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戴天楷,攝影/郭振榮 2020/04/03發表,已被閱讀22,364
與 Accustic Arts 的初次相會,是我還在研究所唸書時的事了。

系上有一位與我親近的教授,他為學認真,闢設學術網站,引入許多國內不熟悉的全球性議題,且擔任許多政府單位的諮詢職,將學術和實務適切地相融合。他在專業上,一直是當時有志於學的我心中的 role model。而且我和他之間有一個共同的話題,就是音樂和音響。

他是個爵士迷,在美國讀書時接觸到爵士樂,從此傾心。當時,他在研究室裡擺了一套音響,我每次去找他談話或去做值班助理都很高興,因為有音響可聽。有一次,我們幾個學生受邀到他家裡作客,老師預備的晚餐豐盛不說,從開胃菜搭配的香檳、淡菜搭配的白酒、牛排搭配的紅酒,以及餐後的貴腐甜白酒,是我第一次這樣享受正規的家宴。更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老師家裡的音響。

老師的喇叭是 Bower and Wilkins(B&W),這我熟,因為我自己的第一對喇叭就是 B&W 601 S2。不過,老師的喇叭卻用的奇,高音沒有流線導聲器,而且還偏一邊,中音和低音前面加上了金屬保護條。全身烤漆,亮晶晶的,不同於 Nautilus 800 系列那樣的木皮質感。老師告訴我那是 Signature 30。

品味特殊的人,不喜歡用跟別人一樣的東西。看見罕見喇叭,我一點不覺得怪,因為他開的那輛 1977 年的 Mercedes Benz 早就是校園裡師生的話題。轉頭看一眼器材架,我又糊塗了。這是哪一家的?亮晃晃的旋鈕,看起來像是鍍鉻表面,亮到我都不敢伸手去轉音量。前面板上寫著 Accustic Arts。嗯,那時的我,真沒聽過。心裡的疑問是:怎麼多了一個 C,少了一個 O 呢?

當晚,我們邊吃飯,邊喝酒,邊聊天,邊聽音樂。也不知是不是酒精的催化,只覺得那套系統傳出的聲音柔軟又甜美,溫暖而肯定,放起爵士樂實在醉人。那是我第一次遇到 Accustic Arts。

事隔多年,我糊裡糊塗栽進了音響媒體,與 Accustic Arts 接觸的機會就多了。可是,從沒有一次專注在它身上,我們相遇的機會,不是在音響展,就是外出試聽時,店家拿來搭配喇叭給我聽;我一直很想深入地認識 Accustic Arts。因為,曾經,有一個夜晚,它與我一同共進晚餐。

這回終於有機會了。代理商送了 2019 年慕尼黑音響展才發表的 CD 唱盤 Player 1 和綜合擴大機 Power 1,我看到紙箱上的商標,心裡就定下了主意:這活我認了。

兩個系列有著一致的設計元素

撇除排插、線材等配件產品不提,Accustic Arts 的產品系列非常簡單,只有兩個系列,比較便宜的是 Top Series,高階的是 Reference Series。在 Top Series 裡就只有三款產品,包括了這次我要聽的 Player 1 和 Power 1,以及一款無內建 DAC 的 CD 轉盤 Drive 1。至於我們在音響展常見,還有我過去在音響店遇到的前後級以及上掀式 CD,都屬於 Reference 系列。

不過,Accustic Arts 很聰明地將全線產品外觀做了整合,不管是 Top 系列或 Reference 系列,前面板都有著一致的設計感,兩個圓形旋鈕非常醒目,就算用家買來混搭也很有一致性。這個想法相當好,不僅確立了品牌的形象,也顧到了消費者的心理。


設計簡約,重視細節

這次試聽的經驗,讓我對 Accustic Arts 留下了深刻的美好印象。雖然「僅是」Top 系列的產品,這兩台器材的做工都讓人激賞。外觀上沒有太多花俏設計,但機器做得很扎實,結構嚴謹。而且當我們留意到頂板結合散熱網與蝕刻出來的商標,就見得其中的巧思。再注意那細緻的髮絲紋,以及箱體板材的收邊與倒角處理,就知道 Accustic Arts 對細節的重視。開箱時,說明書和遙控器被封裝在白色紙袋內,原廠甚至附上了保險絲,萬一遇到不測,不必回廠,自己換保險絲就好。

這台綜擴 Power 1 可說是 Accustic Arts 旗下的經典產品,打從 2002 年就推出第一代 Power 1,現在已經是第五代了。與前代的 Power 1 MK4 相比,看起來更細緻,更漂亮,而且內部線路設計也都完全不同。Top 系列的三款產品,共享了外觀設計,面板設計大同小異,長條橢圓的顯示幕可以顯示當前資訊。左右兩個圓形鍍鉻旋鈕,都是三向開關,可旋轉也可按壓。左邊的是開關和輸入選擇,右邊的是音量控制,按下則是靜音。


純類比綜擴,5組輸入,還有耳機輸出

輸入端子一共 5 組,兩組 XLR 平衡,三組 RCA 單端,另有一組 RCA 的前級輸出;其中有一組 RCA 輸入可以設定成直通輸入,便於用家將之整合於多聲道系統中。前面板上還留下一個 6.3mm 的耳機輸出端子,晚上聽音樂不想吵到家人和鄰舍,用耳機最方便,配上耳機輸出,連耳擴的錢都省了。


從供電開始注意

Power 1 綜擴具有每聲道 170W(@8 ohm)的輸出功率,驅動力以綜擴來講,算是相當有力。這功率當然其來有自,除了放大線路上每聲道用上 6 顆精挑配對的雙極電晶體外,更將左右聲道分開,以提高聲道分離度。內部搭載了 500VA 的環形變壓器,變壓器做了兩組抽頭,讓前後級線路得以分開供電。電源供應部位備有超過 80,000 µF 的濾波電容,原廠並表示,這個電源供應提供了乾淨的電源,是其聲音滑順的重要推手。

沒有內建唱頭放大,沒有內建 DAC,沒有左右聲道平衡,沒有 EQ 音調調整,沒有低音強化的功能,沒有兩組喇叭端子輸出。Accustic Arts 很務實地,干於讓 Power 1 就只是簡簡單單一台綜合擴大機, 沒有附加其他功能。作為硬核(hard core)的音響使用者,我一向喜歡這樣的單純。


可當 DAC 的 CD 唱盤 Player 1

不過,Player 1 這頭,會的本事就多了,不只是你看得見的 CD Player,它本身也是一台 DAC,可以外接數位訊源。數位輸入一共預備了四組,包括 2 組同軸、1 組光纖和 1 組 USB type B,最高可支援 24bit/ 192kHz 的訊號,USB 端還可接受 DSD 128 的檔案。就像許多 CD 唱盤一樣,Player 1 還是備了同軸和光纖各一組數位輸出,或許有天用家買了台更高級的 DAC,這就派得上用場了。類比輸出方面則備有 RCA 和 XLR 各一組,搭配擴大機端使用也很有彈性。

面板設計也是採用與 Power 1 一樣的長條橢圓顯示幕,可以顯示當前的工作狀態。顯示幕下方有著一樣大小的長條橢圓鍍鉻面板,那是 CD 承盤的蓋板。Accustic Arts 的 Reference 系列唱盤採用上置型的讀取結構,Top系列則採用抽屜式承盤。但 Accustic Arts 卻在這個承盤上下了許多功夫來克服振動問題,承盤推出後,可以看到鋁合金複合 ABS 的托盤,兩側還各有一根金屬支柱,比起一般的承盤機構要更穩定。

就像他們在擴大機上所做的,Player 1 上的電源供應也很講究。原廠用上兩個德國製的 25VA 的環形變壓器,一個負責 DAC 部位的供電,一個負責類比放大線路的需求。




一律升頻到 32bit/ 384kHz

此外,Accustic Arts 也是一個相信升頻好處的廠家。在數位訊源的製造商裡,有的堅持不升頻,有的則認同升頻。前者認為「自然ㄟ尚好」,經過演算後的升頻反而不自然;後者認為透過演算技術可以克服聲音數位感的缺憾,反而經過升頻後聲音的類比感更高。Accustic Arts 就是屬於後者,Player 1 將數位訊號升頻到 32bit/ 384kHz;換句話說,用 Player 1 聽音樂,不管是放 CD 還是透過數位輸入,聽的都是 Hi Res高解析音樂。

Player 1 的面板控制相當有意思。原廠取消了傳統的按鍵,改採像 Power 1 綜擴一樣的三向旋鈕,可轉可按。左邊的旋鈕負責開關和輸入選擇,右邊的旋鈕則負責 CD 唱盤的各項控制,包括播放、停止、往前、往後、托盤進出等。你要做什麼控制,先旋轉旋鈕到定位,然後按壓一下,機器就會動作了。操作上頗有科技感,但是不夠直覺。剛開始使用時覺得新鮮,用久了,新鮮感不再,每次換CD都覺得麻煩。偏偏它的遙控器上也沒有退片按鍵,非得手動轉了再按。是的,我說過我是硬核、鐵桿的音響使用者,如果你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夠高,就無須顧慮。

我不只是個硬核的音響使用者,更是一個硬核的音樂愛好者。我堅信音響的價值在於播放音樂時的表現,看得見的,摸得著的,都是音響的外在,它真正的內涵,都顯在音樂放出來的那一刻。


聲音綿密柔順,溫暖寬鬆

我迫不及待地開箱,在公司接上喇叭來聽。我將它接上 Q Acoustics Concept 500 落地喇叭,這對喇叭有著高明的設計,卻透過將產線放在中國而壓低了售價,令其具有高度的產品競爭力。這喇叭強在哪裡?聲音相當中性自然,鑑聽性強,前端的變化,它都能反應。而且頻率響應平坦,這種體積喇叭最常見的低頻上段的突起,在它則完全沒有這等問題。我把 Player 1 和 Power 1 的組合接上 Concept 500,那略帶溫暖的音色,綿密柔順的質感,寬鬆彈性的聲音,都顯了出來。


動態起伏間仍顯從容優雅

配上更貴的喇叭呢?我將這組系統接上 Wilson Audio 的 Alexia 2,這價差可大了,Player 1 和 Power 1 的美金定價都是 1 萬元之譜,而 Alexia 2 則是 57,900 元。這樣懸殊的差距,配得上嗎?我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妥。在放起鄭明勛指揮首爾愛樂的柴可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時,那對比強烈的動態變化,讓人對 Power 1 的驅動力和控制力感到放心。第一樂章開頭以低音提琴和低音管的和鳴,發出嘆息般的沉吟。當音樂逐漸發展而展現出焦躁不安的情緒,那其中情緒的震盪是劇烈的。由呈示部轉入發展部前低音管吹出氣若游絲的極弱音,而後震天價響地樂團以甚強介入,那種動態的強烈衝突,都在考驗音響。

Alexia 2 在 Power 1 的推動下顯得從容,表現平緩優美的第二主題時,那是優雅和貴氣;進入發展部後又顯出剽悍的鬥爭氣質,Power 1 能推著 Alexia 2 在戰鬥的情緒裡急切往前,同時還悄悄地將聲音打磨得銳角少了,毛邊沒了,顯出一派圓融。

這種氣質表現起第二樂章的舞曲風格旋律時格外出色,這時,弦樂團發出的音色就是要圓滑柔美,Power 1的聲音似乎天生就是這般柔美圓潤,它把這第二樂章表現得實在好。第三樂章的快板,以詼諧曲的姿態重新喚起鬥爭的靈魂。弦樂有著常動的旋律,柴可夫斯基以快速流轉的旋律,從塔朗特舞曲風一路加強堆疊,至終以進行曲型式強力結束。這一連串的推動往前,Power 1推起身軀龐大的 Alexia 2,一點不顯嬌喘,反是充滿自信地推著音樂往前,聽得我裡頭澎湃不已。雖然是綜合擴大機,但是它對應起 4 歐姆的 Alexia 2 時,足有 260W,毫無懼色。

畫面清澈,層次分明,定位明確

我把 Power 1 和 Player 1 帶回家,家裡豐富的 CD 收藏以及建構好的 Roon 串流系統,可讓我慢慢品味這套 Accustic Arts 器材的風采。這套系統有著透明清新的體質,聲音乾淨,舞台開闊,細節豐富,音色溫暖,質地寬鬆,滑順柔美的特質。用它們來聽音樂,總是非常舒服、宜人。沒有那種迫人的鑑聽性,聲音從來都是輕鬆的。

聽 Hélène Grimaud 擔任鋼琴演奏、Andris Nelsons 指揮巴伐利亞廣播樂團的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這是我很喜歡的一個版本,沒有太多衝動的表情,卻非常均衡理智,她把那種潛藏的情感收斂起來,是另一種深度。這個錄音很透明又均衡,在低音部位仍維持高度清晰,樂團齊奏時的渾沌感相當少。在 Accustic Arts Player 1 和 Power 1 的播放之下,畫面清澈明晰,層次分明可見。就連第一樂章剛開頭那磅礡的齊奏,都是清楚的,弦樂間如何對話,定音鼓如何敲出緊張的節奏,都明白可辨。

而且我很欣賞 Player 1 和 Power 1 這套組合展現出來的音場與舞台感,寬度是展開的,深度也拓的出去。而且樂團各部的位置都很明確,不是一個「大概的」、「約略的」位置,而是讓人有把握伸出手指告訴人定位何處的。

弦樂帶著漂亮的光澤,小提琴悠揚唱著,木管接著吟和,質感真好。Grimaud 的鋼琴出來之後,晶瑩剔透還綴著溫暖色澤的琴音,充滿著浪漫情懷,那真是少年布拉姆斯啊!好個文藝青年!

春陽般的暖意,帶著明亮感,卻不逼人

在鋼琴獨奏時,Accustic Arts 呈現出的清新氛圍,讓布拉姆斯展露出一種高貴和典雅。我前面曾說,Accustic Arts 這套系統的聲音帶著一點暖度,可是,別誤以為那是昏黃厚重的,這個溫暖,是早上的春陽,溫暖,卻不使人燥熱。是的,這溫暖的陽光是來自早上的,不是傍晚的,也不是正午的。這點暖意一加上去,音樂就美了。如果說 Accustic Arts 有什麼染色,我倒說不上來,真要染,就是它幫音樂加上了溫度和光彩,就好像珠寶店裡的燈光,那增色,豈不更美?

細節豐富清晰,卻不過份搶耳

這套系統的解析力夠,卻不會搶眼;細節資訊豐富,卻不使人煩躁。聲音溫暖卻又不厚重,密度適中而維持寬鬆。這樣的聲底,讓巴洛克音樂聽起來格外溫潤,爵士樂又格外輕鬆。例如聽馬友友和 Chris Thile 與 Edgar Meyer 合作的錄音,他們把巴哈的作品改編成曼陀林、大提琴、低音提琴的三重奏,錄音均衡自然,溫暖宜人。

曼陀林的撥彈聽來相當鮮活,不像吉他那樣共鳴豐富,曼陀林的琴身共鳴短,琴音較為緊緻。在這 Accustic Arts 系統上,我可以聽見非常清楚的撥奏,資訊豐富以致於有畫面。那種琴弦在拉動緊繃後放鬆的尾韻變化,都可聽聞。大提琴悠悠唱著,帶著濃重的鼻音,卻又保有綿柔的擦弦質感。低音提琴可就飽滿的多,卻維持著均衡的聲韻,沒有一點過份凸顯低音域的豐厚度,Accustic Arts 的聲音夠自然,也夠中肯。

放爵士樂真好聽!

放起爵士樂也是 Accustic Arts 的絕活,而且新舊錄音通吃。聽 Jacky Terrasson 的同名專輯,這些名曲經過改編後,煥然一新,很多時候,單聽前奏都聽不出是什麼。最好的例子就是「My Funny Valentine」這首歌誰沒聽過呢?誰不熟呢?Jacky Terrasson 為之加上了一段前奏,完全聽不出是什麼,但是堅實有光澤的琴音瀟灑地遊走著,貝斯在後輕輕撥弄一下,鼓組輕輕敲著,那種安靜的氣氛,持續一分多鐘,我們所熟悉的主題才隱約現身。浪漫在靜謐中擴散著,一層一層疊上去的情緒,讓音樂也跟著漸走激昂。鼓組的敲擊頗有實體感,鮮活繽紛,而且頗具立體感。如果還想嘗試一下鼓組的活生感,「Time After Time」裡頭輕拂的鼓刷就讓人聽了渾身酥麻了。放起爵士樂這般好聽,難怪我那位喜歡爵士樂的老師會挑 Accustic Arts。

人聲浮凸,略帶寬鬆,發聲細節清楚

既然說到「My Funny Valentine」,我們就來談談 Chet Becker 的版本吧!1954 年的錄音,完全無礙於我們欣賞音樂。而且,恐怕我不提醒你錄音年代,你還沒想到這份錄音竟然這麼久遠。Chet Becker 的聲線清楚,喉頭送出慵懶頹廢的嗓音,人聲浮凸卻不是收得緊緊的,帶著一點寬鬆,歌聲聽起來就更自然。那些發聲和嗓音細節清楚,就把 Chet Becker 給唱活了。


同是老錄音,聽 Ella Fitzgerald 和 Louis Armstrong 的對唱,Accustic Arts 的系統,讓每一首歌都活生極了,而且非常自然。這是 1956 年的老錄音,而且還是單聲道錄音,怎麼也能活生呢?可以的。我在 Player 1 和 Power 1 上聽到的正是如此。聽 Louis Armstrong 粗啞的嗓音,又聽 Ella Fitzgerald 婉轉多變的歌唱,每一個音都不簡單,每一個音都含了好多訊息,而且還有一層層的變化。Accustic Arts Player 1 和 Power 1 以一種優雅從容的姿態,把這些細部訊息和聲音紋理都表現出來,沒有一點刻意和造作,而是很自然地鋪陳出音樂來。

寬鬆柔韌的貝斯,低頻量感適中

它的低頻量感適中,而且更接近於節制。本身就帶著幾分鬆軟的質感,在表現低音提琴和鼓聲時尤其明顯。例如 Ray Brown Trio 的 Soular Energy 專輯,Ray Brown 的貝斯豐潤卻不臃腫,飽滿度對一些重口味的人來說恐怕會稍嫌單薄一點,但是當你聽見那寬鬆柔韌的貝斯質感,加上沒有過份肥厚油膩的低音,音樂就清澈了,層次就浮現出來了。由 Gene Harris 操刀的鋼琴演奏,則以純淨又晶瑩的琴音不斷探索著靈魂的最深處。唉呀,我好像找回了那晚在老師家聽到的 Accustic Arts 的味道了,對的,就是這個味兒!若再配點葡萄酒就更完美了!


讓人跟音樂的距離更近

Accustic Arts Player 1 和 Power 1 的聲音沒有太過強烈的衝擊感,柔美地維持一段距離;沒有粗獷直接的聲音,反倒處處可聞其打磨過的圓滑柔順;沒有因高密度而清楚刻化出的聚焦感,卻又畫面清晰地讓每個發聲體清楚浮現。對於追求強烈音響性強烈的用家來講,Accustic Arts 可能聽起來不夠刺激,但真正的音樂,本來就不該總是刺激的。柔美,圓融,和諧,均衡,才能讓人跟音樂的距離更近。

器材規格

Accustic Arts Power I
型式:2聲道綜合擴大機
輸出功率:8歐姆/170瓦,4歐姆/260瓦
輸入端子:RCA×3、XLR×2、RCA×1(surround-bypass)
輸入阻抗:50k歐姆
總諧波失真:>0.015%
噪訊比:-97dBA
阻尼因數:>700
上升速度:4.6 µs with 4 Ω load
尺寸:145×482×430 mm(H×W×D)
重量:22kg
售價:360,000

Accustic Arts Player I
型式:CD唱盤兼數位類比轉換器
數位輸入:同軸x2、光纖x1、USBx1
數位輸出:同軸x1、光纖x1
類比輸出:XLR x1、RCA x1
失真:0.01%
數位升頻:32 bit/384 kHz
尺寸:130 x 482 x 380 mm(HxWxD)
重量:12kg
售價:360,000

進口總代理:神韻音響
電話:02-2599-1466
網址:www.charmingaudio.com.tw

什麼功能都包了–T+A R 2500 R 綜合擴大機
若說 T+A 的 R 2500 R 是台綜合擴大機,那就太小看它了。它是一台綜合擴大機,也可以當前級使用。它內建 DAC 可解碼,還有串流播放功能。它還內建 CD 轉盤,更可收聽廣播。它可藍牙播放,也可連接電視。如果只把 R 2500 R 當作是一台綜合擴...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