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治宇,攝影/蔡承融、林治宇 2022/02/18發表,已被閱讀9,591
上一篇「QBT V5.1 – 設計篇」主要是談工作原理和電路設計,這篇就來談使用過程和聲音表現,也就是線材經過 QBT V5.1 熟化之後,到底能夠帶來什麼樣的改變或提升?以及是否值得將線材送去 run-in?試聽過程採用比較有趣的形式 - 集體試聽,而且是用盲測的方式,讓編輯部在沒有預設心理的狀態下試聽,看看能否聽出差別,並且說出差別。結果如何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驚奇連連的使用過程

使用 QBT V5.1 的過程可說是驚奇連連,光是笙凱送機器來裝機時,就讓我領教到 QBT V5.1 的「特異功能」。那天是笙凱的國揚帶 QBT V5.1 來裝機,說是裝機,其實只要把 QBT V5.1 擺到一個好操作的地方,插上電源,它就可以開始工作了。我在事前已經特地為 QBT V5.1 空出一個音響架上位置,這個位置背後的空間夠大,人都能直接走進去,之後要拔插各類型線材都很方便。

國揚把 QBT V5.1 直接放到架上的空位,再將電源線插入一旁的電源排插,這個排插上頭也插了其他器材。不過這時國揚沒打開 QBT V5.1 的電源,反倒是請我坐到聆聽座位上,隨便播一首曲子,聽 1 分鐘就好。我心想:「這是幹嘛?不是要教我怎麼用 run 線機嗎?線都還沒 run,先聽起音樂來了。」,我依他所說,聽了 1 分鐘許景淳的《天頂的月娘》,然後他將 QBT V5.1 的電源打開,要我再聽一次。我耐著性子又聽了 1 分鐘,但很奇怪,聲音居然不一樣,不僅音像變得更凝聚,輪廓更清楚,連音場結構也更好了!於是國揚向我解釋說,這是因為 QBT V5.1 內部搭載了自家的 QNR 量子降噪模組,能優化 60 Hz 電源波形,達到電源處理的目的,雖然內建 QNR 是為了淨化 run 線時的電源,使 run 線的效果更好,但因為這台 QBT V5.1 和其他音響器材接在同一個電源排插上,因此它優化電源波形的效果也會及於插在上頭的其他器材,播出來的聲音自然更好了。這就像是買了一台 QNR 單機,具有相同效果,只是 QBT V5.1 內建的 QNR 是特別版本,效果絕不亞於 QNR 單機。


run 兩分鐘就有感

接著國揚從背包裡拿出兩團黑黝黝的東西,原來是兩條捆紮好的俗稱小黑線的黑色電源線,這東西在光華商場一條大概是 80 元。國揚說這兩條小黑線都是全新未使用過的,待會兒就拿其中一條給 QBT V5.1 run 兩分鐘,run 的時間剛好可以用另一條全新小黑線聽《天頂的月娘》,聽完再換 run 過的聽一次,藉此 A/B 比對。這時我心裡又想起 OS:「今天時間有這麼趕嗎?只 run 兩分鐘,會有什麼效果?要是等下我聽不出差別,可別怪我。」,於是我先將沒 run 的全新小黑線接上 MBL N11 前級,聽 1 分鐘《天頂的月娘》,聽完時另一條小黑線也 run 好了,拔下來接上 MBL N11,然後再聽一次《天頂的月娘》,真沒想到,有~差~別,而且是一聽便能察覺的那種差別。沒 run 過的,音場、音像比較散,凝聚性較弱,聲音較為平面,低頻也比較鬆散,有點糊,因此聽起來比較浮。run 過兩分鐘的,凝聚力提升,音像輪廓更清楚,低頻形體也較清晰,頻段比例更明確,聲音更顯沉穩、紮實。

國揚告訴我,小黑線基本上 run 兩分鐘就有感,A/B 比對一聽便知,他們試過太多次了,百試不爽。有些客人也會帶自己的線來試 run,先 run 個幾分鐘,現場試聽後再決定要不要購買單次 QBT 服務。那到底該 run 多久?國揚說主要是看導體結構,而不是線材種類,採用單根粗芯導體的線材需要較長的時間,細芯絞線導體線材所需時間就可以短一點,另外,導體截面積越大,需要的時間也相對較長。一般而言,細芯絞線導體線材差不多 9 至 18 小時就夠了,也就是單次 QBT 服務的最小單位。所謂夠了就是飽和了,再 run 下去的差異不大,繼續 run 也不會壞,不必擔心。平方數大的單芯導體線材就要拉長時間,36 至 72 小時不等,甚至上百小時都還有提升的空間。


有趣的「特異功能」

接著國揚向我示範了一個 QBT V5.1 的有趣「特異功能」。他要我隨意找一條線材,最好是個性鮮明的,用 QBT V5.1 run 線,然後邊 run 邊聽音響,看看聲音是否有變化。於是我翻出一條 TcM 電源線插上去 run,再聽《天頂的月娘》,我發現整個系統的聲音變得比較密實,人聲形體更收斂,音色質地也變得比較硬朗。國揚告訴我,這是因為 TcM 電源線的音色透過 QBT V5.1 跑進音響裡了。他說這個「特異功能」是他們一位熟客發現的,這個客人既不是音響經銷商,更不是品牌或製造商,只是個超級發燒友,但也向笙凱買了一台 QBT V5.1 放在家裡,他在 run 線過程中發現,被 run 的線材的音色會跑進音響中,造成整體音色的些微變化,覺得非常有趣,就將這個發現和笙凱分享。什麼原因不得而知,這也不會是 QBT V5.1 的主要訴求功能,但也間接證明了內部搭載的 QNR 量子降噪模組確實有調整系統的效用。

用三種線材進行試聽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 run 線,然後安排編輯部的集體試聽。我想辦法生出三種線材,包括電源線、XLR 平衡訊號線,以及 AES/EBU 數位線,每一種都有同樣型號而且新舊程度一致的兩條線,好讓我將其中一條接上 QBT V5.1 run 線,另一條不 run,以便進行 A/B 比對。

試聽過程在 U-Audio 聆聽室進行,參與的編輯包括總編輯郭漢丞,資深編輯戴天楷,及 U-Headphone 主編蔡承融。因為我打算採取盲測,也就是試聽的當下編輯們並不知道插著的線是否被 QBT V5.1 熟化過,而我是負責換線的人,就不介入試聽,只在試聽之後參與討論。試聽時使用的參考器材包括 Telos EMP 音樂伺服播放器、Audiobyte Black Dragon DAC、MBL N11 前級、MBL N21 立體聲後級及 Wilson Audio Alexia 2 喇叭。試聽分三階段,依序是電源線、XLR 平衡訊號線和 AES/EBU 數位線。


【集體試聽第一階段】電源線

這兩條電源線是我的 NuPrime Evolution One 後級隨附的廠線,因為是單聲道機種,所以電源線有兩條。這兩條線算是「大黑線」,比一般小黑線粗一些,都是全新沒用過的,我將其中一條用 QBT V5.1 run 了 24 小時。試聽時電源線接在 MBL N21 後級,兩線輪流聆聽,但聽者不知哪條是哪條。

先聽 Naim 的「True Stereo」精選輯第 3 軌《Saudades on 8th Avenue》,只聽 1 分鐘。此曲配器單純,只有一支電吉他,一支電貝斯和一套鼓,前奏時吉他與貝斯僅簡單撥奏,伴隨輕敲小鼓的零星聲響,然後音樂趨強,鼓組整個加入,進而將主旋律帶出。此曲可辨別吉他、貝斯、鼓的不同顆粒感和形體規模,以及位置的不同,還有音色、厚度上的差別。

第二條線剛聽完,我正想問需不需要換回第一條再聽一次,這時總編就率先回應:「第二條是 run 過的吧?」。本來我還不想透露,因為另兩位編輯未必已聽出來,但我還是不情願地回答:「沒錯」。一下就被破梗,不好玩。承融也接著說:「這差別很明顯啊!」,天楷也點頭同意。確實,差別很明顯。

總編接著補充:「run 過的線空間感更好,低頻更扎實,3D 立體感都更好了,高寬深都變好,密度也變高,聲音更準」。承融則說:「本來聲音比較鬆,換了第二條後,所有的顆粒感都更清楚了」。總編又說:「換線後聲音更準。這個錄音裡的電貝斯有加 compressor(壓縮效果器),第二條線更容易聽出來」。

我原本的計畫是,兩條電源線依序試聽,然後再換線重複聽一次,也就是聽兩輪,結果根本不必,聽一次就立刻聽出來了。所以我直接換下一首曲子,慕特和 John Williams 合作的「Across The Stars」第 1 軌「星際大戰:原力覺醒」中的《Rey’s Theme》,也是只聽 1 分鐘,樂曲由小提琴獨奏開始,接著加入低音大提琴撥奏襯底,然後有打擊樂的清脆高頻,再來是其他弦樂聲部的加入,音量漸增並達至高昂。

這時已經知道哪一條電源線是 run 過的,所以不必猜測,只聽差異。總編率先發表:「就是平面化了!沒 run 過的定位、結像都比較散,不同聲部的層次也比較糊。」,我也加入討論:「我坐在側邊,不會聽到這麼清楚的結像和定位,但也能輕易分辨,我覺得 run 過的毛躁感比較低,聲底乾淨,沒 run 過的有點髒髒的。」,總編也說:「沒錯,沒 run 的有點沙沙的。」。

【集體試聽第二階段】 XLR 平衡訊號線

線材是我用 Canare L-2T2S 訊號線配 Nutrik 平衡頭 DIY 做的,做了幾組,平常試聽時偶而拿來用,使用的程度都差不多,就把其中一組用 QBT run 了 24 小時,然後挑另一組做為比對的參考。線材接在黑龍 DAC 和 MBL N11 前級之間,直接從「Across The Stars」第 1 軌開始聽,同樣是盲測,兩組線各聽一次。


聽完後總編又先揭曉:「第二條是 run 過的。」,「又答對了。」這次我笑著回答。總編又說:「一開始只有小提琴的時候我還不太確定,第二條好像明亮一點。什麼時候確定的?當低音和樂團出來的時候,第二條的層次、分離度和低頻清晰度比較好」。

承融則說:「除了整體的層次和低頻清晰度之外,我還覺得第二條線小提琴的 body(形體感)也更清楚。」,總編接著說:「嗯,run 過的低頻顆粒收得更清楚,形體更漂亮一點,相比之下沒 run 過的就比較鬆散了。」。

接著我換一首曲子,播的是「 The Dali CD Vol.4」測試片裡 Tom Jones的《Did Trouble Me》,總編聽了說:「run 過的人聲密度高很多,一出來的喉韻更清楚。」,承融說:「顯而易見,沒 run 的低頻都是鬆的」,天楷則說:「run 過的線,開頭的地方人聲和風琴的分離度更好,音場深了一點,音像也比較後退的感覺,另外聲音的邊緣比較滑順一點,質地和紋裡也更清楚。」。

【集體試聽第三階段】 AES/EBU 數位線

線材也是我 DIY 的,用的是 Harmonic Technology 的 Magic Digital Copper III 數位線,搭配自家的平衡頭。線材剛好做了兩條,都是全新的,就拿其中一條上 QBT run 了 24 小時。試聽時訊源換成 YBA CDT450 轉盤和 Merging NADAC DAC,數位線接在這二者之間。這時音樂也換了,換成電影「Million Dollar Baby」原聲帶第 1 軌和第 2 軌,這兩首曲子是連貫的,先是吉他獨奏,接著是鋼琴獨奏,然後弦樂團加入,音樂的編制、音量、規模都漸次放大,音樂情緒也逐漸深入。

第二條數位線只聽了十多秒,總編就破梗了:「這次第一條是 run 過的。」,再度答對,承融接著說:「第二條的吉他聽起來比較毛躁,有點刺激感,而且聲音比較細小。第一條的毛躁感比較低,而且聲音厚度更好。」。

總編補充說:「音樂從一把吉他開始,然後是鋼琴,再來是弦樂,收音距離由近而遠,樂器編制由簡單變複雜,音場規模由小而大、由淺而深,三段是在不同場景錄的,再疊加上去,音樂畫面由小變大,由近變遠,run 過的線讓每一層效果都更清楚地呈現。還有,run 過的吉他顆粒更清楚,撥奏更有力,音樂比較跳,當鋼琴出來時,run 過的延音更為綿長,相比之下沒 run 過的比較平鋪直敘。」。

天楷則說:「run 過的線聲音飄散的感覺更好,就像是花開了,聲音綻放開來,讓殘響、空間感聽起來更清楚,簡單地說,就是細節更多了。另外,我覺得聲音的位置不太一樣,run 過的音場高度更好,弦樂出來時聲部位置的定位、分離度、層次都更好,沒 run 過的這些聲音就比較融在一起,分不出彼此。」。

接著再聽慕特「Across The Stars」第 1 軌,同樣是兩條線各聽一次,總編說:「run 過的線,一開始小提琴出來的時候,比較小支一點(這時大家異口同聲同意),因為位置比較遠,形體就變得比較小,當樂團出來時,整個規模都擴大了,變深、變遠了,層次更清楚了。」。

天楷則說:「同樣的,run 過的不同聲部的層次變得更清楚,聲音上、中、下更有條理,音樂更有畫面感。另外,低頻的 Q 度、彈性更好,線條更清楚,聲音也更為緊湊、活跳。」,承融說:「開頭只有小提琴獨奏的部分,只覺得 run 過的線輪廓和形體變更清楚,後面樂團一出來,差異立刻就拉出來了,音場整個打開,動態更鮮明,音樂更有力,還有,run 過的好像聲底更乾淨,雜質變少了,因此音色質地更為純粹。」。


結語

集體試聽的過程中,我有全程錄音,這樣我才在後續清楚還原每位編輯所描述的聽感,並將之寫下。事實上,我在重聽錄音的過程中,就能從耳機聽出 run 過和沒 run 過的線的差別,你就可以知道那變化是很顯著的。重點是,每位編輯對於 run 過的線的評價是一致的,並沒有人說他覺得沒 run 的線聲音比較好,他比較喜歡,可見線材用 QBT V5.1 run 過之後,聲音的改變是符合音響使用者的期待,也就是更好。

目前我家裡的音響線材大多數都用 QBT V5.1 run 過了,整個疊加下來的提升更是巨大。什麼樣的提升?方方面面的清晰。過去有點晦澀不明的,現在都變得一清二楚,像是極低頻的延伸、低頻的軌跡、音像輪廓與形體結像、音場深度與前後層次、定位與分離度、空間形貌的交代、原錄音環境的再現、聲音的質地紋理、三頻結構、動態與能量感...等,都會變得更明確而肯定,且背景也會更寧靜。不過 QBT V5.1 不會改變線材原本的聲音走向,並不會因為 run 過之後,銅線就有了銀線或合金線的透亮質地和韻味,絞線就有了單芯線的束結感,寬大音場變成深遠凝聚,或是低頻多下探了一截。基本上QBT V5.1 比較像是健身教練,而不是整型大師。好處是,run 線不像健身需努力不懈,時時維持,run 線一次便永遠改變,終身擁有。

以收費而論,我覺得 QBT V5.1 的單次 run 線服務非常划算,性價比巨大。你不必擁有一台所費不貲的 QBT V5.1,實際上也無需擁有,只要花點小錢,就能快速提升線材的表現,讓線材的潛質得以發揮,而你原先花在線材的錢不是更值得嗎?

器材規格

Telos QBT V5.1
型式:run 線機
可熟化線材:喇叭線,電源線,USB 線,網路線,RCA / XLR訊號線,RCA / XLR 數位線
單次服務費用:18 hr/1,200 元、36 hr/1,600 元、72 hr/2,000 元、99 hr/2,400 元、199 hr/4,000 元
尺寸:450 × 140 × 340 mm(寬×高×深)
重量:11.4 kg
建議售價:美金 25,000 元
代理商:笙凱
電話:02-8626-0773
網址:www.telos-audio.com.tw

參考器材

訊源:Telos EMP 伺服播放機 / YBA CDT450 CD 轉盤
DAC:Audiobyte Black Dragon / Merging NADAC
擴大機:MBL N11 前級 / MBL N21 後級
喇叭:Wilson Audio Alexia 2
線材:Tromba Cypher-OCC USB 線 / Harmonic Technology Magic Link The Final 訊號線 / Tromba Marina OCC-1 喇叭線 / Xsymphony Precision One 電源線
配件:Tiglon TMR-2 音響架 / MYSTJ Audio CMS 音響架 / ASI 調音設備

雙層陶瓷珠化震結構–Neo Ceradisc 70 陶瓷避震腳墊
Neo 是一間斯洛伐克的音響公司,旗下產品只有兩類,一是音響架,一是避震腳墊。他們家的避震腳墊,清一色採用高精度車製的不鏽鋼,結合化解震動用的陶瓷珠,根據承重和大小分成 Ceradisc 45、Ceradisc 50、Ceradisc 70、Ceradisc 80,此外...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