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郭漢丞,攝影/蔡承融 2021/02/12發表,已被閱讀16,735
說起德國 Audionet,那可是我年輕時的夢想,而多年之後終於收到全套 Pre G2 與 MAX 後級,可說是讓我「夢想成真」的試聽機會。

二十多年前在代理商店面聽過

話說當年還在讀碩士班的時候,雖然有教育部提供研究助理的補助,加上兼家教的收入,只不過讓我可以獨立生活而已,想要買一套像樣的音響難如登天,那時候我的書桌上擺著 JS 電腦喇叭,裡面的配線還有被動元件,被我改得亂七八糟,有時候改了好聽,可也經常改得難聽。

總之,那是一段 Lo-Fi 的音樂享樂時光,而也在那段時間裡,我成為音樂與音響相關雜誌的忠實讀者,當學生為了省錢,幾乎都在圖書館裡閱讀,光看當期雜誌還不夠過癮,還去書櫃裡找過刊合訂本,能找得到的都讀,就這樣種下了喜歡音樂與音響的因緣,那時候的我從沒想過自己會變成音響編輯,專職寫評論,只是對音樂與音響的相關知識,求知若渴。

光是讀雜誌紙上談兵,只能過過乾癮,從文字與圖片當中,想像音響器材的美聲,心動了,就想跑音響店嚐鮮,可是阮囊羞澀,又怎麼好意思請音響店老闆放音樂給我試聽,所以當讀者的時候,想像得多,實際行動的少,那時候 Audionet 就已經有 Pre 與 Pre I 了,當年的代理商在天母曾有店面,曾經硬著頭皮走進店裡詢問,店家看我是學生,大概也知道我買不起,可是還是熱心地放音樂給我聽,讓我開開耳界。幾年之後退伍出社會,存了幾個月錢,我買了 Pre 1,一直到現在,這部前級依然可以正常使用,只有面板的紅色顯示幕不太清楚,可見 Audionet 的機器確實耐用。

聽 Pre G2 順道借 MAX

Pre I 算是 Audionet 的入門前級,夢想當然是 Pre G2 前級,如果能搭配 MAX 後級更是美滿,可是我卻誤打誤撞,闖入音響評論的世界,不知不覺混了一、二十年,過程當中有好幾次機會,在音響店聽 Pre G2 與 MAX,但始終沒有真正在自家試聽空間,親手把玩,直到兩個月前才收到熊快樂寄來 Pre G2,我問代理商有沒有 Audionet 後級可以搭配,於是安排 MAX 來聽,但熊快樂僅有一套展示機,剛好在客人家試聽,暫時拿不到,請我先聽 Pre G2,等 MAX 回來之後再送來 U-Audio。

看來試聽的客人很喜歡 MAX,等了一個月我還沒看到機器,就先用 Papwarth M200 後級來搭配 Pre G2,評論快要寫完的時候,MAX 到了,我短暫搭配比較試聽,最後還是先把 Pre G2 的評論 寫好,然後再來搭配 MAX,專門寫 MAX 的評論。


二十多年幾乎沒有更動型號

Audionet 是一家很少更動型號的公司,MAX 在 1990 年代中期問世,至今依然維持 MAX 的名號,不過中間經過幾度內部升級。這樣的產品邏輯就像保時捷,經過了這麼多年,911 依然是 911,而且外觀一看就知道是 911,但是無論從引擎、底盤、懸吊到操控,性能大幅提升,但依然是 911,而這麼多年來,MAX 也還是 MAX,但內部線路與用料則與時俱進。

最早 MAX 的螢幕是紅色字樣,後來變成藍色字樣,初代 MAX 登場時稱為 AMP II MAX,使用三對 MOSFET 功率晶體,輸出功率為 510 瓦,2003 年改版,變成 4 對 MOSFET,輸出功率是 450 瓦,到了 2008 年之後,拿掉 AMP II 型號,直接稱為 MAX,功率晶體一樣是 4 對 MOSFET,功率變為 400 瓦。奇怪,怎麼越做功率越小?不過 MAX 依然是威猛的驅動怪獸,8 歐姆輸出 400 瓦,4 歐姆提升為 700 瓦,即使阻抗降低到 2 歐姆,功率還能拉升到 1,100 瓦,是不折不扣的德國驅動重裝甲。


獨家 Audionet ULA 超線性放大

MAX 搭載的放大線路,稱為 Audionet ULA,意指超線性放大(Ultra-Linear Amplidier),這是 Audionet 自家研發的線路,與一般所謂的超線性放大線路略有不同,具備極低的失真與噪訊,根據原廠規格,MAX 的訊噪比為 -125 dB,而在 25 ~700 瓦之間,總體諧波失真低於 -106 dB,頻率響應高達 0 Hz~ 500 kHz,這樣的規格數據,就如同我看到 Pre G2 的 0 Hz~ 2 MHz 的頻寬時,立刻想舉手敬禮,向Audionet 工程師的堅持致敬。

Audionet 前身是做醫療器材,提供事關人命的設備,絕對不能出一點差錯,從這樣的背景轉入音響產業,他們的態度依然沒變,原廠標榜的「Scientific Magic」,就是要用嚴謹的科學精神,重現魔法般的聲音。以 MAX 來說,原廠甚至說這是高度複雜線路,可是他們卻要把擴大機推向「儀器可以測量範圍的極限」,難怪會有這麼漂亮的原廠數據。

超複雜的放大線路追求高速反應

MAX 的放大線路有多複雜?從輸入級開始講,MAX 使用低噪訊單片雙 FET,架構串疊(cascaded)與靴帶式增阻電路(bootstrapped)差動放大線路,後面再加上一個雙串疊線路。怎麼這麼複雜?串疊架構是要去除細微的寄生電容現象,提升線路的工作線性,意思是說電路的反應速度會更快,而靴帶式增阻電路可以提升輸入阻抗,降低輸出阻抗,這樣就能加速訊號的流通,這一樣是為了追求高速的放大線路。這個複雜的輸入級,使用獨立的 80 VA 環形變壓器供電,而且正負半波各自有獨立的線圈繞組。

(圖片取自Audionet原廠)

輸出級使用 4 對 MOSFET 功率晶體,主動偏壓設定約為 0.6 A,輸入電壓使用差動 MOSFET 整流穩壓,而且為了達到最高表現,正負工作電壓完全獨立,所使用兩個 1000 VA 環形變壓器,正負半波的電源供應完全分開,彼此互不相干,搭配 4 個快速大電流電容,總電容量達到 156,000 uF,不怕遇到大動態抽乾供電水塘。

大功率後級就像超跑一樣,輸出能量很大,必須嚴密監控,MAX 使用微電腦單晶片,監控 MAX 的所有工作狀態,包括直流、高頻震盪、溫度與過載,只要有一點點狀況,微電腦會立刻切斷電源,避免機器受損,或者燒毀喇叭。


難懂,但都有道理

前面就已經說 MAX 使用了超複雜放大線路,相信我,就連我在研究原廠資料的時候,一樣讀得很累,因為每一個技術專有名詞,我都得回頭去查資料,看看這樣的線路用意為何,然後再整理出比較容易懂的文字。

奇怪,原廠怎麼都要把技術內容寫得這麼難?這樣消費者怎麼看得懂呢?可是,光是跟您講 MAX 失真很低、工作噪訊很低、頻寬很大,好像是 Audionet 吹牛,沒有貨真價實的技術底子,可是寫了這麼專業的放大線路介紹,卻又很難懂,Hi End 音響的行銷真困難啊!講得深,一般人難以理解,講得淺,人家覺得不稀奇,左右難為啊。

電子元件樣樣計較

其實不管線路複雜或簡單,對音響迷來說,擴大機好聽就好,不用管那麼多技術,反正買機器回來是要聽的,又不是要拆機研究,可是像 Audionet 這麼複雜的線路,光是 FET 與 MOSFET 要配對,就得耗費許多人力。音響廠家要怎麼做配對?全檢全測,買進來的 FET 與 MOSFET 一顆一顆測量紀錄,把數值最接近的配成對,光是這個人力成本,就不知道要耗掉多少。

再來,Audionet 對電子零件的選擇相當挑,許多關鍵電子元件不是買現成的,而是找廠家訂做。譬如 MAX 所使用的絲質電介質電解電容,就不是現成的零件,而是像日本訂購的 Custom-made 零件,另外像是低損耗雲母電容,則是像印度或中國的專門工廠訂做,那四個大電流薄膜電容,當然也是訂做品。


訂做電子零件不簡單

我每次寫到訂做零件,總不忘告訴大家,訂做的難題是最低採購數量,像電容這類零件,沒有上千顆人家不幫您做的,甚至有些還要 10 K(一萬顆)以上才讓您開規格訂做,訂做這麼多數量回來用得完嗎?沒用完都是庫存,都是成本啊!可是您認為 MAX 有辦法賣成千上萬台嗎?當然不可能,可是為了追求品質,不得不訂做零件,自然器材的價格拉不下來。

MAX 的內部配線使用金銀合金導體,咦?很眼熟嗎?沒錯,人家沒把品牌講出來,但是就是您猜的那個:Siltech,所以 Audionet 自家也有推出一些電源線,一樣是金銀合金導體,不過價格比較便宜,如果覺得掛上原版品牌的線買起來太貴,可以選 Audionet,不過他們家的線材型號比較少,可以選的款式不多。

RCA 輸入端子選用 Furutech,內部多了一層鐵氟龍絕緣,具備隔離噪訊效果,RCA 與 XLR 輸入選擇切換開關,採用鍍金精密繼電器,而喇叭端子也是 Furutech,選用鍍銠版本,不僅好看,鍍銠也更耐磨,不怕您經常拔插刮傷端子表面。寫到這裡,您就知道魔鬼都藏在細節裡,MAX 外表看起來厚重質樸,可是裡面的細部可真是處處講究啊!

音色淡雅少有自我主張

試聽 MAX 的過程都在 U-Audio 的聆聽室,前級用 Audionet 自家 Pre G2,喇叭搭配 Wilson Audio Alexia 2,訊源使用 North Star Design 192 轉盤、Telos EMP,以 Accuphase DC-37 做數位解碼。MAX 的輸出功率驅動 Alexia 2,對應 4 歐姆阻抗有 700 瓦,可說是綽綽有餘,輕輕鬆鬆,超高的頻寬與線性的功率輸出,聽起來就是通透、自然、流暢,而且,Audionet 的聲音個性很淡,沒有太多自己的色彩,音色相當乾淨。


我想舉 Eric Clapton 的「Unplugged」現場演唱會為例,開場的「Signe」從滿場的歡呼聲開始,錄音工程師把歡呼聲設定由小而大,好像樂手從後台走向前台,逐漸感受到現場的熱力,然後拿起樂器試音,先是吉他,然後是爵士鼓,台上的人輪流試了一輪,台上的人還問了「400 or 300」,應該是效果器或音量的設定,Eric Clapton 還混了一段「Tears In Heaven」前奏,然後哈哈大笑......因為第一首曲子不是它。

「Well, are we ready?」
「Yeah!」
「Okay!」

Eric Clapton 手中的尼龍弦吉他彈奏出飽滿的和弦,小鼓清脆的回應,引來三角鐵的叮咚應和,Eric Clapton 的吉他和弦彈得飽滿,還有重要的應和,就是台上另外一位吉他手 Andy Fairweather Low,他與 Eric Clapton 是英國老鄉,不過作為巡迴搭擋樂手,注定是襯托紅花的綠葉,MAX 把錄音現場的舞台感,用清晰通透的樣貌呈現,舞台熱身時候的細節與對話,混雜著現場聽眾的歡呼聲,音色比較暗一點,等到正式演出時,音像就凝聚地浮現舞台中央。

擔任主吉他的 Eric Clapton,位置中央稍微偏右,而搭擋的 Andy Fairweather Low 相對更偏左,MAX 重現了很有線條感的尼龍弦吉他音色,兩把吉他的層次清晰,可以聽見 Eric Clapton 領軍主吉他,鄉村藍調的飽滿和弦進行,轉折之際就可以聽見另一把吉他和聲走位不同,襯托 Eric Clapton 的吉他音色,撐開更飽滿的聲響,聽眾鼓掌還未止歇,Eric Clapton 一邊謝場,一邊試著下一首「Before You Accuse Me」的前奏,因為換吉他了,把尼龍弦吉他擺在一旁,換上鋼弦吉他,音色變得清脆亮麗,聲音更有張力。

用 MAX 搭配 Alexia 2 來聽這場現場演唱會,真是過癮極了,吉他的音色清晰又真實,強弱對比漂亮,Eric Clapton 在舞台上邊彈邊唱,腳也沒休息,在舞台上打著節拍,MAX 清晰地把細微的舞台踏步聲重現,讓現場錄音的氣氛更為熱烈,就像回到 1992 年的音樂會現場。

走入鄭華娟宅錄的閨房

我還想舉「鄭華娟的 Demo」為例,這是「總編私房CD」講座的常客,我常說這是很少人會願意買的 CD,因為當年賣的是正價版,裡面只有 3 首歌,歌曲數量還不到正常專輯的三分之一,怎麼會有人買?我當年先是買了卡帶,然後才決定買 CD。什麼是 Demo 帶?詞曲創作者錄下來給唱片公司評估的卡帶,「聰明糊塗心」後來讓陳淑樺唱紅了,而起源來自這張 Demo 帶。

音樂開始是鄭華娟口白「聰明糊塗心」,然後拿著尼龍弦吉他自彈自唱,當年的「宅錄」可沒有現在全數位的裝備,還可以在電腦上分軌混音剪輯,而是用純類比的四軌錄音座,一軌給人聲,一軌給吉他,另外兩軌可以設定吉他 Line Out 與空間收音,從錄音來聽,我猜鄭華娟只有簡單設定兩軌,吉他與人聲,調整好聲音的平衡後,就開始錄音了,所以聲音聽起來距離很近,很有親暱感,這種小房間宅錄的效果,用 MAX 來聽,感覺更是親暱真實,就像在鄭華娟宅錄的閨房聽她唱歌。

跟著每一個音符仔細聽,要知道,純類比宅錄可沒有剪輯的機會,一個音都不能錯,這張 Demo 帶有沒有出錯,當然有,而且聽得出來,但是這讓錄音聽起來更為真實,用 MAX 反覆聽了好幾次,我想的不是 MAX 有多親暱、多真實,而是想像當年鄭華娟宅在家錄音時,認真地對著麥克風自彈自唱,唱的是自己寫的歌,全世界的人都沒聽過,而她要把 Demo 帶寄給唱片公司,希望能夠雀屏中選,證明自己的詞曲創作能力,可以得到市場肯定。

純類比的宅錄聽來親暱

可是在錄音當下,一切尚未發生,全世界沒有人聽過「聰明糊塗心」,只有鄭華娟一個人,反覆對著錄音機彈唱著,試圖把每一個音唱好,把每一個吉他音符彈對,完成之後寄給唱片公司,等待好消息,可是,有多少 Demo 帶寄到唱片公司沒有下文呢?用 MAX 來聽「聰明糊塗心」,腦海裡浮現的是鄭華娟宅錄的樣貌,而那個年代的宅錄,與數位時代對著電腦 DAW 多軌錄音,完全不同,必須全神貫注,一點錯都不行,我不禁要想,在正式寄出的 Demo 帶之前,鄭華娟錄壞了幾次,才留下幾乎沒有錯誤的版本?

聽 MAX,講的卻都是唱片的故事,因為 MAX 自己的音色很淡,很清爽,重現豐富的錄音細節,但卻少有音色的渲染,可以聽見很純粹的錄音樣貌,像是 Eric Clapton 的現場錄音,靠舞台上數不清的麥克風,混音營造真實的藍調搖滾錄音現場,音色飽滿渾厚,動態對比大,即便是「Unplugged」不插電,靠麥克風收音,還是能混疊出熱鬧又鮮活的搖滾現場,而對比鄭華娟的宅錄,動態對比小,只有人聲與吉他,頻率集中在中頻,MAX 就收斂起音場,呈現宅錄的近距離收音樣貌,而且動態對比較小,展現真實的錄音樣貌。

鋼琴三重奏的樂器位置與層次鮮明

真實重現錄音樣貌,是 MAX 引人入勝之處,譬如聽皮耶絲、杜梅與王健合作的「莫札特鋼琴三重奏 K. 496, K. 502」,聽 K. 502 的第一樂章,MAX 就把鋼琴三重奏的鮮活樣貌,用清晰的樂器形體刻畫呈現,鋼琴位居中央,大提琴稍微靠右,小提琴在左,不光是左右位置,MAX 具有很高的聲音密度,還可以聽出樂器的高度,鋼琴位居中央,右邊的大提琴位置稍低,而靠左的小提琴位置較高,您看,這不就是鋼琴三重奏的舞台位置嗎?用 MAX 搭配 Alexia 2,鮮活的音樂場景就在眼前,栩栩如生。

用 MAX 來聽莫札特鋼琴三重奏,樂器的線條感漂亮,但不是特別柔美的樣貌,而是富有線條感的分明層次,皮耶絲的鋼琴流暢愉悅,而杜梅的小提琴則更有穿透力,王健的大提琴聲線清晰爽朗,小提琴與大提琴一左一右,與中央的鋼琴相互呼應,鋼琴彈奏主旋律時,小提琴與大提琴幫襯,MAX 把三件樂器的形體,用精確的樣貌重現,但沒有刻意染色柔化,三件樂器清楚地重現在音場,刻畫出精巧的形體比例,斷音與連音的演奏表情分明,時而綿延,時而躍動,這些音樂家的演奏表情,MAX 用寫實的樣貌真實呈現。

加大編制,來聽固爾達與維也納愛樂合作的「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聽愉快的第三樂章,鋼琴引導的輕快主題,木管隨之呼應,固爾達演奏的鋼琴靈活躍動,右手旋律輕快,左手的分解和弦均衡地應對,左右手的力度均衡,用 MAX 搭配 Alexia 2,可以清楚聽見鋼琴高音部與低音部的平衡感,等到樂團齊奏主題時,管弦樂團的場面撐了開來,MAX 催出快速且乾淨的低頻,絲毫不拖泥帶水,把管弦樂團的聲部層次烘托得漂亮,一路衝到華彩樂段結束,一個切分音的節奏變化,告訴我們尾奏要來了,固爾達與維也納愛樂火力全開,躍動的切分音展現了貝多芬典型的昂樣面貌,精神抖擻地衝向最後的高潮。

聽馬勒揮灑自如

坐擁大功率單聲道後級,怎麼可以錯過馬勒?來聽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的「馬勒第五號交響曲」,聽第四樂章柔情似水的慢板,弦樂群輕飄飄的旋律,僅有豎琴彈奏單音引導節奏,MAX 把弦樂群的飄逸柔美帶出稍微明亮的色彩,而豎琴的撥彈顆粒感清晰,撐住了節奏,似乎讓弦樂無邊無盡的飄移有了跟隨的方向。

浪漫的第四樂章慢板只是小菜,MAX 用安靜的背景,襯托出弦樂群的層次,到了活潑的第五樂章,法國號開場,像是遠方號角,這是馬勒音樂當中常見的手法,然後依序是法國號、低音管、雙簧管、豎笛陸續登場,帶出帶有田園風格的意象,第一主題之後是一段賦格,就是各個聲部互相模仿堆疊,MAX 漂亮的音場層次,讓賦格聽來豐富但不會紊亂,音色越疊越多層次,弦樂、木管、銅管交替登場,變化雖多,但是 MAX 輕鬆自在地控制著喇叭,音場層次鮮明,即便是大編制樂團,每一個聲部的變化都相當清楚,到了樂章最後的尾奏,馬勒讓樂團火力全開,三角鐵亮麗地妝點熱鬧的氣氛,強勁的主題衝向最終點,綻放燦爛華麗的音色光芒。

名不虛傳的 Audionet 當家花旦

很幸運,Pre G2 與 MAX 來到 U-Audio 約莫兩個月的時間,這段時間不僅陪我聽音樂,還參與了編輯部的影片拍攝,用 MAX 來驅動 Alexia 2,其實並不是要隨時火力全開,而是要得到更大的餘裕度,小音量時聲音不會縮,強奏迸發要撐得住,還要維持大動態的輕鬆自在,MAX 的確名不虛傳,難怪問世二十多年,依然是 Audionet 的當家花旦。


而且,經過二十多年磨練,最新版的 MAX 肯定性能更有精進,如果您是 MAX II 的用家(我很羨慕),可以比較看看新版差別在哪裡,而如果是還沒認識 Audionet 的新朋友,找機會試聽看看,如果您想要的是一部音色端莊純正,沒有太多自我音色主張、速度明快通透的頂尖後級,MAX 應該是您愛的菜。


器材規格

Audionet MAX
型式:單聲道後級
輸出:400 W/ 8 ohms;700 W/ 4 ohms;1,100 W/ 2 ohms
頻率響應:0 – 500,000 Hz (-3 dB)
阻尼因數:> 1,800 @ 10 kHz;> 10,000 @ 100 Hz
總諧波失真:< -106 dB at 1 kHz, 25 Watts to 700 Watts @ 4 ohms
訊噪比:> 125 dB
輸入阻抗:RCA: 37 kOhm, 100 pF/ XLR: 3 kOhm, 100 pF
消耗功率:最大 2,000 W
尺寸:215 × 285 × 500 mm(WxHxD)
重量:38 kg(單台)
售價:請洽代理商
進口總代理:熊快樂
電話:07-536-9696,0963-462662
網址:www.verymusic.com.tw
熊快樂全省經銷據點

招兵買馬啦!–U-Audio誠徵【攝影美編】
我們正在尋找一位多才多藝的攝影美編,來加入我們的團隊。若你對攝影與視覺藝術充滿熱情,同時還希望能夠接觸到最新的音響器材、聆聽優美音樂,那麼這個職位可能非常適合你!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