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郭漢丞 2008/12/05發表,已被閱讀27,529
韓森指揮韓森作品,第一號交響曲、第二號交響曲、民主之歌。韓森指揮伊士曼.羅徹斯特管弦樂團與合唱團(475 6181 MSA 環球)
在這十張三聲道SACD內頁末尾記載了新的SACD版本轉製的要點,首先,他們使用和當年轉製CD相同的原始母帶,藉以作為轉錄依據與參考標準,務以重現原本三聲道面貌。為了此次三聲道SACD重製,讀取三聲道母帶的器材,使用裝設了Saki三聲道磁頭的Studer A-80與A802盤帶機。

SACD重現三聲道全貌

為了在標準的環境下聆聽這十張SACD,我將唱片帶到了主筆王秉皇開設的「洋活錄音室」,除了要在噪音值低於30dB(A)的錄音室環境下體驗這十張SACD的效果,同時我在錄音介紹資料當中不懂的地方也要向他請教。剛才我們講到了Studer A-80與A802,Mercury還強調了「充分修整至錄音帶重播最佳狀況」(substantially modified to optimize tape reproduction),實在有點讓人搞不清楚到底如何充分調整?難道這些錄音工程師也跟發燒友一樣,成天想著改機?

還好王秉皇解答了疑惑:第一、老的A-80與A802當然是最好的類比錄音裝備,但是年代也不近了,很多內部的電容會老化,因此必須適度更換;第二、錄音磁頭會壞,所以得要另外向Saki特別訂作;第三、在美國有幾家專門的廠商,特別為Studer製作適當的調整零配件,所謂最佳化應該指的是想辦法讓手上的A-80或A820正常工作就是了。奇怪,王大哥怎麼會這麼熟?原來他最近才在錄音室搞了一部A-80,才剛讓機器正常工作,難怪這麼熟!

蘇佩與奧伯序曲。派瑞指揮底特律交響樂團(470 638-2 MSA 環球)
將原始母帶與A-80、A820都備齊,播放母帶時先確定等化線路切換在當時設定的NAB等化線路(NAB註解),送入dCS A/D轉換器,將類比訊號轉為DSD數位訊號,完成三聲道SACD的製作。到這裡還沒有結束,轉錄出來的三聲道SACD還必須反覆與原始母帶比對。Wilma當年在轉錄CD時使用Ampex 300盤帶機,這次SACD製作也借來這部盤帶機,實際聆聽母帶與轉錄之後的聲音平衡度,進行比對微調。全部DSD轉錄製作,都在柏林的EMIL錄音室完成。

這十張三聲道SACD全部採用Hybrid SACD,共分為三層,包括SACD三聲道、SACD兩聲道與CD層。由於1990年的CD重製相當成功,因此PCM訊號則是採用與CD相同的素材,而DSD訊號則分兩聲道與三聲道格式。

發燒片雲集

這十張三聲道SACD重發,不僅以標榜忠於原味的製作過程,請出原版製作Wilma女士擔任DSD轉換的顧問(Wilma年事已高),同時在這十張作品當中,可說是發燒片雲集。所謂發燒片的定義,可能因人而異,但是在主觀認定之外,還是有一些客觀的條件作為評判依據。至少客觀要求錄音當中不能有明顯的過荷失真,同時要具備優秀的動態表現,其他關於錄音技巧、空間、定位與演奏等等,則是主觀認定居多。光以不失真,同時要擁有優秀動態,就是兩難的課題。

這點還要感謝王秉皇主筆專業上的提醒,一般我們要降低失真,在類比盤帶機上面,只要適度的調整電平即可。但是如果把電平調得很小,那麼錄音聽起來就會缺乏活力。所以錄音工程師對於電平調整,通常有自己的一套法則,當輸入電平增加到接近磁帶飽和(Saturation)時,將產生自然壓縮訊號的效果,不過動態表現也會越好。因此,降低失真與提高動態表現便成為兩難,同時也考驗著錄音工程師的專業涵養,包括錄音專業與對音樂的認知。Living Presence顯然在此一課題上處理得相當好,而Robert與Wilma才能歷經數十年依然是業界楚翹。

蘇沙:二十四首進行曲。芬聶爾指揮伊士曼管樂團(470 6182 MSA 環球)
在這十張三聲道SACD當中,如果從美國發燒天書The Absolute Sound(TAS)的記錄尋找,至少有六張曾經榮登TAS發燒唱片之林,雖然還不是HP’s Golden Bker’s Dozen,但是要能擠入Harry Pearson的榜單當中,已經是相當不容易的事。這五張TAS榜上發燒片包括:史特拉汶斯基:火鳥(470 643-2 MSA)、韓森指揮韓森作品(475 6181 MSA)、雷史碧基:為魯特琴所作之三首古代舞曲(470 637-2 MSA)、羅德利哥:阿蘭輝茲協奏曲(475618-4 MSA)、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協奏曲第二、三號(470 639-2 MSA)、雷史碧基:為魯特琴創作的古代歌謠與舞曲(470 637-2 MSA)。

至於Fennell指揮伊士曼管樂合奏團的「蘇沙:二十四首進行曲」(470 6182 MSA),雖然沒有名列TAS榜單,但Fennell指揮伊士曼.羅徹斯特管弦樂團早已經有「Fiesta in Hi-Fi」(Mercury SR-90134)與「Hi-Fi La Espagnola」(Mercury SR-90144)入榜。

除了TAS之外,杜拉第指揮的「火鳥」還同時登上日本唱片藝術百大。在日本唱片藝術的評價當中,不完全是以錄音發燒作為選擇依據,而同時考量音樂詮釋的藝術表現,因此在這份榜單上您還可以看到托斯卡尼尼與福特萬格勒的單聲道錄音作品。所以杜拉第指揮的「火鳥」不僅錄音發燒,同時也在音樂詮釋上面列入經典之林。

由於這十張Living Presence唱片早已經是經典之作,過往的樂評恐如過江之鯽,再多的介紹恐怕也難錦上添花,接下來我將篇幅留給兩聲道與三聲道的聆聽比較。

聲音密度明顯的差異

為了試聽三聲道SACD,我和王秉皇主筆在「洋活」錄音室忙了一下午,以ITU-R的標準擺位角度,將五支PMC AML1主動式喇叭架設起來,SACD使用Premier DVD 30唱盤,直接以DVD30的類比輸出將訊號送入主動式喇叭當中,各聲道音量平衡則從AML 1上面控制。

由於三個聲道都在前方,所以音樂還是從前方過來,與一般立體聲聆聽經驗相近。兩聲道與三聲道之間最明顯的差異有兩點:第一、音場中央顯得更加飽滿,讓整體聲音密度提高許多;第二、三聲道的錄音電平明顯比兩聲道略大,讓音樂顯得更有衝擊力,整體音樂動態略有提升。三聲道還有一個好處,您可以藉著中央聲道的音量,調整整體音場的平衡,不過可別因為太多的「人為操控」,破壞了原本的均衡。

夏布里耶:西班牙組曲與斯拉夫舞曲。帕瑞指揮底特律交響樂團(470 6183 MSA 環球)
以Byron Janis的「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協奏曲第二號、第三號」為例,從兩聲道切換到三聲道時,音量增加了些,鋼琴顆粒也顯得龐大許多,最棒的是Byron Janis的鋼琴顯得更加清晰,樂器形體聚焦更好。如果是現代多麥克風錄音,我們會以為錄音師在鋼琴前面或底部增加了麥克風,以提高主奏樂器的聲音聚焦,不過Living Presence就是使用三支麥克風,所以三聲道錄音讓我們「看到」的是原來的母帶面貌,也才瞭解當時藉由麥克風巧妙擺位,已經記錄下來鋼琴優秀的聲音形體,但是我們長期聆聽兩聲道,才會一直想要找出更凝聚、更飽滿的鋼琴,現在在三聲道當中,一切的答案似乎都已浮現。

誘人的超值價格

從Living Presence系列的錄音技術歷程、CD製作與SACD三聲道製作,我們可以瞭解Mercury在音響迷心目中的地位,並非憑空而來,而是以高度的堅持與技術根基來製作音樂。從純粹類比的時代,逐步邁向CD與三聲道SACD,雖然歷經兩次技術進化,但卻只有一個共通的目標:完全呈現當時的錄音現況。

羅德利哥:阿蘭輝茲協奏曲、安達魯茲協奏曲。韋瓦第:吉他協奏曲集、雙吉他協奏曲。羅梅洛家族吉他演奏(475618-4 MSA 環球)
這十張Hybrid SACD製作,讓消費者可以「一片三享受」,尤其CD層使用1990年的版本,您大可以把原來的Mercury CD當二手賣,換成新的SACD版本。價格呢?一點都不像SACD,在博克來網路書店的定價是488元,還有活動特價348元,這種價格已經打入CD的價位了,您還可以擁有兩種SACD版本,價格百分百吸引人。不過要完全體驗這十張唱片的好處,三聲道確實不可免,我想很多人現階段未必已經擁有多聲道SACD,但看在比照CD的價格份上,買下來替未來的升級準備軟體也不錯。錯過這次的發行,等到幾年以後想回頭來找,或許又得要重演當年Mercury發行絕版的經驗,又要感嘆失之交臂,可就來不及了!

承襲旗艦技術–AURALiC 推出全新入門級 S1 系列
AURALiC 在慕尼黑音響展前發布重磅訊息,就是他們即將推出全新的入門級系列產品 — S1,當中包含 Aries S1 串流轉盤及 Vega S1 串流 DAC,同時還有選配的 S1 Purer-Power 外部電源供應器。Aries S1 和 Vega S1 的建議售價將會是 1,999 美元... 《 全文


更多專題: 一個月    三個月    全部