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郭漢丞 2008/12/23發表,已被閱讀24,932
以下我們便依序介紹這十張Tacet的多聲道環繞唱片。

「What About This, Mr. Paganini?」
Violins of Amati, Guadagnini, A. Guarneri, P. Guarneri, Horvath, Stradivari, Vuillaume
演奏者:Saschko Gawriloff
唱片編號:TACET S36


這是本次試聽覺得最有趣的一張唱片,曲目從巴哈無伴奏小提琴組曲(BWV1004)開始,一連七軌相同的曲子,但卻使用了七把世界名琴演奏。唱片封面上標明了七把名琴的名稱,除了Horvath是現代琴之外,其餘都是史特拉底瓦里名琴,價值非凡。本片其餘部分依然使用史特拉底瓦里名琴演奏克萊斯勒、德佛札克與帕格尼尼的曲子,演出者都是Saschko Gawriloff,是科隆音樂學院的教授,同時也是歐洲活躍的小提琴演奏家。

其實史特拉底瓦里小提琴的傳奇,早在二十世紀初便已經廣為人知,不過他們的價格飛漲起來,恐怕是二次世界大戰後才開始,而且越晚近飆漲的速度越是誇張,這點和國際性藝術品拍賣的風氣盛行有關。而在1910年巴黎「拉蒙特音樂期刊」(Le Monde Musical)就曾舉辦過實驗,邀請兩百位音樂家以看不到演奏者的方式,聆聽同一位樂手演奏不同的小提琴,結果史特拉底瓦里獲得第二,而由一把法國新琴獲勝。隨後也曾經有人作過幾次類似的試驗,史特拉底瓦里都沒有獲得第一,反而新製作的小提琴更勝一籌。現在「What About This, Mr. Paganini?」收錄六把史特拉底瓦里名琴,加上Horvath這把匈牙利新琴(1992年製作),讓您比較一下同一曲目、同一演奏者,到底會表現出怎樣不同的音樂風貌。坦白說,每一把小提琴的音色都略有差異,但是不看CD內頁介紹,完全猜不出到底哪一把才是新琴。您不妨先別看內頁介紹,直接猜猜看哪一軌是Hovarth新琴的演奏。

以兩聲道聆聽巴哈無伴奏,聲音明顯在前方凝聚,空間感很好,換成環繞聲道模式,錄音電平似乎增大許多,琴音更加飽滿,但是演奏者的距離似乎更拉近一些。以音樂的趣味性,多聲道比較豐富,但兩聲道則顯得自然些。

「Hommage a Kreisler」
演奏者:Daniel Gaede, Philips Moll
唱片編號:TACET S52


同樣是一張以史特拉底瓦里名琴演奏的專輯,使用1709年在Cremona製作的Antonius Stradivarius與1706年的Joseph Guarnerius。18首克萊斯勒的洗調勤小品,共花了三年時間分別錄製完成(1994-1996)。負責演奏的小提琴家Daniel Gaede於1966年出生於匈牙利,在美國求學時師事Joseph Gingold,他曾經多次獲得國際性小提琴大賽獎項,其中以1990年贏得柏林「姚阿信小提琴大賽」(Joseph Jaochim-Preis)最為著名,而他在1992年便登上卡內基廳舉辦個人演奏會。有趣的是Daniel Gaede目前在室內樂的演奏偏向現代音樂,而錄製克萊斯勒可能是他比較「保守」的錄音作品。

為了這張專輯,Tacet出動了兩支Neumann M49、兩支Neumann U47與兩支Neumann KM 140真空管麥克風,不過錄音時間較早,三組麥克風應該是分屬於三次不同錄音時間所使用的裝備。兩聲道聆聽時定位感極佳,演奏者各種細微的表情幾乎毫無遺漏的收錄,豐富的泛音與拉奏細節聽來鮮活躍動。換上多聲道時一開始不太習慣,音場相對位置深了些,但樂器的演奏距離似乎近了點,鋼琴演奏包圍感很好,但卻很難分辨相對的位置。不過克萊斯勒的小品作品,曲曲旋律優美動聽,可能是這張唱片最迷人之處。

「Johann Sebastian Bach: Partiten」
演奏者:Florin Paul
唱片編號:TACET S10


Tacet對於巴哈似乎有很高的興趣,在這批多聲道SACD當中,巴哈就佔了三張,而且為了展現錄音的品質,Tacet依然請演奏家使用了一把1689年製作的史特拉底瓦里小提琴。演奏家Florin Paul出生於1958年,1989年錄製這張專輯時才3歲。這位羅馬尼亞籍的年輕音樂家是天才型的學生,十一歲就贏得羅馬尼亞國家音樂大賽首獎。隨後在布加勒斯特求學,1977年贏得Jacques Thibaud大獎,隨後1979年獲得帕格尼尼大賽首獎,在歐洲樂壇闖出了一片天地。1983年完成學業之後,還持續參加國際性比賽,1985年獲得曼紐因大賽首獎,目前Florin在歐洲除了固定的樂團演出之外,在室內樂也成績卓著。過去還曾經與謝霖同台演出,合作巴哈雙小提琴協奏曲,可見其演奏實力。

在這張「巴哈無伴奏小提琴」演奏中使用了兩支U47麥克風,Tacet也同時嘗試了兩套現代麥克風與Neumann M49真空管麥克風,但是幾個版本比較起來,最後選定U47,他們認為這款麥克風在表現小提琴的共鳴上比其他麥克風優越,這也說明了Tacet寧可透過器材選用,取代後製的調控,讓樂器透過錄音呈現自然的質感,而非人工雕琢的修飾。錄音的空間感依然優異,小提琴的音色悠揚清亮,與「Hommage a Kreisler」比較起來,小提琴的聲音厚度略薄,但是琴身共鳴則別有一番風味,拉奏時的音樂張力更勝一籌。

「Johann Sebastian Bach: Goldberg-Variationen BWV 988」
演奏者:Gaede Trio
唱片編號:TACET S70


「郭德堡變奏曲」的知名度,在古典音樂上面肯定可以排在前幾名,不過大家習慣的應該是鋼琴演奏版本,其中尤其以顧爾德的兩次錄音最為有名,同時我也推薦巴倫波因的演奏,這張由Gaede Trio擔綱演出的專輯則是弦樂三重奏的改編版本,與鍵盤樂器演奏有不一樣的味道。由小提琴、中提琴與大提琴組成的弦樂三重奏,在Tacet的處理下,三種樂器的質感各有特色,又能水乳交融,我想三把提琴的音質與音色應該歸功於錄音技術,而水乳交融的和鳴,則是三位默契十足的演奏者共同營造的氣氛。或許因為Tacet強調減少後製修補,樂曲進行中出現過一兩處演奏瑕疵,但是在錄音當中也予以保留,聽起來像是一氣呵成的錄音。

巴哈創作此曲時,相傳是寫給凱瑟林伯爵(Carl von Keyserlingk),讓他的大鍵琴師郭德寶(Johann Gottlieb Goldberg)演奏,治療伯爵長期失眠之苦。Gaede Trio的演奏從鍵盤換成弦樂,和聲與音樂織體顯得更為綿密而豐富,加上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分別擔任主奏,相互應答,讓樂曲聽來興味盎然。兩聲道的表現就已經夠迷人了,大提琴鬆軟綿長,小提琴則清麗昂揚,讓中提琴的音色很容易分辨出來。換上多聲道演出時,聲音的定位感一開始不太習慣,但是此起彼落的交互應和,交織出愉悅的音樂景象。

「Johann Sebatian Bach: Six Brandenburg Concertos Complete Edition」
演奏者:Stuttgarter Kammerorchester
唱片編號:TACET S101


如果您想要體驗「Tacet Real Surround Sound」,而且只想先買一張回來試聽看看,那麼建議您選這「六首布蘭登堡協奏曲」全集!從第一首到第六首,Tacet總共選擇了五種多聲道錄音手法,讓您體驗不一樣的多聲道「聲音包圍感」。擔綱演出的司圖加特室內管弦樂團(Stuttgart Chamber Orchestra)成立於1945年,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室內樂演奏團體。從1995年開始,司圖加特的演奏範圍從歐洲開始向外擴展,包括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的音樂節都曾邀請他們參與演出。

司圖加特室內管弦樂團的編制並不算大,因此在錄音當中並不強調氣勢,而且布蘭登堡協奏曲本來就是為貴族服務的音樂,巴哈將這六首曲子題獻給布蘭登堡侯爵,因此樂曲應該表現出和聲對位的美感,以及宮廷音樂的華麗色彩。對於古典樂迷而言,布蘭登堡協奏曲應該早有收藏,但是Tacet的版本大方的以兩張SACD將六首協奏曲全部收錄,同時以不同的多聲道錄音方式,讓全片展展現豐富的音響效果。

由於樂團屬於室內樂演奏性質,錄音強調樂器和鳴的飄逸質感,中高頻華麗而多彩。這麼精彩的多聲道錄音,如果只聽兩聲道就太可惜了,對於已經擁有SACD多聲道系統的發燒友,這是一張不可多得的測試參考片,Tacet五種多聲道處理手法,加上詳盡的解說,可以協助您掌握多聲道音響調整的要點。

「Das Mikrofon」
演奏者:多人合輯
唱片編號:TACET S17


這是Tacet第一次推出的自家合集,Andreas還親自撰文說明Tacet的錄音原則,我很早就買下了兩聲道CD與LP,因此對於多聲道的期望特別高。前面我們提到過Tacet的錄音原則,包括自然樂器的錄製與善用麥克風的技術,在「Das Mikrofon」裡面更是發揮到極點。在「Das Mikrofon」當中,Andreas認為音樂已經不是主角,而是眾多Tacet所採用的麥克風,在16軌精選的Tacet錄音當中,使用了九種不同的麥克風,其中還包括了兩種「假人頭錄音」麥克風。對於耳機的愛好者而言,4、5、6與16軌是很好的參考試聽音樂,在耳機上面應該可以聽出比一般錄音更清晰的空間感與定位感,兩個聲道的分離度明顯的更好。如果您像一般唱片一樣循序聆聽下去,可能不容易分辨不同麥克風的細部差異,不過麥克風收音的特性,有點像是不同人唱歌有不同的嗓音,只不過變化沒有那麼大,也沒有男女之別。建議您先看過內頁介紹,任意選擇兩軌比對,就比較容易體會麥克風之間的差異。

「Das Mikrofon Vol.2」
演奏者:多人合輯
唱片編號:TACET S49


和前一張「Das Mikrofon」一樣,是Tacet把麥克風當作主角的第二次嘗試,不過音樂從古典樂換成了爵士樂。由於主角是麥克風,Andreas大膽的用簡短的片段讓我們體驗到眾多麥克風的差異。譬如第7-23軌的「Someday My Prince will Come」,只演奏一段前奏,然後不斷重複相同的樂段,在16分鐘的音樂裡,使用了17種麥克風,在LP上面聆聽時有時候還會以為唱片壞了,是展現麥克風效果很大膽的嘗試。我很好奇的是這17支麥克風如果要同時錄製,到底該怎麼擺?第24-37軌「A Foggy Day」與第38-46軌「Con Alma」同樣也是以簡短的片段重複演奏,讓您在很短的時間內體驗各種麥克風的特性。坦白說,如果要一次聽完,耳朵很快就累了,也很難分辨出每一種麥克風的特性,不妨一次只比對兩到三軌,休息一下再聆聽下去。以多聲道模式聆聽時,麥克風的殘響與空間感特性會更加明顯,不曉得與後製作是否有關?

「The Tube Only Violin」
演奏者:Daniel Gaede(Violin), Xuesu Liu(Piano)
唱片編號:TACET S117


Daniel Gaede可能是Tacet的小提琴「最佳男主角」,第一批Tacet SACD當中就有三張由他擔綱演出。本片錄音使用Neumann U47真空管麥克風,錄音質感溫潤油滑,小提琴的光澤表現得非常好,尤其弱音演奏時,細膩的擦弦質地最為迷人。Gaede的演奏在速度上比較自由,許多耳熟能詳的曲子都帶有新意。譬如第四軌艾爾加的「愛的禮讚」與第五軌馬斯奈的「泰旖斯瞑想曲」,演奏上多處顯露Gaede個人的詮釋。鋼琴的錄音比起其他幾張專輯都要來得飽滿些,讓音樂顯得悠遠恬靜,像是第八軌舒伯特的「聖母瑪麗亞」,鋼琴的形體龐大,音像形體邊緣比較模糊,卻襯托出和緩的音樂情緒,小提琴拉奏的表情也顯得安靜些,稍弱的力道,讓每一處運弓的轉折細節流洩肅穆的音樂旨趣。即使不強調真空管錄音,這張SACD的音樂內容已經值回票價。

「Die Rohre- The Tube」
演奏者:Stuttgarter Kammerorchester
唱片編號:TACET S74


這是我第一張Tacet的LP收藏,也是注意並喜歡上Tacet錄音的起點!以LP和SACD比對,我還是比較喜歡LP,當然,這可能是我個人喜好黑膠的偏見。以兩聲道表現兩相比較之下,LP版本比較溫暖厚實,而SACD版本則以動態表現見長。第一軌Boccherini如果以較大的音量聆聽,在音響系統調整得當的情況下,可以表現出豁達大方的音樂氣勢,當然,如果音響系統的均衡性不佳,錄音的好處很可能會打折扣。「Die Rohre- The Tube」的選曲是讓我喜歡上Tacet的另一個原因,曲目集中在巴洛克時期管弦樂,音樂旋律優美流暢。不過還是要建議您用心聆聽,巴洛克音樂是複音音樂發展的一個高峰,音樂的織體、密度都顯得綿密飽滿,擔綱演奏的司圖加特室內管弦樂團在速度上略顯輕快,讓音樂詮釋充滿現代感。跟著每一個音符走,巴洛克音樂的美好殿堂會帶給您開闊愉快的聆聽心情。

「Moving Real Surround Sound」
唱片編號:TACET S114


標榜「Tacet Real Surround Sound」的參考片,聲音遠近的虛實效果,確實比其他的音樂專輯更為驚人。從普羅高菲夫的「彼得與狼」開始的口白,由遠而近,從空盪的反相訊號造成聲音的虛無感,到慢慢轉變為近場具體的口白人聲,即使兩聲道都能清楚的辨別。換上多聲道之後,「動物狂歡節」表現出優秀的聲音包圍感,此時音像並不侷限於前面兩聲道,而是讓所有環繞聲道都扮演積極的角色,確實是優秀的Tacet示範片。不過如果從音樂演奏來看,我最推薦的還是「六首布蘭登堡協奏曲」,錄音的豐富程度也不亞於這張「Moving Real Surround Sound」,但是以聲道分離度與示範效果,還是以「彼得與狼」最為清楚,對於想找多聲道測試參考片的人,「Moving Real Surround Sound」不會讓您失望。

雙層陶瓷珠化震結構–Neo Ceradisc 70 陶瓷避震腳墊
Neo 是一間斯洛伐克的音響公司,旗下產品只有兩類,一是音響架,一是避震腳墊。他們家的避震腳墊,清一色採用高精度車製的不鏽鋼,結合化解震動用的陶瓷珠,根據承重和大小分成 Ceradisc 45、Ceradisc 50、Ceradisc 70、Ceradisc 80,此外...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