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我這次特別來元亨,目的不在欣賞影片,而是為了 Dolby Atmos Music。為什麼?大家都知道 Dolby Atmos 是電影音效,可是近年來 Apple 與 Dolby 聯手推動 Dolby Atmos Music,讓音樂產業參一腳,尤其是 Apple Music 大力推播所謂「空間音訊」,音樂圈為了提升串流播放率,或者將原本的錄音重新處理為 Dolby Atmos,或者在新專輯創作時,直接發行 Dolby Atmos,讓音樂不在侷限於傳統 Stereo 兩聲道,邁向多聲道沈浸式聆聽體驗。
要讓 Dolby Atmos Music 能成功,軟體與硬體要雙管齊下,用兩聲道音響,可能會覺得音樂空間感好一點,但是沒辦法感受到真正 Dolby Atmos Music 讓聲音物件移動的效果,所以 Apple Music 剛開始推出「空間音訊」播放列表時,我只覺得是另一個行銷手段,用來與競爭對手做市場區隔。
Apple 攜手 Dolby 大力推廣
直到 Apple 宣布新版 Airpods 支援 Dolby Atmos,我才發現 Apple 是玩真的,畢竟一個新的音樂格式,必須要靠終端硬體設備的普及,才能獲得廣泛使用,而 Dolby Atmos 本來就在環繞擴大機市場普及,也是大多數新款 Soundbar 的標準解碼格式,現在加上隨身聆聽的 Airpods,現有可播放 Dolby Atmos Music 的裝置,起碼數以億計,市場滲透率頗高。
而且,為了大幅降低 Dolby Atmos Music 的製作成本,從配備 M1 處理器的 Mac 開始,就能用 Logic Pro 製作 Dolby Atmos Music,這樣不光是專業錄音室,連宅錄的年輕音樂人,都可以開始練習製作 Dolby Atmos Music。而且,透過 Apple Music 的平台,音樂創作者可以直接發佈作品,只要點閱數夠高,就能從平台分潤,創造 Apple Music 的音樂生態系統,很有可能 Apple 打算從這裡開始,蠶食 Youtube 原生影音內容的獨大局面。
連阿妹都用 Dolby Atmos 做現場演唱會
但是我聽 Dolby Atmos Music 有一段時間了,除了感受在兩聲道音響會產生 3D 立體空間感擴增的效果,音場的高、寬、深略好一些,卻很難感受所謂沈浸式聆聽的效果,原因應該就是我只用兩聲道音響來聽,而沒有使用真正的 Dolby Atmos 多聲道音響系統,所以許多錄音室新增的效果,無法完全呈現,所以來元亨試聽,就是要用這個示範等級的多聲道視聽室,領教 Dolby Atmos Music 的真正效果。
鄭元中接連放了幾首曲子,像是秀低頻肌肉的電子音樂,或者是模擬在樂團中央聆聽的弦樂五重奏,Dolby Atmos Music 的空間感變化強烈,可是這些音樂我都不太熟悉,所以換我來點歌,從 Apple Music 搜尋 Beatles「Abbey Road (2019 Remix)」,聽「Here Comes the Sun」,這才嚇了一大跳。
哪裡驚嚇?「Here Comes the Sun」是很老的錄音,「Abbey Road」專輯在 1969 年發行,如果您擁有原版的黑膠,就知道錄音其實很不立體,音色有著濃濃的類比味,但是音域集中在中頻段,音場也不寬,可是在 2009 年發行 Remaster,已經重現了優異的立體聲效果,但是 2019 年 Remix,加入了 Dolby Atmos 效果,「Here Comes the Sun」的空間擴展,簡直就像是 Beatles 復活的全新錄音,鋼弦吉他從音場左前方浮現,定位清晰,電吉他從音場深處特殊效果的呼應,把音場拉得很開,歌聲在音場中央溫暖地唱著,爵士鼓與電貝斯則位居中央,和聲的效果則在音場右後方,如此現代感十足的 Beatles 錄音效果,我算是在元亨開了耳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