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董鴻鈞,攝影/郭振榮 2019/04/17發表,已被閱讀18,199
現代人居家空間不大,若要再家中聆賞音樂,會首先考量體積小巧、造型優美的喇叭。為了能讓這類型喇叭超越箱體容積的天限,盡可能榨出充足的低頻能量,通常會採用低頻反射孔的設計,或是加裝被動式低音輻射單體,增加威力。然而,奧地利的鋼琴/喇叭廠牌Brodmann F1卻採用密閉式箱體設計,而且只靠一個高音單體還有5吋大的中低音單體,就可以發出豐沛能量。究竟,Brodmann原廠在F1上動了什麼手腳,讓這對喇叭得以以小搏大?

設計者Hans Deutsch以樂器為師

在介紹Brodmann F1之前,絕對不可以不介紹主導設計Brodmann喇叭的工程師——Hans Deutsch博士。Hans Deutsch博士出生於奧地利,或許在這音樂風氣盛行的國度中成長,讓他發現喇叭重現音樂與現場音樂的差異,因此他在青少年時期第一次接觸市售的喇叭之後,他便決定以設計喇叭為自己的終身志業,創造能夠重現原音的喇叭。為此,他進入德國亞琛工業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ät Braunschweig)修習音樂演奏、物理、空間升學以及感知心理學等喇叭相關的課程。1968年,他利用在學校的研究成果,設計出他人生第一款喇叭—Orgel(德語為「管風琴」之意)。

1970年,一代指揮家卡拉揚聽到了Hans Deutsch博士所設計的喇叭,對其大表讚揚。他在卡拉揚的鼓勵之下,又設計出了「Amadeus」、 「Odessa」。在接下來的三年期間,Hans Deutsch博士所設計的喇叭不但逐漸受到市場關注,他更發展出獨特的「HornResonator」,在單體外加裝一個共振板,藉由此共振板與箱體之間的縫隙,為中低音單體產生的音波製造出不同於一般喇叭的發散效果。Hans Deutsch博士又以「HornResonator」技術為基礎,提出「Acoustic Active Principle」的設計理念,認為喇叭與樂器一樣,要能產生和諧的共振,若用各種方法去抑制這共振,只會造成失真,讓聲音缺乏生氣。這樣的技術與設計理念,之後不斷出現在Hans Deutsch博士所設計喇叭之中,而且不斷地進化改良,成為Hans Deutsch博士的技術核心。


從Bösendorfer到Brodmann

在1980年到2000年這段期間,Hans Deutsch博士開發的喇叭技術獲得專利,而他也用自己的名字作為廠牌名生產喇叭。到了2000年,Hans Deutsch博士將手上的技術授權給鋼琴名廠「貝森朵夫」(Bösendorfer)推出Vienna Classics系列,成為他從事喇叭設計以來的頂尖之作。在這段期間,他更將原有的VC7喇叭稍加彎曲變形,安裝於奧地利薩爾斯堡著名的大節慶廳(Grosses Festspielhaus )舞台前上方處,讓其喇叭鮮活的聲音灑落而下,使得觀眾都能聽到優異的空間感。除此之外,Hans Deutsch博士還開發出電源線、超低音喇叭以及ARO空間校正系統等產品,讓Bösendorfer的音響事業更具規模。

眼看Hans Deutsch博士設計的喇叭在Bösendorfer的加持下大有可為,可是好景不長,2007年,日本山葉收購Bösendorfer的鋼琴事業,卻沒有將Bösendorfer的喇叭事業一並買下。正好,早在2004年,幾位Bösendorfer的高層出走,自行成立Brodmann鋼琴公司,而他們也有意成立喇叭部門,於是他們與Hans Deutsch博士接觸,將其所帶領的喇叭團隊延攬至Brodmann團隊,讓Hans Deutsch博士許多獨特的設計得以延續,除了原有的Vienna Classics系列,Hans Deutsch博士又推出了頂級的Joseph Brodmann系列,以及入門級的Festival系列。即使目前Hans Deutsch博士年過八十,依舊保有高度的創作能量,可以說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而各位如果覺得為何Brodmann與Bösendorfer的喇叭看起來如此相似,知道了整件故事的來龍去脈之後,就會恍然大悟了。

在這邊,我補充另外一則小軼事:Bösendorfer鋼琴創立人Ignaz Bösendorfer的製琴老師正式Joseph Brodmann,而1828年Ignaz Bösendorfer將其老師的鋼琴作坊買下,成立Bösendorfer鋼琴。170多年後,出走的Bösendorfer高層以Joseph Brodmann的名字做為品牌名稱,其背後的用意,讓人有無限想像。


密閉式箱體,不用任何吸音物質

這次評論的主角Brodmann F1,是Brodmann入門級的Festival系列中體積最小的落地喇叭。F1這對喇叭的設計處處違反人們對一般喇叭的認知:它並沒有為了加深低頻下潛,而採用反射式的音箱設計;它也沒有為了加強能量,而採用大口徑的低音單體;他更沒有為了刻意消除箱音,而在箱體內採用吸音阻尼物質。這是因為Hans Deutsch博士師法樂器的製作原理製作喇叭。他發現,樂器上的發聲源,像是琴弦、簧片等等,體積並沒有特別龐大,單是靠樂器箱體或木管的共鳴,就可以發出弘大的音量,而且沒有一樣樂器內採用阻尼物質,但是卻可以發出美妙的音色。對Hans Deutsch博士而言,利用低音反射孔扭曲單體的頻率響應曲線,再用阻尼物質吸收過多的能量,其實是不必要的作法。Hans Deutsch博士以這樣的理念打造每一支喇叭,F1也不例外。

F1上只搭載一枚口徑130mm的中低音單體,而且一支喇叭安裝於箱體右側,另一支喇叭則安裝於箱體左側,外部以波浪狀並帶有狹長孔洞的鋼琴響板覆蓋。當喇叭送來U-Audio時,我嘗試將Soundboard鋼琴響板卸下,一窺中低音單體的真面目,但是Soundboard與箱體之間接合地十分緊密,我深怕一不小心就把箱體弄壞,便打消了這個念頭。不過,我在訪問鴻運音響時,Amber有把F2喇叭上的鋼琴響板卸下,親眼看到上面的130mm中低音單體,小到會讓對於低頻量感有偏好的玩家大失所望。


只搭載一枚130mm中低音單體與一枚高音單體

然而,對於Hans Deutsch博士而言,中低音單體的口徑、磁力功率還有振膜材質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看各零件彼此怎麼搭配。首先,筐體結構要夠堅強,因此他選擇以不鏽鋼打造TPV單體的筐體,這樣才可以讓單體承受振膜震動的反作用力。第二,磁隙空間要夠細小,因為兩個磁鐵間的磁力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若磁隙空間增加,磁力會大幅衰減。第三,動圈要夠穩固,Deutsch博士設計的中低音單體,採用6層繞組的線圈,並以兼顧又有良好抑振功能的功夫龍材質製成線圈套筒,讓線圈可以穩定地線性運動,減少失真。第四,振膜與懸邊的用料要能達到低失真。在振膜方面,Deutsch博士將紙漿、碳纖與阿拉斯加麻的纖維混合抄製成紙漿薄膜,再將紙漿一層一層地黏在一起,形成振膜。Deutsch博士認為,這樣的紙漿內軟外硬,兼具內阻高、聲音發散快的特性,而懸邊以聚苯乙烯泡沫塑料(Styrofoam)製成,一方面它比橡膠更不易產生共振,另一方面它具有抗紫外線的特性,不像傳統的泡棉容易脆化而碎裂。

至於前障版上的高音單體,其磁力系統也與中低音單體一樣,磁隙盡可能狹小,讓4層繞組的線圈得以在充足的磁力中運作,為單體創造靈敏的反應速度,而振膜採用經過壓克力浸泡的絲質凸盆振膜,Deutsch博士認為這種振膜暫態靈敏,結構堅固,是製作高音單體振膜的良好材料,從一開始製作喇叭以來,Deutsch博士都是利用這種振膜製作高音單體。


為了讓高音單體與中低音單體銜接順暢,F1上兩個單體之間的距離經過精密的計算,讓兩者之間的相位差距盡可能達到最小,而高音單體的頻率下潛能力以及中低音單體的高音延伸能力也必須十分優異,才能讓分音器的設計盡可能簡單,避免過於複雜的分音電路容易產生非線性的失真,對喇叭整體的聲音造成不利的影響。因此,F1的分音電路採取一階設計,分頻點設於1.45 kHz的位置,盡可能藉由高音單體以及中低音單體的物理特性,讓頻段自然銜接。

鋼琴響板是喇叭上最耐人尋味的設計

Deutsch博士所設計的喇叭,不論位階,其中低音單體皆位於箱體的側邊。然而,這樣的位置,不會讓喇叭的指向性聽起來怪怪的?Deutsch博士倒是在白皮書中解釋,若是中低音單體跟高音單體一樣安裝在牆方,會讓聲音聽起來過於直接、粗糙。他認為,較為理想的設計是將中低音單體安裝於箱體側邊,藉由HornResonator與箱體之間形成的狹長空間,讓低頻段可以共鳴,再透過HornResonator的反射,讓低頻自然發散。


Hans Deutsch博士認為傳統的喇叭型號角(左一)推動空氣量不足,透過三維與四維的HornResonator(左二與左三)可以解決傳統號角的問題,而HornResonator旁的Acoustic SoundBoards鋼琴響板(右一)更可加深低頻下潛。

Hans Deutsch博士設計下的喇叭架構。

不過妙的是,HornResonator設計僅見於Brodmann JB系列上,F1上並沒有HornResonator的設計,那麼要怎麼讓F1有自然的聽感呢?關鍵自然就在中低音單體外面那一層「Acoustic SoundRods 」鋼琴響板(Hans Deutsch在白皮書某些段落中又將其稱作「Acoustic SoundBoards」)上。根據Deutsch博士在白皮書中的說法,這個鋼琴響板的作用就像振膜一樣,其與箱體的距離經過精密計算,因此當中低音單體在運作時,這個Acoustic SoundRods鋼琴響板就會跟著共振,他認為這樣的設計比起被動輻射單體更能呈現出清晰的極短脈衝音訊,而且Acoustic SoundRods鋼琴響板產生的聲音大小可以藉由調整其與箱體之間的夾力而改變。由於Acoustic SoundRods的面積比起130mm的中低音單體要大得多,因此它就好像可以增加中低音單體的振膜面積一樣,加強低頻能量,讓低頻自然發散,另外,Acoustic SoundRods在設計時必須要考慮到喇叭低、中、高各頻段的指向性以及反射特性,中低音單體、高音單體之間的距離也要經過精密計算,這樣子各頻段聲波傳至聽者耳朵時,才能相位一致。


老實說,我在看了Deutsch博士的這段文字之後,百思不得其解,因為我在試聽F1喇叭時還特別摸了一下喇叭上面的Acoustic SoundRods,發現他並不會跟著振動,不知Deutsch博士為什麼會在白皮書中作此描述。相較之下,Brodmann CEO Bernd Gruhn在接受郭總編的採訪時對於鋼琴響板的解釋較為合理。他說,鋼琴響板的道理,是利用4公分的狹小縫隙,讓低音推動的空氣,從隙縫當中加速,並且均勻地擴散。不管鋼琴響板的原理到底怎樣解釋才是正確,不可否認,F1能不能重現豐沛的能量還有清楚的定位,這個鋼琴響板絕對扮演關鍵的角色。

不覺中低音單體在側邊

Brodmann F1喇叭的設計在許多地方與我們一般認知的落地喇叭大相逕庭,甚至可以用「違反常理」來形容,真讓我不禁好奇這對設計奇特的喇叭聽起來如何。試聽時,我以iFi Pro iDSD當作純DAC,以公司的參考綜擴Linear Acoustic LAV 60 II推動Brodmann F1。

一對Brodmann F1喇叭只用一個紙箱包裝。當紙箱送來我們辦公室時,我們還想說代理商會不會少送了一支喇叭,打開紙箱才恍然大悟,原來Brodmann F1比想像中的還要嬌小,一對可以同時裝入一個紙箱之中。此時,視聽室中正好有裝在腳架上的TAD Compact Evolution One CE1書架喇叭,Brodmann F1的高度以及深度與之相比,都顯得特別嬌小。相比之下,更讓人好奇Brodmann F1在低頻以及魄力的表現。

Brodmann F1每支喇叭都要裝上4個原廠設計的黃銅角錐與墊片,將角錐安裝在喇叭上之後,我開始為喇叭進行擺位。由於Brodmann F1一支喇叭的中低音單體在箱體左側,一支喇叭的中低音單體在箱體右側,因此可以讓中低音單體朝內擺或是朝外擺。由於Brodmann官網以及Hans Deutsch的網站並沒有明確表示F1該怎麼擺,我直覺想到試聽室兩旁雜物有點多,若是將中低音單體朝外擺,可能會導致反射音不對稱,便將中低音單體朝內側擺。

透過《XLO/Reference Test & Burn In》這張測試CD中的正、反相音軌進行擺位,我發現在播放正相音軌時,Brodmann F1令人意外地不會讓人覺得有聲音從喇叭的側邊跑出,相反地,無論是人聲或是單聲道音軌錄製的爵士樂演奏,皆有清楚的結像,不偏不倚地從前方中央傳出,而且雖然Brodmann F1體積不算大,但喇叭之間的音像十分清晰,可以盡可能將兩個喇叭的距離拉遠,獲得開闊的音場。找到適當的定位之後,再將墊片置於每個角錐底下,更可以感受到聲音輪廓的清晰度有所提升。

試聽室頓時變成音樂廳

我播放蘇聯時期最知名的女鋼琴家尼可拉耶娃(Tatiana Nikolayeva)在英國倫敦錄製蕭士塔高維奇《二十四首前奏曲與賦格》中的最後一首,而這對喇叭果然是出自鋼琴名廠之手,呈現鋼琴的音色既有逼真的聽感,又帶有難以言喻的韻味。怎麼說呢?舉例而言,我發現這對喇叭能清楚呈現每個鍵觸落下時,鋼琴內部琴槌敲擊琴弦的瞬間細節,而演奏家在某些地方運用鋼琴踏板營造出更為細膩的強弱變化,我彷彿也能「看」見鋼琴內部消音器在琴弦上的做用。可是Brodmann F1並不是「口無遮攔」地將這些細節資訊大剌剌地呈現而出,而是帶著透明、高貴的殘響潤澤,又帶著音樂廳中牆壁原木貼皮與舞台木材地板的特殊氣味,也讓人感受到音樂廳中冷冽、乾爽的空氣。換句話說,Brodmann F1全是的鋼琴,並非錄音室中近乎潔癖般的無聊聽感,而是像在音樂廳般,充滿藝術氣息與大師風範的高貴感受。此外,小小的Brodmann F1,在呈現鋼琴的高音部時,音粒各個珠圓玉潤,也呈現出金聲玉振般的色澤,更令人驚奇的是,Brodmann F1在詮釋鋼琴的低音部時,能夠鮮明表現出低音長琴弦震動的形象,份量與美感兼具,而強音的地方也能展現出一槌定音的權威性。這樣的聲音表現,遠遠超乎音箱大小所能想像。

既然Brodmann是製造鋼琴起家,而且音響開發團隊與鋼琴廠牌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那麼Brodmann F1會不會演奏起來很到味,演奏其它樂器卻大走味呢?我用《My Armenia》中哈察都量所作的〈Krunk〉鋼琴、小提琴二重奏測試,結果發現,鋼琴與小提琴不但左、右定位分明,而且小提琴凝聚、柔軟的聲線,透過Brodmann F1的重現,絲毫沒有刺激、毛躁的感受,尤其在高把位的拉奏下,音色散發著如同絹絲般的光澤,就好像音樂舞台真的浮現於喇叭後方,而小提琴演奏家就站在舞台上,沐浴在燈光下,大展炫技的英姿。不只如此,小提琴拉奏中那細微的吟猱、顫動效果,Brodmann更能為妙維肖的重現而出,更能凸顯樂曲幽怨、悲淒的情感。此外,我也發現,Brodmann F1雖然體型嬌小,前障板寬度與箱體深度甚至比許多書架喇叭還要小,但是動態寬廣,能量源源不絕。我將Linear Acoustic LAV 60 II的音量調至八點半至九點鐘方向,雖然播放一開始的樂段略微小聲,但是樂曲進行到最後,音量強大造就宏偉氣勢,猶如沙土堆積成巍峨大山,令人震懾。

定位明確,能量豐沛

不只樂器,Brodmann F1在呈現人聲也十分到味,而且能夠描繪出身歷其境的空間感,讓人有身處在現場演唱會的錯覺。譬如宋冬野演唱專輯《安和橋北》中的〈安和橋〉,雖然是錄音室中的錄音,但是Brodmann F1能在近乎穿牆的後方距離描繪出一個清晰的舞台,將位居中央的歌手、左方的手鼓聲、還有右方吉他聲交代出清楚的定位,而且各個聲音都帶著微微的殘響,讓人真的有坐在像女巫店那樣的表演場地聆聽演奏的感覺。雖然宋冬野的歌聲較為低沉,但是透過Brodmann F1,形體不失份量,形象清晰,沒有那種小喇叭硬要擠出能量而產生的濃厚鼻音,而測試喇叭衝擊力與低頻深度的手鼓聲,更能呈現出清脆、富含彈力的鼓皮質感,完全沒有渙散的感覺。至於播放美空雲雀與森繁久彌現場演唱錄音《心に歌を》以及陳綺貞2008年在台北小巨蛋現場演唱的《太陽演唱會》,Brodmann F1更猶如施展的魔法一般,在小小的試聽空間中營造出音樂廳、體育場般的大空間,觀眾的掌聲從後強一路延伸到我座位的兩旁,打擊樂器超越兩支喇叭的寬度,而歌聲與器樂演奏更帶有天空傳下來的殘響,卻絲毫不影響音樂的清晰度,讓人驚奇。


Brodmann F1如此優異的空間建構能力,播放大編制管絃樂團絕對遊刃有餘。我播放葛濟夫(Valery Gergiev)指揮基洛夫管絃樂團(Kirov Orchestra)演奏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Philips – 468 035-2)中的〈少女的獻祭舞〉(Sacrificial Dance)。透過Brodmann F1聆聽,我又感受到寬廣的舞台在穿越後牆的地方成型,而且雖然喇叭高音單體的高度低於我坐著時耳朵的高度,但神奇的是,我感覺到聲音是從前方仰角大約30度的高度傳來,讓我彷彿真的坐在音樂廳中排位置,觀看舞台上的演奏家們奮力詮釋。這段錄音的空間殘響相當鮮明,從Brodmann F1播放而出,我的皮膚又彷彿感覺到音樂廳內乾燥涼爽的空氣,還有音樂廳空氣中滯留的原木貼皮氣味,而且每個樂器聲部更保有明顯、真實的角度與定位,更讓我吃驚的是,右方銅管樂器、左方小提琴的聲音,更遠遠超越喇叭的寬度,Brodmann F1又再度使出「隱身術」,帶來近乎親臨現場的聽感,而樂曲中吃重的定音鼓打擊聲,更沿著試聽室的地板散發而來,讓我感受到動魄人心的能量。此外,此曲節奏緊湊,強弱相互交錯,而Brodmann F1亦能發揮機靈的動態變化,將這段錄音充滿原始風情的節奏感表現地淋漓盡致。


時時展現隱身術,讓人驚奇

Brodmann F1中低音單體安裝於箱體側邊,卻不會讓人覺得定位不準;箱體嬌小,但所營造的空間開闊感以及殘響卻讓人宛如置身於音樂廳;高度雖然不高,但是自高處灑落而下的堂音卻異常鮮明;單體不大,但能量依舊豐沛。聽了這對喇叭的一個禮拜後,我前往代理商鴻運音響中心店訪,順便跟胡老闆以及Amber分享了聆聽Brodmann F1的感想,以及擺位時碰到的問題。沒想到,當初Brodmann F1從奧地利運抵台灣時,是直接送到U-Audio,胡老闆以及Amber還沒有開箱親眼目睹F1的真面目,而他們一直以為F1與他們店內的F2一樣,是箱體左右側各搭載一個中低音單體,後來是透過型錄上的照片,才讓他們相信1支F1上只搭載一枚中低音單體。經過這一番「雞同鴨講」之後,我們更一致地覺得,Brodmann是處處顛覆大家認知的喇叭,而纖瘦的F1更是如此。

Brodmann F1雖然是該廠牌旗下最入門的落地喇叭,但是音樂廳般的鮮活音色,加上與形體不成正比的能量,特色極為鮮明,甚至擁有幾分神秘的色彩。Brodmann入門級的落地便已如此,更讓人好奇其高階的喇叭所營造的聽感是否更為開闊,鮮活。小小的Brodmann F1是否真有那麼神奇?若您覺得我的文字過於誇大,沒關係,這次鴻運音響中心將在609號房展出Brodmann F1,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親自印證,體會這對喇叭的奧妙。

器材規格

Brodmann F1
型式:落地式喇叭
頻率響應:40 - 25,000 Hz ±3 dB
Acoustical Active 130 Hz - 4.5 dB/oct
分頻點:1.45 kHz - 6 dB/oct
工作效率:2.1 Watt for 91 dB/m
Nominal Load: 55 Watt
承受功率: 110 Watt
標稱阻抗: 8 Ohm
尺寸:(H x W x D): 929 x 170 x 228 mm
重量: 13 kg
定價:236,000元
名稱:鴻運音響中心
電話:06-289-4551
傳真:06-289-4553
E-mail:hi.a168@msa.hinet.net
網址:www.facebook.com/hongyuningaudio/
地址:台南市崇學路259號之5

繽紛幻彩的星際想像–Duevel Galaxy 無指向性落地喇叭
德國的 Duevel,是 360 度無指向發聲喇叭的傳道者,多年來他們始終致力於此。Duevel 的喇叭,透過自家開發的「全指向性擴散器」(Omni-Directional Reflector),達到讓單體的聲音得以朝向 360 度方向擴散出去。因為是「360 度全指向」,換言...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