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郭漢丞 2008/12/17發表,已被閱讀21,323

對於「發燒片」的定義,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對於德國Tacet公司而言,追求好錄音卻是公司創立的精神所在。由錄音師Andreas Spreer一手創辦的Tacet,誕生於數位科技盛行的1989年,無論在錄音技術與觀念上,他們都順勢而為,想以最優秀的錄音成果展現音樂家的企圖。不僅兩聲道的錄音成果卓著,現在更趕在潮流之先,建立了Tacet對於多聲道錄音的見解。

這十張SACD多聲道專輯,雖然大多是從原本兩聲道混音轉製,但是Tacet對於多聲道的錄音觀念:「Tacet Real Surround Sound」,已經樹立的「一家之言」,值得讓我們深入研究。

從兩聲道進入多聲道

讓我們花一點篇幅回顧錄音歷史,以溫故知新。唱片錄音技術如果從愛迪生於1878年發明留聲機開始算起,至今大約百餘年歷史,在此一時間進程當中,有許多的重要里程碑,不過真正錄音技術的突飛猛進,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真正開始。那時候從單聲道進步到兩聲道,透過兩支喇叭的相對位置,再生出如幻似真的虛擬音場與音像,讓我們首度體驗到High Fidelity的意義。

時至今日,我們擁有的音樂資產,可能是有史以來最為豐富的時期,從過往的單聲道與立體聲LP黑膠唱片,到兩聲道CD、SACD,以及強調多聲道的SACD與DVD Video、DVD Audio,眾多錄音工程師的努力,讓High Fidelity的定義不斷翻新。

Andreas Spreer對於Tacet的錄音製作仍經常事必躬親。

從單聲道邁向兩聲道時,中間經歷過所謂的「乒乓時期」,在單聲道時代,因為只有一支喇叭,因此聲音缺乏立體感,如果是單純的器樂演奏,那問題不大,但在編制龐大的交響樂上面,就無法讓人聽到樂團成員的相對位置。等到邁入立體聲時代,由於兩聲道的音響可以營造出虛擬的音像,也產生了音場與定位的相對聆聽印象,因此如何表現出「正確」的相對位置,就成了錄音師的爭論焦點。

有些人希望藉由兩聲道的虛擬音場,讓聲音可以左右清楚分離,把左右聲道的音樂分離錄製,可以嚴格的切分出清晰的相對位置。但也有人提出現場聆聽時音樂並不是生硬刻板地區分左右,小如爵士樂團三到六人的編制,爵士鼓通常擺在中間,而鋼琴的位置也未必放在最左邊或最右邊,為了讓錄音精準地呈現出現場的氣氛,左右聲道不應該嚴格分離,不過這項爭辯到後來因為多麥克風錄音的技術廣泛使用而逐漸落幕。

進入多聲道的錄音時代,以電影的環繞聲道效果而言,大致上爭辯較少,因為電影所要表現的聲音多半必須配合劇情,不一定都是音樂,包括了直昇機由遠而近的距離感,槍彈齊飛時呼嘯而過的臨場感,那些都可以透過DSP運算,再藉由多聲道音響系統再生出驚人的效果。

多聲道的概念歧異

但是回到一般的音樂的錄音上面,多聲道的錄音方式在業界一直有分歧的思考邏輯。譬如Channel Classics就不支持從四面八方傳來的多聲道效果,雖然Channel Classics的老闆Jard Sacks認為一般人在現場聽到的聲音,包括了樂團的直接音與周圍的反射音兩者的混合,但是在多聲道錄音時,他們強調從前方過來的聲音,所以在他們的多聲道錄音當中,前方三個聲道所佔的份量最重,而環繞聲道負責的僅是空間殘響與反射音的營造。

回到故事的主角:「Tacet Real Surround Sound」上面,Andreas不認為環繞聲道的功能只限制在重現空間殘響,而是要創造出完整的音樂包圍感。所謂音樂的包圍感不難理解,如果您在一個狹小的練琴房聆聽鋼琴演奏,您不會刻意去聽鋼琴的位置,因為龐大的音樂聲響已經充滿了整個房間,您會感覺到音樂是包圍著整個人,這就是音樂的包圍感。從Channel Classics與Tacet對於多聲道音樂的解讀,您應該已經看出多聲道錄音上面在現階段的爭執:究竟環繞聲道應該扮演積極還是消極的角色?以Tacet而言,既然已經走向環繞聲道,當然要創造出兩聲道所無法達成的音樂包圍感。

自然乎?傳真乎?

以「Tacet Real Surround Sound」的錄音要旨,不過Andreas這位從錄音師轉行當唱片公司的老闆,骨子裡還是流著專業錄音工程人員的血液,對於兩聲道與多聲道的分際,倒是區分得很清楚。Andreas在接受我們的訪問時,很清楚的說:「如果想要感受『親臨音樂會現場』的錄音質感,就必須是CD或黑膠唱片才辦得到,而如果是實境環繞聲音,我們則喜歡Tacet實境環繞音響,你可以感受到整個管弦樂團就在你身邊。」

在Tacet的錄音當中,除了音樂之外,麥克風也是主角。
Andreas一席話,點出了兩聲道與多聲道錄音的根本差異。從古典音樂早期的發展,其實吟遊詩人並不是正襟危坐在音樂廳裡傳唱歌曲,而是在鄉間、在弄堂、在隨處席地而坐的各種場所裡娛樂人群。直到王公貴族們開始邀請樂師在宮廷演奏,音樂欣賞的形式演變成樂師站在舞台上演出,然後跟著幾百年下來,音樂似乎都是在舞台上演出,而聲音自然會從前面過來。即使到了今日,我們還是習慣於演奏者在前方的音樂表演形式。所以Andreas認為,兩聲道還是比較合乎自然的現場音樂再現。

但是畢竟聆聽經驗不是一成不變的形式,我們或許有機會享受在交響樂團中間聆聽音樂,那時候每一個聲部應該不是左右分離的感覺,而是從四面八方湧向耳朵,讓您體會到音樂的強烈包圍感。這種聆聽方式或許更接近高傳真,因為您不再是安靜坐在舞台下的聽眾,而更像是交響樂團的一員,聆賞著每一個聲部的樂音,飄盪在360度的音樂空間當中。

為了讓聆聽者從錄音體會千萬名琴的聲音之美,Tacet不惜成本找來七把世界名琴,一次讓大家聽個過癮。

讓我們簡單的把Tacet在兩聲道與多聲道的錄音旨趣差別講清楚,Andreas對於再生現場音樂,還是樂於以兩聲道的方式,讓大家回味現場的感受,但Tacet Real Surround Sound的目標,則是希望讓您就像是坐在音樂家的旁邊,環顧四周,各種樂器就如真似幻地漂浮在您的周圍。

五種料理手法

「Tacet Real Surround Sound」講到這裡,聽起來大致上應該有些概念,不過Tacet料理錄音的手法可沒這麼簡單,以巴哈「六首布蘭登堡協奏曲」(TACET S101)為例,Andreas就以五種方式處理六首協奏曲。

在第一號布蘭登堡協奏曲當中,Tacet採用了保守的方式,樂團依然在聆聽者的正前方,而環繞聲道處理的是空間殘響,這樣的處理手法似乎不是標準的「Tacet Real Surround Sound」的方式,不過接下來的四種料理方式,可就是道地的Tacet方法。

第二號的錄音就讓我們體會到所謂「音樂包圍感」的意思。以Andreas的講法,就像是所有的演奏者圍繞著聆聽者。混音時小提琴與長笛分置前方左右兩側,黑管與銅管樂器放在後方兩側,而整個樂團就像是將人包圍在中央,是典型的Tacet手法。

到了第三號時Andreas又換了一種手法,把小提琴、中提琴與大提琴放在音場的左、中、右側,後方的稍空,但一樣有著高度的「聲音包圍感」。第四與第五號端上第四種料理,獨奏部分放在正前方,而樂團則跑到後面去了。在第四號裡面擔任獨奏聲部的包括小提琴與兩支長笛,樂團則是以數字低音構成的底部撐起協奏曲的架構,前後鮮明的定位,讓多聲道的聆聽充滿新鮮感。第五號的獨奏部分包括小提琴、長笛與大鍵琴,樂團負責的依然是弦樂部與數字低音,結構上類似,只是主奏樂器變換,難怪Andreas用同樣手法來處理。

第六號則讓獨奏位居前後,其他樂器居於兩側,這樣的手法讓您可以面對前後左右聆聽時,都有不一樣的感受。如果坐在可以旋轉的椅子上,360度繞一圈,每一個方向的音樂表現都有不同的面貌。定位感比起第二號的方式稍微不強烈,但同樣具備高度的聆聽樂趣。

Tacet製作好錄音的過程不止於此,還包括巧妙的擺位和因時因地制宜的錄音器材選用,尤其是麥克風,幾乎每一張專輯都各有巧妙。至於錄音器材的部分,類比/數位轉換器(A/D Converter)大部分使用dCS 900B,偶而出現Sony PCM 2000。其他沒有載明的器材則是由Andreas自己設計,在錄音室當中,這些由錄音師自己操刀設計的器材,通常都是不傳之秘。

Tacet的錄音還有一項重點,就是盡量減少人為調整的干涉。在錄音、混音與母帶後製作(Mastering)的過程中,錄音師有很多專業工具可以協助他們對音質進行「修整」,除了錄音原始素材已經產生過荷失真之外,關於聲音的飽滿、圓潤、細節、對比,都可以透過專業器材來微調,但是Tacet則認為這些人為的「操控」應該盡量降低,錄音師最重要的責任,必須在錄音之前充分瞭解所要錄製的客體,包括樂曲與演奏者,再依照每一個錄音場合妥善架設麥克風。

所以在 Tacet的錄音謹守兩大原則:第一、錄製的音樂以自然發聲樂器為主,並以呈現樂器實體發聲質感為錄音要旨;第二、以麥克風架設技巧取代後製的器材調整。

雙層陶瓷珠化震結構–Neo Ceradisc 70 陶瓷避震腳墊
Neo 是一間斯洛伐克的音響公司,旗下產品只有兩類,一是音響架,一是避震腳墊。他們家的避震腳墊,清一色採用高精度車製的不鏽鋼,結合化解震動用的陶瓷珠,根據承重和大小分成 Ceradisc 45、Ceradisc 50、Ceradisc 70、Ceradisc 80,此外...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