 509 MK II 後級,交替搭配,但是 868P 配上 AMP V,音色略農,通透度不及 Tube Preamp III,拿Tube Preamp III 搭配 509 MK II,又顯得太清,少了點管味,還是回歸全套 Accustic Arts 的組合,音色最為通透直接,也更能表現「精確的聲音藝術」的原汁原味。
此外,由於 Tube Preamp III 內中有四只 12AX7 真空管,所以暖機很重要,我剛開機的時候,隨手放了張CD,覺得聲音有點細瘦,就覺得機器需要一點時間熱機,果然,等了一個小時後再回來聽,Tube Preamp III 的溫暖音色就出來了,而聲音最好的狀態,是整部機器摸起來有點微溫。
旋鈕也是按鍵,以調整功能選單
Tube Preamp III 的控制功能很完整,包括左右聲道平衡、輸入音量增益、啟動初始音量、相位與 AC/DC 輸出切換,都可以從選單當中調整,要靠左邊的旋鈕按壓切換,而且選單有兩層,要選到 Return 才能回到上一層,剛開始用的時候不太熟悉,常常按錯,右邊的旋鈕按壓則是靜音功能,相對簡單。
此外,面板上有 Phones 切換,按下去會切換到耳機輸出,後級不會有訊號輸入,也沒有聲音,所以平常聆聽時要維持 Phones 關閉狀態。
推起 Wilson Alexia 2 輕輕鬆鬆
最大輸出高達 1,500 瓦的 AMP V,當然是推力無礙的類型,搭配 Alexia 2,下盤的勁道很漂亮。聽 Tube Preamp III/AMP V,當然要聽他們家的 CD,拿出「Uncompressed World Vol. III」,這是男聲精選,第一軌 Jeff Cascaro 唱的「The Sun Is Shinging For Our Love」,開聲就是漂亮的 Double Bass 聲線,AMP V 把低頻的尾韻與力度,收得漂亮,不過鬆,不過緊,恰到好處。
唱片內文介紹,說這首曲子使用 Neumann 麥克風收音,搭配 Fender Rhodes 鍵盤、Moog 電子合成器、Double Bass 與爵士鼓,錄音重點在於使用經典的樂器,收錄 Vintage 的質感,用 Tube Preamp III/AMP V 搭配 ALexia 2 來聽,表現真是輕鬆,但是所謂「Uncompressed World」,應該是講最後母帶後製時,少用壓縮,因為這麼跳的 Bass,還有豐富的打擊樂器聲響,配上清脆的 Hi-Hat 與 Cymba,怎麼可能樂器本身沒有壓縮呢?不壓,音色不會這麼活跳啊!
換上「The Absolute Opus 3: Jazz & Blues」,聽「You Look Good To Me」,我知道,這首曲子最經典的版本應該是 Oscar Peterson Trio,但是 Opus 3 找來的 Knud Jorgensen Jazz Trio,錄音的透明度更漂亮,用 Tube Preamp III/AMP V 來聽,爵士樂現場的氣氛很濃厚,但是中高頻的清脆通透,呈現出鮮活的爵士樂場景,在低頻部分,Opus 3 的錄音沒有像Oscar Peterson 那麼濃,尤其是 Double Bass,線條沒那麼粗,可是讓錄音的細緻度更好,鋼琴在中央靠左的位置,Double Bass 略為靠右,爵士鼓居中,Tube Preamp III/AMP V 精確地呈現音場的樣貌。
管晶混血前級音色通透又帶暖意
雖然 Tube Preamp III 裡面有四只真空管,可是音色並沒有太多真空管的染色,而是清爽、通透、開闊的樣貌,當然,這是與 868P 比較,Tube Preamp III 相對更為通透,而 868P 則是典型的真空管前級,溫暖又柔和,而 Tube Preamp III 的力度表現比較好一些。
聽加拿大 Viveza 的「Tango Tango」,熱情的探戈舞曲,Tube Preamp III/AMP V 釋放出華麗的音色,中高頻的光澤相當漂亮,而且絲毫不帶侵略性,明亮又通透,中頻則維持漂亮的溫暖色調,不曉得這是不是 Tube Preamp III 的真空管所致,Accustic Arts 不僅說管晶混血設計,可以維持很小的失真,而且讓委小失真保留在「好的區域」,應該講的是偶次諧波失真。
這樣的音色,聽「Tango Tango」真是過癮,「Tamgo Tzigane」開場就是拔尖的小提琴,小調帶出緊張的旋律,鋼琴與低音大提琴與主題呼應,Tube Preamp III/AMP V 帶出漂亮的音場層次感,而小提琴的主導地位,引領著探戈的旋律,由緊而鬆,舒緩開來的探戈舞曲,搖曳生姿,手風琴應答著小提琴,手拍鼓的肉感很足,一顆顆地伴隨小提琴與手風琴,柔和的大調再轉回小調,音樂又緊張起來,樂手的力度加重了些,這些細微的表情,在 Tube Preamp III/AMP V 呈現豐富的變化,增添音樂聆聽的樂趣。
AMP V 肯定是推力無礙的後級
聽 AMP V 這種千瓦功率怪獸,當然要考驗低頻,拿出貝斯手 Marcus Miller 的「Free」,開場的「Blast」就是電貝斯由小而大的聲響,電子音樂的節奏,低頻又沈又猛,AMP V 緊緊抓住 Alexia 2 的低頻,把 Tube Preamp III 的音量開大,控制力依然漂亮,都開到爆棚的音量,AMP V 依然有很好的低頻控制力,完全不會軟腳,畢竟是千瓦等級的後級,如果您的喇叭很難推,AMP V 隨時歡迎您來挑戰。
而且,Tube Preamp III/AMP V 並不是空有蠻力的錢後級,我覺得最迷人的地方是華麗通透的音色,同時維持中頻段的暖意,重現音樂的美感很漂亮。我想舉魯賓斯坦的「蕭邦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這是慢板,樂團編制不算大,並不是特別考驗音響性能的曲子,但是要能唱得美,不簡單。
唱得出音樂的美感
用 Tube Preamp III/AMP V 搭配 Alexia 2,聽魯賓斯坦的蕭邦,首先可以感受到錄音的年代感,Living Stereo 當年是全類比錄音,Tube Preamp III/AMP V 清楚呈現錄音母帶底部的細微嘶聲噪訊,弦樂群與管樂群的導奏,引來鋼琴 Solo。
魯賓斯坦的鋼琴,用 Tube Preamp III/AMP V 來聽,琴鍵敲打的顆粒感清晰又通透,可是在藕斷絲連的樂句時,卻又黏得很漂亮,把鋼琴的圓滑與斷音,清晰地呈現,對比度很高,讓聽音樂的心情更沈浸,魯賓斯坦自由的旋律聲線,帶動著聆聽者的情緒,跟著鋼琴搖曳擺盪,這樣聽音樂,真美。
馬勒,真的考驗音響
我還聽了伯恩斯坦的「馬勒全集」,當然沒全聽完,而是挑樂章聽,Tube Preamp III/AMP V 完全不怕大編制的管弦樂團,呈現出寬闊、通透的音場,還有密度很高的器樂聲部,我想舉「馬勒第九號交響曲」第一樂章,低音部的弦樂,與銅管小聲地呼應著,豎笛單音撥奏的寂寥感,引來弦樂群深深地嘆息,這時候樂團維持較小的音量,帶出嘆息的深沉,隨後小提琴帶出優美的旋律聲線,淡化了嘆息的深沈,轉調之後,卻又急轉直下,打擊樂的重擊,音樂氣氛彷如掉落谷底般的寒冷,伯恩斯坦的指揮帶有戲劇性的張力,等樂團奮力強奏,巨大的聲響彷彿命運無情的壓迫,小提琴尖銳的音色,從 Tube Preamp III/AMP V 帶出強烈的情感變化。
聽馬勒,真的是音響系統的考驗,聽這個樂章,如果您開始用較大的音量聽,補足樂團小聲演奏的量感,保證樂團齊奏時,音響系統會撐不住,可是 Tube Preamp III/AMP V 不用擔心,小聲時,Tube Preamp III/AMP V 有很好的清晰度,您要知道,開場時是弱奏,然後忽然拔高,樂團火力全開,這時候就考驗擴大機的控制力了。
放心,Tube Preamp III/AMP V 穩妥妥地,強奏之時的天崩地裂,音樂張力拉得很強,可是擴大機維持足夠的控制力,沒有不悅耳的失真,而是充分感受到伯恩斯坦猛力地逼催著樂團,更強一點,更強一點,隨後又落入平靜,到了約莫七分三十秒時,定音鼓與 Tom Tom 的聲響,是荀伯格說的:「死神降臨了!」馬勒用很美的弦樂,配上奇特的木管,背後還有銅管的緊張氣氛,這樣聽馬勒,真的會入迷。
四種音色變化很有可玩性
與 Tube Preamp III/AMP V 相處這段時間,我充分感受到大功率帶來的好處,推起 Alexia 2 可說是輕輕鬆鬆,而且 Tube Preamp III 的 AC 與 DC 輸出可選,加上 AMP V 的阻尼因數控制,可以變化出四種音色,任君選擇,可玩性很高,搭配各種喇叭,應該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音色,假如您擁有優質的喇叭,卻總覺得「差一口氣」,來試試 Tube Preamp III/AMP V,幫喇叭補上源源不絕的真氣。
器材規格
Accustic Arts Tube Preamp III 型式:前級擴大機 輸入:XLR x 3、RCA x 2、RCA x 1(Surround Bypass) 輸出:XLR x 2、RCA x 2、RCA x 1(Fixed out)、1/4 吋耳機輸出 輸入阻抗:2 x 50 kΩ(平衡)、2 x 50 kΩ(非平衡) 訊噪比:-103 dB(A 加權) 聲道分離度:>97 dB 總諧波失真:< 0.002% 尺寸:128 x 482 x 393 mm(HxWxD) 重量:16 kg 參考售價:980,000元
Accustic Arts AMP V 型式:雙單聲道立體聲後級擴大機 輸出功率:8 歐姆/900 瓦、4 歐姆/1,360瓦、2 歐姆 / 1,500 瓦 輸入端子:XLR×2(16 kΩ)、RCA×1(15 kΩ) 總諧波失真:>0.002 % 噪訊比:-96 dBA 頻率響應:10 Hz~ 50 kHz 阻尼因數:大於 500 尺寸:328 × 530 × 545 mm(H×W×D) 重量:80 kg 參考售價:200 萬元
進口總代理:神韻音響 電話:02-2599-1466 網址:https://www.charmingaudio.com/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