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梁過 2020/05/29發表,已被閱讀16,225
千山獨行就是要從不一樣的角度來看聽音樂、玩音響這碼事。

類比轉換數位 ADC

今天的題目也算冷門:ADC,欸,沒搞錯,是 DAC 吧?不,就是 ADC!Analogue To Digital Converter,把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檔案儲存的編碼處理器。

為什麼要把類比訊號轉成數位檔案呢?其實我這麼做可能都有二十多年的歷史了,記得創業初期經常要四處奔波,那時已經有 CD 的 Walkman 陪我八千里路雲和月,但是由於我一直沒放下黑膠唱片的蒐集,再加上讀書時代跟著我的那些軟體,大多數都不會重新發行數位版本,於是起心動念自己來弄成數位檔,帶著路上聽。

從專業錄音器材 Vimak 玩起

第一代的數位錄音設備都是錄音室專用的,是 Vimak(久違了)製作的ADC DS-500(現在仍然可以正常服役)。它是 16bit/ 44.1或 48 kHz 以搖頭開關切換,輸入就是單端、平衡皆可,輸出則是光纖、同軸、AES 各一,當初代理商只進了5、6 台,大部分都賣給錄音室使用。錄音設備是託人由國外攜回錄音室專用 HHB CD 錄音座,它的專業用途是可以嚐試不同的混音版本,帶回在家裡的設備裡聽,或者像現在黑膠量產前的白片一樣,先讓客戶確認錄音樣品。

這麼一來就可以把黑膠轉換成 CD,帶著趴趴走,更好玩的是還可以篩選、編輯自己喜歡的音樂組合,編成像 playlist 一樣有主題的 CD。由於這跟年輕時使用的盤帶、卡帶錄音座的操作完全一樣,用起來格外順手,因為都是自己使用,所以也自得其樂了一陣子。

MD的時代我當然也沒有缺席,但是為了貪圖方便,都是拿 CD 轉到 MD(因為有倍速轉錄,好像是四倍速?記不清楚了)。如果是使用在音響系統上,經由專業的設備轉錄的 CD 還是較優,只是在較高的高頻有些微的滾降,不是很注意還聽不出來。


千金難買活生感

記得曾經把卡拉揚1962貝九的黑膠版錄起來跟廠家重發的大花版比較,覺得自己的版本比較飽滿,現在重新聆聽原來是那個時期黑膠系統聲音特色如此的關係,但也確認了 Vimak DS-500 能夠很忠實扮演著轉換的角色。燒錄 CD 的錄音座前後用了兩部,第一部是 HHB 850,操爆之後換了Tascam CD-RW 901 MK.II Professional,一直使用到現在。

HHB 和 Tascam CD-RW 901 其實都有內建 AD 轉換功能,但是跟 Vimak 比較起來,都顯得相對立體感都不夠,聲音也沒有那麼飽滿,也少了些許活生感,黑膠轉錄存檔最想保存的就是這個千金難買的活生感啊!

Pro Tools 也搬出來用

接著就是高解析檔案的時代來臨了,這回就真的找關係鑽進錄音室找工程師惡補了 Pro Tools,但單單只用兩軌的輸入把黑膠訊號錄進筆電裡,然後再選擇轉換成 16/24 bit, 44.1/88.2/176.4/48/96/192的 PCM 檔案,搭配了 Mytek 的 ADC,當時好像只有一款所以也沒有型號,每一次操作都是留下 24/96 跟 16/44.1 兩種檔,後者可以燒錄成 CD,在家裡或者是車上系統聆聽都很方便,前者是在筆電上搭配 JRiver 播放,用耳機來聽,並沒有接入主系統。

畢竟當時高解析檔案還是萌芽階段,許多周邊都還沒有發展成熟,但是我知道這已經是不可擋的趨勢。現在回頭去聽當時轉錄的檔案覺得都不夠成熟,其實是我自己的系統早就翻天覆地的大躍進,這樣的對比是基於不公平的立足點。

但是如果只是錄 CD 的時候,還是用 Tascam 901 搭配 DS-500 作業即可。為什麼要這樣說呢?是因為我用的 Pro Tools 是很早期的版本,作業時要先錄一次存檔(類似相機的 RAW 檔),然後進行指定格式的轉換,每次轉換時間都是1:1,所以錄一次加上轉成兩個規格的檔案存檔,就是 3 倍的作業時間,加上需要先測定最高錄音電平的預設,一首 3 分鐘的歌作業時間,一定會超過 10 分鐘,為了審慎起見,絕對是全程戴耳機鑑聽,對於不是專業人士的我,一個晚上錄個十首歌就累趴了(在此向專業人員脫帽致敬)。


原始錄音好壞最重要

這個階段累積的經驗,對我很有實質幫助。首先就是瞭解到在 PCM 的格式下,24/192 是有比 24/96 好一些,但是並沒有好很多,要很注意的反覆聽個幾遍,才可以確實分辨細微的差別。所以當我們看到一些唱片品牌把盤式母帶轉為 24/96 存檔時,千萬不要嗤之以鼻,重點始終在於是否把轉檔工作每個該注意的環節都顧好,勝過於在 96k 或 192k 的取樣率之間斤斤計較。

後來在國外專業論壇看到討論串提到 96/ 384 之間的對比才有較明顯的差距,有機會使用那麼高規格的器材的時候當然會比對一下,目前姑且信之 ,況且我可以直接播放類比音源不需要更高規格的選項。然而「最最最」重要的是原始的錄音是否是夠優秀,否則再優秀的轉換,也是把垃圾級的類比錄音轉成垃圾級的數位錄音。

其次要注意的是,數位錄音一如數位攝影沒有太多的 headroom,數位攝影一旦過曝了很容易就是一片死白,而數位錄音過荷則更慘直接是噪音。所以在調整輸入電平時既要儘量飽和到接近 0 dB,但也切忌去挑戰預留少的可憐的 headroom。


DXD 是目前主流

接著特別引起我注意的倒是 DSD 的發展,市售的 SACD 是採用 DSD 格式,但是隨著許多資訊和採訪報導披露,讓我們瞭解到 DSD 的規格雖然很優秀,但是先天缺乏能夠被編輯的可能,於是都是妥協在多位元的環境下做好後製,再轉成 DSD 格式,其中 Merging Technologies Pyramix 所採用的 DXD,就是現在主流的方式,所以我在自己使用的 dCS Vivaldi One 的升頻模式裡也選擇 DXD,就是想要還原當初後製完成的面貌。

市場上發行的 SACD 的片子音質儘管良莠不齊,但是純粹的 DSD 格式其實很符合我做類比音樂轉存的需求,因為工作的方式與類比訊源最類似(有興趣深入瞭解的可以參考郭漢丞總編之前與Playback Design 創辦人Andreas Koch針對他家ADC產品Pinot的訪談),而 DSD 檔案無法編輯,對於我來說並不是缺點,因為我只是需要很單純的轉換而已。

先入手 Tascam DA-3000

經由志仁老顏的建議,我首先入手的是單機式的 Tascam DA-3000,它看起來很理想,因為操作方式是同樣的邏輯,當然在設定上要多花點時間,但也很容易上手,檔案可以直接儲存到指定的 CF 卡、SD 卡或 USB 隨身碟上,兩種格式的記憶卡都可以熱拔插,隨身碟可以熱插但是要關機才能取出,記得要把記憶裝置在機身內格式化,選擇快速格式化即可,在機器上也可以做儲存裝置之間的複製轉存。

我用 SD 卡為主,一則是這年頭玩攝影的人手頭總有閒置的記憶卡,二則是熱拔插方便不怕犯錯(相對於 USB),三則是反正現在桌電或筆電都有插槽(相對於 CF 卡)。DA-3000 完全是對應數位時代的產品,PCM 錄音可以選擇WAV16/ WAV24,取樣率則可以是44.1~176.4/ 48~192kHz;DSD 錄音可以在 DSDIFF/ DSF(後者是我常用的)之間選擇,取樣率則是 2.8 MHz或是 5.6 MHz,黑膠唱片狀況不怎麼樣(學生時代苟延至今的唱片)時,我通常用前者即可,狀況好的黑膠就選用後者。音質上的差異雖不大,但是檔案的大小卻是兩倍之多。


單機作業應該比電腦更好

DA-3000 著實是好用的器材,加上具有簡單功能又輕薄短小的無線遙控卡,看起來應該就此打住了,不是嗎?如果只是要把一些學生時代的流行歌曲轉成數位格式方便聆聽,這樣的確也是夠了。BUT(人生所有的轉折都由 but 開始所以要大寫),因為近兩年整體音響系統的進化,喚醒了人性永不知足的那一面,如果有精彩的黑膠曲目,想要轉換成數位型態隨身攜行,手中現有的配備還無法令我完全滿意。

曾經在 VimakDS-500 上體驗過的經歷告訴我,使用 stand alone 的專職單機一定有更好的效果,然而儘管有許多 PCM 格式的 ADC 可以單機作業,然後搭配像 DA-3000 這種機器以數位傳輸線材連接,或是以 USB 接電腦作業;一旦是 DSD 格式的轉換就一定是進電腦處理,與我習用的方式有違,而且除非是專屬電腦,非常可能造成污染。

邊用邊找的情形下曙光出現了!

Mytek Brooklyn ADC 燃起新希望

兩年前音響展上看到熟悉的 Mytek 新一代 Brooklyn ADC,可以同時處理 PCM 和 DSD 的轉換,之前有些其它廠牌(不列舉了)雖然也可以處理這兩種轉換,但因為它們都需要電腦介入的原因所以都被排除了,Mytek 的定位雖不是唱片大廠用的高階專業機(畢竟美金定價 1,995 元),但屬於一般較簡單的錄音室做 Master 後的轉換或高階玩家使用(這不就是我嗎?哈哈)。高階機種一定有更好品質的轉換無庸置疑,然而我如果需要極致的音質,很簡單,在家直接播放原來的音源就是了,這部份只要達成高品質的處理即可,況且它的體積很小更是加分(大家都懂得音響系統中最貴的就是空間吧)。


然而連續兩次音響展詢問了代理商米地摩爾,都無法回答我有關於 DSD 轉換編碼後是否能以單機作業的解決方案,於是只有上網自力救濟找答案,皇天不負有心人,總算找到寥寥幾頁的使用手冊,發現居然可以用雙線 BNC(各一聲道數位輸出)接 Tascam 的 Master recorder,那⋯不就是我手頭現有的 DA-3000 嗎?

趕緊回頭翻閱 DA-3000 的使用說明確實如此,DA-3000 真是買對了!然而台中根本沒有經銷商,只有拜託郭總編再次出馬,幫我在台北找音悅向代理商下單,六個星期後就到貨了,到貨後請音悅幫忙製作了一組 BNC 端子(重點在於正確的阻抗)的數位線,之後又發現 Brooklyn 的類比輸入是平衡或 TRS 端子,因為mbl 6010錄音輸出只有單端,請漢丞找解決方案,於是他倒貼一對 Gryphon 單端轉平衡的轉換頭(謝了!)故事才能繼續展開。

耳機鑑聽確認錄音電平

對了,簡單介紹一下 Brooklyn ADC 的重要諸元:寬 22 公分深 22 公分高 5 公分,重約2公斤,雖然不大但也算是紮實,我選的是黑色機身,面板一如 Manhattan、Brooklyn 系列般有著魚鱗紋的打磨,左右各一個旋鈕,右邊旋鈕垂直按的話控制著開、關機,順逆時鐘方向旋轉則是呈現不同頁面選單,左邊旋鈕則是可以在每個選單裡做內容的設定。數位輸出最高規是 32 bit/ 384kHz PCM 或 DSD 256。

購置時的考量就是錄製 DSD 檔案,當然就從此下手,由於Tascam DA-3000 最高只能錄二倍頻的 DSD128 (5.6 MHz),所以 Mytek ADC 的輸出也調到相對應的規格。黑膠播放設備是Clearaudio Mater Reference II 轉盤,Durand 12 吋唱臂,Clearaudio Gold Finger Statement 唱頭,由 mbl 6010D 的 錄音輸出到 Mytek Brooklyn。先把 Sennheiser HD 650 耳機接在 DA-3000 上調整電平(專業機種的耳機插座都是對應高阻抗的),相對於 DA-3000 直接類比輸入時的 -2.5dB 就已經飽和,經由 Mytek 過來的訊號則要拉高到 +7dB,差距不可謂不大,但是經過耳機監聽卻只是剛好而已。


近乎忠實的音色轉換

為了印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先拿出細川綾子「A whisper of love」的Too young,錄音電平逐次調高,前後錄了3遍才確認 +7dB 才夠,是否因為專業機種的平衡接法,比單端接法輸出來得大所造成,不得而知。

把 SD 卡上面的檔案,轉到隨身碟插在 Vivaldi One 後面 USB 槽上,播放出來嚇一跳,為什麼?因為聽不出任何特色,第一個衝上來的念頭是:難道又要花精神去搭配線材,調出自己中意的音色不成?再來回聽個兩遍才驚悟自己傻了,一點自己特色都沒有的轉換不就應該是最好的轉換嗎?!

趕緊調出之前由 DA-3000 直接錄的檔案來比一下,嗯,這個差別就大了。聲音一出來就發現 Tascam 錄的音樂檔,音量大很多,然而音像相對扁平些,高頻延伸不太夠,低頻混成一團,整體而言不是很耐聽(咦,好像也聽很多年了呀),聲音就是粗了很多~粗大了也粗糙了,這些都反應著解析力差很多,相對於 Brooklyn ADC 轉出來細川綾子,聲線凝聚,直接由Tascam錄出來的人聲,邊緣是朦朧的。


古典音樂差異更明顯

再拿出復刻的天方夜譚把第一樂章各錄了一遍比對,前面提到的差異都存在,而且因為古典音樂都是原音樂器,差距更加的凸顯:每個樂器發出聲音的純度、音像大小的正確性、音場延伸的立體感、空間的描繪能力......在在說明了兩者之間存在的鴻溝。

回頭再和黑膠重播比對一下,不是很仔細聆聽的話還真的分辨不出,兩者之間只有很微妙的差異,差異之小是我可以察覺的但是很難作翔實的表述,勉強形容的話可以說在轉換的編碼程序之中有些很微量的情報遺失了。

至於自己錄製的兩倍頻 DSD 檔案,和廠家發行的 CD 之間的差異,我也在此說明一下,CD 的源頭來自於原廠的類比母帶或數位母檔,有時候會做 re-master,有時則不會,所以 CD 發聲的特質應該和源頭的母帶較類似,而我自己錄製的檔案是由黑膠唱片而來,但是播放的過程中聲音的形成,受到唱盤、唱頭、唱臂、唱放、訊號線甚至前級影響,聲音顯然不會相同。好聽與否先擱下不談,它和 CD 的聲音還是存在著有感的不同,但是同樣曲目兩倍頻 DSD 檔案總量,明顯大於CD(接近 8 倍),先天上播出時情報密度就佔了便宜勝之不武,所以這樣的比對其實沒有實質上的意義。


最後要向大家說聲抱歉,在 Mytek Brooklyn ADC 上的 PCM和 DSD 兩個格式,我並沒有做比較,原因是在設定 DSD 格式時,在 Tascam 的面板持續顯示訊號來源是不合法的,前後弄了兩個小時才忽然 OK 了,怎麼可以的原因我也不明白,唯一可能是兩者出廠時間相距 4、5 年,可能韌體相容度沒那麼匹配。所以不敢冒險去更改格式來做比對。我相信 PCM 編碼一樣也會是很優異的,聲音或許和 DSD 有些微差異,然而純以欣賞音樂的角度來看,應該不是什麼值得去鑽牛角尖的。

數位化黑膠更方便聆聽

AD 轉換的歷程一路走來到此,應該是可以告一段落了,接下來就要把一些 45 轉的黑膠先轉錄一下,這樣就可以安心欣賞音樂,而毋需頻頻起身換唱片了。


特殊 RSC 三明治結構箱體–Acoustic Energy AE309 MKII 落地喇叭
Acoustic Energy 的 300 系列全面更新,進化到 MKII 世代。AE309 MKII 是 Acoustic Energy 300 系列較小型的落地喇叭。同系列還有一款 AE300 MKII 書架喇叭、系列旗艦 AE320 MKII 落地喇叭以及 ...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