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郭漢丞,攝影/郭漢丞 2024/10/01發表,已被閱讀11,771
玩音響,想玩到極致,少不了要花錢,可是花錢容易,想把音響系統玩到極致,可就不容易了,這次來到高雄聽蔡醫師的 B&W Nautilus 鸚鵡螺喇叭,搭配六顆 REL Carbon Special 超低音,不僅讓我開了眼界,也感受到蔡醫師玩音響的功力,邁向了全新的高度與視野。


歷經三十餘年外觀不變

如果要講「化石」等級的喇叭,最具有代表性的可能就是 B&W Nautilus,1993 年首度登場的 Nautilus,鸚鵡螺之名不脛而走,國際名聲大噪,有些人會說它長得像蝸牛,外觀奇特,可是 Nautilus 竟然走過三十餘年,在漫長的產品歷史當中,僅有一次內部重要的升級改款,外觀幾乎沒有改變,可說是音響史上的奇蹟之一。

那麼高雄蔡醫師怎麼會動心起念,想收藏一對鸚鵡螺呢?當然是為了「經典」!蔡醫師說,玩過許多音響器材,買回家的 Hi End 喇叭也不少,但即便經過這麼多年,年輕時對鸚鵡螺的嚮往,依然沒變,在機緣巧合下,找到狀況不錯的鸚鵡螺,於是就決定買下來。

想整治,需要高手相伴

且慢,故事可沒這麼簡單,千萬不要以為蔡醫師買二手鸚鵡螺,大夥兒就喊殺聲帶衝,跑去二手市場尋寶,畢竟鸚鵡螺擁有三十餘年的產品歷史,如果年份久遠,恐怕需要整理、修復的問題很多,背後如果沒有人可以幫忙處理,很可能買到價錢漂亮的二手鸚鵡螺,回家卻很難聽,甚至不能聽。

蔡醫師的情況也是如此,不過他有高手幫忙,找到合適的二手鸚鵡螺,評估狀況不錯,經過一番整治,應該可以重現鸚鵡螺的飛揚風采,於是就採取行動買回。


電子分音器先做健康檢查

重點來了,即便是專家評估可行,這對鸚鵡螺依然需要經過「一番整治」。二手喇叭有了年份,單體可能已經老化,此外,鸚鵡螺是四路電子分音,當年是德國 Audionet 幫 B&W 製作,針對鸚鵡螺的單體特性,四個音路都做過最佳化設定,可是經過多年之後,單體的機械特性可能有所改變,而且電子分音器內部的被動元件,像是電容有可能老化,這些都是必須一併處理的問題,而且彼此相互有關聯,過程可不如想像的那麼簡單。

在鸚鵡螺三十多年的歷史當中,外觀雖然沒變,可是內部曾經修改過一次,所以可以區分為第一代與第二代的鸚鵡螺,蔡醫師收藏的是第一代,可想而知年代久遠,所以單體的狀況可能老化得更嚴重,拆卸下來測量之後,決定更換高、中、低三顆單體。

升級第二代鸚鵡螺單體

第二代鸚鵡螺的單體,與第一代主要的差異,在內部接線的固定端子不同,第一代的固定端子比較容易脆裂,修復方式常常是剪掉端子,直接裸線連接,但容易因此接觸不良。

到了第二代鸚鵡螺的,內部接線使用新設計的夾扣,不容易故障,現在要幫蔡醫師的鸚鵡螺換新的單體,這個固定端子也要一起訂購更換,等於直接從第一代升級到第二代鸚鵡螺。

既然拆解了單體更換,要讓舊的鸚鵡螺煥然一新,釜底抽薪的辦法,就是把喇叭箱體拿去重新拋光鍍膜,外加美容,所以蔡醫師這對鸚鵡螺,幾乎看不出是中古貨,根本就像全新喇叭,畢竟直接幫鸚鵡螺穿上新衣服,怎麼看都像新的。


電子分音器要針對新單體重新微調

再來的工程可就更專業了,鸚鵡螺穿上新衣,換上新的單體,但是這對喇叭不需要喇叭線,而是一條線連接到鸚鵡螺專用四路電子分音器,這個部分需要動用儀器檢測,先檢查電子分音器是否有零件老化問題,將必要的電子零件換新,然後測量每一個音路與喇叭單體工作的特性,進行微調。

畢竟原本的電子分音器匹配,是根據舊的單體設定,現在換了新的單體,就必須要重新測試設定。怎麼測?抱歉,這是專業人賺錢的法寶,不僅要拿到 B&W 原廠的單體規格數據,還要靠有經驗的人來量測,才能針對單體微調電子分音器設定。

聲音還需要時間磨合

花了一段時間整治鸚鵡螺,終於送到家裡,蔡醫師卻說:「接下來是一段漫長又痛苦的 Run-in 期!」經過喇叭箱體外觀回春美容、更換單體、調整電子分音器之後,這對鸚鵡螺根本就是一對全新的喇叭,需要時間磨合。

而且,剛開始的後級搭配老 Pass X 150,四路電子分音的鸚鵡螺,需要用上四部,蔡醫師說,剛開始那段時間,喇叭的聲音又乾又澀,一點也不好聽。

不過,這沒有澆熄蔡醫師對鸚鵡螺的想望,身為資深音響玩家,蔡醫師很清楚,喇叭不是買回家就會自動好聽,而是需要聆聽者反覆琢磨調整,並且找尋合適的搭配,才能展現喇叭的實力,所以他一邊 Run-in 鸚鵡螺,一邊尋找合適的器材搭配。


順勢升級至最新 Klimax DSM

數位訊源的部分最容易決定,蔡醫師本來就已經買了英國 Linn 最高階的 Klimax DSM,前不久推出了 Next-Generation 版本,而且原廠提供既有用家升級方案,就順勢換了升級模組。

再來就是擴大機,其實蔡醫師玩過的擴大機很多,而且還玩到出名,瑞士 DarTZeel 當年推出旗艦後級 NHB-458,蔡醫師就是全台第一位用家,不久前他還送回原廠,升級為 NHB-468,搭配 Magico 喇叭,可是蔡醫師認為這是「超跑」等級的性能,速度快又猛,用在經典的鸚鵡螺上面,特性未必合拍,他認為鸚鵡螺應該是舒服聽的喇叭,搭配比較柔美細緻的擴大機,應該比較合乎調性。


擴大機選定 Goldmund

選誰?您看到答案了,瑞士 Goldmund!前級用 Mimesis 37S NextGen,搭配四部 Telos 300 後級,四路驅動鸚鵡螺。蔡醫師說,Goldmund 帶來了美聲的效果,展現鸚鵡螺柔美的聲線,而且用四部 Telos 300 驅動,每一個聲道都很平均。

數位訊源、擴大機與喇叭搞定,再來就是超低音,蔡醫師近幾年玩英國 REL 超低音,相當有心得,還連帶「推坑」好幾個朋友,都買了REL 超低音,而且不是買一顆,這裏用了 6 顆 Carbon Special 堆疊,構成超低音柱,而且每邊三顆 Carbon Special 堆疊,低音柱的高度剛好略高於鸚鵡螺。



六顆 REL Carbon Special 堆疊

蔡醫師說,很多人都說,像鸚鵡螺這樣的喇叭,不需要額外搭配超低音,但是他玩 REL 很有心得,可以補足最重要的空氣感,所以打從準備玩鸚鵡螺,就已經決定用 6 顆 Carbon Special。

我跟蔡醫師說,其實 U-Audio 也準備購買 REL 超低音,搭配 Wilson Audio Alexia V,原本下訂的是兩顆 Reference No.31,可是送來 U-Audio 之後,卻發現超低音佔據的底部面積太大,雖然效果超好,可是卻讓試聽空間很難有迴旋空間,只好放棄,改訂兩顆 Carbon Special。

蔡醫師說,Carbon Special 是他認為 REL 旗下超低音相對超值的款式,低頻的質地不輸給 Reference 系列,而且箱體尺寸相對較小,比較容易融入聆聽空間,而且六顆 Carbon Special 堆疊,在分頻點與量感的設定,都需要多次、逐步調整到位,不是器材一擺進來就搞定,調整的過程比買器材更重要。



丹麥 Ansuz 混搭 ZenSati

最後一段就是線材的搭配了,講起線材,蔡醫師可玩得多了,他說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丹麥 Ansuz 的忠實用家,幾乎是全套用 Ansuz 線材,而且數位訊源搭配的網路交換器,也是 Ansuz 最高階的 D-TC Gold Signature。

我跟蔡醫師開玩笑說,還好之前推出 D-TC Supreme 我還買得起,現在仍在 U-Audio 服役,而蔡醫師用的 D-TC Gold Signature,身價可能比我用的還貴上一倍。

蔡醫師說,他很喜歡 Ansuz 線材,聲音表現中性無染,而且音場 3D 立體感與結像力都相當優秀,不過蔡醫師並不是一昧找高價線材,以 Ansuz 來說,大部分是使用 C2 中等價位線材,只有在關鍵的部分選擇 D-TC 等級的電源線,在建構鸚鵡螺系統時,本來也想找 Ansuz,但是丹麥 ZenSati 在不久前引進台灣,蔡醫師認為,同樣是丹麥音響線材,說不定可以玩出不一樣的味道。

蔡醫師從 siLENzIO 訊號線玩起,他發現 ZenSati 線材有著難以言喻的華麗感,音色帶著貴氣,相當迷人,於是就留了下來,今年 Zensati 推出更高階的 ZenSati #X,蔡醫師又拿了一對回來試,聽過就拔不下來了,所以這兩對 ZenSati 訊號線,就用在 Klimax DSM 與前級到電子分音器中間,其他線材則維持 Ansuz C2 與 D-TC 組合。

蔡克信醫師協助打通任督二脈

玩鸚鵡螺的故事說到這裡,結束了嗎?還沒有,蔡醫師說,現在這套鸚鵡螺的聲音表現,還要感謝另一位蔡醫師,也就是蔡克信醫師,倡導音響調音擺位的重要性,在這套鸚鵡螺經過 Run-in 與調整幾個月之後,來到蔡醫師這裡,幫忙做最後的調整設定。

蔡醫師說,蔡克信醫師帶著調音班的班長一起來,看起來簡單的調整,卻是讓整套系統邁向圓融的最後一哩路,他自己聽過相當滿意,而蔡克信醫師調整完成後也說,這是他聽過最平衡、最好聽的鸚鵡螺系統搭配。

看到這裡,應該可以了解一套頂級的音響系統,並不是簡單花錢了事,而是需要使用者細心照顧,找尋合適的搭配,才能發揮音響器材的性能。蔡醫師說,與另外一套 Magico M6 搭配 DarTZeel 468 的系統比較起來,鸚鵡螺相對性能沒有那麼強悍,如果 Magico 是超跑,那麼鸚鵡螺就是頂級房車,性能沒有那麼強悍,可是聆聽的舒服感更高。


越簡單的配器越是考驗複雜系統

來聽蔡醫師的鸚鵡螺搭配 6 顆 Carbon Special,我第一首聽的是盧廣仲的「魚仔」,開場是尼龍弦吉他的分解和弦,就這樣,沒別的樂器,接著是盧廣仲的歌聲,錄得像是自彈自唱,用這麼簡單的編曲配器,來聽鸚鵡螺加 6 顆 Carbon Special,會不會小看了這套系統?

完全不會,算算看,四音路的鸚鵡螺,總共 8 顆單體,6 顆 Carbon Special 超低音,正面有 6 顆 12 吋 BlackWidow 超低音單體,每一顆 Carbon Special 底部還有 12 吋 CSP 被動輻射式單體,又多了 12 個單體,加起來總共 20 個單體,完全不用擔心音樂能量不夠,也不用怕頻寬受限,但最害怕什麼?每個單體各唱各的!

發揮喇叭完全消失在空間的魔法

是的,這麼複雜的喇叭系統,擺在聆聽空間當中,最害怕的就是每一個音路各唱各的,沒辦法形成凝聚的音像,聽「魚仔」,只有吉他,要是凝聚力不足,吉他的撥弦與音符顆粒,聽起來就會渙散,失去焦點,而在蔡醫師這裡聽,卻有如烹小鮮的輕鬆,喇叭完全消失在聆聽空間當中,3D 音場中央凝聚著吉他前奏,盧廣仲的歌聲聽來距離很近,聆聽的親暱感很強。




我接著聽了 Accardo 拉奏的「La Campanella」,義大利 Fone 的錄音,依然展現了喇叭消失在空間當中的魔法,小提琴凝聚在音場中央,空靈的三角鐵勾勒出高聳的音場,強化 3D 音場的真實感,樂團聽得出來編制並不大,是具體而微的室內管弦樂團。

鸚鵡螺即便換上了新的高音,卻是一點火氣都沒有,明亮但不刺激,小提琴拉奏的音色與尾韻相當美,也相當有真實感,而我更愛的是音色的美感,帶著些許的華麗感,真是漂亮。

唱什麼像什麼

更棒的是,這套鸚鵡螺搭配 Carbon Special,任何音樂都能聽得開心,像是聽江蕙的「台灣紅歌」,聽「再會啦心愛的無情的人」,江蕙天后級的嗓音,有厚度又有磁性;又像是發燒友最熟悉的蔡琴,聽「六月茉莉」,不光唱腔迷人,寬闊又輕鬆的聽感,真是舒服。

來點猛的,聽 Michael Jackson 的「Black & White」,前段是醞釀氣氛的錄音,故意錄得像單聲道,然後進入猛爆的樂段,當然,6 顆 Carbon Special 伺候,想要多少低頻量感,百分之百不是問題,但問題是低頻受不受控?多顆超低音堆疊,量感很容易多到滿出來,但肯定不好聽,用 Micahel Jackson 來試,低頻要是滿出來又不受控,那就糗了。

受控的低頻連搖滾都聽得爽快

不過蔡醫師這裡的調整,已經弄了好幾個月,鸚鵡螺從剛進來的生硬乾澀,逐漸圓融熟化,加上細心搭配的前端器材,還有集結眾人協力調整,現在可說是聽什麼像什麼,連蔡醫師自己秀系統給果聽的時候,也選 Michael Jackson 的「Beat It」。

用心對待、認真調整才會出好聲

來高雄蔡醫師這邊體驗鸚鵡螺搭配 Carbon Special,聊天的過程中讓我最感動的一段話,是蔡醫師說,買音響器材,不是買回來就會好聽,而是需要聆聽者的用心對待,要花時間把系統調整到位。

我想,如果每一位音響迷,都像蔡醫師這樣想,把買回來的音響器材,用心調整,賞玩音響的過程樂趣會更多,也在文章最後,把我從蔡醫師那裡學到的經驗,與所有音響迷分享,希望大家都能玩音響玩得開心。

重新構想的全新設計–Martin Logan Motion XT F100 落地喇叭
Motion XT 系列是 Martin Logan 旗下靜電喇叭之外的最高階系列,這一代的 Motion XT 不僅採用了最新的 Gen2 Folded Motion XT 氣動式高音,並搭載 Nomex-Reinforced Kevlar 中音和鋁合金低音...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